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水産 : 中醫藥 : 中藥材 : 中藥飲片 : 中藥鑒定學 > 蓽澄茄
目錄
No. 1
  [俗名]澄茄、毗陵茄子、畢澄茄、山雞椒、畢茄、野鬍椒。
  [性味]性溫,味辛。
  [功效]溫暖脾腎,健胃消食,屬芳香開胃性調味品。
  [宜食]適宜食積氣脹,胃寒冷痛,反胃嘔吐,不思飲食,腸鳴腹瀉之人作為調料食用;也適宜阿米巴痢疾患者食用。有臨床報道單用蓽澄茄子研細放入空心膠囊內,每次1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連食3-5天。共治60例,僅4例無效。
  《本草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本草述鈎元》:“蓽澄茄,溫益脾胃,令人能食。”《本草撮要》:“蓽澄茄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薑治寒呃。”
  [忌食]對陰虛火旺之人忌食;乾燥綜合徵,結核病,糖尿病者忌食。
  《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按語]食用、中藥蓽澄茄實為兩個品種,一是鬍椒科植物蓽澄茄的果實,二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前者主産於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後者分佈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蓽澄茄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蓽澄茄素、樹脂、蓽澄茄酸、脂肪油、澱粉、樹膠、色素、蓽澄茄腦、蓽澄茄內酯等。山雞椒則含揮發油、脂肪油,揮發油為檸檬酸、甲基庚烯酮,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
  【英文名】 fructus litseae
  【別名】山蒼子、山雞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薑、木薑子[海南]
  【來源】本品為樟科木薑子屬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l. citrata blume],以果實(蓽澄茄)、根及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根、葉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幹。
  【源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全體無毛,有強烈薑香。根圓錐形,灰白色。莖皮灰褐色,小枝細長,幼時被短毛。葉互生,葉柄長達1釐米,長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上面亮緑色,下面灰緑色,幼時被毛,後無毛。春季先葉開淡黃色小花。果球形如黃豆大,香辣,成熟時黑色,基部有6齒狀宿存花被。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根:用於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鬱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 1.5~3g;子:1~3錢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主要成分:果實含揮發油10~18%、蓽澄茄素2.5%、樹脂3%、蓽澄茄酸1.7%、脂肪油1.5%、澱粉1.8%、樹膠8%、色素7%。揮發油主成分為d - 香檜烯約33%、d一蒈烯及1,4-桉葉素共約12%、d - 鬆油醇11%及l - 杜鬆油烯等。果實中尚含蓽澄茄內酯。
No. 2
  蓽澄茄
  (《開寶本草》)
  【異名】澄茄(徐表《南州記》),毗陵茄子(《開寶本草》),畢澄茄(《綱目》),畢茄(《本草求真》)。
  【來源】為鬍椒科植物蓽澄茄或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
  【植物形態】①蓽澄茄
  常緑攀援性藤本,莖長約6米。葉互生;葉片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斜心髒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成單生的穗狀花序,長約10釐米;花小,白色,無花被。核果球形,直徑約5毫米,黑褐色。果期8~9月。
  分佈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印度、西印度群島等地。
  ②山雞椒,又名:山蒼樹、香葉、山番椒、山薑子、野鬍椒、香柴子、香粉樹、粉果木、過山香、土澄茄、滿山香、木香子、木築子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5米,除嫩枝嫩葉有絹毛外,其它部分無毛。枝葉芳香。葉互生,紙質,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1釐米,寬1.5~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緑色,下面粉緑色;葉柄纖細,長10~20毫米。花先葉開放或同時開放,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單生或束生,總苞片4,黃白色,有緣毛;每1花序有花4~6朵;雄花直徑約3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雄蕊9,排列成三輪,中央有小橢圓形的退化雌蕊;雌花直徑約2毫米,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4~6毫米,黑色。種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於灌叢、疏林或林中路旁、水邊。分佈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豆豉薑)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①蓽澄茄
  在果實充分成長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時采收,連果枝摘下,曬幹。乾燥後,摘下果實(每粒須連小柄)。
  ②山雞椒
  秋季果實成熟時連枝摘下,除去枝葉,曬幹。
  【藥材】①蓽澄茄
  未成熟的乾燥核果,上部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網狀皺紋,頂端有一小突起的柱頭遺跡,不甚明顯。基部果皮延長,形成細直的假果柄,長3~7毫米,直徑1毫米以下,表面有縱皺紋。外果皮和中果皮稍柔軟,內果皮薄而堅脆。內含未成熟種子1粒,黃棕色,富油質,有的皺縮幹癟。氣強烈芳香,味苦。
  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②山雞椒
  又名:山鬍椒(《滇南本草》),味辣子(《分類草藥性》),山蒼子、木薑子。成熟的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細的網狀皺紋。果基部常可見殘留的小形宿萼,具6齒,下連細長的果柄,均易脫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軟多油,內果皮薄而堅脆。內含種子1粒,子葉2片,黃棕色,富油質,旺根細小,朝嚮果實的頂端。氣強烈芳香,略如老薑,味稍辛辣而微苦。以粒圓、氣味濃厚、富油質者為佳。
  主産廣西、浙江、江蘇、安徽。此外。四川、雲南、廣東、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産。目前的商品蓽澄茄均用此種。
  【化學成分】蓽澄茄果實含揮發油10~18%、蓽澄茄素2.5%、樹脂3%、蓽澄茄酸1.7%、脂肪油1.5%、澱粉1.8%、樹膠8%、色素7%。揮發油主成分為d-香檜烯約33%、d-蒈烯及1,4-枝葉素共約12%、d-鬆油醇11%及l-杜鬆油烯等。果實中尚含蓽澄茄內酯。陳久品中並含蓽澄茄腦。
  山雞椒果實含揮發油約5%,脂肪油約40%。揮發油主為檸檬醛、甲基庚烯酮以及少量檸檬烯和芳樟醇。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1.3%,其中𠔌甾醇占3.5%。
  山雞椒葉含檸檬醛、1,8-桉葉素等。印尼西部所産山雞椒,其樹葉中的揮發油含檸檬醛5~7%、香茅醛29~40%、1,8-桉葉素10~22%、芳樟醇40~50%。而印尼中部産的樹葉,其揮發油中則含檸檬醛與香茅醛3~9%,1,8-桉葉素66%,芳樟醇與鬆油醇7%,萜13%。
  山雞椒樹皮含生物鹼六駁鹼、異紫堇定、N-甲基六駁鹼、木蘭箭毒鹼。樹皮含檸檬醛,但不含香茅醛。
  【藥理作用】蓽澄茄果實對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並能吸收,對泌尿道及呼吸道粘膜也能發揮此種作用;口服其揮發油,對尿路有某些防腐作用。
  蓽澄茄的作用主要由蓽澄茄酸引起。蓽澄茄素無重要生理作用。
  傢兔口服山雞椒流浸膏1/公斤,可使尿量及氯化物排泄量增加,而口服煎劑或流浸膏2/公斤則無作用。
  山雞椒5%的水浸液,可殺滅淡色庫蚊幼蟲,其油劑或酊甘油塗擦於皮膚可避蚊。
  山雞椒體外直接觀察及培養,對日本血吸蟲有抑製作用,但體內試驗無效。
  六駁鹼毒性很大,類似士的寧對脊髓的興奮作用。
  【炮製】揀去雜質,摘去果柄,洗淨,曬幹。
  《雷公炮炙論》:"凡使蓽澄茄,采得後,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從巳至酉出,細杵任用。"
  【性味】辛,溫。
  ①《海藥本草》:"味辛苦,微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③《本草撮要》:"味辛,大熱,有毒。"
  【歸經】入脾、腎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腎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陽經氣分。"
  ③《要藥分劑》:"入脾、胃、腎、膀胱四經。"
  【功用主治】溫暖脾腎,健胃消食。治食積氣脹,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腸鳴泄瀉,痢疾,痰癖。
  ①《海藥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亂吐瀉,痰癖冷氣。"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並腎氣膀胱冷。"
  ③《開寶本草》:"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④《滇南本草》:"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壯陽道,治陽痿。"
  ⑤《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
  ⑥《本草求原》:"治反胃吐黑緑水。"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淋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搐鼻。
  【宜忌】《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虛滿,寒氣上攻於心,心腹刺痛,兩脅作脹,頭昏,四肢睏倦,吐逆,發熱,泄瀉,飽悶:蓽澄茄、高良薑、肉桂、丁香、厚樸(薑汁炒)、桔梗(去蘆)、陳皮、三棱(泡醋炒)、甘草各一兩五錢,香附()三兩。為細末。每服四錢,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和渣服。(《扁鵲心書》蓽澄茄散)
  ②治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蓽澄茄不拘多少。為細末,薑汁打神麯末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飯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濟生方》蓽澄茄丸)
  ③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心腹疞痛:蓽澄茄半兩,良薑二兩,神麯(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各一兩,阿魏半兩(醋、面裹煨熟)。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宣明論方》蓽澄茄丸)
  ④治傷寒呃噫日夜不定者:蓽澄茄三分,高良薑三分。二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餘沸,入少許醋攪勻,和滓如茶,熱呷。(《本草圖經》)
  ⑤治噎食不納: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幹舐之。(《壽域神方》)
  ⑥治支氣管哮喘:山雞椒果實、鬍頽子葉、地黃根(野生地)各五錢。水煎服。忌食酸、辣。
  ⑦治中暑:山雞椒果實一至二錢。水煎服。
  ⑧治無名腫毒:山雞椒鮮果實適量。搗爛外敷。(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阿米巴痢疾
  將蓽澄茄子連皮研細,裝入膠囊中服。每次1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視病情輕重連服3~5日。如服後有胃腸道刺激反應者,可加入等量碳酸鎂。治療60例,其中42例治恬復查大便,結果38例未再發現阿米巴原蟲,癥狀消失;4例無效。未復查大便的18例中,治後16例癥狀消失,2例無效。
  【名傢論述】①《本草述鈎元》:"畢澄茄,療腎氣膀胱冷,少類於蜀椒;治陰逆下氣塞,少類於吳萸,以溫為補,洵屬外傷於寒及內虛為寒之對藥。至於溫益脾胃,令人能食,其本在暖補腎與膀胱之氣也。"
  ②《本草撮要》:"畢澄茄,功專治膀胱冷氣,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薑治寒呃,得薄荷、荊芥治鼻塞不通,得畢撥為末擦牙,治齒浮熱痛,若蜈蚣咬傷,畢澄茄研末調敷。"
中國藥典2000版
  蓽澄茄
  拼音名:Bichengqie
  英文名:FRUCTUSLITSE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89
  本品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cubeba(Lour.)Pers.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
  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
  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
  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用於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
  濕鬱滯,小便渾濁。
  【用法與用量】1.5~3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蓽澄茄
  漢語拼音:
  Bichengqie
  英文名:
  FRUCTUS LITSEAE
  基原:
  本品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鑒別:
  取本品粉末0.25g,加石油醚(60-90℃)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放冷,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蓽澄茄對照藥材0.2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高效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3: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10.0%。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以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8.0%。
  性味:
  辛,溫。
  歸經:
  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用於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鬱滯,小便渾濁。
  用法用量:
  1.5-3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英文解釋
  1. :  Mountain Spicy Fruit,  Fructrs Litseae,  litse
  2. n.:  cubeb
包含詞
蓽澄茄飲蓽澄茄粥蓽澄茄丸
蓽澄茄散蓽澄茄醇蓽澄茄捲煙
蓽澄茄苦素沉香蓽澄茄散噙化蓽澄茄丸
含有蓽澄茄粉的藥用香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