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原雕
中文學名: 草原雕
中文目名: 鸛形目
中文亞目名:
中文科名: 鷹科
中文亞科名:
中文屬名: 雕屬
同物異名: aquila nipalensis hodgeon,1833 ,
中文俗名: 草原鷹 大花雕 角鷹 角鷹 套日格-塔斯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亞目名: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亞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屬名: aquila
拉丁文種名: nipalensis
拉丁文亞種名: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 1833)
英文俗名: steppe eagle
物種名稱:草原雕
圖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種特徵:描述:體大(65釐米)的全深褐色雕雕。容貌兇狠,尾型平。成鳥與其他全深色的雕雕易混淆,但下體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橫斑,兩翼具深色後緣。有時翼下大覆羽露出淺色的翼斑似幼鳥。與烏雕雕相比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麯。幼鳥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後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虹膜-淺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叫聲:粗啞喘息的叫聲及嘎嘎叫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阿爾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越鼕於印度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分佈狀況:甚常見於北方的幹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於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內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於中國的多數地區;越鼕於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香港的所有記錄均可疑。 習性:懶散。遷徙時有時結大群。 註:許多著者將此種作為草原雕雕(英文名為茶色雕雕tawny eagle)a. rapax的一亞種(參見鄭作新,1987)。
--------------------------------------------------------------------------------
別名大花雕,屬於鷹科,學名為 aquila rapax。
大型猛禽。全長約70釐米。體羽以褐色為主,上體土褐色,頭頂較暗濃。飛羽隱約雜以較濃的褐色橫斑。尾黑褐微雜以灰褐色橫斑,羽端稍緣為白色。下體暗土褐色,胸、上腹及兩脅雜以棕色縱紋。嘴黑色,腳淡褐色。
棲息於低山至開闊的草原地帶,常棲止在高樹頂端。主要以嚙齒動物為食。築巢於岩壁、喬木或灌木叢中,以枯枝和蘆葦等編成,內鋪獸毛和草。4~5月份産卵,每窩2~3枚,灰白色,有紅褐色斑點。孵卵期45天。育雛期55天,幼鳥於8月底飛出。
繁殖於東北、西北、內蒙古及河北北部;在華南一帶越鼕。草原雕目前數量稀少,應加強保護。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中文學名:草原雕
拉丁學名:Aquila rapax 命名:Temminck,1828
中文俗名: 草原鷹 大花雕 角鷹 套日格-塔斯
英文俗名: Steppe Eagle
保護等級:國傢重點保護Ⅱ級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雕亞科 Aquilinae → 雕屬 Aquila → 草原雕 Aquila rapax |
|
體大(65釐米)的全深褐色雕雕。容貌兇狠,尾型平。成鳥與其他全深色的雕雕易混淆,但下體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橫斑,兩翼具深色後緣。有時翼下大覆羽露出淺色的翼斑似幼鳥。與烏雕雕相比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麯。幼鳥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後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釐米,體重2015—2900剋。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為棕白色,尾羽為黑褐色,具有不明顯的淡色橫斑和淡色端斑。它在滑翔時也不象金雕那樣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而是兩翅平伸,略微嚮上擡起。
虹膜-黃褐色或暗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叫聲:粗啞喘息的叫聲及嘎嘎叫聲。 |
|
繁殖於阿爾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越鼕於印度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草原雕在國外分佈於歐洲東部,非洲,亞洲中部,印度,緬甸,越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僅有東亞亞種,分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但各地都比較罕見,在黑竜江、新疆、青海為夏候鳥, 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寧夏、甘肅為旅鳥,浙江、海南、貴州、四川為鼕候鳥。遷徙的時間在秋季為10—11月,春季為3—4月。 |
|
甚常見於北方的幹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於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內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於中國的多數地區;越鼕於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香港的所有記錄均可疑。
草原雕目前數量稀少,應加強保護。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草原雕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於電綫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翺翔於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獺、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推動物和昆蟲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嚮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 |
|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懸崖上或山頂岩石堆中,也營巢於地面上、土堆上、幹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構成,裏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狀為淺盤狀,每窩産卵1一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産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喂養55—60天後離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