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草原斑貓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草原斑貓
  拉丁學名:felis silvestris
  命名:schreber, 1777
  英名:wild cat
  別名: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
  國內分佈:在中國,主要棲息分佈於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
  瀕危等級:易危(v) 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貓科 felidae → 貓亞科 felinae → 貓屬 felis →野貓 felis silvestris
形態特徵
  草原斑貓的體色為淡沙黃色或沙灰色,腹部為淡黃灰色。
  體形比傢貓大,體長為50—70釐米,尾長為25—35釐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身體的背部呈淡沙黃色至淺黃灰色,背部和身體側面的毛色逐漸轉為淺淡色,腹面則為淡黃灰色。全身都具有許多形狀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或橫紋,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條棕黑色橫紋,尾巴的下面為白色。
生活習性
  草原斑貓棲息在有由檉柳、拐棗、麻黃、甘草、野麻等組成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蘆葦和拂子茅等組成的蘆葦草甸和林間生長有檉柳灌叢的鬍楊林,以及草原、沼澤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區森林地帶,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但一般不進入鼕季嚴寒和積雪覆蓋地區,活動偏嚮於比較幹旱地帶。單獨在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隱匿於樹穴或灌叢中。主要吃小型嚙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也食魚類和昆蟲等。行動敏捷,善於攀爬,潛行隱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領域性也很明顯,通常每個個體大約占據0.5平方公裏的領地,但當領地內食物不足或者尋找配偶時,也常到領地以外遊蕩。
繁殖習性
  繁殖期大約在1一3月,雌獸發情持續2一8天,此時會有很多雄獸圍繞在發情雌獸的周圍,發出刺耳的噪音,並經常進行激烈的爭鬥。通常每年産一窩,每窩産2一3仔,雌獸的懷孕期為60餘天。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40剋,10天後睜眼,4一5周齡開始出洞活動,3個月後開始與雌獸一起覓食,大約5月齡時離開雌獸獨立生活,1周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5年以上。
種群分佈
  草原斑貓在自然界中呈現低密度廣泛分佈,捕食嚙齒動物,對抑製鼠害的猖獗有較大的作用。
  國內分佈:
  草原斑貓在我國僅有新疆亞種,分佈於寧夏、新疆和甘肅等地。
  保護區分佈:雪嶺雲杉、托木爾峰、羅山、白芨灘、青海湖鳥島、王朗、臥竜、卡拉麥裏山、奇臺荒漠草原類草地、阿爾金、甘傢湖梭梭、羅布泊野駱駝保護區
  國外分佈:
  還見於非洲,阿拉伯,敘利亞,伊朗,阿富汗,印度半島西南部,歐洲南部、中部和東部,哈薩剋斯坦,蒙古南戈壁與阿爾泰戈壁等廣大地區。
種群現狀
  過去考察中,僅從新疆、甘肅和寧夏等省區的收購部門獲得一些皮張,在野外卻未見過活體,足見種群數量稀少,現存數量尚難估計。據高行宜(nowell and jackson, 1992)報道,估計中國的西北地區種群數量可能超過10000衹,估計密度為10/100km2(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緻危因素
  據高行宜(nowell and jackson, 1992)報道,80年代新疆每年的草原斑貓毛皮的收購量為1500張(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但是這種貿易威脅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傢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而減少。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於1988年頒布的《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本種劃作 ii 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把它列於附錄 ii。
  保護措施建議:
  1、以動物圖片等各種方式對當地群衆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草原斑貓是一種數量非常稀少的益獸,不得肆意捕殺;
  2、組織科研隊伍在其分佈區內進行種群現狀及種群生態生物學調查,為今後的合理保護提供進一步的科學依據。
  3、在伊朗和巴基斯坦,草原斑貓與當地傢貓的雜交給草原斑貓的生存造成威脅,歐洲則因為近親繁殖而致危(roberts, 1977,見 nowell and jackson, 1992)。國內是否有此現象,值得註意。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貓科 Felidae → 貓亞科 Felinae → 貓屬 Felis → 野貓 Felis silvest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