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 |
|
植物名。香氣辛烈,可入藥。古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闢惡。 三國 魏 曹植 《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西京雜記》捲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 吳偉業 《丁亥之秋王煙客招予西田賞菊》詩:“秔稻將登農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憐。”參見“ 茱萸囊 ”。 |
|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茴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産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緑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緑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功能暖胃燥濕,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重陽這一天,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民間藥。重陽節插榮英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於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臺,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奬品了。
茱萸雅號“闢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製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衆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註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喬木生植物,可做藥材。
傳說中,在重陽節這天佩帶插茱萸可以預防災難。 |
|
茱萸 zhūyú
【英文名】:Cornel
作為植物,茱萸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産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緑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緑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功能暖胃燥濕,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
別名:肉萸、棗皮、藥棗、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燈臺樹屬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緑色。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5—12釐米,寬約7.5釐米,頂端尖,基部渾圓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有黃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1釐米,有平貼毛。傘形花序腋生,先葉開花,有4個小型苞片,卵圓形,褐色,花黃色;花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盤環狀,肉質。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浙江、安徽有分佈;生於山溝、溪旁或較濕潤的山坡。
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
別名 麯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山茱萸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以去核後的果肉入藥。陝西佛坪縣,位於秦嶺南坡腹地,漢中地區東北部,境內多山,林木蔥籠,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疏鬆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長區,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産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𠔌”。《名醫別錄》載:“山茱萸,生漢中山𠔌,九十月采實”。
産區分佈於浙江、陝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製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幹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註:因山茱萸和吳茱萸在百度百科都有相關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還有一種芸香科落葉喬木食茱萸。
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別名:紅刺楤、紅刺蔥、大葉刺蔥、仁刺蔥、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鳥不踏等。
特徵:枝幹分佈瘤乳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葉片為羽狀復葉互生,長30-80釐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6-12釐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佈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果實於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釐米。
辛苦,溫,有毒。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溫,無毒。" ②《唐本草》: "辛苦,大熱。"③《綱目》: "有小毒。"入肝、胃經。
自古以來食茱萸就是藥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傳入中國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四川古人稱其為“艾子’。
至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本草綱目》記,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處“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帶——引者)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在中國歷史上,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但清代以後隨着辣椒的傳入,茱萸逐漸退出辛香料的歷史舞臺。
分佈:中低海拔山區到平地,常見於開闊地與次生林,現主要分佈於我國臺灣地區。
1 |
|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傢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傢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裏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傢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傢一看,果然傢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闢邪”便流傳下來。
重陽這一天,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民間藥。重陽節插茱萸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於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臺,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奬品了。
茱萸雅號“闢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製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衆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註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
|
“茱萸”還被當代一位青年詩人選作筆名,創作並發表了為數不少的詩歌和隨筆。這是他的介紹:
茱萸,男,詩人、隨筆和專欄作傢。1987年生於河北省邯鄲市,籍貫江西贛州。同濟大學法學院畢業的法學學士,哲學碩士在讀。曾擔任同濟大學詩社社長。有詩集《豆蔻梢頭奔跑的螞蟻》(2005.北京漢語詩歌資料館)、《馥鬱生涯》(2006.自印)、《詞語編年史》(2007.自印)、《手札:茱萸近作選》(2008.自印)4部。主要作品有《群芳譜係列》、《穆天子和他的山海經係列》、《池上飲》、《仲秋手札》及長詩《斜坡》、《草莓共和國》以及大量隨筆和詩歌評論。
詩歌、隨筆和評論作品等曾見於《人民文學》《山花》《星星》《詩選刊》《詩潮》《詩林》《詩歌月刊》《散文詩》《上海詩人》《敦煌詩刊》《中西詩歌》《邊疆文學》《延安文學》《牡丹》《草地》《競報》《青春潮》《中國校園文學》《創作評譚》《海上文壇》《新詩大觀》等海內外正式與非正式刊物近五百件。
作品入選《詩選刊.年代詩歌大展》(2005.河北詩選刊雜志社)、《中國新詩年鑒》(2006.花城出版社)、《中國80後詩歌寫作報告》(2007.山西出版集團)、《同濟百年詩選》(2008.同濟大學出版社)、《青春飛翔》(雨田主編.2008.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詩歌精選》(2008.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2008年度詩歌精選》(2008.四川民族出版社)等多種選本。
2005.12.獲得《新詩大觀》雜志“2005年度傑出詩人奬”;2006.04.獲得武漢大學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櫻花詩歌奬”;2007.06.獲得人民文學出版社等數傢單位主辦的“中華校園詩歌節”詩歌奬;2008.04.再次獲得武漢大學主辦的“櫻花詩歌奬”首奬;2009.03.獲得中國最老牌的詩歌雜志《星星》評選的2008“中國·星星年度詩人奬”。
主編《新詩大觀》雜志的“校園詩歌展”欄目數年,推出過數十名詩人在校的百數首作品。參與編選《中國當代校園詩歌選》(2005.11.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80後詩歌寫作報告》、《中國網絡詩歌年鑒(2007年捲)》(2008.環球文化出版社)以及《詩歌報月刊》的部分專號等。曾為由澳門基金會、廣東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珠海市作協主辦的詩歌雜志《中西詩歌》撰寫其“推介”專欄的推介評論。
在《讀者報·大學生周刊》、《萬科周刊》、《語文報·大學人文》等報刊開設隨筆、詩歌和評論專欄。擔任第三、四屆“葉紅女性詩奬”大陸地區評委、歷屆“在南方”詩歌奬評委。曾接受《風嚮標》、《FEEL·感覺》等雜志專訪。2007年與肖水共同發起“在南方”詩歌傳播機構暨詩歌沙竜,致力於在以“長三角地區”為核心的中國南方,開展針對大學生和中學生的義務詩歌傳播活動,增進當代青年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理解、支持和熱愛,努力塑造中國“詩歌義工”的形象;共同策劃並參與主持了“在南方”係列活動。 |
|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鼕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藥。《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嚮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産“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傢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癥,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麽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嚮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輓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
|
茱萸在唐宋詠重陽的詩詞中經常提到它,這些寫到茱萸的詩詞主要有四種內容:一是佩帶茱萸囊於臂肘;二是插茱萸於發冠;三是飲茱萸酒;四是以茱萸節、茱萸會代替稱重陽節。
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謝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3,《九日登高》
作者: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臯仙菊潤,霜飛天苑禦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重陽詩集錦
采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衹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裏,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衆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禦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傢。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九日應製得歡字
李嶠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禦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嚮麯中彈。
九日言懷
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
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歡字
宋之問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禦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嚮麯中彈。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九日五首
杜甫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
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
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九月九日
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闢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竜山外,蕭條邊興闌。
過裴捨人故居
劉長卿
慘慘天寒獨掩扃,紛紛黃葉滿空庭。
孤墳何處依山木,百口無傢學水萍。
籬花猶及重陽發,鄰笛那堪落日聽。
書幌無人長不捲,秋來芳草自為螢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白居易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張說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傢。緑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
- n.: cornus officinalis
|
|
- n. évodie (Evodi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