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學 > 范進
目錄
No. 1
  小說《儒林外史》中人物。原是窮秀纔,為人老實,受人欺侮。五十歲中舉,喜極發瘋,被嶽父鬍屠戶一巴掌打醒◇受到百般奉承,自己也結交官紳,蠅營狗苟,巧取豪奪,最終成為卑污、庸俗的官僚。
簡介
  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人物
  《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字敏軒。
  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他在主試官周進的擡舉下,應試及第。而他自己卻由於喜不自勝而發瘋。在恢復過來後,他的嶽丈鬍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為阿諛奉承;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人物形象
  作為本書中的一個靈魂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讓人讀後難忘。
  范進形象特點: 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願從事勞動養傢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說明他中舉後也成了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也會與其他統治者一樣欺壓百姓的。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寫他中舉前後的變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
  范進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所處時代。范進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處在上升時期,封建制度充分發展,長達千年的科考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全社會都沉浸在“科考熱”中,所以在鬍屠戶的眼中,張鄉紳是天上的文麯星,在衆人的眼裏中舉後喜極而瘋的范進患的是富貴病,沒有一個人敢說它是瘋子。比較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那裏面還有一個小男孩站出來說皇帝沒有穿衣服呢。可以說中舉的毒瘤漫及各個階層,成為不治頑癥,所以他的瘋本不足為怪。
  社會地位。他出身低微,既貧且寒,窮得揭不開鍋,借錢趕考不成,反遭鬍屠戶的一頓臭駡。
  人物本性。激疑:范進遭鬍屠戶無端辱駡,為什麽卻還說“嶽父見教的是”?范進為何能“手裏插個草標”在大庭廣衆之下“東張西望”尋人買雞?明確:這說明范進“人心本善”,不縱惡,不隱醜。范進對嶽丈的“教誨”,唯唯連聲,窮秀纔賣雞也能招搖過市,不過“草民”一個。可見,中舉前的范進懦弱猥瑣,甘蒙屈辱,一臉自卑自賤的奴才相。
  人生追求。范進一心想做個讀書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裏,讀書是他惟一通達“黃金屋”“千鐘粟“‘顔如玉”的獨木橋。所以,范進讀書幾十載,久經科場,老大不悔,用他嶽丈的話意則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然而癡心不改,還想混個天鵝屁吃。當然,和社會的大風氣一樣,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茅棚生輝。所以,中舉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勞動本領。由於四體不勤,鄙視勞動,范進不會營生。他傢幾十年“豬油不曾吃過兩三回”,最後落到賣雞換????的地步。
  神情舉止。范進的命運戲劇性地改變,鄰居飛跑到集市報信,他將信將疑。回到傢,耳聞目睹之後,樂極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幾口水灌將過來,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極而瘋。一嚮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幾十年的怨氣,似乎要在這一刻中爆發。然而范進畢竟是一根老油條,張鄉紳攀附道賀,他拿腔作調,說什麽“久仰”,道什麽“晚生”,還鬍謅出個“幸得出老先生門下“。由此可見,幾十年來,他學識未長,卻熏染出了世故圓滑的惡濁之氣。范進的言行極富個性化色彩,但透射出絲絲悲涼陰沉的氣氛,有如地獄鬼聲。縱觀他的悲喜劇,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個靈魂扭麯的讀書人正舉着科舉大旗,在衆人的蠱感下跳着變形的原始人舞。
  命運歸宿。范進從二十歲開始便“矢志不渝“,雖屢試屢敗,卻能屢敗屢試,死不甘心,終於叩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讓鬍屠戶颳目相看,讓衆鄰居忙前忙後,備受敬重。以前委麯求全、逆來順受的一介書生,搖身一變而成為了精神領袖。
  內心狀態。范進的一生,沒有過多的精神負債,可以說他“單純“得固執。他可以不顧傢,不顧衆人的顔面,當一輩子的老童生,他衹在乎一件事——中舉。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複過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舉,他老謀深算,伶牙俐齒,一切應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點頭哈腰,半晌放不出個屁來的范進.
分析
  科舉制度的殉道者 ——范進人物形象分析
  1)熱衷功名:范進窮盡一生的精力於科舉考試,雖然屢遭挫敗,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歲纔中秀纔;後來他打算去應鄉試,卻被鬍屠戶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寧可讓傢人挨餓也要再去應考;及至中舉,他竟然歡喜得發了瘋,這是范進熱衷功名的最具體的表現。
  2)怯懦麻木:鬍屠戶在范進中秀纔後,盛氣凌人地辱駡他,說他是「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他衹是唯唯諾諾,還說「嶽父見教的是」;他嚮鬍屠戶藉盤費,鬍屠戶用不堪入耳的說話駡他,甚至駡他母親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氣,充分表現出范進逆來順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無能:傢裏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纔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證明他平日衹埋首讀書,缺乏謀生技能;鄰居告訴他考中了舉人,他以為別人騙他,無奈地請人傢不要和他開玩笑,以及他喜極發瘋的狼狽相,都說明范進迂腐無能。
  4)虛偽姦詐:從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的到來,並赤裸裸的和范進套關係,以求日後互相幫助和范進假惺惺的推辭後接受他的東西,再從張鄉紳給他的銀子裏取六兩多銀子給鬍屠戶,則可看出范進的虛偽,為不給自己在官場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點而做出的舉動,都可看出范進為人的姦詐。
  “學而優則仕”規定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科舉”則是橫在他們面前的一條鴻溝,越過了這道鴻溝,則頃刻風光無限,終生榮華富貴。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在“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中舉帶來的天壤之別的變化着實令人羨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是這樣的典型。
  俄國19世紀文學評論傢別林斯基說過:“何謂文學創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個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說:是這樣一種人物描寫: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體現同一概念的一整個範疇的人們。”
  范進正是封建時代千千萬萬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科舉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窮睏潦倒,到54歲纔考進秀纔。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藉米周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嶽父可以任意辱駡他。作者這樣寫范進中舉前的生活狀態:“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傢裏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話寫盡了范進傢境的貧寒;而鬍屠戶對他的輕侮中更凸現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戶的訓駡,他竟然“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瘋狂追求。
  范進中舉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睏、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喜極而瘋。作者分4層展示范進因喜而瘋的過程:第一層寫昏厥。用“看”“念”“拍”“笑”寫范進喜極的動作,用“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寫范進昏厥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中“嗷”寫出驚喜過望的心情。“好了”幾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實現,富貴榮華滾滾而來。第二層寫瘋跑。用“爬將起來”、“拍着手大笑”、“飛跑 ”這些動作描寫,寫足了范進的瘋勁。用重複的語言,寫狂喜的心情。第三層寫跌倒。用富有諷刺性的外貌描寫,寫范進一腳踹在塘裏的醜態,“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灕一身的水”,包含了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第四層寫瘋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動作描寫,寫盡范進的瘋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極而瘋被鬍屠戶一駡一打治好後,他回憶瘋癲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升,這從周圍衆鄰居的稱呼“範老爺”、鬍屠戶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鬍屠戶的稱呼由“嶽父”轉為“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偽的一面。從中舉之後看,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對鬍屠戶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張靜齋送錢送房子中,其母也因為富貴而被痰閉住氣而死。
  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瘋”中爆發出來。
  有關資料
   一、作者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吳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捲,今存四捲。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睏;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纍代科甲的傢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麯,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鉢山志》捲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采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製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製,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製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裏。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纔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二、魯迅論《儒林外史》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嚮,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製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雲希聖賢。敬梓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製;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颳目矣。
  (《中國小說史略·清之諷刺小說》,《魯迅全集》第8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三、關於科舉制度
   我國科舉制度古已有之,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據記載始於漢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礎上,或繼承,或變化,但大體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衹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纔。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傢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纔(生),但是秀纔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製,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製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王力《古代漢語》下册第一分册,中華書局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