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荬菜
植物名稱:苦蕒菜
[別名]
蒲公英、野苦蕒菜、滇苦買菜、羊奶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莖。地上莖直立,高30~80cm。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圓,具疏缺刻或三角狀淺裂,邊緣有小尖齒,基部漸狹成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成耳廓狀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呈傘房或圓錐狀排列;總苞鐘狀;花黃色,全為舌狀。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白色。花期秋末至翌年初夏。
種中文名: 苦蕒菜
種拉丁名: 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
種別名: 盤兒草
形態特徵: 一或二年生草本。無毛,莖直立,高30—80cm,多分枝,常帶紫紅色。基生葉花期枯萎,莖下部葉與中部葉質薄,矩圓形或倒長卵形,長3—10cm,寬2—40cm,先端銳尖或鈍,坫部漸狹成短柄或無柄而抱莖,邊緣有深淺不等的齒裂,少全縧。頭狀。花序直徑約1.3—1.5cm,再排列成傘房狀;總苞圓筒形,舌狀花黃色。瘦果紡錘形,成熟後黑褐色,有喙,冠毛白色(圖76)。
地理分佈: 分佈於我國南北各省區,在國外,遠東,蒙古,日本,朝鮮及越南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苦蕒菜的生育期隨氣候帶的不同而不同。在溫帶地區,苦蕒菜一般於4—5月出苗或返青,8—9月為結實期,生育期180天左右,在亞熱帶地區,一般於2月底3月初出苗或返青。9—11月為花果期,秋季生出的苗能以緑色葉叢越鼕。生育期240天左右。苦蕒菜的再生力比較強,衹要不損傷根莖部的芽點,刈割或放牧3╟╟4次,並不影響其再生草的生長。苦蕒菜屈小生植物,喜生於土壤濕潤的路旁、溝邊、山麓灌叢、林緣的森林草甸和草甸群落中,多散生,局部可成為優勢種,形成小群落。苦蕒菜是一廣布種,適應的生態幅相當寬。在溫帶、亞熱帶的氣候條件下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輕度????漬化土墳上也生長良好,在酸性森林土上亦能正常生長。苦蕒菜是一廣布種,適應的生態幅相當寬。在溫帶、亞熱帶的氣候條件下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輕度????漬化土墳上也生長良好,在酸性森林土上亦能正常生長。
飼用價值: 苦蕒萊在開花前,葉莖嫩緑多汁,適口性好,各種畝禽均喜食,尤以豬、雞、鴨、鵝、兔、山羊最喜食,牛和綿羊也采食,是一種優等青緑飼草。但開花以後,基生葉和莖下部的葉片逐漸幹拈,莖枝老化,適口性和草質明顯降低。從化學成分看,開花期的莖葉含粗蛋白質和粗脂肪較豐富,粗纖維含量低(76—1)。苦蕒萊的能量價值比較高,尤其喂豬、羊價值最高(76—2)。苦蕒菜適於放牧,也可刈割,但用作青緑飼草最為適宜。放牧以葉叢期或分枝之前為最好,刈割飼喂以現蕾之前最為適宜,,但群衆多喜歡在葉叢期或抽莖初期,割取飼喂豬、鴨、鵝、雞和兔等。苦蕒菜除飼用外,其莖葉中含有較豐富的氮、磷,鉀、鈣等肥分元素,可作緑肥用。嫩莖葉可作蔬菜。 |
|
苦蕒菜
(《嘉祐本草》)
【異名】盤兒草(《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蕒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苦蕒菜
多年生草本,高30~70釐米,含乳汁。莖直立,無毛,上部分枝。基生葉倒卵狀披針形或匙形,長5~10釐米,寬2~4釐米,先端鈍圓,邊緣羽形分裂,有時為琴狀羽裂,有不規則尖鋸齒;莖生葉無柄,基部耳狀。頭狀花序長約5毫米,多數集成聚傘花序;花冠長6~8毫米,舌狀,黃色,花舌長4~6毫米,有5齒。瘦果成熟時暗褐色,冠毛白色。
生於低山的山坡、路旁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採集】春季采收,陰幹或鮮用。
【性味】苦,涼。
①《嘉祐本草》:"冷,無毒。"
②《陝西中草藥》:"苦,涼。"
【功用主治】治肺癰,乳癰,血淋,癤腫,跌打損傷。
①《嘉祐本草》:"治面目黃,強力止睏,敷蛇蟲咬。又汁敷療腫,即根出。"
②《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治無名腫毒,乳癰,癤腫。
③《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清涼解毒,消癰散結。治毒蛇咬傷,肺癰,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乳癰:先在大椎旁開二寸處,用三棱針挑出血,用火罐撥後,再以苦蕒菜、蒲公英、紫花地丁,共搗爛,敷患處。(《陝西中草藥》)
②治血淋尿血:苦蕒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針灸資生經》) |
|
植物名稱:苦蕒菜[ 名]野苦蕒菜、滇苦買菜、麯麻菜、羊奶草。菊科萵苣屬中的一個種,學名Lactuca indic L.,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又名苦麻菜、莪菜。 |
|
苦蕒菜屬 | 野苦蕒菜 | 沙苦蕒菜 | 秋苦蕒菜 | 匍匐苦蕒菜 | 齒緑苦蕒菜 | 抱莖苦蕒菜 | 碎葉苦蕒菜 | 齒緣苦蕒菜 | 平滑苦蕒菜 | 細葉苦蕒菜 | 多頭苦蕒菜 | 低灘苦蕒菜 | 羽葉苦蕒菜 | 深裂苦蕒菜 | 圓葉苦蕒菜 | 中華苦蕒菜 | 黃花苦蕒菜 | 多枝苦蕒菜屬 | 厚肋苦蕒菜屬 | 南亞苦蕒菜屬 | 裂葉多頭苦蕒菜 | 苦蕒菜屬分種檢索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