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中醫藥 > 苦甘草
目錄
No. 1
  【苦甘草的功效介紹】:
  苦甘草 (《內蒙古中草藥》)
  【異名】苦豆根(《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植物形態詳苦豆子條。
  【相關藥材】圓果甘草 甘肅甘草 雲南甘草 藤子甘草 甜草 野甘草 山甘草根 山甘草 苦甘草 甘草梢
  【採集】夏、秋采挖,切片,曬幹。
  【藥材】乾燥根呈長圓柱形,稍彎麯,一般切成長約15~20釐米的小段,徑約0.8~2釐米。
  表面棕黃色至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具橫嚮皮孔,有時有支根痕。
  質堅硬,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淡黃色。
  平整的切面木質部作放射狀排列,有裂隙。
  氣微弱,味苦。
  産內蒙古。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苦甘草的功效】清熱解毒。
  治痢疾,濕疹,牙痛,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赤痢:苦豆子根、蒲公英各五錢。
  水煎服。
  ②治濕疹,皮膚瘙癢:苦豆子根五錢至一兩。
  水煎服或熏洗患處。
  ③治牙痛:苦豆子根二錢。
  水煎服。
  ④治燙傷:苦豆子根適量。
  研末,油調外敷。
  (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⑤治痢疾,黃疸熱病,狂躁:苦豆子根二至三錢。
  煎湯服。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No. 2
  苦甘草
  (《內蒙古中草藥》)
  【異名】苦豆根(《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植物形態詳"苦豆子"條。
  【採集】夏、秋采挖,切片,曬幹。
  【藥材】乾燥根呈長圓柱形,稍彎麯,一般切成長約15~20釐米的小段,徑約0.8~2釐米。表面棕黃色至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具橫嚮皮孔,有時有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淡黃色。平整的切面木質部作放射狀排列,有裂隙。氣微弱,味苦。
  産內蒙古。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痢疾,濕疹,牙痛,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赤痢:苦豆子根、蒲公英各五錢。水煎服。
  ②治濕疹,皮膚瘙癢:苦豆子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熏洗患處。
  ③治牙痛:苦豆子根二錢。水煎服。
  ④治燙傷:苦豆子根適量。研末,油調外敷。(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⑤治痢疾,黃疸熱病,狂躁:苦豆子根二至三錢。煎湯服。(《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