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被子植物 : 林業樹種 > 苦參
目錄
kǔ shēn kǔ shēn
  草名。又名白莖,地骨等。根莖苦,可入藥
No. 2
  亭歷苦參鈎夭之草。——明· 劉基《苦齋記》
植物名 Plant name
  植物名。落葉亞灌木,羽狀復葉,小葉卵狀橢圓形,總狀花序,花冠淡黃色。根入藥,有清熱解毒等作用。《神農本草經》捲二:“苦參,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乾燥根。
  【別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苦參,又名:苦識、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故名苦參
  【處方名】:苦參、炒苦參苦參炭。處方中寫苦參指生苦參。為原藥材去雜質及蘆頭和須根,洗淨曬幹,切片入藥者。炒苦參苦參片用麩炒至微黃入藥者。苦參炭為苦參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裏面焦黃,存性,而後入藥者。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和種子有毒。人中毒後出現以神經係統為主的癥狀,有流涎、呼吸和脈搏加速、步態不穩,嚴重者驚厥,因呼吸抑製而死亡。牛、馬食幹根45剋以上,豬、羊15g以上均可出現中毒,主要有嘔吐、流涎、疝痛、下痢、精神沉鬱、搐搦和痙攣。馬中毒死亡前還有出汗、體溫下降、呼吸淺慢、心律不齊等[a-8][237]物ld50.18g/kg,中毒後先出現中樞神經抑製,然後間歇性抖動和驚厥,進而中樞深圭抑製,呼吸麻痹,數分鐘後心眺停止死亡。人口服10g幹根的水煎劑即有鎮靜催眠作用,已臨床應用[239]。根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應用】
  1. 用於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癥。常與黃柏、竜膽草等合用。
  2. 用於周身風癢,疥瘡頑癬,麻風等癥。常與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於麻風,常與大楓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註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慎用。反藜蘆。
原植物 Original plant
  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圓柱形,長可達1米,外皮黃色。單數羽狀復葉,長20一25釐米;小葉l5—36,披針形至綫狀披針形,很少橢圓形,長3—4釐米,寬1.2—2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背面有平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莢果長5—8釐米,種子間微溢縮,呈不顯明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有種子1—5顆。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於嚮陽山坡草叢中和山麓、郊野、路邊、溪溝邊;南北各省均有分佈。 根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治療濕熱、黃疽、痢疾、腸炎、皮膚瘙癢等癥;莖皮纖維可織麻袋。
本草考證 Textual Research
  苦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註》載:“今出近道,處處有。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惡。”《本草圖經》載:“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畝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鼕調。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本草綱目》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以上所述均與今用苦參的形態相符合。《本草圖經》附苦參圖四幅,除西京苦參、邵州苦參之外,其餘二圖(成德軍苦參和秦州苦參)亦與現代所用苦參形態相近。
生藥材鑒定 Identification of raw medicinal herbs
  乾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釐米,直徑1~2.4釐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捲,橫嚮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嚮外捲麯,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釐米,寬1~1.5 釐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全國各地均産,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産量較大。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散有纖維束,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射綫較寬而明顯,幾達至木栓層形成不成環。木質部導管放射狀排列;木纖維束也為晶纖維。粉末:淡黃色。①澱粉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22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2分粒組成。②纖維細長,平直或稍彎麯,直徑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溝不明顯,胞腔綫形。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增均勻木化增厚;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7-126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有的數個紋孔口連接成綫狀。也有網紋導管。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勻連珠狀,非木化,紋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紋孔域,有的胞腔含細小針晶。⑤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狀,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另偶見石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 Chinese Medicines
  根含多種生物鹼(1%-2.5%),以d-苦參鹼(d-matrine)及d-氧化苦參鹼(d-oxyma-trine) 為主,兩者含量之比,因産地不同差別很大,我國東北産苦參中氧化苦參鹼含量較多。另含微量d-苦參醇鹼(d-sophoranole)、l-臭豆鹼(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鹼(l- methylcytisine)、l-野靛葉鹼(l-baptifoline)、l-槐果鹼(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鹼(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鹼(l-ethylsophoramine)、槐定鹼(sophoridine)、粉防己鹼等。黃酮類化合物有苦參(kurarinone)、異苦參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參素 (norkurarinoe)、次苦參素(kuraridin)、苦參醇素(kutstinol)、次苦參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參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參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脫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異脫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異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葉豆高麗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藥化學鑒定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部即顯橙紅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加鎂少量與????酸 3-4滴,加熱,顯紅色。另取濾液5μl,點於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晾幹,置紫外燈(254nm)下觀察,顯黃緑色熒光。(檢查黃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酸的乙醇2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加氨試液使呈中性,蒸幹,殘渣加1%????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白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4)薄層層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濃氨試液0.3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液。另取氧化苦參鹼和槐定鹼,加乙醇製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開8cm,取出,晾幹,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試液(20:20:3:1)展開,展距與第一次相同,取出,晾幹,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棕色斑點。
No. 10
  【中文名】:苦參
  【類 別】:根類苦參
  (《本經》)
  【異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豆種植物苦參的根。
  【植物形態】苦參,又名: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
  亞灌木,高50~120釐米。根圓柱狀,外皮黃色。莖枝草本狀,緑色,具不規則的縱溝,幼時被黃色細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下具綫形托葉;葉片長20~25釐米,葉軸上被細毛;小葉5~21枚,有短柄,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圓形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長10~20釐米,被短毛;苞片綫形;花淡黃白色;萼鐘狀,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較其他的花瓣稍長,先端近圓形;雄蕊10,花絲離生,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細毛,花柱纖細,柱頭圓形。莢果綫形,先端具長喙,成熟時不開裂。種子通常3~7枚,種子間有縊縮,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質地和紅壤地的嚮陽處。我國各地皆有分佈。
  本植物的種子(苦參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春、秋采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後,去掉根頭、須根,洗淨泥沙,曬幹。鮮根切片曬幹,稱苦參片。
  【藥材】乾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釐米,直徑1~2.4釐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捲,橫嚮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嚮外捲麯,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釐米,寬1~1.5釐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
  全國各地均産,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産量較大。
  【化學成分】根含多種生物鹼:d-苦參鹼、d-氧化苦參鹼、槐花醇l-臭豆鹼、l-甲基金雀花鹼、l-穿葉贋靛鹼及槐果鹼。還含黃酮類:黃腐醇、異黃腐醇、3,4′,5-三羥-7-甲氧-8-異戊烯基黃酮、8-異戊烯基山柰酚等。莖、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苦參煎劑及其中所含之苦參鹼給兔口服或註射,皆可産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分排出之增多。但實驗中所用傢兔之數目較少,又未敘述飲水控製之情況,因而有人認為需進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體作用
  煎劑在試管中,高濃度(1:100)對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煎劑(8%)、水浸劑(1:3)在體外對某些常見的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醇浸膏在體外尚有抗滴蟲作用,強度弱於黃連,而與蛇床子相近。
  ③其他作用
  苦參鹼註射於傢兔,發現中樞神經麻痹現象,同時發生痙攣,終則呼吸停止而死。註射於青蛙,初呈興奮,繼則麻痹,呼吸變為緩慢而不規則,最後發生痙攣,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痙攣的發作,恐係起因於脊髓反射的亢進。對傢兔的最小致死量為0.4剋/公斤。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殘莖,洗淨泥土,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幹。
  《雷公炮炙論》:"凡使苦參,先需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並在水面上浮,並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幹細銼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從新》:"大苦,大寒。"
  【歸經】入肝、腎、大腸、小腸經。
  ①張元素:"少陰腎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胃、大腸、肝、腎四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肺,腎、大腸經。"
  【功用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癧,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①《本經》:"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②《別錄》:"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亦,療惡瘡下部匿,平胃氣,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④《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⑤《唐本草》:"治脛酸,療惡蟲。"
  ⑥《日華於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下血並熱痢。"
  ⑦《珍珠囊》:"去濕。"
  ⑧《滇南本草》:"涼血,解熱毒,疥癩,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血風癬瘡,頑皮白屑,腸風下血,便血。消風,消腫毒,痰毒。"
  ⑨《本草從新》:"燥濕,勝熱,治夢遺滑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②《醫學入門》:"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經疏,:"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選方】①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淨)一斤,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參地黃丸)
  ③治𠔌疸,食畢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衝熏所致:苦參三兩,竜膽一合(末)。牛膽丸如梧子。以生薑汁服五丸,日三服。(《補缺肘後方》)
  ④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積德堂經驗方》)
  ⑤治下部瘡漏:苦參煎湯,日日洗之。(《仁齋直指方》)
  ⑥治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醫方摘要》)
  ⑦治心肺積熱,腎髒風毒攻於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去梗)十六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荊芥湯下,食後服。(《局方》苦參丸)
  ⑧治漏膿肥瘡,膿窠瘡,臘梨頭,遍身風癩,癮疹疥癬,瘙癢異常,麻木不仁,諸風手足酸痛,皮膚破爛,陰囊癢極,並歸人陰癢、濕癢:苦參一斤(為末),鵝毛(香油炒存性)六兩。黃米糊丸,朱砂為衣。茶湯送下,日進二次。或隨病作散擦或洗、貼。(《王秋泉傢秘》神功至寶丹)
  ⑨治瘰癧:苦參四兩,搗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後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隨身備急方》)
  ⑩治鼠瘻諸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麯二斤。水三鬥,漬藥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釀熟梢飲,日三。一方加蝟皮,更佳。(《補缺肘後方》)
  ⑾治湯熨火燒疼痛:苦參不以多少,為細末,用香油調搽。(《衛生寶鑒》緑白散)
  ⑿治旋耳瘡(又名月蝕瘡)初起在耳輪上或耳後,耳垂處發一黃色米粒樣疙瘩,周圍發紅,頂白透膿,奇癢難忍,破後膿水外溢,蔓延傳染,不幾日耳前後成為一片,膿水淋漓,此瘡小兒最易傳染:苦參、黃柏各五錢,蒼術、海螵蛸各三錢。各研極細,和勻。用溫開水調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換藥一次。(《浙江中醫雜志》(6):27,1958)
  ⒀治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普濟方》)
  ⒁治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㈠口服法:50%濃煎劑,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用苦參2兩,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亦可用含生藥0.5剋的片劑,每次2~4片,日服4次。㈡註射法:50%註射液肌肉註射2~4毫升,早晚各1次;靜脈點滴4~8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稀釋。常用作口服煎劑的輔助治療。㈢灌腸法:50%煎劑100毫升(內加0.25%普魯卡因10~2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腸,7~10天為一療程。用於口服煎劑後癥狀好轉而腸道病理改變恢復不明顯的病例。㈣敷臍法:用苦參粉8~10剋,以溫水調成稠糊狀,做餅敷臍部,蓋以油紙或紗布,用綳帶固定。每日1~2次。據數百例臨床觀察,口服煎劑或外用敷臍治療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日數在1周左右,尤以臨床癥狀改善較快。煎液對慢性遷延性菌痢,特別是胃腸功能紊亂型效果也較好。苦參敷臍後,患者腹部有發熱感,腸蠕動稍增強,排氣通順,腹痛、便次及裏急後重逐漸減輕,同時出現多尿現象。由此推斷,可能是藥物刺激臍部穴位,通過穴位的神經反射,調整植物神經係統功能,促進胃腸血液循環,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從而發生療效。也有認為其療效的獲得有兩個環節:一是藥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臍穴的作用。
  ②治療急性腸胃炎
  每次用1.5錢煎服,每日2次;或用糖漿劑(每100毫升含生藥1兩),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也可用膠囊劑,每次0.5剋幹粉,日服4次。一般服藥1~2天治愈。
  ③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除一般保肝治療外,每日用苦參粉4剋,裝膠囊或製成丸劑分4次服。觀察19例,黃疸消退時間平均為12.6天,最短的3天;同時自覺癥狀亦有所改善;肝腫大及肝功能的恢復亦較快。
  ④治療小兒肺炎
  用200%苦參註射液2毫升行肌肉註射,每日2次。有心力衰竭和暴喘、高熱、驚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例,加用西藥處理。根據129例(其中有47例合併靜脈點滴廣譜抗菌素1次)的觀察結果,有效率在92%以上,臨床治愈率為34.9%,平均住院天數為3.8天。有57.4%的患兒呼吸道感染癥狀減輕、肺部羅音減少,病情好轉後即出院。無效病例為重癥肺炎,或有合併癥及脫水者。治療過程中有兩例於註射後5分鐘發生過敏反應,分別表現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率增加和突然憋氣、滿頭大汗、面色蒼白、脈細弱至不能觸及。
  ⑤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等
  用50%苦參註射液肌肉註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癤腫、腎盂腎炎、急性氣管炎、急性淋巴結炎等10餘種急性炎癥性疾病220例,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在74%以上。此外,對結腸炎、膽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癥也有一定療效。
  ⑥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苦參、桔梗按7:3配合,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1錢,日服2次,10天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共治498例(均為50歲以上患者),治愈2例,顯效112例,好轉296例,無效88例。有效率為82.3%。副作用:有43例出現惡心嘔吐,胃部灼熱感及疼痛,腹瀉腹脹;2例鼻咽發幹,1例眼花。
  ⑦治療藍氏賈第鞭毛蟲病
  口服浸膏製成的片劑或糖漿,成人每日按生藥30剋的劑量3次分服,小兒酌減,連服7日為一療程。治療100例,92例治愈。大多數於治療後1~4日癥狀消失,糞便恢復正常,糞檢陰轉。部分病例隨訪3~9個月,除1例外,其餘未見復發。如用25%苦參煎液行保留灌腸,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次,連續5次,也有療效,但不及口服為佳。少數病例服藥後感惡心,個別手指發麻,均不影響繼續治療。
  ⑧治療人腸滴蟲
  口服苦參粉膠囊或苦參片,成人每次按生藥1.2~4剋的劑量,每日3次,小兒酌減。一般以10天為一療程。如效果不佳,可另用50%苦參煎劑60~100毫升行保留溜腸,每日1次。對腹痛明顯或大便次數較多者加用西藥對癥處理,有蛔蟲者兼用驅蛔藥。54例觀察結果,臨床治愈率占50%。治愈者癥狀和體徵平均於11.44天消失,糞檢平均於11.67天轉陰。少數病例有頭暈、便秘、胃納減退、惡心等反應,均很輕微,能自行消失。
  ⑨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用苦參粉0.6剋與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礬粉混合作為1次量,行局部治療。用時先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灌洗陰道,擦幹後撒入藥粉。每日1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臨床觀察176例,總成功率為71.5%。其中追蹤3月癥狀消失,陰道分泌物無滴蟲者為痊愈,占26.1%;追蹤不足3月,但癥狀消失、陰道分泌物無滴蟲者屬有效,占45.4%。有宮頸糜爛者治療後亦大有改善。用藥後少數患者陰道有輕微疼痛;療程結束後復查幾乎所有患者都有陰道表皮脫落現象,經追蹤觀察未見對機體有不良影響。
  ⑩治療血吸蟲病腹水
  每天用苦參6~8剋煎服。觀察25例,大多在服藥後2日內小便次數增多,腹圍減小,為進行脾切除術創造了條件。
  此外,據報告試服苦參製劑治療絲蟲病,似有殺蟲作用。
  【名傢論述】①《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又按《史記》雲,太倉公淳於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②《本草經百種錄》:"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似去心髒之火為多,苦參似去心腑小腸之火為多,則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按補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
  ③《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竜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貯藏】 置乾燥處。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出處]《神農本草經》。
  【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豆科 Leguminosae 苦參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的乾燥根。
  【 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苦參,又名:苦識、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故名苦參
  【處方名】:苦參、炒苦參苦參炭。處方中寫苦參指生苦參。為原藥材去雜質及蘆頭和須根,洗淨曬幹,切片入藥者。炒苦參苦參片用麩炒至微黃入藥者。苦參炭為苦參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裏面焦黃,存性,而後入藥者。
  [毒副作用]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和種子有毒。人中毒後出現以神經係統為主的癥狀,有流涎、呼吸和脈搏加速、步態不穩,嚴重者驚厥,因呼吸抑製而死亡。牛、馬食幹根45剋以上,豬、羊15g以上均可出現中毒,主要有嘔吐、流涎、疝痛、下痢、精神沉鬱、搐搦和痙攣。馬中毒死亡前還有出汗、體溫下降、呼吸淺慢、心律不齊等[A-8][237]物LD50.18g/kg,中毒後先出現中樞神經抑製,然後間歇性抖動和驚厥,進而中樞深圭抑製,呼吸麻痹,數分鐘後心眺停止死亡。人口服10g幹根的水煎劑即有鎮靜催眠作用,已臨床應用[239]。根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性味歸經]苦,寒。 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應用】
  1. 用於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癥。常與黃柏、竜膽草等合用。
  2. 用於周身風癢,疥瘡頑癬,麻風等癥。常與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於麻風,常與大楓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註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慎用。反藜蘆。
  原植物
  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圓柱形,長可達1米,外皮黃色。單數羽狀復葉,長20一25釐米;小葉l5—36,披針形至綫狀披針形,很少橢圓形,長3—4釐米,寬1.2—2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背面有平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莢果長5—8釐米,種子間微溢縮,呈不顯明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有種子1—5顆。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於嚮陽山坡草叢中和山麓、郊野、路邊、溪溝邊;南北各省均有分佈。 根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治療濕熱、黃疽、痢疾、腸炎、皮膚瘙癢等癥;莖皮纖維可織麻袋。
生藥材鑒定 Identification of raw medicinal herbs
  乾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釐米,直徑1~2.4釐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捲,橫嚮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嚮外捲麯,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釐米,寬1~1.5 釐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全國各地均産,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産量較大。
顯微鑒定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散有纖維束,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射綫較寬而明顯,幾達至木栓層形成不成環。木質部導管放射狀排列;木纖維束也為晶纖維。
  粉末:淡黃色。
  ①澱粉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22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2分粒組成。
  ②纖維細長,平直或稍彎麯,直徑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溝不明顯,胞腔綫形。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增均勻木化增厚;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
  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7-126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有的數個紋孔口連接成綫狀。也有網紋導管。
  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勻連珠狀,非木化,紋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紋孔域,有的胞腔含細小針晶。
  ⑤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狀,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另偶見石細胞。
各傢論述 Each paper
  1.《本草衍義補遺》: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2.《本草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又按《史記》雲,太倉公淳於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3.《本草匯言》:姚斐成雲,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之藥也。前人謂苦參補腎補陰,其論甚謬。蓋此藥味苦氣腥,陰燥之物,穢惡難服,惟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陽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虛氣弱,非所宜也。況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專降而不升,實傷腎之謂也,何有補腎補陰之功乎?。
  4.《本草經百種錄》: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似去心髒之火為多,苦參似去心腑小腸之火為多,則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按補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
  5.《長沙藥解》:《金匱》苦參湯,治狐惑蝕於下部者,以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聚,土濕木陷,鬱而為熱,化生蟲NI,蝕於前陰,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也。當歸貝母苦參丸,用之治妊娠小便難,以土濕木陷,鬱而生熱,不能泄水,熱傳膀胱,以致便難,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
  6.《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竜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7.《神農本草經》: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8.《名醫別錄》: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瘍,平胃氣,令人嗜食。
  9.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10.《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11.《唐本草》:治脛酸,療惡蟲。
  12.《日華子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下血並熱痢。
  13.《珍珠囊》:去濕。
  14.《滇南本草》:涼血,解熱毒,疥癩,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血風癬瘡,頑皮白屑,腸風下血,便血。消風,消腫毒,痰毒。
  15.《本草從新》:燥濕,勝熱,治夢遺滑精。
藥理作用 Pharmacology
  1.抗腫瘤作用:苦參鹼具有抗癌活性,小鼠腹腔註射500μg.d組2mo存活率為40%,而對照組在23天內全部死亡。氧化苦參鹼則對此無作用。苦參鹼在體外具有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抑製P815腫瘤細胞增殖的效應。槐果鹼(Sophocarpine)亦有抗癌活性,在實驗小鼠體內對S-180、U-14.ECA、L等瘤株均表現明顯的抑製作用。苦參鹼、氧化苦參鹼、槐果鹼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的A、B、C鹼對S-180實體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各單體生物鹼的抑瘤率均在35%以上,經不同比例混合的C鹼劑量在113mg/(kg·d)時,連續腹腔註射給藥10天抑瘤率達61.38%,比總鹼提高23.5%,與單純苦參鹼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苦參鹼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外周多嚮造血祖細胞集落産生率有顯著的抑製作用,抑製率達0.76,最佳抑製濃度為100mg/L。苦參水煎液作用於體外培養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在劑量為8mg/ml時,可顯著地誘導白血病細胞嚮單核巨噬細胞方向分化。
  2.升白細胞作用:氧化苦參鹼可防止小鼠因MMC、環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細胞減少癥,靜脈註射或肌肉註射30mg/kg苦參總鹼和100mg/kg氧化苦參鹼對正常傢兔外周血白細胞數有明顯的升高作用,而且氧化苦參鹼對正常傢兔升白作用的顯效時間、維持時間和白細胞計數峰值與苦參總鹼相比,在給藥後的18天內基本是一致的,升白效果優於鯊肝醇。在苦參總鹼、氧化苦參鹼、苦參鹼對傢兔X綫600倫照射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實驗中,苦參總鹼組從給藥5天後到第l9天,白細胞計數基本保持在6000/mm3以上,而對照組直到22天才恢復上述水平;氧化苦參鹼的升白效價不高於總鹼,苦參鹼則未見治療效果。氧化苦參鹼對傢兔經60鈷r-射綫500倫全身照射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劑量率為31倫/min,顯示一定防治作用,在劑量率為120倫/min無防治作用。
  3.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1/4LD50的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靜脈註射顯著對抗烏頭鹼和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腹腔註射顯著對抗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也提高烏頭鹼誘發大鼠心律失常所需的用量,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和結紮大鼠冠脈前降支誘發的心律失常。給兔靜脈註射30mg/kg氧化苦參鹼,縮短腎上腺素誘發的心律失常恢復時間,治療給藥平均縮短43%,預防給藥平均縮短22%。靜脈註射42mg/kg槐果鹼可對抗氯化鈣誘發的小鼠室性心律失常和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靜脈註射l6mg/kg能提高哇巴因引起兔早搏和心髒停搏所需用量,也能對抗冠脈阻塞-再灌流誘發犬心律失常,但不能對抗氯化鈣-乙酰膽鹼誘發小鼠房顫(撲)和氯仿-腎上腺素誘發兔心律失常。靜脈註射l/5 LD50的槐定鹼(11mg/kg)可預防或治療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夫常,也可提高豚鼠對哇巴因引起各種心律失常的耐受量,防止氯化鋇和氯化鈣誘發大鼠心律失常。1/10 LD50劑量(5mg/kg)顯著縮短腎上腺素引起兔心律失常時間,且作用持續時間遠較奎尼丁長。也能提高兔左心室電緻顫閾值,且隨靜脈註射劑量增大而提高,還能劑量相關地降低氯仿或四氯化碳誘發的小鼠室顫率,以及對抗四氯化碳-腎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苦參生物鹼有擴張血管和對急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對麻醉傢兔可引起明顯的降壓作用,一般降壓20mmHg左右,持續2-3分鐘恢復正常;對離體兔耳血管能立即引起擴張,並且持續10分鐘左右;對急性失血性心髒能延長其停搏時間,延長時間為7分鐘左右;對腦垂體後葉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氧化苦參鹼可增加兔心房收縮力,且有良好的量-效關係,9μm不影響心肌興奮性,但縮短功能不應期;降低腎上腺素誘發左心房自律性的閾濃度;減慢右心房自動節律,並降低CaCl2對右心房的正性頻率作用。中毒量(360μm)可降低心肌收縮力和興奮性。氧化苦參鹼50μmol/L可拮抗異丙腎上腺素的正性頻率作用。而氧化苦參鹼(100μmol/L)在培養心肌細胞較低(高)濃度可使以α(β)受體介導産生負(正)性頻率作用。苦參鹼可減慢豚鼠右房自動頻率,增加右房收縮力和降低左房MDF(最大驅動頻率),並呈劑量依賴關係;其負性頻率,正性肌力和負性MDF作用均呈直綫相關。苦參鹼可抑製烏頭鹼誘發大鼠左房自律性作用或延長烏頭鹼誘發自動節律的潛伏期和減慢其初始頻率;也可提高哇巴因誘發豚鼠右房心律失常和腎上腺素註射液誘發豚鼠左房自律性的閾濃度,並對哇巴因的正性肌力作用有增強效應。苦參鹼能被Ca2+通道阻滯劑維拉帕米(1μmol/l)顯著抑製,且抑製平滑肌大於心肌,提示苦參鹼的正肌力作用可能與激活Ca2+通道有關。苦參鹼可提高大鼠血漿中cAMP含量和降低cMP水平,對心肌組織cAMP和cGMP含量無顯著影響。槐定鹼可提高大鼠血漿中cAMP水平和心肌組織中cAMP含量。氧化苦參鹼50μmol/L和250μmol/L對絲裂黴素C所致體外培養心肌細胞損傷乳酸脫氫酶含量升高有顯著的抑製作用,並能減輕由缺糖缺氧造成的心肌細胞損傷,但對氯丙嗪所致的心肌細胞損傷無保護作用。肌肉註射氧化苦參鹼具有明顯延長小鼠異體遊離移植心肌存活期的作用,並隨劑量加大其作用增強。苦參總黃酮125-250μg/ml時,能減慢培養乳鼠心肌細胞團自發搏動的頻率,並能對抗心肌細胞團自發性及哇巴因誘發的搏動節律失常。苦參總黃酮對小鼠吸入氯仿所致心室纖顫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其LD50為23.9±1.1g/kg,治療指數為3.56。給傢兔靜脈註射苦參總黃酮8g和30g/kg,30-60分鐘後,能明顯對抗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完全對抗率分別為40%和70%。靜脈註射苦參總黃酮20-40g/kg,對靜脈註射烏頭鹼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有明顯地治療作用。第一次治療有效率達63%,第二次治療的有效率為84%。大鼠靜脈註射苦參鹼能顯著對抗烏頭鹼、氯化鋇和結紮冠脈所致的心律失常給麻醉大鼠靜脈註射苦參總黃酮30g/kg和60g/kg,呈現明顯地負性自律性作用,負性頻率作用和負性傳導作用。這些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強。
  4.平喘祛痰作用:苦參鹼主要是通過興奮β受體,尤其是興奮中樞的β受體,解除支氣管痙攣及抑製抗體和慢反應物質的釋放而産生平喘作用的。苦參鹼在有鈣或無鈣剋氏營養液中,均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興奮離體豚鼠、大鼠氣管和腸管的作用。苦參總鹼、氧化苦參鹼對組胺緻喘豚鼠的平喘效果與氨茶鹼基本相似,1小時平喘率都在90%以上,而對照組在15%左右;平喘時間上,氨茶鹼在6小時平喘率是55%,苦參總鹼則在80%以上。槐果鹼Ach的緻喘作用比氨茶鹼強,其平喘作用可能是通過興奮中腦的β-受體而起作用。酚紅排泌法證明、小鼠灌胃苦參總鹼、黃酮0.8g/kg,有明顯祛談作用。
  5.安定作用:苦參總鹼50-100mg/kg能明顯抑製小鼠的自由活動;400mg/kg對小鼠被動活動明顯抑製;100-200mg/kg能抑製孤獨小鼠的歐鬥攻擊行為;苦參總鹼25-40mg/kg與鼕眠靈(5mg/kg)合用,可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100-200mg/kg苦參總鹼能明顯加強0.5mg/kg利血平對小鼠自發活動的抑製作用;苦參總鹼50-200mg/kg與腹腔註射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20-25mg/kg合用,可致小鼠入睡;分別與硫噴妥鈉(腹腔註射,40mg/kg)、水合氯醛(腹腔註射,200mg/kg)合用,能顯著加強其中樞抑製作用。亦能明顯對抗中樞興奮劑苯丙胺(腹腔註射,4-6mg/kg)及咖啡因(50mg/kg)所致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苦參總鹼對士的寧及戊四氮所致的驚厥不但無對抗作用,反而使其驚厥增強和增加其動物死亡數;苦參總鹼單獨使用有輕度的鎮痛作用,與閾劑量嗎啡合用,可顯著增加其鎮痛百分率。
  6.抗過敏作用:苦參鹼可降低過敏介質的釋放,為免疫抑製劑,其抑製50%T細胞增殖的濃度為0.55-0.56mg/ml;抑製IL-2産量的濃度為0.1mg/kg。
  7.免疫抑製作用:苦參鹼、氧化苦參鹼在1/5 LD50劑量下對小鼠免疫功能均有抑製作用。兔、大鼠肌肉註射氧化苦參鹼150mg/kg或100mg/kg對被動或主動皮膚過敏反應均有明顯抑製作用,並對兔血清IgE抗體形成有明顯抑製作用。腹腔註射氧化苦參鹼200mg/kg·d,共21天,對小鼠速發型變態反應引起的死亡有保護作用。
  8.其它作用:肌肉註射氧化苦參鹼能明顯對抗巴豆油、角叉菜膠(大鼠)和冰醋酸(小鼠)誘發的滲出性炎癥。兔灌胃、皮下註射、靜脈註射、腹腔註射和肌肉註射苦參煎劑、苦參註射液及苦參鹼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鈉量有顯著增加。苦參50%甲醇浸膏具有抗????酸乙醇所致的潰瘍作用,其活性成分為苦參酮(Kurarinone)。此外,苦參鹼體內外均有抗菌作用,體內作用強度與氯黴素相當,醇浸膏體外有抗滴蟲作用,其強度與蛇麻子相近。
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名稱:
  苦參
  漢語拼音:
  Kushen
  英文名: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基原:
  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捲,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具異型維管束呈同心性環列或不規則散在。氣微,味極苦。
  鑒別:
  (1)取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為血紅色,久置不消失。木質部不呈現顔色反應。
  (2)取本品粉末0.59g,加濃氨試液0.3ml、三氯甲烷25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參鹼對照品、槐定鹼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甲醇(8:3:0.5)為展開劑,展開,展距8cm,取出,晾幹,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3)取氧化苦參鹼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鑒別〕(2)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及上述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波氨試液(5:0.6:0.3)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1.0%。
  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5%(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20.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氨基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無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0nm。理論板數按氧化苦參鹼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苦參鹼對照品、氧化苦參鹼對照品適量,分別加乙腈-無水乙醇(80:20)溶解,製成每1ml含苦參鹼0.05mg,氧化苦參鹼0.1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濃氨試液0.5ml,精密加入三氯甲烷2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3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補足城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通過中性氧化鋁柱(10-200目,5g,內徑1cm),依次以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7:3)各20ml洗脫,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無水乙醇適量使溶解,並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對照品溶液各5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苦參鹼(C15H24N2O2)和氧化苦參鹼(C15H24N2O2)的總量不得少於1.2%。
  炮製方法:
  除去殘留根頭,大小分開,洗淨.浸泡至約六成透時,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中 草 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苦參
  拼音名:Kushen
  英文名:RADIXSOPHORAEFLAVESCENTI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61
  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flavescensAit.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根頭及小支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2cm。表面灰
  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捲,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
  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
  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紋。氣微,味極苦。
  【鑒別】(1)取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為血
  紅色,久置不消失。木質部不呈現顔色反應。
  (2)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酸乙醇溶液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
  氨試液使呈中性,蒸幹,殘渣加1%????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
  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白色沉
  澱;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澱。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
  加鎂粉少量與????酸3~4滴,加熱,顯紅色;另取濾液點於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
  溶液,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黃緑色熒光。
  (4)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濃氨試液0.3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幹,
  殘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氧化苦參鹼和槐定鹼對照品,加乙醇
  製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苯-丙酮-甲醇(8:3:0.5)為展開劑,展開,展距約8cm,取出,晾幹,再以甲苯-
  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後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展距同上,
  取出,晾幹,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
  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橙色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6.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5%(附錄ⅨK)。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2g[同時另取本品粗粉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
  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氯仿50ml、濃氨試液1ml,密塞,稱定重量,時時振搖,
  放置24小時後,再稱定重量,用氯仿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
  置蒸發皿中,蒸幹,殘渣加無水乙醇使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
  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經五氧化二磷減壓乾燥至恆重的苦參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無
  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
  吸取供試品溶液3~10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4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
  苯-丙酮-醋酸乙酯-濃氨試液(2:3:4: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碘化鉍鉀試液,
  再噴以少量5%亞硝酸鈉溶液至斑點顯色清晰,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
  膠布固定,放置2小時後,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
  =480nm,λ<[R]>=65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苦參鹼(C15H24N2O)不得少於0.080%。
  【炮製】除去殘留根頭,大小分開,洗淨,浸泡至約六成透時,潤透,切厚片,
  乾燥。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
  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用法與用量】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註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乾燥處。
英文解釋
  1. :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2. n.:  Sophora flavescens
  3. lat.:  sophora flavescens ait.
近義詞
白莖, 地骨, 苦識, 水槐, 地槐, 菟槐, 驕槐, 虎麻, 岑莖, 祿白, 陵郎, 野槐, 山槐子, 白萼
牛參, 鳳凰爪, 川參, 苦骨
包含詞
苦參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