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南 >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 >鳳凰縣 > 苗疆長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苗疆長城投訴電話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苗疆長城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全長190公裏,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
  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 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御用的哨臺、炮臺、碉卡、關門,當時沿綫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
  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衹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衹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到底還保存了多少,目前還沒有人沿綫調查統計過。
Great Wall China Southern
  長城,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和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建築,一嚮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用以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防綫。但鮮為人知的是,明朝時期在萬歷年前後,還曾在湖南修築了一段長城。由於這段長城主要用於防範苗民起義,因此被稱為苗疆長城。又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苗疆長城大體位於今湖南省鳳凰縣,總體規模遠小於北方的長城,曾在明末損毀,但在清朝又進行了重建,近年來也有所修繕。
簡介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啓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190公裏左右,被稱為“苗疆萬裏墻”,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南長城沿城墻每三五裏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一綫還依稀可見碉堡、炮臺和邊墻。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徵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歷史已成過去,南方長城將撩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
發現
  2000年4月下旬,鳳凰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準備申報鳳凰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專程邀請了中國國傢建設部古建築專傢趙景慧、國傢文物局古建築專傢組長、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等10多人來鳳凰古城進行全面考察。當時當地隨行人員介紹“苗疆邊墻”時,尋找了南方長城長達50年之久的羅哲文對此十分感興趣,並爬上城墻進行具體考察研究。4月底,專傢得出結論,認定該邊墻即是南方長城。
  羅哲文稱,他搞長城研究50年了,以往歷史學家衹是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知道中國南方也有長城,但許多人皓首窮經也沒能找到它客觀存在的一星半點證據。他認為,說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加入世界文化遺産之列——他進一步指出這僅僅是一個有關行政手續的問題。
  根據羅哲文教授的看法,在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墻,每一軍防區的邊墻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余公裏,與湖南“鎮竿”鎮(即今天的鳳凰縣)邊墻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禦體係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因此該長城完全應該屬於中國長城的一部分。
歷史
  在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廷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明朝末年,苗族發動起義,把邊墻夷為平地。清朝政府則在邊墻舊址上重新建設了新的城墻,繼續防禦苗民。
  苗疆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啓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裏,被稱為“苗疆萬裏墻”,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
規模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御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衹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衹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到底還保存了多少,目前還沒有人沿綫調查統計過。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傢橋鎮就有邊墻,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修復及宣傳
  在南長城定論後,鳳凰縣政府和縣委進行了一係列的修復和宣傳活動。政府出資在永興坪拉毫營盤段進行搶救維修,在2001年5月前共修復了1.78公裏。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南長城2003年中韓圍棋邀請賽”在鳳凰縣舉行。相關單位耗資近20萬元在南長城建起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是標準棋盤的5051.83倍,邊長31.7米,總面積1004.89平方米。常昊、曹熏鉉等棋手前來下棋,近千觀衆現場觀看,並且上百余家媒體電視直播。有業餘愛好者為表尊重之意,竟然花一個多月時間徒步前來。
包含詞
湘西苗疆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