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蘇門達臘虎
拉丁文學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蘇門答臘虎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陸虎類,12,000 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得蘇門答臘地區與亞洲大陸隔絶,數以萬計的野生虎被分離形成差異顯著的新亞種——panthera tigris sumatrae(蘇門答臘亞種)。它由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著名獸類學家pocock於1929年定名並確立。2004 年底,黃驥(上海自然博物館,美國獸類學會會員)與世界著名獸類分類學家colin p.groves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蘇門答臘虎研究課題,研究表明其分化已達到種的水平,屬於島嶼虎(isiand group),並代表了現代虎類演化的一個分支。論文見於德國《 mammalian biology 》。 |
|
蘇門答臘虎是現生虎亞種中體形最小的,雄虎平均體長2.4米,重120公斤;雌虎體長2.2米,重約90公斤。它們小巧的體形使它們能迅速穿過密林。
蘇門答臘虎身上有深橘色的皮毛與密集的條紋,具備了熱帶島嶼虎類的典型特徵。 |
|
蘇門答臘虎的棲息地主要是蘇門答臘群島範圍內的熱帶雨林,活動範圍依據獵物密度與棲所面積大小程度而定。分佈的密度平均為5衹虎/100平方公裏。蘇門答臘虎保護計劃研究人員選用erdas imagine遙感圖像處理係統來繪製已知和潛在的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分佈圖,並分析它們所面臨的威脅。這樣的應用包括兩個方面:
1. 在國傢公園裏,研究人員利用分類土地資源探測衛星影像劃定已知的老虎分佈區域,在影像上找出典型的老虎棲息地特徵;
2. 研究人員通過對光學和遙感影像的分析,找出在蘇門答臘地區其它可能適合老虎生存的類似生態環境。 |
|
蘇門答臘群島範圍內的熱帶雨林。 |
|
蘇門答臘虎的主要食物是水鹿、野豬、豪豬、鰐魚、蟒、幼犀和幼象等。
不同於生活在平原地帶的獵豹和獅子,雨林中的蘇門答臘虎必須依靠潛伏襲擊獵物。 |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雌虎懷孕期約103天,每胎生2-4衹幼崽。剛出生時,虎崽約重2.2-3磅。這時的幼崽還未睜開眼睛,體質也極其脆弱,雌虎需時刻保護幼崽,使其免受雄虎或其它動物的傷害。十天後,幼崽眼睛睜開,從第1到第8個星期之間完全依賴母乳為生。大約在6個月後,雌虎開始教它們捕食技巧。野生的蘇門答臘虎最長壽命為15年,人工圈養的蘇門答臘虎最長壽命為20年。 |
|
由於人類入侵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毀滅性開採,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已不斷減少,並被切割成碎快。1978年進行的勘測,估計野生蘇門答臘虎的數量約1000衹。而1985年,印尼林業局的勘測人員估算有26個自然保護區有虎存在的跡象,數量為800衹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協會(phpa)做出了統計,還有400衹虎分佈在蘇門答臘5個國傢公園裏,它們包括:
1.gunung leuser國傢公園:
1993年估計這裏有110-180衹成年虎活動。森林迅速減少和非法捕獵是虎面臨的最主要威脅。在2003年,人們經過衛星圖象分析發現,公園已失去了662平方公裏的森林,公園邊緣10公裏內的森林緩衝帶也開始消失。如果按這樣的速度,在2036年前後,這裏的森林將不復存在。
2.kambas國傢公園:
該公園面積1,300平方公裏,位於蘇門答臘東南沿海。這裏在1937年被宣佈為生態保留區域,而到1989年纔升為印尼國傢公園。近30年來,kambas國傢公園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虎的棲息地已被嚴重幹擾。1996年,公園管理局組織了反偷獵隊,共計 24 人。印尼自然資源保護組織(phka)和加拿大老虎保護基金會自1985年以來就在這裏對當地野生動物進行調查。在此次調查中,他們還發現了罕見的蘇門答臘犀牛群。虎類學者富蘭剋林在1995-1997年間,根據紅外照相機誘捕資料推測,這裏約有36衹成年虎活動,其中21衹分佈於公園的核心地帶。
3.kerinci seblat國傢公園:
該公園於1981年成立,面積為14,846平方公裏,是印尼第二大國傢公園。1992年,人們估計這裏約有76衹野生虎活動。目前,橡膠種植園繼續侵蝕着這裏殘餘的森林。
4.bukit tigapuluh國傢公園:
該公園毗鄰kerinci seblat國傢公園,於1995年被宣佈為國傢公園。公園總面積約1,290平方公裏,區內有一片面積300平方公裏的原始熱帶雨林。經gis衛星圖像辨認分析,berbak國傢公園和bukit tigapuluh國傢公園之間存在着一條生態走廊,它為野生虎種群提供了基因交流的基礎。
5. bukit barisan selatan國傢公園:
該公園於1982年建立,為印尼第三大國傢公園。這裏估計生活着40-43衹成年虎。此地每年至少有340平方公裏面積的森林被砍伐。
人工圈養狀況
人工圈養的蘇門答臘虎主要在印尼、北美、歐洲、澳洲和日本等地的動物園展出。根據印尼動物園協會(pkbsi)估計,全世界有超過230衹蘇門答臘虎被各地動物園飼養,其中印尼動物園有65衹;歐洲動物園有100衹;澳大利亞動物園有12衹;北美動物園有55衹;日本動物園有 2 衹。另外還有32衹雄虎和29衹雌虎生活在位於爪哇島的蘇門答臘虎保育中心。
瀕危原因
1、棲息地破壞:
早在20多年前,app(asia pulp & paper,亞洲漿紙業總公司)就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開設了工廠。世界環保組織曾要求app等造紙公司立刻停止對蘇門答臘森林的破壞,因為對森林的破壞造成了蘇門達臘虎棲息地的大量喪失,這已使它們處於瀕臨滅絶的境地。造紙業迅猛發展使森林覆蓋率急速萎縮,“全球森林觀察組織”在 2001年估計,印尼的森林覆蓋率已減少72%。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尼每年森林采伐量達3,000萬畝,相當於比利時全國面積的大小。“世界資源機構”統計,在前總統蘇哈托統治的32年中,印尼已失去了6億畝森林,等於德國與芬蘭面積的總和。
2、過度捕殺:
在蘇門答臘,獵虎行為一直很猖獗。在當地街頭,隨處可見虎骨、虎爪、虎皮等虎製品出售。20 世紀30年代初期,荷蘭商人弗羅林每年都能收到150-350張蘇門答臘虎皮。在當時,每張虎皮售價100美金,到70年代售價則上升到3,000 美金。韓國在1975年到1992年間進口了6,128公斤虎骨,平均每年進口340公斤,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來自印尼,這相當於獵殺333衹蘇門達臘虎(風幹的虎骨平均重約12公斤)。1981年是印尼虎骨出口量最大的一年,當時共出口虎骨1,060 公斤;其次是在1975年,當時出口虎骨620公斤;1988年則出口虎骨560公斤。在1992年之後,印尼虎骨出口量大減,92年當年衹出口虎骨55公斤,因為野外的虎真的不多了。儘管如此,1992年估計仍有42衹虎被捕殺;1994年則約有51衹虎被捕殺;1998年3月到2000年間有66衹虎被捕殺;2001年一隻活虎甚至被走私到馬來西亞。2002年經有關保護組織調查,在蘇門答臘八個省中,有24個城市中的484傢商店公開銷售虎製品,這些店傢大部分是紀念品商店、藥店和皮毛市場。近年來由於爪哇人口猛增,每年約有60萬人從爪哇移居到蘇門答臘,這樣的移民潮給蘇門答臘島帶來更為巨大的壓力,也使得人虎衝突進一步增加。 |
|
《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
印尼群島曾經擁有3個世上獨一無二的虎亞種:巴釐虎、爪哇虎和蘇門答臘虎。由於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和人類的瘋狂捕殺,巴釐虎和爪哇虎已在上個世紀相繼滅絶。目前印尼唯一幸存的虎亞種——蘇門答臘虎也處於瀕臨滅絶的睏境。如今蘇門答臘虎已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2003)。
註:蘇門答臘島,面積約為434,000平方公裏,為印尼第2大海島,世界第6大海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