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旅居香港的一批江蘇、浙江、上海工商界人士籌組成立了旅港蘇浙滬商人協會,1941年日本侵略軍侵占香港後宣告結束。1942年,旅港蘇浙滬各界人士再次成立蘇浙同鄉遣送歸鄉委員會,並於1943年易名為蘇浙旅港同鄉會(KIANGSU AND CHEKIANG RESIDENTS〖H.K〗ASSN)。
1946年1月,同鄉會舉行首屆會員大會,成立理事會作為領導機構(1993年更用“香港蘇浙同鄉會”的名稱)。該會宗旨為“團结鄉僑,服務社會”,會員發展到3700多人,其中包括衆多著名旅港企業傢和各界知名人士,成為香港地區具有較大實力和影響的社團之一。
蘇浙旅港同鄉會從1953年起在當地相繼舉辦蘇浙小學、蘇浙公學等4所中小學,並設立貸款助學金,幫助成績優良的貧寒子弟,最多時的在校學生達1萬多人。同時還辦有屯門安老院、荃灣良友安老院、羅湖沙嶺蘇浙公墓、臺北花園公墓和蘇浙慈德醫療中心等多項公益福利項目。
1991年江蘇遭受特大洪澇災害之際,旅港蘇浙同鄉會和溧陽、無錫、太倉、吳縣、常熟等旅港同鄉社團的同胞們以多種方式嚮家乡提供了大批賑災款物。
1992年,經周忠繼等倡議,蘇浙同鄉會專門設立了“蘇浙滬家乡教育專款”,陸續通過捐贈方式資助蘇浙兩省及上海市推廣電腦教育。至1994年,同鄉會纍计嚮蘇浙滬兩省一市捐助的港幣達到1600萬元。其他有關市、縣的旅港同鄉會的鄉親也都采取了多種方式積極支持家乡和經濟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