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hou Shi
蘇州市
Suzhou Shi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園林風景城市,江蘇省轄市。簡稱蘇,別稱姑蘇。位於省境東南部,西望太湖,東連太湖水網平原;滬寧鐵路和京杭運河通過市區,公路和內河航運四通八達,是太湖水網平原水陸交通樞紐。轄3區、1郊區及吳縣、 吳江、太倉3縣。面積8488平方公裏,人口561.02萬; 其中市區面積178平方公裏,人口84.44萬。蘇州春秋歷屬吳、越,戰國屬楚。吳王諸樊遷都於此,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初築吳子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闔閭更築闔閭大城。秦置會稽郡、吳縣。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為吳郡治,南朝陳禎明元年(587)廢郡改州,稱吳州。隋開皇九年(589)以“姑蘇山在吳”,改稱蘇州,此後幾度易名。五代吳越國稱中吳府。宋先後為平江軍、平江府治,元改平江路。明、清為蘇州府治。1912年為吳縣治。1949年劃城區和近郊設市。
蘇州網師園
市境西郊多山,以虎丘、天平、靈岩、光福諸山著名,素為旅遊勝地。東郊多湖蕩,有陽澄、金雞、獨墅諸湖和黃天蕩,均為著名水産養殖基地。城內街巷、河道縱橫有序,且多橋梁,呈現典型江南水鄉景色。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初夏有梅雨,夏秋有臺風。郊區農業嚮以蔬菜、花卉、茶花生産為大宗,內塘養殖業發達。絲綢工業歷史悠久,唐宋以來,與南京、杭州並列為中國三大絲綢生産基地,有“絲綢之鄉”之譽。現有絲綢工廠十數傢,主要集中在城北。歷年絲綢産量均占全國總産量的1/10,出口量約占總出口量的1/7。此外,機械、電子、電器、化學、冶金、建材等工業亦較發達。1990年全市工業産值達563.73億元,居江蘇省首位、全國第4位(次於滬、京、津)。傳統手工藝品有“蘇綉”、“蘇扇”、“蘇裱”、“蘇版”、“蘇箋”等,名揚中外。人民路、觀前街、東中市、西中市和石路為主要商業區;平門外有火車站;南門人民橋畔為公路、內河航運總匯。市境已發現中國緊缺的原生鉭、鈮礦床。市境西北部的陽山山麓是中國重要的高嶺土生産基地。
蘇州以古典園林著稱。據記載,市內園林最盛時,多達220處。1959年普查時,可查考者尚有188處,現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者共69處。蘇州園林集中中國古典園林建造藝術精華,具代表性者有:宋滄浪亭,元獅子林,明拙政園,清網師園、留園、西園。其中拙政園和留園與北京北海、頤和園、承德避署山莊合稱中國五大園林。全市文物古跡列為國傢重點保護單位的有原在文廟、今移藏市博物館的宋古石刻《天文圖》、《地理圖》、《平江圖》及太平天國忠王府、虎丘雲岩塔、玄妙觀三清殿等。西郊楓橋寒山寺為著名古剎,自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行世後,名聞國內外。蘇州文教事業素稱發達,有蘇州大學、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和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等。市博物館在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文物收藏甚豐。另有蘇州絲綢博物館。旅遊事業發展迅速,國內外觀光遊客年達百萬人。
(單樹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