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蘇州 >蘇州市區 > 蘇州公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蘇州公園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一片位居古城心髒部位的緑地,一座不收門票的公園,一個晨練、休閑的“絶佳去處”。《蘇州市志》記載:蘇州公園“是蘇州第一座現代公園,俗稱大公園。”考證公園淵源,可以推至春秋。而從唐宋始,該園已“春日民衆可入遊樂”。翻閱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蘇州地圖,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較疏曠。時值西風東漸,遂有人建議在此建“市民公園”。一塊日後在蘇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閑地”開始引起了開明士紳的關註。
  “五四”運動後,各界人士倡議造一座包含圖書館、會堂、音樂亭等科學文化娛樂設施俱全的公園。民國14年(1925年)江陰旅滬巨商奚萼銘慨捐5萬銀元開始了籌建。先由蘇州工專土木科學生測繪平面圖,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國園藝傢若索姆規劃設計。是年7月末,先在園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兩層、四面鐘樓的圖書館。館東側臨池為“東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園東南闢池名“月亮”,池邊修廊,紫藤紛披,又植樹4000餘株。20年代城內外古典園林極少開放,公園被民衆譽為城內唯一清靜地。1927年4月組織蘇州公園籌備委員會,請顔文設計噴水池,又鋪草皮植樹,同年8月1日落成開放,轟動全城。1931年,繼續開鑿北部池塘,植荷養魚,栽植李根源所贈楓樹200株,土山頂建四面亭一座,名民德亭。至此,後人徜徉了幾十年的蘇州公園大致建成。
  建國後教育局接管公園。1953年6月,蘇州市政府撥款數千元整修,在毀於日軍炮火的圖書館原址建竹亭,北草坪闢為幼兒樂園,涵社改少兒閱覽室,為當時市內面積最大的園林。此後公園結構屢經調整,但公園始終保持南半部花壇、噴泉的人工式,與北半部山水自然式中西合璧的規劃佈局。可以說,半個多世紀,蘇州公園已經成為蘇州市民的文化載體之一。
  新世紀之初,蘇州公園改造重建,並以亮麗的容顔笑迎萬千市民。公園的兩大特色:中西合璧的佈局和所有大樹及歷史建築都在改造中被精心保留。
  蘇州園林講究的是“疊山理水”,作為位於城市中心的蘇州公園,在改造中首先在“水”字上做文章。園中的荷花池近年來水質退化,出現了富營養化的趨勢。要從根本上改善水質,一靠疏瀎、二靠淨化。藉鑒古城河道改造的經驗,園中蜿蜒的河道清淤後鋪上了通透的草坪磚。水池的底部除了近岸的區域鋪了鵝卵石外,中央仍然保持泥地以種荷花。此外,投資三十幾萬元引進了一套循環淨化水設備,四五天就可以將池水淨化一遍。荷葉田田,魚翔淺底,臨水當風,人們贊嘆,公園不負“蘇州”二字。公園中心的芙蓉廣場,寬廣平坦,中間凸出的圓形平臺上,12衹石球頗有時代氣息。至於池畔那大塊梯形條板,名曰親水平臺,自然是用作水上活動的場所。這裏與隔池的湖心島土山、民德亭互為對景,右側的和平橋,富有歐式建築特色的茶室,構成了活動的中心,那粉紅色的墻體在緑樹的掩映下,更是嫵媚動人。
  緑色是公園的生命。蘇州公園大樹林立,成為鋼筋水泥的建築群中最有生機的景緻。保留大樹、種植花圃、規劃草坪就是設計部門最用心的工作。改造的原則是增加色葉樹、體現多樣性。設計思路最出彩的是恢復了南大門內的模紋花壇,足有1000餘平方米,為對稱規則式,北嚮有高大雪鬆為屏,用紅花木、灑金千頭柏、常緑瓜子黃楊等製作的圖紋,新穎別緻,充分體現出建造初期的法式庭園風格。
  蘇州公園,古城中心的一顆緑寶石。占地64畝,係春秋吳國子城遺址,元末為張士誠王府,後遭火焚,遂淪為荒地,稱皇廢基,又稱王府基。1925年始建,1927年落成開放,為法國式花園與中國自然山水交融的佈局風格。七十餘年的歷史滄桑,園之設施陳舊,環境粗放,功能退化,晨練之人擁擠不堪。為合乎民意,順應我市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之趨勢,蘇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對其進行全面改造。投入一千八百餘萬元,由市園林和緑化管理局設計施工,並於二零零一年五月八日破土。改造工程保持原有中西合璧之佈局特色,保留大樹及民德亭、裕齋等歷史建築;重點調整緑化環境,增建花壇,體現植物多樣性;改建茶室、健身館等主體;更新燈光、排灌、道路係統;新建地下車庫、親水平臺及芙蓉廣場;疏瀎荷池,完善池水淨化、體育娛樂等基礎設施;降低圍柵,融公園、街景於一體。工既竣,公園環境一展新容,比昔日更為優美,可謂舊貌換新顔。市民稱世紀更替,氣象萬千,留芳後世,此為一例。特勒石以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