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蒼鷹
目錄
蒼鷹 Cang Ying  

蒼鷹
作者: 柳殘陽 Liu Canyang
  作者:柳殘陽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 十 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蒼鷹》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cāng yīng cāng yīng
  猛禽,羽色暗褐,嘴有鈎,爪尖銳,視力強。捕食小鳥、小獸
鳥名 Bird Name
  鳥名。即鷹。 晉 張華 《鷦鷯賦》:“蒼鷹鷙而受緤,鸚鵡慧而入籠。” 唐 岑參 《衛節度赤驃馬歌》:“草頭一點疾如飛,卻使蒼鷹翻嚮後。” 碧野 《難忘的歲月·邙山腳下》:“一隻蒼鷹在藍天白雲下盤旋。”
比喻酷吏 Analogy merciless
  比喻酷吏。《史記·酷吏列傳》:“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 都 獨先嚴酷,緻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 都 側目而視,號曰‘蒼鷹’。” 唐 駱賓王 《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驄馬刑章峻,蒼鷹獄吏猜。”《明史·劉宗周傳》:“副都御史 易應昌 以平反下吏,法司必以鍛鍊為忠直,蒼鷹乳虎接踵於天下矣。”
基本資料
  中文名: 蒼鷹
  拉丁文名: accipiter gentilis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northern goshawk
  中文俗名: 鷹  牙鷹  黃鷹 鷂鷹  元鷹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鷹亞科 accipitrinae → 鷹屬 accipiter →蒼鷹 accipiter gentiles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分佈情況
  分佈範圍:
  北美洲、歐亞區、北非。
  分佈狀況:
  亞種schvedowi繁殖於中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及西北部的西天山;鼕季南遷至長江以南越鼕。khamensis繁殖於西藏東南部、青藏高原東部山地、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肅南部;越鼕在低地及雲南南部。fujiyamae越鼕於臺灣。albidus越鼕於中國東北部。buteoides 越鼕於中國西北部的天山地區。在溫帶亞高山森林甚常見。
  主要分佈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竜江 上海 安徽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陝西 甘肅 寧夏 新疆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
  鬆山(北京) 武夷山(福建) 武夷山(福建) 豫北黃河故道濕地 布爾根河狸 托木爾峰 鼎湖山 湛江紅樹林 董寨鳥類 濟源獼猴 雞公山 洪河 涼水 興凱湖 九宮山 後河 東洞庭湖 長白山 長白山 嚮海 大豐麋鹿 大豐麋鹿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雙臺河口 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 白石砬子 白石砬子 榮成天鵝湖 天竜山 龐泉溝 蘆芽山 蘆芽山 綿山 歷山 王朗 王朗 臥竜 金佛山 阿爾金山 甘傢湖梭梭林 清涼峰 瓦屋山 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賽罕烏拉 小溪 黃河三角洲 額濟納鬍楊林 羅布泊野駱駝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
  子午嶺山 長白山 大別山 小興安嶺 太行山 清涼峰 祁連山 天山 天山 天山 天山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 塔裏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 西天山 阿爾泰山山地 阿爾泰山山地 伏牛山 準噶爾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𠔌地 南部天山山地 東疆戈壁丘陵 塔河上遊平原 羅布泊低地 哈納斯湖 伊犁河 哈巴河 特剋斯河𠔌 阿爾泰 托木爾峰南坡(瓊臺蘭河) 那拉提
緻危因素
  ●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 參考文獻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蒼鷹去羽毛及肉,取骨骼乾燥,祛風濕、續筋骨。因此被利用。
  ●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 參考文獻
  ● 因為貿易被捕獵: 參考文獻 太行山白澗,有專門賣鷹市場,一個集市上有上百衹鷹出售。捕鷹做成標本,1500元一隻。
亞種情況
  分佈範圍: 全世界有10個亞種。我國有5個亞種。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分佈歐洲北部和中部,東部到伏爾加河、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摩洛哥和小亞細亞,在英國稀少。
  a. g. buteoides,分佈斯堪的那維亞極北部,歐尼加湖的俄羅斯南部,東到勒拿河。
  a. g. albidus,分豐西伯利亞東北部,buteoides 亞種範圍的東部,南到堪察加。
  a. g. arrigonii,分佈法國科西嘉島和意大利撒丁島。
  a. g. schvedowi,分佈俄羅斯東南部,東到黑竜江和烏蘇裏,南到吉爾吉斯的懸崖及大草原和中國西部。
  a. g. fujiyamae,分佈日本。
  a. g. atricapillus,分佈於除美國極西部和西南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有分佈。
  a. g. laingi,分佈英屬哥倫比亞沿岸島嶼。
  a. g. apache,分佈於墨西哥西北部,美國亞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
  a. g. khamensis,分佈印度北部和孟加拉。
  布於我國的有新疆亞種a. g. buteoides,分佈新疆;黑竜江亞種a. g. albidus,分佈黑竜江省(鼕候鳥);普通亞種a. g. schvedowi,除臺灣、西藏以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臺灣亞種a. g. fujiyamae,分佈臺灣;西藏亞種a. g. khamensis,分佈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繁殖鳥),雲南南部為鼕候鳥。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全長403~576mm。前額、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頸部羽基白色;眉紋白而具黑色羽幹紋;耳羽黑色;上體到尾灰褐色;飛羽有暗褐色橫斑,內翈基部有白色塊斑,初級飛羽第4枚最長,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內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橫斑。喉部有黑褐色細紋及暗褐色斑。胸、腹、兩脅和覆腿羽布滿較細的橫紋,羽幹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許褐色橫斑。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體型較大。
  亞成體上體都為褐色,有不明顯暗斑點。眉紋不明顯;耳羽褐色;腹部淡黃褐色,有黑褐色縱行點斑。
  幼鳥上體褐色,羽緣淡黃褐色;飛羽褐色,具暗褐橫斑和污白色羽端;頭側、頦、喉、下體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幹紋;尾羽灰褐色,具4~5條比成鳥更顯著的暗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或黃色;蠟膜黃緑色;嘴黑基部沾藍;腳和趾黃色;爪黑色;跗蹠前後緣均為盾狀鱗。
  叫聲:幼鳥乞食時叫聲為憂鬱的peee-leh。告警時發出嘎嘎叫聲kyekyekye…。
生活習性
  生活環境蒼鷹為森林中猛禽,棲息於疏林、林緣和灌叢地帶。次生林中也較常見。
  食性:以鼠類和野兔為食。解剖胃中有棕背(鼠平)和鳥類。
  遷移:在東北繁殖的蒼鷹4月下旬遷到,5月初配對。8月中旬遷飛。也有部分留鳥。
繁殖習性
  繁殖:蒼鷹4月下旬遷到東北地區。活動範圍較廣,但活動隱蔽。若見到在天空成對翻飛,相互追逐,並不斷鳴叫,表明此時配對已完成。
  選擇在林密僻靜處較高的樹上築巢。常利用舊巢,5月5日發現一巢選定,2天後加鮮枝2個,為樺樹、榆樹和糠椴枝條,長度12~22cm,枝直徑0.2cm左右。後修巢速度加快。3巢中2巢在樺樹上,1巢在蒙古櫟樹上。樹高(n=3)13.15+-0.60m。未修巢前巢內徑(n=1)32×44cm。外徑78×55cm,巢高20cm,巢深12cm。5月14日 巢內徑已達46×62cm,外徑87×63cm,巢高24cm,巢深14cm。巢材為新鮮樺樹、糠椴及山榆和枝葉及少量羽毛。
  産卵後仍修巢。出雛後,修巢速度隨雛鳥增長而加快。
  産卵最早見於4月28日,有的在5月中旬。隔日1枚,窩卵數3~4枚。卵橢圓形,尖、鈍端明黑,淺鴨蛋青色。卵重(n=7)36.82+_2.05g,卵磊小46.79+-1.25mm×38.46×0.59mm。護卵性強。
  産卵即孵化。孵化由雌鳥擔任。産孵期間,隨卵數增加,雌鳥離巢時間逐漸減少。産完3~4枚卵後,日離巢次數僅1次。雌鳥整日臥於巢內,不鳴叫,也很少擡頭。雄鳥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棲落,當有烏鴉、喜鵲經過時則擡頭瞭望,偶爾在巢上空盤旋,不鳴叫。
  孵化前前(第8天)、中期(第18天)和後期(第28天)做了日周期觀察。觀察由早4時許至20時前後,共觀察44.72小時。3次雌鳥總在巢時間達44.30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99.03%。全臥多出現於早晨、晚上及下雨等氣候較冷的時候。擡頭半臥孵化則在氣溫較高時。氣溫高時,雌鳥不時張嘴、搧翅。孵化期身體位置相對穩定,變化很少。孵化期30~33天。雌、雄鳥共同育雛,以雌鳥為主。育雛前期(5.5日齡)、中期(16.5日齡)和後期(28.5日齡)做了全日觀察,共觀察47.37小時。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塊、條喂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雛鳥自食。
  雄鳥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數增加。後期以送食為主。巢在後期已成平盤狀,巢外徑58×96cm,內徑50×69cm,高38cm。育雛期35~37天。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塊、條喂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雛鳥自食。
  剛出殼的雛鳥被白色絨羽。眼睜開,虹膜灰褐色。嘴鉛灰色,卵齒長棱形,白色,跗蹠部及爪灰白色。7.5日齡能大聲單音鳴叫,以跗蹠部坐立。背、頭絨毛棕灰色,基部白色。羽區毛囊明顯。爪黑色。13.5日齡可單音連續鳴叫,能站立。背羽羽鞘放纓,羽片褐色。嘴黑色,蠟膜淡黃色。19.5日齡站立行走自如。初級飛羽、肩、背兩側、後頭頸、杚、兩脅部正羽均放纓,白色與棕黑色相間。小翼羽亦放纓。羽緣淡棕色,羽瓣黑色。眼先黑色,有針狀毛。27.5日齡,雛鳥在巢內常活動,不時搧翅,昂首,時常走到巢的邊緣。可自行撕取食物。卵齒消失。通體以褐色為主,羽幹紋黑色,尖端褐色,背羽幹黑色。腹部絨羽、正羽各半。尾下覆羽淡褐色,尾羽黑色,尖端渚褐色,腹面白色。跗蹠部淡黃緑色。34.5日齡,偶上巢邊小枝站立。可飛翔,升降自如,棲落不穩。離巢距離在80~100m之間。不斷鳴叫。頭頂金黃色,絨羽已退盡,有黑褐色羽幹紋,周身被正羽。背部深褐色,腹部淺褐色,具縱斑,羽幹黑色,尖端淡褐鈎。尾下覆羽淺褐色,尖端更淡,腹面幾乎為純白色。34.5日齡開始離巢。
  蒼鷹雛期有吐食團的習性。食團大小0.6×2.2cm。
  蒼鷹雛鳥生長迅速,體重18.5日齡出現一個高峰,可達433g,為出生時的15.75倍。後體重下降,至24.5日齡近最低點,之後逐漸增加,至出飛時已達460g,為出生時的16.72信,平均日增生12.54g 左右。體長增長3.95倍,日增長7.2mm左右。翅長18.5日齡前生長較慢,後生長迅速,至30.5日齡達高峰,後減慢。跗蹠部15.5日齡前生長迅速,其後緩慢。嘴長9.5日齡後生長明顯減慢。9.5日齡長出。尾纓放出前體重、體長生長迅速。其後翅、翅纓和尾纓生長迅速。
  蒼鷹嘴長、跗蹠主長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長。而翅長、尾長為中、後期生長。18.5日齡時生長單位以嘴長為最大,次為跗蹠長、體長、尾長及體重,以翅長為最小。
  通過日周期及對雛觀察,蒼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約占47%,鳥類占38%,其他如蛇類等占15%。
種群現狀
  蒼鷹雖然是森林鳥類,但棲息在各種類型森林中。近年來,由於森森的砍伐嚴重,此鳥進入次生林中繁殖。1988年~1990年3年在吉林左傢自然保護區42平方公頃調查,1988年為零(沒分佈),1989年為0.0950/平方公頃,1990年也為0.0950/平方公頃。說明此鳥逐漸適應次生林生活。
No. 17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隼形目->->->鷹科->->鷹屬->
  分佈範圍: 全世界有10個亞種。我國有5個亞種。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分佈歐洲北部和中部,東部到伏爾加河、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摩洛哥和小亞細亞,在英國稀少。
  a. g. buteoides,分佈斯堪的那維亞極北部,歐尼加湖的俄羅斯南部,東到勒拿河。
  a. g. albidus,分豐西伯利亞東北部,buteoides 亞種範圍的東部,南到堪察加。
  a. g. arrigonii,分佈法國科西嘉島和意大利撒丁島。
  a. g. schvedowi,分佈俄羅斯東南部,東到黑竜江和烏蘇裏,南到吉爾吉斯的懸崖及大草原和中國西部。
  a. g. fujiyamae,分佈日本。
  a. g. atricapillus,分佈於除美國極西部和西南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有分佈。
  a. g. laingi,分佈英屬哥倫比亞沿岸島嶼。
  a. g. apache,分佈於墨西哥西北部,美國亞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
  a. g. khamensis,分佈印度北部和孟加拉。
  布於我國的有新疆亞種a. g. buteoides,分佈新疆;黑竜江亞種a. g. albidus,分佈黑竜江省(鼕候鳥);普通亞種a. g. schvedowi,除臺灣、西藏以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臺灣亞種a. g. fujiyamae,分佈臺灣;西藏亞種a. g. khamensis,分佈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繁殖鳥),雲南南部為鼕候鳥。
  保護級別:中國ii級保護動物。
  動物簡介:別名:黃鷹、雞鷹。
  野外鑒定:中小型猛禽。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紋白雜黑紋;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佈灰褐和白相間橫紋;尾灰褐,有4條寬闊黑色橫斑,尾方形。飛行時,雙翅寬闊,翅下白色,但密佈黑褐色橫帶。
  形態:雄性成鳥全長403~576mm。前額、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頸部羽基白色;眉紋白而具黑色羽幹紋;耳羽黑色;上體到尾灰褐色;飛羽有暗褐色橫斑,內翈基部有白色塊斑,初級飛羽第4枚最長,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內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橫斑。喉部有黑褐色細紋及暗褐色斑。胸、腹、兩脅和覆腿羽布滿較細的橫紋,羽幹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許褐色橫斑。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體型較大。
  亞成體上體都為褐色,有不明顯暗斑點。眉紋不明顯;耳羽褐色;腹部淡黃褐色,有黑褐色縱行點斑。
  幼鳥上體褐色,羽緣淡黃褐色;飛羽褐色,具暗褐橫斑和污白色羽端;頭側、頦、喉、下體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幹紋;尾羽灰褐色,具4~5條比成鳥更顯著的暗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或黃色;蠟膜黃緑色;嘴黑基部沾藍;腳和趾黃色;爪黑色;跗蹠前後緣均為盾狀鱗。
  生活環境:蒼鷹為森林中猛禽,棲息於疏林、林緣和灌叢地帶。次生林中也較常見。
  食性:以鼠類和野兔為食。解剖胃中有棕背(鼠平)和鳥類。
  繁殖:蒼鷹4月下旬遷到東北地區。活動範圍較廣,但活動隱蔽。若見到在天空成對翻飛,相互追逐,並不斷鳴叫,表明此時配對已完成。
  選擇在林密僻靜處較高的樹上築巢。常利用舊巢,5月5日發現一巢選定,2天後加鮮枝2個,為樺樹、榆樹和糠椴枝條,長度12~22cm,枝直徑0.2cm左右。後修巢速度加快。3巢中2巢在樺樹上,1巢在蒙古櫟樹上。樹高(n=3)13.15+-0.60m。未修巢前巢內徑(n=1)32×44cm。外徑78×55cm,巢高20cm,巢深12cm。5月14日 巢內徑已達46×62cm,外徑87×63cm,巢高24cm,巢深14cm。巢材為新鮮樺樹、糠椴及山榆和枝葉及少量羽毛。
  産卵後仍修巢。出雛後,修巢速度隨雛鳥增長而加快。
  産卵最早見於4月28日,有的在5月中旬。隔日1枚,窩卵數3~4枚。卵橢圓形,尖、鈍端明黑,淺鴨蛋青色。卵重(n=7)36.82+_2.05g,卵磊小46.79+-1.25mm×38.46×0.59mm。護卵性強。
  産卵即孵化。孵化由雌鳥擔任。産孵期間,隨卵數增加,雌鳥離巢時間逐漸減少。産完3~4枚卵後,日離巢次數僅1次。雌鳥整日臥於巢內,不鳴叫,也很少擡頭。雄鳥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棲落,當有烏鴉、喜鵲經過時則擡頭瞭望,偶爾在巢上空盤旋,不鳴叫。
  孵化前前(第8天)、中期(第18天)和後期(第28天)做了日周期觀察。觀察由早4時許至20時前後,共觀察44.72小時。3次雌鳥總在巢時間達44.30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99.03%。全臥多出現於早晨、晚上及下雨等氣候較冷的時候。擡頭半臥孵化則在氣溫較高時。氣溫高時,雌鳥不時張嘴、搧翅。孵化期身體位置相對穩定,變化很少。孵化期30~33天。雌、雄鳥共同育雛,以雌鳥為主。育雛前期(5.5日齡)、中期(16.5日齡)和後期(28.5日齡)做了全日觀察,共觀察47.37小時。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塊、條喂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雛鳥自食。
  雄鳥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數增加。後期以送食為主。巢在後期已成平盤狀,巢外徑58×96cm,內徑50×69cm,高38cm。育雛期35~37天。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塊、條喂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雛鳥自食。
  剛出殼的雛鳥被白色絨羽。眼睜開,虹膜灰褐色。嘴鉛灰色,卵齒長棱形,白色,跗蹠部及爪灰白色。7.5日齡能大聲單音鳴叫,以跗蹠部坐立。背、頭絨毛棕灰色,基部白色。羽區毛囊明顯。爪黑色。13.5日齡可單音連續鳴叫,能站立。背羽羽鞘放纓,羽片褐色。嘴黑色,蠟膜淡黃色。19.5日齡站立行走自如。初級飛羽、肩、背兩側、後頭頸、杚、兩脅部正羽均放纓,白色與棕黑色相間。小翼羽亦放纓。羽緣淡棕色,羽瓣黑色。眼先黑色,有針狀毛。27.5日齡,雛鳥在巢內常活動,不時搧翅,昂首,時常走到巢的邊緣。可自行撕取食物。卵齒消失。通體以褐色為主,羽幹紋黑色,尖端褐色,背羽幹黑色。腹部絨羽、正羽各半。尾下覆羽淡褐色,尾羽黑色,尖端渚褐色,腹面白色。跗蹠部淡黃緑色。34.5日齡,偶上巢邊小枝站立。可飛翔,升降自如,棲落不穩。離巢距離在80~100m之間。不斷鳴叫。頭頂金黃色,絨羽已退盡,有黑褐色羽幹紋,周身被正羽。背部深褐色,腹部淺褐色,具縱斑,羽幹黑色,尖端淡褐鈎。尾下覆羽淺褐色,尖端更淡,腹面幾乎為純白色。34.5日齡開始離巢。
  蒼鷹雛期有吐食團的習性。食團大小0.6×2.2cm。
  蒼鷹雛鳥生長迅速,體重18.5日齡出現一個高峰,可達433g,為出生時的15.75倍。後體重下降,至24.5日齡近最低點,之後逐漸增加,至出飛時已達460g,為出生時的16.72信,平均日增生12.54g 左右。體長增長3.95倍,日增長7.2mm左右。翅長18.5日齡前生長較慢,後生長迅速,至30.5日齡達高峰,後減慢。跗蹠部15.5日齡前生長迅速,其後緩慢。嘴長9.5日齡後生長明顯減慢。9.5日齡長出。尾纓放出前體重、體長生長迅速。其後翅、翅纓和尾纓生長迅速。
  蒼鷹嘴長、跗蹠主長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長。而翅長、尾長為中、後期生長。18.5日齡時生長單位以嘴長為最大,次為跗蹠長、體長、尾長及體重,以翅長為最小。
  通過日周期及對雛觀察,蒼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約占47%,鳥類占38%,其他如蛇類等占15%。
  遷移:在東北繁殖的蒼鷹4月下旬遷到,5月初配對。8月中旬遷飛。也有部分留鳥。
  環境壓力:蒼鷹雖然是森林鳥類,但棲息在各種類型森林中。近年來,由於森森的砍伐嚴重,此鳥進入次生林中繁殖。1988年~1990年3年在吉林左傢自然保護區42平方公頃調查,1988年為零(沒分佈),1989年為0.0950/平方公頃,1990年也為0.0950/平方公頃。說明此鳥逐漸適應次生林生活。
基本資料
  中文名:蒼鷹
  學名:Accipiter gentilis Linnaeus, 1758
  英文名:Northern Goshawk
  中文俗名:鷹、牙鷹、黃鷹、鷂鷹、元鷹
  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的強壯鷹類。翅短,林棲,主要捕食鴿子等鳥類和野兔,也能獵取鬆雞和狐等大型獵物。體長可達60cm,翼展約1.3m。見於整個北半球溫帶森林及寒帶森林,但在不列顛群島已經罕見,在北美的數量亦在減少。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鷹亞科 Accipitrinae → 鷹屬 Accipiter → 蒼鷹 Accipiter gentiles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
亞種情況
  全世界有10個亞種。我國有5個亞種。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分佈於歐洲北部和中部,東部到伏爾加河、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摩洛哥和小亞細亞,在英國稀少。
  A. g. buteoides,分佈於斯堪的那維亞極北部,歐尼加湖的俄羅斯南部,東到勒拿河。
  A. g. albidus,分佈於西伯利亞東北部,buteoides 亞種分佈範圍的東部,南到堪察加。
  A. g. arrigonii,分佈於法國科西嘉島和意大利撒丁島。
  A. g. schvedowi,分佈於俄羅斯東南部,東到黑竜江和烏蘇裏江,南到吉爾吉斯的懸崖及大草原和中國西部。
  A. g. fujiyamae,分佈於日本。
  A. g. atricapillus,分佈於美國除極西部和西南部以外的其他地區。
  A. g. laingi,分佈於英屬哥倫比亞沿岸島嶼。
  A. g. apache,分佈於墨西哥西北部,美國亞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
  A. g. khamensis,分佈於印度北部和孟加拉。
  分佈於我國的有新疆亞種A. g. buteoides,分佈於新疆;黑竜江亞種A. g. albidus,分佈於黑竜江省(鼕候鳥);普通亞種A. g. schvedowi,除臺灣、西藏以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臺灣亞種A. g. fujiyamae,分佈於臺灣;西藏亞種A. g. khamensis,分佈於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繁殖鳥),在雲南南部為鼕候鳥。
英文解釋
  1. :  cang ying
  2. n.:  goshawk,  heron
相關詞
歌手草原明星資料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