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花龜
花龟
  ocadia sinensis gray
  龜鱉目、龜科、花龜屬唯一的 1種。又名草龜。
  分佈於中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越南也有報道 。
  體型中等,甲長約220毫米、寬約160毫米、高約90毫米。頭較小,頭背皮膚光滑,橄欖緑色;頭腹、側和頸的四周有多條黃色縱綫紋。背甲橄欖棕色,沿隆起的棱有淡黃色斑。腹甲黃色,每塊角盾有暗棕色斑。四肢亦具細淺黃色紋。幼體背上有3條不連續的鈍棱,成體側棱消失,脊棱明顯。頸盾六角形,短邊在前,脊盾5枚,窄長;肋盾4對;緣盾11對;臀盾1對;背、腹甲以骨縫相連。腋盾、胯盾大。腹甲與背甲幾乎等長,前緣平切,後緣凹陷,內腹骨板為肱-胸綫截切。指、趾間全蹼,具爪。尾中等長,末端尖細。幼體尾較長。
  生活在池塘和緩流的河中。草食性,取食水草。4月間産卵,可産3枚,卵徑40×25毫米。卵殼通常為鈣質。
  肉可食,龜板可入藥。
  斑龜
  學名:ocadia sinensis
  俗名:青頭龜、草龜、花龜
  特微.:頭部側面及腹面、四肢、尾部皆有黃緑色細紋。腹甲上皆有圓形呈深咖啡色或黑色斑點。背甲為深咖啡色或黑色,常具有三條黃色不連續的脊陵。背甲長最大可達25公分。
  分佈: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各省、海南島及越南北部。於臺灣地區分佈極廣,為目前臺灣地區數量最多的淡水龜,於中低海拔的河流、湖沼、池塘及水庫中多有其出現的蹤跡。
  生態習性:其分佈由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溪流、水池、水庫等,亦可於岸邊發現其蹤跡。於臺灣地區皆可觀察爬至岸上曬太陽的行為,氣溫較低時會潛入泥中有靠至岸邊。其食性主要為草食性,食物種類包括各種水生植物或水濱植物的嫩芽、種子及果實,亦攝食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斑龜ocadia sinensis 澤龜科
  同樣分佈在臺灣全島中低海拔處,常出現在農田、河流、山區池塘中,並以後兩者最為頻繁。外形特徵是腹甲的每個角質盾板中間有一黑色斑,這個屬僅有一種,但分佈地區相當廣泛。在臺灣來講是最常見的烏龜,一般而言,我們在各風景名勝區的池塘中或販售放生動物的小攤上所見的都是斑龜。主要以水草、水藻為食,偶會吃魚,白天一樣喜歡爬到木頭或溪石上曬太陽。每年舂夏季繁殖,産卵於乾燥的沙中,再藉由陽光的熱度來孵化,若在室內飼育,其環境必須同時具有水塘及泥土,並每隔一段時間需讓它曬曬太陽。
  斑龜
  學名:ocadia sinensis
  原産地:中國東南沿海、臺灣、海南島及中南半島
  餌料:幼龜可喂紅蟲、絲蚯蚓、條狀飼料、切碎肉片與葉菜;成龜則可投喂菜葉、水果、條狀飼料、朱文錦或是蚯蚓等
  因為幼龜時期有個明顯延長的尾部,因此斑龜在本地的水族市場中多是以“長尾龜”的名稱販售流通;而等到亞成體之後,個體的尾部比例便會隨著成長變得較不明顯,奇妙的在甲長超過l00mm後便更換成為斑龜的名稱。斑龜在飼養上可說是非常容易,它們不像紅耳烏龜般具有暴戾的個性,同時在幼龜時期有著偏高的死亡率;加上斑龜原生於本地環境中的種類,因此在水族市場中受歡迎的程度頗有凌駕紅耳龜的趨勢。斑龜對於所有的食物都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因此不論是菜葉、水果、小魚蝦甚至是觀賞魚用的浮性飼料,它們都很樂意接受,同時有著極為明顯且快速的成長。而斑龜也難以避免所有澤龜在飼養時的唯一缺點,便是會産生混濁且帶有異味的水質,因此奉勸每一位飼養者除了要妥善的控製投喂量外,勤勞確實地幫心愛的烏龜換水也是重要的日常管理項目。市場中流通的多半是甲長在35-60mm間的幼生個體,不過成熟個體甲長足以逼近400mm,雖然色彩會變得暗沉,但卻仍保留頭部與頸部明顯的金色綫條,因此成長後仍是相當具有觀賞價值的種類。
  按:文中的“斑龜”,即為中華花龜,幼體在市場上又稱為“珍珠龜”,是目前市場上數量僅次於紅耳龜的一種寵物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