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戲
目錄
概述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麯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花燈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地方戲麯形式。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
  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最早記載花燈藝術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隸州志》,說“城市弱男童崽飾為女子裝,群手提花籃燈,假為採茶女,以燈作茶筐,每至一處,輒繞庭而唱《十二月採茶》之歌”。這裏記載的是遵義的玩燈習俗。而貴陽的玩燈習俗則見之於康熙年間田雯編輯的《黔書》,其中無名氏的《春燈詞》有“椎髻花鈴唱採茶”、“串作花燈蹀躞行”句。寫貴陽近郊白納、烏蒙少數民族春節玩燈的情景。詩中“採茶”即《十二月採茶歌》。
  花燈戲是湖南的一種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燈戲、以平江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和以嘉禾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
  花燈、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志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麯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着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麯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佈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花燈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各地特色
  1、湘西花燈戲
  流行於湘西。民間習慣稱為麻陽花燈、桑植花燈、保靖花燈等,都是同陽戲、儺戲相結合發展成的花燈戲。 湘西花燈戲前身花燈,因脫胎於燈節賽會而得名。吉首叫“調花燈”,桑植叫“打花燈”,永順叫“地花燈”等。
  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湘西花燈戲初步形成,並首先出現在今鳳凰、麻陽一帶,是在清鹹豐、同治年間。 當時,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常德漢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給花燈一定的影響,於是以歌舞演唱為主的花燈在內容上有了新的發展,即將民間故事和其它劇種的劇目改編為花燈戲演唱,如《香蓮闖宮》、《山伯訪友》等。湘西花燈戲的唱腔麯調,多源於民歌、小調。對子花燈和花燈小戲的唱腔多半套用燈調,麯調保持民歌的結構特點,戲麯化程度不同。由於題材的不斷擴大,行當增多,唱腔麯調則廣采博納,融陽戲、儺戲、麯藝、高腔以及其他戲劇劇種麯牌於一爐而綜合發展。
  2、平江的花燈戲
  原名“燈戲”,外地也有稱之為“平江花鼓戲”的,是湘北花燈的代表。湘北花燈戲的特徵:一是帶有即興發揮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燈表演的痕跡。三是吸收了說唱藝術的說和做。四是從民間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燈戲,流行於平江縣境及瀏陽東鄉一帶,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戲劇形式演出則稱花燈戲,即平江花燈戲。平江花燈戲的劇目有100多個。大多與花鼓戲相同。
  3、嘉禾花燈戲
  也就是湘南花燈戲,流行於舂陵河兩岸。 桂陽叫“對子調”,郴縣稱“地花鼓”,嘉禾叫“花燈”。 嘉禾花燈戲的劇目有100多個,其中有輕鬆活潑的農村生活小戲,如《看花》、《打鳥》等,更多的則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間故事的整本戲,如《苦茶記》、《金釧會》、《打鐵》、《劉海戲蟾》等等。
  雲南花燈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戲麯。在流行過程中因受各地語音、民歌小麯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雲南花燈戲有昆明花燈戲、玉溪花燈戲和姚安花燈戲三大支係,其中昆明花燈保留明清小麯及明清劇目最多,伴奏樂器以鬍琴為主;姚安花燈民歌色彩濃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燈革新最早,所以被稱為“新燈”,其劇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劇的影響較大。
  4、雲南花燈戲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麯折復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麯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采用麯調連接的編麯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雲南花燈戲的麯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燈戲演出很註重舞蹈,雲南花燈舞蹈的基本特徵是“崴”,民間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種種變化是其具體表現。花燈戲中的歌舞有利於烘托情節和豐富人物性格。
  雲南花燈戲最繁榮的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此時不僅涌現了史寶鳳、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燈戲演員,還出現了《探幹妹》、《鬧渡》、《劉成看菜》、《三訪親》等享譽雲南戲麯舞臺的劇目。熊介臣是最早把農村曬場演出的“簸箕燈”搬上舞臺的前輩藝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訪友》中的梁山伯、《白蛇傳》中的許仙聞名,表演具有濃郁的雲南玉溪鄉土風味。
  近年來,各地的花燈戲都面臨着與其他傳統戲麯藝術同樣的睏境,劇場演出日益減少,劇團經費短缺,新劇目編排上演睏難,年輕一代的編創演出人員後繼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對花燈戲這一地方特色劇種進行搶救、保護。
  5、貴州花燈戲
  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初,花燈叫采花燈,衹有歌舞,後在歌舞中加入小戲,再以後受外來戲麯影響,發展為演出本戲。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於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稱謂。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臺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折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竜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岩鷹展翅等。貴州花燈戲的麯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於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綉荷包”最為聞名。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局限於“二小”、“三小”,而有了淨、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其樂麯腔調在原有麯調基礎上也出現了擴展變化,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麯牌”。常用的板腔有【出臺調】、【行程調】、【路調】、【數板】、【駡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常用的麯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時,板腔與麯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弦燈調係、臺燈燈調係和鑼鼓燈調係,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思南土傢花燈戲融入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轉動人的優美唱腔、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
特點
  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 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
劇目
  劇目方面,幾種花燈戲也各有特點。湘西花燈戲的傳統劇目比較少,流行比較廣的有《撿菌子》、《盤花》、《扯筍》、《王三賣貨》、《賣花》等。湘北花燈戲的劇目比較多,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燈戲藝人集體創作的劇目。二是藝人們依據傳統劇目移植、改編的一些劇目。湘南花燈戲隨着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劇目也不斷增多。歷代藝人從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中吸取素材,創作了不少的劇目。此外,花燈戲在湘南乃至粵北一帶流傳,與其它劇種在交流吸收移植的過程中也豐富了花燈戲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湘南花燈戲傳統劇目約有130多個,其中大戲59個,中型戲33個,小戲劇目40餘個。此外,還有對子調節目40個。
  花燈戲的劇目多取材於舊小說、民間故事和民間小調等。傳統劇目有《劉三妹挑水》(1956年貴州省第一屆工農業餘藝術匯演二等奬)、《拜年》、《放牛攔妻》、《替嫁》、《王二編誆》、《洗褲玩燈》、《幺爹勸賭》、《姊妹觀花》、《上茶山》、《楊三送妹》、《萬三掏菜》、《巧英曬鞋》、《蘇幺妹挑郎》、《盤查》等三百多出。從戲麯改編的劇目有《柳蔭記》、《玉簪記》、《武二殺嫂》、《蒙正趕齋》、《殺狗勸夫》、《平貴回窯》、《仁貴投軍》、《風亭趕子》、《轅門斬子》、《陳姑趕潘》、《石秀殺嫂》、《五臺會兄》、《玉蜻蜓》、《槐蔭記》、《三擊掌》、《王彥章擺渡》等數十出。根據民間唱本改編的條綱戲劇目有《紅燈記》、《二度梅》、《八仙圖》、《蟒蛇記》、《滴水珠》、《昭君和番》、《琵琶記》、《白鶴傳》等數十出。
音樂
  音樂方面,湘西花燈戲聲腔主要來源是燈調,同時,也大量運用民歌小調為戲中的唱腔。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着專業劇團的相繼建立,劇目空前豐富,音樂也從主要為麯牌體發展為麯牌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者並存的音樂體製,吸收豐富了打擊樂,增強了音樂表現力,使戲麯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燈戲聲腔分正調和小調兩大類,另還有一種古老的尺調,僅一支麯子。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面,有大琴、套鬍、戰鼓等。湘南花燈戲音樂源於當地民歌、小調及其他民間歌麯。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化風俗音樂和外來的麯調。湘南花燈戲的過場音樂可分為吹打麯碑和絲弦麯牌兩種。湘南花燈戲的打擊樂,源於當地民間的打擊樂,隨着花燈戲藝術發展,引用和變化了一些祁劇的鑼鼓點子。
藝術特色
  在表演藝術、腳色行當、舞臺美術方面,這三種花燈戲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燈戲在表演藝術上繼承了花燈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態的扇法、幽默風趣的矮樁身段。 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的不同動態,經過提煉加工,藝術地體現在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國成立之後,花燈戲得到新生和發展。湘南花燈戲對傳統劇目和音樂進行了收集整理,並創作了一批新劇目,不斷提高了演出質量,涌現出了《劃綫》、《十月花》、《張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優秀的劇目,參加省、地級會演。湘北湘西花燈戲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幾年裏,湖南花燈戲又有了許多的發展。不少專業和業餘劇團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創作出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劇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內容的傳統劇目,湖南 為湖南花燈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組織
  花燈戲的組織叫花燈班,或花燈會,有的還置辦了會産,以保證演出。清末貴陽著名的花燈生角有“南門李二公”、“小碧寨王應堂”等。1960年貴州省花燈劇團還聘請王應堂(時有91歲)來傳授花燈麯調和花戲《姊妹觀燈》。王應堂的師傅就是李二公。
英文解釋
  1. n.:  a kind of local opera,popular in Sichuan,Yunan Provinces
相關詞
人物演員戲劇演員
包含詞
麻陽花燈戲桑植花燈戲湖南花燈戲
平江花燈戲嘉禾花燈戲雲南花燈戲
秀山花燈戲貴州花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