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南陽 > 花洲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花洲書院投訴電話南陽旅遊投訴電話:0377-63397139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鄧州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古有“六山障列,七水環流,舟車會通,地稱‘陸海’”之說。鄧州古城東南隅,坐落着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花洲書院。書院係北宋著名政治傢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歷六年(1046),范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灸人口、中外傳頌的《嶽陽樓記》。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絶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揚海內外。“一代師承百世馨”。當年范公興學重教,培育英才之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
書院創始
  花洲書院始建於宋代慶歷年間,北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家、教育傢、思想傢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期間創建了書院內講學堂——春風堂、藏書樓、齋捨,並在書院東側創建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構築春風閣,花洲書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謫知鄧州,為學風不興而憂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於是在百忙中謀劃,創辦花洲書院。並且,公餘到書院講學。一時鄧州文運大振。范仲淹的兒子、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韓維,均“從師范仲淹學於花洲書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傢黃庭堅任葉縣尉。曾到花洲書院瞻仰范公遺跡。作詩云:“范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遊一客星。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山𠔌詩註•百花洲雜題》)
  花洲書院,便是《嶽陽樓記》的誕生地。出河南省鄧州市城區,嚮東南行不遠,便可見一處竹柏掩映、亭臺錯落的園林式建築,這便是當年范仲淹知守鄧州時創建的花洲書院了。 范仲淹原係江蘇吳縣人,慶歷四年(1044年),由於其主持的“慶歷新政”失敗,悲憤之餘,乃上書皇帝,自請守鄧;次年,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身份來到鄧州任上。
  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治一鄧州,范仲淹大顯身手,他重教化,輕刑罰,廢苛稅,倡農桑,一年後,朝廷命仲淹移守荊州,而鄧州百姓因感其恩德,綿延數裏,跪道輓留。仲淹為民情所動,終不忍行,遂上書皇帝,懇請留鄧,皇帝也衹好特許。
  公餘之暇,范仲淹多是飲酒攬勝或者講學會友,“七裏河邊帶月歸,百花洲上嘯生風”, “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裏夜忘歸”,和朋友在一起,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嚴肅模樣,或擊鼓高歌,或迎風長嘯,頗有點放浪形骸。同時,他還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書院,常於書院內執經講學,為廣大學子傳道授業解惑。書院內,講經者娓娓道來,聽課者如沐春風,這座書院,便是如今的花洲書院
  當初與范仲淹一同貶官的,還有其摯友騰子京。騰子京貶官嶽陽後,重修了江南名樓———嶽陽樓。新樓落成,騰子京遂派特使,千裏迢迢寄信仲淹,懇請其為嶽陽樓作記。范仲淹接信後,也不推辭,開始對照嶽陽樓文圖,反復揣摩,釀醖文稿。
  慶歷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這天,范仲淹端坐於花洲書院的春風堂前,揮筆寫下《嶽陽樓記》。而花洲書院也因了范仲淹,因了《嶽陽樓記》,從此成為天下文人雅士憑吊景仰的一處文化聖地。
  花洲書院 自范仲淹以來,花洲書院屢遭戰火焚毀,又歷經修葺,同時又因其風景優美,故而名列鄧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書院內既有《嶽陽樓記》的誕生地春風堂,又有聳立秋水之上的“覽秀亭”;既有小巧別緻、全國僅見的泮池、狀元橋,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範文正公祠。走進書院,但見亭臺樓榭錯落有緻,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築皆為江南園林風格。書院外的城墻上,古柏森然,春風閣、文昌閣掩映其間;書院正門前,一橋橫跨城河兩岸,橋上長虹臥波,橋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這座千年書院的雅緻景色。
規模獨特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範純粹任鄧州知州,整修了花洲書院。從南宋至明朝,花洲書院屢圮屢修,曾為鄧州州學。嵩陽書院記載:元朝時,曾作翰林院編修的蒙古族乃賢,“世居南陽,曾遊學花洲書院”。明嘉靖、萬歷年間,知州張仙、夏忠等相繼對書院進行整修。到了清朝,歷任知州更加重視整修花洲書院,辦學規模越來越大。現在的花洲書院,歷經重修重建,總占地面積4.47公頃,建築物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書院建築是花洲書院內主體,為五進四院,中院更有全國少有的小巧精緻的泮池,狀元橋,成為書院一大特色。書院西側並列為二進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為新建四進三院的名人館,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個建築風格為清代北方建築。百花洲位於書院東側,緊臨鄧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墻。佈局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別有洞天組成。別有洞天假山將南北隔離,洲北湖內大小三島,島上再現范仲淹任知州時與民同樂的嘉賞亭及菊花臺等。百花洲建築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園林風格。從而使花洲書院形成完美一體的中國典型書院園林。
旅遊導嚮
  花洲書院地理位置優越,南臨人民路,東臨東二環、東三環路,周圍布滿賓館飯店。書院內部設施及服務體係完善,年接待遊客逾百萬人次,1046年9月15日范仲淹在此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現春風堂房門兩側挂有范仲淹後裔範文通親筆書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楹聯。範文正公祠是明代嘉慶年間鄧州人民為紀念范仲淹所建,現存為清代建築。房門上方懸挂二十九代孫範文通親筆所題“範文正公祠”匾額。名人館是為紀念古今鄧州籍歷史名人所建,建築面積480.7平方米,為仿清代建築。前院正房和廂房為《姚雪垠文學館》,館內陳列有姚雪垠辦公用具,著作手跡及生平著作,中院和後院正房及廂房設醫聖張仲景,歷史名將張巡、鐵鉉等歷史名人紀念館。百花洲由謝絳在1039年任知州時闢建,後由范仲淹修建成書院園林,有菊花臺、亭榭、太湖石點綴湖岸,島內遍植花木,花洲書院由百花洲而得名,重建的百花洲為清代蘇州園林風格。湖島將全湖劃分為大小水面,洲東面為自然收放綫的溪流,北端有石舫“香舟”,中段臨水有扇亭“月到風來亭”。南北湖、池水面3778平方米。百花洲之南的賞石園以欣賞石 欄、石景為主。賞石園北為五峰假山、五峰書齋和長廊、思範亭,別有洞天,形成一條完美的園林風景綫。
  2007年,花洲書院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花洲書院成功晉升3A景區。
包含詞
百花洲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