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花頭鵂鶹
中文目名: 鴞形目
中文科名: 鴟鴞科
中文屬名: 鵂鶹屬
同物異名: strix passerinum linneaus, 1758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屬名: glaucidium
拉丁文種名: passerinum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eurasian pygmy owl |
|
花頭鵂鶹是小型鳥類,體長16一23釐米,體重48—65剋。面盤不顯著,沒有耳簇羽。眼先及眉紋白色,眼先羽軸黑色,並延長成發須狀,耳羽灰褐色,有白色橫斑。上體為灰褐色,密被白色的斑點和橫斑,後頸有不顯著的白色領環,翅上覆羽和背相似,但白色斑點較大;中覆羽外翈有較大白斑,形成一道白色翅斑。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具白色橫斑;尾棕褐色,有6道白色橫斑和端斑。頰和額白色。喉灰褐色,具白色羽端。下體為白色,胸和兩脅具棕褐色條紋和淡黃白色橫斑。腹白色,具黑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具棕褐色端斑,跗蹠被羽至趾,有棕褐色橫斑。虹膜鮮黃色,嘴角黃色,爪黑色。
虹膜-橙黃色;嘴-角質灰色;腳-黃色,腿被羽。
叫聲:占域叫聲為輕柔哨音hjunk,晨昏時約每兩秒重複一次。有時此叫聲夾雜斷續的高銀唿聲,hjuuk…huhuhu…hjuuk…huhuhu…hjuuk…雌鳥叫聲相似但鼻音較重。秋季裏叫聲不同,為一連串聲調俱增的尖叫聲。 |
|
花頭鵂鶹在國外分佈於歐洲、俄羅斯、蒙古等地,在我國分佈於天津、河北、內蒙古、黑竜江、新疆等地,其中在黑竜江為留鳥,在河北、天津為鼕候鳥,均極罕見。 |
|
花頭鵂鶹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見於林中開闊地和楊樺林。主要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於密林深處,但有時也在白天活動和覓食。棲息時常站在高枝上眺望,並不停地嚮上翹起尾羽。性情兇猛,嘴、爪強健有力,能獵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獵物。鼕天還有貯藏食物的習慣,常常把獵獲的食物貯藏在樹洞中。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蜥蜴、小型鳥類和昆蟲等。飛行時上下波狀起伏似啄木鳥。留鳥,數量稀少,野外不易見到。 |
|
繁殖期為5一7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大的樹杈之間築巢。每窩産卵4一6枚,偶爾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29天。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