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新疆 > 喀什 >喀什市 >喀什市區 > 艾提尕爾清真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艾提尕爾清真寺聯繫方式 地址:喀什市中心解放路。
  郵編:844000 艾提尕爾清真寺投訴電話 喀什市旅遊投訴電話:0998-2830551
  新疆旅遊投訴電話:0991—883190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艾提尕爾清真寺門票價格 15元 艾提尕爾清真寺節慶活動 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維吾爾民族的古爾邦節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節日氣氛特別濃郁。
  關於古爾邦節的起源,民間流行着一則古老的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安拉的“啓示”犧牲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當他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派遣的特使牽着一隻公羊從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殺子,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伊斯蘭教創立後,穆罕默德將太陰歷12月10日定為伊斯蘭教的節日之一,這個日子恰恰是麥加朝覲活動的最後一天。這樣,古爾邦節逐漸成了從11世紀初開始改信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再後,人們直接上麻紮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後還要“換哈達”,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傢。
  按傳統,節日聚禮之後早晨是獻牲祭祀,取悅安拉的最佳時機。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鍋之後,男子們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傢裏燉肉,擺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傢難的左鄰右捨或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其它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別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拜節之後,纔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傢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 艾提尕爾清真寺最佳旅遊時間 喀什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四季分明,夏長鼕短;夏不甚熱,鼕無酷寒。 艾提尕爾清真寺特別提醒 喀什旅遊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喀什市區以外的地方住宿不是很方便,自助旅的背包族一定要帶好野外露營帳篷。參觀清真寺女士未經過同意不得入內,周五禮拜女性一概不得入內。
  艾提尕爾寺小貼士:婦女在未經過同意,不得進入清真寺;遊客進寺時要脫鞋。如果想拍攝穆斯林禮拜的場面,一定要事先徵得寺內阿訇(主持)的同意,而且不能站在朝拜人群的前方和側面拍攝;最好在清晨七點之前趕到艾提尕爾廣場,到廣場右側的商場樓頂上去選點拍攝。 艾提尕爾清真寺美食 喀什的風味小吃,是中國食苑中一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奇葩。喀什的風味小吃做工精細,古樸無華,主副兼備,營養豐富,經濟實惠,食用方便。特別是獨具一格的烤全羊、烤羊肉串、饢坑烤肉、烤包子、抓飯、拉麵、油塔子、饢、饊子、麯麯、 烤魚、灌面肺和灌米腸等,聲譽斐然,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和贊賞。羊肚、羊心、羊肝、羊頭、羊蹄等,噴香可口。這些都是維吾爾飲食文化中的佳品。
  喀什最有名的的清真餐廳是人民西路的茶園大酒店,晚上有民族歌舞表演。解放南路一帶有漢餐館,其中伍氏罐罐香很有特色。
  小吃
  灌面肺和灌米腸 烤包子 烤全羊 烤羊肉串 烤魚 拉麵 饢 饢坑烤肉 麯麯 饊子 油塔子 抓飯 艾提尕爾清真寺住宿 喀什市區的賓館業發達,有涉外星級賓館,凡是發達地區賓館擁有的現代服務設施此地應有盡有,並且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喀什色滿賓館歷史悠久,環境幽雅;以巴基斯坦風味菜餚為特色的中巴友誼樓;離著名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很近的其尼瓦剋賓館、喀什華僑賓館等交通便利,並提供特色濃郁的地方舞蹈。
  喀什市區以外的地方住宿不是很方便,自助旅的背包族要註意,有些地方沒有賓館或招待所,甚至沒有居民,一定要帶好野外露營帳篷。 艾提尕爾清真寺購物 喀什的民族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這裏因此被中外學者盛贊為“小民間藝術中心”。這些工藝品主要有:地毯、英吉沙小刀、艾德萊斯綢、花帽、木模彩色印花布、土陶、首飾、民族樂器等。即然到了有“水果之鄉”美稱的喀什,石榴、巴旦杏、無花果、葡萄、甜瓜等水果也是旅遊購物單上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別是石榴,又甜又酸,其他地方是買不到這樣的好石榴,花上五六塊錢就能買到一公斤。
  行知提示:買東西的時候可以還價,但如果價格談不攏的話,可以把右手放在心口行個禮說聲“不要了,謝謝”,這樣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少數民族同胞失禮。 艾提尕爾清真寺交通 從市區乘77路、13路公交車可到,此外還可以搭乘中巴車。
  艾提尕爾清真寺玩法 參觀、學習、旅遊、
   艾提尕爾寺位於市中心廣場,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據說此處原是一片公墓,1442年,喀什噶爾的統治者沙剋色孜·米紮爾後裔在此建起一座小寺,用以祭禱親友亡靈。1538年,其後人烏布力阿爾伯剋將寺擴建,成為聚禮用的大寺。之後,又經幾番修建和擴展,形成現有的規模和恢宏氣勢。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每天到這裏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後,大寺內外遊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着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艾提尕爾寺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是喀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是一個重要旅遊觀光點。
  
  
  這座規模宏大的伊斯蘭教建築物始建於1442年,後另經重修擴建,始具今貌。艾提尕爾,意為節日禮拜場所。大寺規製嚴整雄偉,磚砌方形拱壽門的大門樓高達12米,邊廓環以15個穹形壁窿形樓。大寺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大寺正門樓以淺緑色為主色,布滿精細刻花。
  
  進門後即為寬大的內廣場,與內廣場相連的為宏大的禮拜寺和教經堂,極富伊斯蘭特色。艾提尕爾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又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群衆遊樂歌的場所;每逢禮拜日和節日,成千上萬的伊斯蘭教徒集結在禮拜寺及大門內外的廣場上,身着節日盛裝的維吾爾族男青年會跳起“薩滿”舞,場面十分熱鬧。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築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後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着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後,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位置之艾提尕爾
  艾提尕爾清真寺坐落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占地25.22畝,它不僅是新疆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這是一個有着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築群,坐西朝東。
  艾提尕爾清真寺,又譯為“艾提尕”“艾提卡爾”。
  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分為“正殿”、“外殿”、“教經堂”、“院落”、“拱拜孜”、“宣禮塔”、“大門”等七部分。
構成之艾提尕爾
  清真寺大門用黃磚砌築,白石膏勾縫,看上去綫條清晰,非常醒目。正門高12.6米,兩側的塔高近18米,大門高4.7米,寬4.3米。
  門前有一個扇形13級臺階,走上臺階便是門廳,銅包的兩扇木門,高大雄偉。
  寺門上方的墻頂是一條長8米、距地面10.5米的巨大平臺。每逢盛大節日,平臺上就會傳來通宵達旦響徹雲霄的羊皮鼓和鎖吶樂聲,為雲集於艾提尕廣場的數萬穆斯林製造節日的歡樂氣氛,大規模的“撒滿”群舞盛況空前,為全疆各地所罕有。這裏既是宗教聖地,又是節日喜慶的場所,“艾提尕”——“節日禮拜與集會之所”,因此得名。作為大清真寺入口的寺門塔樓,在造型藝術上位列整個建築之首,堪稱維吾爾族古建築藝術的典範,早已成為喀什噶爾古城的地方象徵而名揚中外。
  進了大門就是巨大的圓頂拱拜孜,拱拜孜下面是多邊形過庭,兩邊有兩條通道通嚮庭院,兩條通道之間夾着一個雕花窗戶。拱拜孜高16米,直徑10米。從過庭北側的通道走出,是一條寬4.38米,長近80米的小路,水磨石路面。路兩側種有樹木,路的北側有一大一小兩個水池。大水池東西長42米,南北寬17米,呈不規則長方形,小水池在大水池西側,中間隔有一條水磨石小路,東西長17米,南北寬16米,近正方形。水池四周也種有樹木,大水池四周用水泥做岸,還有護欄。
  院子南北兩側是教經堂,共有房屋24間,其中南部11間,北部13間。在教經堂房屋之間,還有南北兩個側門,也是平時供人們出入之用的。院落的後面有一排木柵欄,柵欄東側,東西走嚮人行道的南北兩側,有兩個宣禮塔。塔高6.5米,塔底為長3米,寬2.2米。柵欄全長115米,共有5個木門通嚮正殿,木柵欄高2.9米,立柱(磚砌)高3.1米,中門高4.1米,兩側立柱高5.2米。從柵欄的五個門進入禮拜殿,有五個臺階可以上到禮拜殿,禮拜殿分為正殿和外殿,長140米,寬16米,加上嚮西突出的前廊部分,禮拜殿共2600平米,從中間的八級臺階可直上正殿的前廊。正殿長36.5米,寬10.5米,高8.1米。寺內平時有二、三千人做禮拜,“居瑪日”(星期五)有六七千人;逢節日時在寺內外跪拜的穆斯林可達二三萬人之多。
  正殿東墻兩側各有一個雙扇大門,供人們出入,正中有一個寬1.8米,高近4米的米合拉普(墻壁上圓拱形圖案),其中兩側各有兩扇窗戶。正殿西墻也有一個米合拉普,高4.3米,寬3.1米。在這裏放有大毛拉講經的坐臺.米合拉普北側有五個壁龕,南側有四個。
  正殿的南墻和北墻各有兩扇門和一扇窗戶,正殿內共有18根支柱,正殿的南北兩側是外殿,北側外殿西墻有壁龕14個,北墻四個。南側外殿西墻有壁龕11個,南墻有四個,在7和8的中間,有一扇雙開門是清真寺的後門,門內是小院,院內西墻還有一個門,通嚮外面,後門一般是用來運送屍體的,而且衹在周五“居瑪日”時纔使用。北側外殿有彩色藻井五個。長3.6米,寬3.2米,南側有四個。正殿前廊藻井有一個,長6.6米,寬5.5米。外殿有立柱122根。柱底、柱身刻畫。柱底尺寸基本上是35至40釐米。正殿前廊柱高5.4米左右,兩側柱高基本是5.1米左右。
年表之艾提尕爾
  艾提尕爾清真寺始建於1442年。
  明正統(1436~1449)年間喀什噶爾統治者沙剋色孜,米爾紮後葬於此,其後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即艾提尕爾清真寺之前身。
  16世紀上半葉,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統治當局,將該寺擴建為可禮主麻拜的大清真寺。
  1787年今疏勒縣罕南力剋鄉女地主祖魯裴葉海尼姆再度擴建該寺,並在喀什城南郊的帕合太剋裏村購置上千畝土地捐給寺院作“瓦合甫”地産。
  1798年,英吉莎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於喀什噶爾,人們以其所遺旅費擴建該寺,並取名艾提尕爾。後經一位名叫卓麗皮亞汗的維吾爾族女布維(依禪派女信徒的通稱)捐資擴建,並購置了約600畝地作寺産。
  1809年,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剋(官吏名)伊斯坎達爾對該寺進行擴建,增蓋了拱北式寺門,並在院內開掘了人工湖和水渠。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喀什噶爾城擴建時,一直處於城外的艾提尕爾清真寺被劃入城內,同時得到全面修葺和擴建,種植了各種樹木,美化了環境。
  1872年,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對該寺進行大規模擴建。除增建了寺院用房、暖室、澡堂、宣禮塔、人工湖之外,還改建了寺門、禮拜殿,重新規劃了全寺佈局,方形成今之規模。
  2001年06月25日,艾提尕爾清真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學府之艾提尕爾
  艾提尕爾清真寺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古代還是傳播伊斯蘭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學府,天山南北以致中亞地區許多教階較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學者都從這裏畢業,其他還有更多的有影響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和翻譯傢早年也在此受過嚴格的學業培訓。建國後,寺內一些德高望重的愛國守法宗教人士,還被各界人士推舉為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時又埋頭著書立說,為新疆的歷史與宗教研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