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艾德華氏虹彩吸蜜鸚鵡
  【物種名稱】 艾德華氏虹彩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trichoglossus h. capistratus
  【英文名稱】edward's lorikeet
  【科屬分類】鳥綱、鸚形目、鸚鵡科、 虹彩吸蜜鸚鵡族
  【整體概述】
  它們主要棲息於印尼的帝汶島。它們的外型和桑巴吸蜜(sumba lorikeet)很類似,不同的是頭部為緑色,頭頂前端和臉頰帶有藍紫色的條紋;胸部為黃色,有時參雜不同程度的橙色,無滾邊;腹部為深緑色;頸部彎麯的邊緣為黃緑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黃色並且點綴些橙色。艾德華氏吸蜜是亞種中比較常見的鳥種,普及率較高。
  虹彩吸蜜鸚鵡(rainbow lory)身上的羽色宛如彩虹般炫麗奪目,是trichoglossus屬中顔色最鮮豾亮麗的種類。它們也是吸蜜傢族中最龐大的族群,其下高達21種亞種,每種都身披燦爛耀眼的羽色。由於它們的頸部是鮮豾的黃緑色,因此又被稱為緑頸吸蜜鸚鵡(green naped lory)。在國內它們是相當受歡迎和普遍的吸蜜鸚鵡,也就是俗稱為「青海」的吸蜜鸚鵡。彩虹吸蜜生性非常活潑愛玩,不僅需要比較寬廣的空間,一成不變缺乏刺激的生活也會讓它們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飼主最好準備一個足夠的空間,在擺上許多它們喜歡的玩具(例如鈴鐺),讓好動的它們不至於感覺無聊;它們非常聰明,學習能力相當強,很容易就能夠學會許多小把戲或是小技巧,它們的語言能力不錯,很快便能夠學習些字匯和句子,也能夠瞭解飼主的指令,是非常靈巧聰慧的寵物鳥;彩虹吸蜜對飼主相當忠誠,手養的幼鳥個性相當溫馴友善,會接納家庭中的任何成員,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和它們互動的很好,成年的鳥大部分都會有僅認一位飼主的傾嚮,因此在幼鳥時期多讓它們接觸不同的傢族成員,學習社會化便相當重要。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决於食物是否充足、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衹,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喂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體長】24-28cm(10 -12吋)
  【原産地】原産於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
  【分佈】
  棲息地廣部於印尼、新幾內亞、澳洲與其外圍的衆多島嶼上。野生的虹彩吸蜜鸚鵡棲息於低地森林、公園和庭院等地,常常成對或集群活動。
  【食物】以樹木的花、果實、種子、嫩芽及昆蟲等為食。
  【外形特徵】
  虹彩吸蜜鸚鵡體長25-30釐米,體重120-130剋。嘴為橘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緑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緑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緑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
  【繁殖】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産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它們是多産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産2顆蛋,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