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 : 文化藝術 > 藝術
目錄
No. 1
  ①通過形象塑造來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因表現手段和方式不同,通常分為: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語言藝術(文學)和綜合藝術(戲劇、電影)。
  ②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說話得講究點藝術
  ③指獨特優美而豐富多采:這房間佈置得挺藝術的。
yì shù yì shù
  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No. 3
  這個房間佈置得挺藝術
No. 4
  亦作“蓺術”。
  1.泛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傢、蓺術。” 李賢 註:“蓺謂書、數、射、禦,術謂醫、方、卜、筮。”《晉書·藝術傳序》:“藝術之興,由來尚矣。先王以是决猶豫,定吉兇,審存亡,省禍福。”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文說·史體因革》:“ 後漢 為方術, 魏 為方伎, 晉 藝術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梁陳遺事出<廣異記>》:“ 庾肩吾 少事 陶先生 ,頗多藝術,嘗盛夏會客嚮空大噓,氣盡成雪。”
No. 5
艺术
  特指經術。 清 方苞 《答申謙居書》:“藝術莫難於古文,自 周 以來,各自名傢者,僅十數人,則其艱可知也。”
No. 6
  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麯藝、建築等。 清 吳敏樹 《與筱岑論文派書》:“文章藝術之有流派,此風氣大略之雲爾,其間實不必皆相師效。”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綫的。”
No. 7
  比喻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毛澤東 《<共産黨人>發刊詞》:“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徐懷中 《西綫軼事》八:“ 嚴莉 把管理弟妹們的藝術運用到總機班長的職務上來了。”
No. 8
  謂形象獨特優美,內容豐富多采。 丁玲 《韋護》第二章:“她當面誹議 浮生 他們的生活太單調,太不藝術。”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八章:“這字寫得藝術極了。”
藝術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art
  自我主義現實化後對<精神><行為><語言>表達與表現:皆為藝術
藝術專業包括有 Arts include
  美術、音樂(聲樂、器樂、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戲劇、等都是屬於藝術類的,藝術類形態有很多很多。主要分為靜態藝術和動態藝術兩大類別。
  藝術考前類的學校像北京中藝清美藝術學校,每年的藝術類考生在這裏培訓全國達於5000多人學習藝術培訓,全國都有分校區,目前是全國最大藝術教育機構。
  北京海澱藝術職業學校,2006年海藝“打師事件”轟動全國,海澱藝術學校,職業性藝術教育。
解釋 Explained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麯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梅湘涵書法藝術等等。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傢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傢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傢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産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傢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瞭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産形態。通過生産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産關係到思想關係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産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要。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産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藝術
  藝術是什麽?
  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
  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徵,通過一種參照,世間一種公平的競技。
  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
  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後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衆的藝術品。
  從根本上說它是被一種求生欲所激發出來,它是優勝劣汰的産物。
  每個人都會發現很多"藝術品",而且每個人的標準也都不一樣,那到底什麽纔是藝術?
  當人類雙腳落地的那一瞬間,他就充滿了好奇心,當他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而除了用神奇之外無法形容
  面前的景象或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效果就是藝術感已經在逐漸形成了。
  通俗的講: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當人通過東西來表現出他的思想或才能的時候,他就是在創造藝術
  如果創造的結果給予大衆以完美感“視覺滿足或聽覺享受”那就是一件絶對的藝術品。
  【藝術-漫談】
  懂藝術的人說藝術藝術.
  非懂藝術的人說藝術是垃圾..
  那你說怎麽理解。這是個思想問題。
  為什麽有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一幅藝術畫的美在哪裏。。而畫的人才真的會理會得出感情。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傢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傢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傢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産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傢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瞭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藝術 - 起源 Art - Origin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主要包括:巫術說、遊戲說、勞動說等等。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着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美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
藝術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art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遊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遊戲文化的範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麽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麽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衹能算是普通的遊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遊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遊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着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着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着被認真關註的必要。
  什麽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麽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範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的主觀行為的三種基本功能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範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産勞動,如尋找、采摘、捕獲和種植食物,修造居所,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須用品等等,都屬於基本生産勞動。如果沒有基本生産勞動所獲得的基本生活資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第二類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如做飯和洗衣、生殖和養育後代、社會交往和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須的活動等等,都屬於基本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基本社會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同樣無法健康維持。第三類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餘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遊戲活動,如唱歌,跳舞,寫詩,聽戲,踢球等等,都屬於娛樂遊戲活動。離開了娛樂遊戲活動,人的基本生命活動仍能夠正常維持。
  二,藝術是娛樂遊戲的一種方式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於娛樂遊戲的範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麽,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遊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鬥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遊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遊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儘管不能夠把娛樂遊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遊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遊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三,什麽是藝術
  然而,對於人類所有的娛樂遊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餘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目前似乎還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回答。但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遊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傢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衹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纔會稱其為藝術。那麽,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贊同了。那麽,我們在理論上應該怎樣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呢?或者說,從理論上講,究竟什麽是藝術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麽呢?
  四,人的主觀需求
  人的主觀是以人的“自我”形態為根據的,人的“自我”形態是以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為根據的。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所産生的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稱為人的主觀需求。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産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或是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産生痛苦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主觀需求得不到客觀事物的及時滿足及經常被某些客觀事物損害自己的主觀利益而産生出許多的痛苦感覺。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為內容,就是追求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需求的滿足和拒避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利益的損害。然而,這種追求或拒避又經常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製而不能夠如願,這就使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觀上總是因許多事不能夠如願而存在着許多的缺憾,這種主觀缺憾總使人持續地沉浸在痛苦感覺之中而令人總想解脫。
  五,人體的三大功能係統
  人體有三大功能係統:一是基本功能係統,二是認知功能係統,三是情感功能係統。基本功能係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器官發育和個體生殖等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任務的。組成此功能係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基本器官。認知功能係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任務的。組成此功能係統的所有器官,稱為體人的認知器官。人的認知器官,目前普遍認為是集中於人的大腦。情感功能係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由認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為”的發生和人的不同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任務的。組成此功能係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係統的“中樞”,被許多人認為在人體的“心區”。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係才能夠進行的。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係時所産生的機能現象,稱為器官行為。人體的器官行為,是人體器官“天生”所具備的機能現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人體器官的許多行為,能夠使人産生快樂感覺,這種器官行為正是人在主觀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確切地說,人的主觀需求,正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係統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為基礎的。可以說,人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主觀上對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器官行為的無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産生的行為內容,主要有喜、怒、哀、樂、悲、歡、思、戀、怨、恨、驚、疑、盼、煩、懼等等。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在主觀上經常需要的。無論是在人們的基本生産勞動、基本社會生活或是娛樂遊戲活動中,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能夠産生。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情感器官産生這些行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觀上付出許多代價。如,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使人獲得喜、怒、哀、樂,可勞動過程中的長時間的辛苦通常讓人們在主觀上不願意忍受。許多的娛樂遊戲活動雖然能夠使情感器官獲得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但娛樂遊戲活動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娛樂遊戲活動衹需要花費較少的社會財富,就能夠使情感器官産生足夠多的行為反應。如,說故事和聽故事,就能夠衹花費很少的社會財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産生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為反應。
  六,虛擬文化現象
  在人們的社會生命中,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或違背了人的主觀需求時,能夠使人産生快樂感覺或痛苦感覺,並且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人與故事中的虛擬的客觀事物發生關係時,也同樣能夠使人産生快樂感或痛苦感覺,並且也同樣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而且,故事中的客觀事物比起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強烈行為反應。如,現實生活中的“小芳”會讓人覺得善良美麗,會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然而,故事裏的“林妹妹”更會讓人覺得柔情萬種,更會讓人為她失魂落魄,傷感萬分,痛不欲生。現實生活中的“小芳”經常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卻能夠對人的主觀缺憾産生非常好的慰藉作用而使人産生“別具滋味”的快樂感覺。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經常性的行為需求。心裏的缺憾嚮他人傾訴一下,內心的歡喜事嚮他人陳述一下,聽聽他人講些新鮮的事情,或有新鮮的事情嚮他人講述,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經常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說說”的悲傷或歡喜事。實際上,人們相互交流的絶大多數內容,都是相互聽來或看來的關於他人的事,尤其是采用誇張和虛擬的方法編造出的關於他人的情節麯折和內容精采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說故事和聽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對主觀缺憾的慰藉效果。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也非常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人總想聽更精采的新故事,編故事的人也總想編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聽故事和編故事,早已成了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觀需求。非常自然地,聽故事和編故事,就發生和發展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專門滿足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的,其文化形態的本質特點是虛擬人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文化現象,稱為虛擬文化。本文把這種專門為了滿足人們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虛擬文化現象,稱為藝術。一直以來,藝術的內含沒有過明確的界定,每個對藝術有所關註的人對藝術 都有自己的界定,這是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藝術的客觀標準。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一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客觀標準,另一方面明確定義了藝術的本質,從理論上把藝術同普通的娛樂遊戲行為嚴格地區分開來,從而能夠明確指導人們的藝術實踐。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也許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藝術”原來的詞意,這並不要緊,因為類似的先例在理論界是有過的。
  為了人們的精神快樂而虛擬現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這種文化創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生産出了非常豐富的精神食糧。人的夢境雖然也多是虛擬的生活現實,但夢境的創造不是人的主觀行為,不能把夢稱為藝術。編瞎話騙取他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虛擬現實,但騙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不屬於娛樂遊戲。所以,也不能把編瞎話稱為藝術
  七,藝術的本質
  藝術屬於娛樂遊戲文化的範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麽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麽樣的藝術形式産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書法傢梅湘涵指出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等藝術形態。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的發生基礎;如果人們相互間語言不通,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交流。
  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過程中,人的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會産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就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才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藝術效果。
  有句成語叫“畫餅充饑”,是對藝術的最形象的詮釋:人由於饑餓想吃餅子,沒有餅子,衹好畫一張大大的餅子來自慰,饑餓的人看到畫中的這張餅子,主觀上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感,情感器官也會産生出些許的喜悅。古人有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發生原理和社會功能的最生動和精闢的闡述。
藝術的種類 Type of art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範圍,在東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的。瞭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
  造形藝術(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歌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西方藝術欣賞 Western Art Appreciation
  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審美活動。
  1997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要求在高一和高二年級開設“藝術欣賞”課程
  西方藝術欣賞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與雕塑
  藝術欣賞,就像藝術傢播下的一株花、播種、成長,開花,欣賞花的人,先看到了花的本身,是如何的嬌豔、唯美,然後纔聞到花的香味,往深了想,纔會感嘆這花從一顆小小的種子到今天的美豔,是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古希臘藝術
  沒有希臘藝術,就沒有西方現代藝術。從唯美的《彌羅島的唯納斯》到強壯雄偉的多立剋石柱,希臘藝術的美,像一個偶然發現的洞穴,等待着你的探險和發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
  文藝復興時代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人是一個自由的人,是一個平等的人,是一個博愛的人。它必須完成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在藝術上探索從神到人的轉變,第二個任務就是要在藝術作品中二維平面上創造一個透視關係,以便展示一個三維的、立體的人...
  印象派的故事
  印象派藝術主張真實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還有重色彩、輕造型,重情感,輕理性;並且對景作畫。印象派藝術聚集了一批年輕的藝術傢,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等等,他們努力地探索着藝術發展的新路...
  俄羅斯美術的故事
  菲多托夫、普基廖夫和波洛夫,這些巡回畫派産生之前活動的藝術傢,創造了批判的現實主義藝術,他們揭露了貴族的腐朽、醜惡,反映了勞動者的貧睏、苦難,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表達了濃濃的人道主義情感...
  後印象派藝術
  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與印象派本質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後産生的一個藝術派別。“現代派之父”塞尚《蘋果與桔子》、卡拉瓦喬《水果籃》、康定斯基的《黃紅藍》,無不體現着這個新的藝術派別的根本觀點——要真實地表現藝術傢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新印象派藝術
  印象派的産生,在藝術界捲起了一股狂飆。它幾乎影響到整個歐洲,甚至影響到了南北美洲。印象派創造了藝術新的輝煌,但這輝煌又突然死亡。以修拉、畢沙羅、西涅剋為代表的新印象派藝術傢開始對藝術進行新的探索...
  達·芬奇藝術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他不僅是最偉大的畫傢,而且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哲學家、音樂傢、工程師和發明傢。時至今天,達·芬奇的地位也難以被撼動半分...
  米開朗基羅藝術
  他是“無所不能的通纔”,不但是“人類的藝術楷模”,而且他具有“真正合乎道德的人生觀和甜美的性情”。他的生活和作品,都是世上的“典範”,他就是代表文藝復興盛斯的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藝術
  《椅中聖母》、《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佛利紐之聖母》,宛如一個個光澤瑩潤的珍珠,加上恢弘而細膩的壁畫《雅典學院》這璀璨的一顆,串成了拉斐爾短暫卻無比精彩的一生...
  凡高藝術
  凡高,他的一生就像他那比陽光還燦爛的《嚮日葵》一樣,激情而自由。物質上的貧乏束縛不了他精神的自由,即使身體被睏在精神病院裏,他仍激情澎湃地創作出了《星夜空》。雖然不能被他的時代理解,但凡高的名字,會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樣,璀璨而永恆...
藝術與美術 Arts and Fine Arts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範圍,在東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的。瞭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製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準,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係方纔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傢和教育傢普遍運用的。當時蔡元培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還包括了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分離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社會,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大人文學科,它包羅了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等,也包括服飾、園林等很大的範圍。而"美術",則專門用來指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即視覺藝術部分。總之,在漢語中我們有"藝術"與"美術"兩個詞,它們的含義不同,指稱的範圍有別,而在英語中卻衹有一個詞"art",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甚至美術中的一個方面——繪畫。這便是東西方在"藝術"和"美術"兩個詞的含義和應用範圍上的差異。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産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國“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為“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藝術給了我們很大的影響。
藝術-文化漫談 Art - Culture Talk
  藝術現有十種: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遊戲
  為什麽有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一幅藝術畫的美在哪裏。。而畫的人才真的會理會得出感情。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傢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傢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傢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産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傢梅湘涵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瞭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藝術傳播 Communication Arts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采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註,這主要是由於生産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産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産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衆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傢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傢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傢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係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嚮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着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衆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禦府工坊),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傢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馬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 Marxist theory of art
  馬剋思和恩格斯沒有提出一般的美學理論,他們也沒有對藝術和文學進行過任何係統的研究。馬剋思對這個問題順便說的話與其說提供了一個可確信的解釋原則,不如說更多地引起了爭論。在《大綱》(導言)裏的一段經常被引用的話中,馬剋思提到:“關於藝術,大傢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决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不是同物質基礎的發展成正比例的”。他接着指出:就希臘藝術來說,雖然它跟社會發展的特殊形式結合在一起,但是在一定的方面它對我們仍然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並具有“永久的魅力”(參看《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第48、49頁)。這種看法也就表明,不論出於什麽原因,有些類型的藝術不是嚴格地由社會的物質基礎决定的,它們具有永久的、超歷史的價值(在這裏,馬剋思提示了一種心理學上的解釋),在別的地方(參看《剩餘價值理論》第四章,16節),馬剋思嘲笑那些“被萊辛諷刺的18世紀的法國幻想主義。既然我們在力學等方面大大超過古代,為什麽我們不能也創造史詩呢?”上述的觀點可以使藝術“在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見“參考書目”⑤,第10頁),而且,這些觀點也跟恩格斯在19世紀90年代裏寫的幾封信中關於基礎和上層建築關係的比較廣泛的論述相一致(見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緻康·施米特;1890年9月21日緻約·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緻弗·梅林;1894年1月25日緻瓦·博爾吉烏斯)。
  另一方面,在有關藝術傢的社會地位問題上,馬剋思在批判施蒂納的“唯一者”的概念時指出:“由於分工,藝術天才完全集中在個別特別人身上,因而,廣大群衆的藝術天才受到壓抑。……在共産主義社會裏,沒有單純的畫傢,衹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3捲,第460頁)。在這裏,如果根據馬剋思關於消滅勞動分工重要性的總的觀點,藝術本身作為一種特殊活動的存在都成問題。“在共産主義社會裏,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着整個生産,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37—38頁)。這一思想不僅純屬推測,跡近“替未來的餐廳泡製食譜”,而且從其字義上看,它對於任何復雜和技術發展的社會都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於藝術創造來說。但是,它表明了一個特別是貫穿在馬剋思早期著作中關於人的本質的重要概念(參看人的本質;實踐條目)。從這種概念出發,無論是藝術還是一種發展的美學意識,都象語言一樣被看作是一種人類所普遍特有的能力;正如葛蘭西所指出的,雖然衹有一部分人在社會中擔負知識分子的工作,但是,所有人都是知識分子,因此,可以說所有的人都是藝術傢。
  具有開拓性的馬剋思主義美學著作是由梅林(在1893年)和普列漢諾夫(在1912年)寫作的。梅林所主要關心的是文學,而不是觀賞的藝術或音樂。普列漢諾夫則旨在發展一種嚴格的决定論,他說:“在我看來,任何人民的藝術總是跟他們的經濟有着密切的因果聯繫”(見“參考書目”⑦,第57頁)。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他分析在原始社會中,舞蹈是表達勞動的愉快(如狩獵),而音樂則是對勞動的協助(通過節奏)。但是,他在闡述勞動、遊戲和藝術的一般關係時指出:儘管藝術的産生具有物質生活所需要的功利的源泉,然而審美的樂趣則具有自身歡樂的理由。在普列漢諾夫看來,除了原始社會,經濟衹是通過階級區別和階級統治所起的中介影響作用來間接地决定藝術。例如,他在談到18世紀法國戲劇和繪畫時指出,它們表現了“優雅的貴族風味”的勝利。但是,在該世紀後期,隨着貴族統治受到資産階級的挑戰,布歇和格勒茲的藝術則“在大衛及其學派的革命繪畫面前相形失色”(同上,第157頁)。
  蘇聯的十月革命和在中歐發生的革命運動,把兩個在某些方面相對立的主題——革命藝術和無産階級藝術——引嚮爭論的前沿。在蘇聯,在1917—1929年期間任教育和藝術人民委員的盧那察爾斯基,“很少製止對先鋒派的引進”(見“參考書目”⑨,第34頁);例如,他支持由夏達爾任校長的維切布斯剋藝術學校,還支持由坎金斯基、偑夫茲納等人執教、並成為“構成主義”搖籃的莫斯科藝術室的重建(同上,第38—39頁)。在德國,工人委員會運動也支持藝術中的先鋒派,儘管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失敗,它的一些成就(如格羅皮厄斯的建築之傢)在法西斯勝利前一直幸存。本世紀20年代初期,在蘇聯和德國的革命藝術的代表人物之間還存在一種活躍的交流關係。
  另一方面,無産階級的藝術(或文化)的觀念,受到一些布爾什維剋領導人(他們中有托洛茨基)的批判,並且達到了把無産階級文化組織看作是黨的敵手和潛在反革命組織的地步。但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認為無産階級需要有它自己的階級藝術、認為藝術傢首先應該是有“黨性的”這樣一種觀念起了很大的影響,並且在斯大林和日丹諾夫的強製下成為蘇聯的“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美學教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制度下,是談不到在藝術中進行激進的試驗或先鋒派運動了,於是一種沉悶平庸之風便盛行起來。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完全排除藝術上的新穎思想,利夫希茨(他曾經與盧卡奇在莫斯科的馬剋思恩格斯研究院共事)除了編輯第一部馬剋思和恩格斯關於藝術的評論集之外(該書在1937年出版),還在大量地參閱馬剋思的筆記和早期著作的基礎上,發表了一部很有意思的有關馬剋思美學思想的論著(見“參考書目”⑥)。
  可是在本世紀30年代以及後來,對馬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在西方做出的。布萊希特提出他自己的“史詩劇”來跟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相對抗,他是這樣地評價盧卡奇及其在莫斯科的同事的:“直率地說,他們是創造的敵人,他們自己不要創造,(而是)扮演着衙役的角色並實行對他人的控製”(見“參考書目”②,第97頁)。布萊希特的觀點深刻地影響了本傑明的美學理論,他把史詩劇看作是如何能使藝術創作的形式和手段朝着一種社會主義方向來加以改造的模式(見“參考書目”①)。布萊希特跟盧卡奇之間的論戰,其實是一場內容更為廣泛的論戰的一部分,那就是發生在“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即以新的內容充實起來的19世紀資産階級的現實主義)的倡導者和“現代派”(特別是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立體藝術派和超現實主義)的支持者之間的一場論戰;“現代派”的支持者除了布萊希特和本傑明以外,還有布洛赫和阿多爾諾(見“參考書目”②、⑨)。
  拉斐爾的那部包含三篇關於藝術社會學的論文的著作(見“參考書目”⑧),是本世紀30年代對馬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另一個主要貢獻,但衹是在近年纔廣泛地被人們所知道。在一篇關於馬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論文中,作者從對馬剋思《大綱》(導言)的原文進行詳細分析着手,去建立一種藝術社會學,以便剋服辯證唯物論“至多能在個別藝術問題上進行一些不確定的、零碎的研究”的現存弱點(同上,第76頁)。拉斐爾強調馬剋思關於希臘神話是經濟基礎與希臘藝術的中介這一觀念的重要性,並提出一係列的神話和藝術的一般關係的新問題。他還考察了有關物質生産和藝術的“不平衡發展”的各種問題,最後他批判了馬剋思關於希臘藝術的“永恆魅力”的解釋,以為這是“跟歷史唯物主義根本不相容的”(同上,第105頁)。對於希臘藝術其所以在歐洲歷史若幹時期中具有藝術的“標準價值”,拉斐爾自己的解釋則是:每當經濟和社會變革使得整個文化經歷危機時,就會出現“復古”現象。在這些論文中的第三篇中,拉斐爾認為畢加索的藝術是現代派最為典型的例子,並指出現代派是跟自由企業資本主義轉嚮壟斷資本主義有關。
  在過去20年中,馬剋思主義者關於藝術的著作明顯地以方法論的論著為主(即抽象地製定一種合適的馬剋思主義的藝術概念),衹有為數不多的論著從事一些實質性的研究。一個值得註意的例外,是剋林詹德爾就工業革命中的藝術這一專題所作的卓越研究(見“參考書目”④),在這裏,他特別註意了藝術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型的人”的力量的增長對藝術的影響作用;他的這項研究完成比較早,但最近又重新發表。另一個值得註意的例外是威列特對魏瑪時期的德國在繪畫、建築和音樂方面的現代派運動所作的詳細考察(見“參考書目”⑨)。至於最近的理論探討,則集中在以下兩個主題上:(1)藝術就是意識形態,(2)藝術是人類創造力的一個基本表現。這兩個主題從一開始就引起馬剋思主義思想傢的註意,其根源則在於馬剋思自己對藝術的不同看法。
  一方面,認為藝術就是意識形態而進行的分析勢必要去說明,在一個統治階級存在的特殊的歷史階段中藝術風格(包括形式和內容)在該階級的整個思想觀念中占有特殊的位置。這就必須像戈爾德曼在文學創作方面所主張的那樣(見“參考書目”(11)):首先要建立起藝術創作和風格的內在含義的結構,然後再確定結構在一定生産方式的階級關係這種更為廣泛的結構中所占的地位。無論是普列漢諾夫還是拉斐爾,在上面提到的研究工作中,都曾試圖這樣做。另一方面,由於有一些藝術可以被看作是被壓迫階級爭取其解放鬥爭的思想武器,於是,現實主義和現代派的論戰在很大程度上便圍繞着“革命藝術”的固有特性及其分析。近來,把藝術視為意識形態的馬剋思主義思想的一個有意義的方面,是對通俗藝術和“文化工業”(參看文化條目)的興趣的不斷增長,法蘭剋福學派的某些成員(如阿多爾諾和馬爾庫塞)的著作,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根據他們的觀點,在先進的資本主義時代中的藝術,不僅由於機械再生産及其廣泛傳播而引進退化,而且還在促使互相爭議的階級和集團的安定聯合方面具有較大的力量;同時,由於激進的創新容易被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的機體所吸收,任何革命藝術的意識形態影響就被削弱了。然而,本傑明則持有相反的看法;在他看來,機械再生産的主要作用是毀滅了精英人物的藝術“光環”,是對“傳統的摧枯拉朽”(見“參考書目”①,第223頁),並締造了無産階級與新的文化形式(例如電影)之間的聯繫。
  人們把藝術主題看作是創造力的表現,從而提出了在分析美學價值(參看美學條目)和人性(參看心理學條目)方面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這兩個方面,不僅直到近來馬剋思主義的思想從相對上說仍不很發展,而且在過去20年來逐漸增加的一批著作還反映出馬剋思主義思想傢之間的深刻分歧。不過,從社會實踐的意義上說,把藝術看作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創造力的表現和一種解放力量的觀點(儘管這種觀點最終可以用理論術語來歸納),意味着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馬剋思主義對待藝術態度具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藝術(像一般精神生活一樣)應當自由地發展,形成“百花齊放”,而不是一定要去適應某種藝術教條的要求,特別是一種政治權力強加的教條;第二個原則是跟上面提到的馬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表述的思想大體上相符,也就是在容許優秀天才人物的“陽春白雪”發展的同時,要更廣泛地把美術的創造活動作為一般人的需要和樂趣之源加以培養和鼓勵。
  (TBB)
  參考書目
  ①瓦爾特·本傑明;《機械再生産時代的藝術創作》,載《啓明錄》,1968年英文版。
  ②恩斯特·布洛赫等合著:《美學和政治》,1977年英文版。
  ③曼弗雷德·剋裏姆編:《馬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1968年德文版。
  ④弗朗西斯·D·剋林詹德爾:《藝術和工業革命》(1947),1968年英文版。
  ⑤大衛·拉恩:《馬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1978年英文版。
  ⑥米哈伊爾·利夫希茨:《卡爾·馬剋思的藝術哲學》(1933),1973年英文版。
  ⑦格·瓦·普列漢諾夫:《藝術和社會生活》(1912),1953年英文版。
  ⑧麥剋斯·拉斐爾:《蒲魯東、馬剋思、畢加索——關於藝術社會學的三篇論文》(1933),1980年英文版。
  ⑨約翰·威列特:《在1917年至1933年的新的冷靜思考——魏瑪時期的藝術和政治》,1978年英文版。
  ⑩同上作者:《藝術和革命》(1980),載霍布斯鮑姆等人編《馬剋思主義史》,1983年英文版。
  (11)盧西安·戈爾德曼:《隱蔽的上帝》(1956),1967年英文版。
最後介紹: Finally:
  海德格爾在其著名的《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載《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頁,下引此書衹註頁碼)中,提出了一個既是美學的、在他看來根本上又是哲學的最深層次的問題,即什麽是藝術作品的本源?然而,經過繞圈子的一場討論,他在文末的“後記”中卻承認這個問題是一個“藝術之謎”,“這裏絶沒有想要解開這個謎。我們的任務在於認識這個謎”(第63頁);而在“附錄”中也談到:“藝術是什麽的問題,是本文中沒有給出答案的諸種問題之一。其中仿佛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而其實乃是對追問的指示”(第69頁)。在這裏,我試圖通過將海德格爾的觀點與馬剋思的觀點作一個比較,來說明海德格爾為什麽最終未能解開這個藝術之謎,並對海德格爾的一般美學的思路作出一個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海德格爾在這篇文章中,開宗明義就說道:“本源一詞在這裏指的是,一件東西從何而來,通過什麽它是其所是並且如其所是。……某件東西的本源乃是這東西的本質之源”;並提出,既然藝術作品和藝術傢互為本源,那就必須為雙方尋求一個“第三者”,即“藝術”,作為兩者的共同本源,“藝術以另一種方式確鑿無疑地成為藝術傢和作品的本源”(第1頁)。但由於“藝術”這個詞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也衹能在作品和藝術傢的現實性的基礎上存在”(同上),他又許諾說,他將“在藝術無可置疑地起現實作用的地方尋找藝術的本質”(第2頁)。由此觀之,讀者一定會以為他將從藝術傢和藝術作品兩個方面來討論藝術本身的本質問題。然而接下來,他一直講的衹是藝術作品是什麽的問題,而對藝術傢如何體現藝術這個本源的問題置之不顧。在他看來,藝術作品是一獨立自存的“純然物”,作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譯“物起來”);固然,“作品要通過藝術傢進入自身而純粹自立”,但“正是在偉大的藝術中(本文衹談論這種藝術),藝術傢與作品相比纔是無足輕重的,為了作品的産生,他就像一條在創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頁)。這種“沒有藝術傢的藝術作品”的觀點對後來的現象學美學和解釋學美學的? 跋煬藪螅��導噬匣煜�肆礁霾煌�憒紊係奈侍猓�炊宰髕返囊帳跫壑檔鈉蘭畚侍夂駝庵忠帳跫壑檔睦叢次侍狻F蘭圩髕肥蔽頤強梢園岩帳跫移蒼諞槐擼��黃蘭鄣淖髕罰�捌浼壑擔┦僑綰臥斐傻模�此�健氨淮醋鞔嬖凇保℅eschaffensein,亦可譯作“被創作”),畢竟也是一個撇不開的重要問題。海德格爾此後也勉強承認:“甚至看來幾乎是,在我們追求盡可能純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時,我們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終是作品——寧可說是一個被創造的東西”(第40頁),“無論我們多麽熱誠地追問作品的自立,如果我們不領會藝術作品是一個製成品,就不會找到它的現實性……作品的作品因素,就在於它的由藝術傢所賦予的被創作存在之中”,“在這一事實的強迫下,我們不得不深入領會藝術傢的活動,以便達到藝術作品的本源。完全根據作品自身來描述作品的作品存在,這種做法已證明是行不通的”(第41—42頁)。
  但海德格爾的一切論證都說明,他仍然是立足於藝術作品的立場來附帶地討論藝術傢的問題。“創作的本質卻是由作品的本質决定的”(第44頁)。他不是問:誰創作了藝術品?而衹是以被動態的方式問:藝術品是如何被創作的?他輕描淡寫地說:“從作品中浮現出來的被創作存在並不能表明這作品一定出自名傢大師之手。創作品是否能被當作大師的傑作,其創作者是否因此而為衆目所望,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並非要查清姓名不詳的作者。……正是在藝術傢和這作品問世的過程、條件都尚無人知曉的時候,這一衝力,被創作存在的這件‘事’(即Daβ,中譯本作“此一”,意思不明確,似可譯為“事”或“情況”)就已在作品中最純粹地出現了”(第49頁)。似乎問題衹涉及作者的“名聲”這種不重要的小事。但其實,藝術傢之成為藝術傢,並不在於他是否有名,而在於他憑什麽及如何創作出他的作品來。歸根結底,即使藝術傢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甚至是“匿名”的,我們在作品中所看到的不是藝術傢本人又是什麽呢?海德格爾在文章中通篇致力於一方面把藝術品與“器具”的製作區分開來,另方面把作品中所生發的真理(“解蔽”或“去蔽”)與通常的“真理”概念(“符合”)區分開來。但什麽是“好”的(偉大的)藝術品與“拙劣的”藝術品的區別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好”的藝術品中的“器具”因素更少,或是“真理”因素更多?如果是前者,那就僅僅是一個態度問題,越是真誠地(不帶器具性地)創作就越能出好作品,而一個兒童的信手塗鴉無疑就是最真誠(最“好”)的作品了;如果是後者,那就更加使人連態度也無所適從了,因為他並沒有給我們提供出衡量真理“多少”的標準。試問,何謂“去蔽”?如何纔叫“敞開”?是否衹要有决心和勇氣(裏爾剋所謂“秉氣勇毅”而不“貪營私利”,見海德格爾:《詩人何為?》,載《林中路》第281頁)就能生發真理?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包括海德格爾自己)曾為建立納粹的“國傢”而作出“本質性的犧牲”(第45頁),後來不是都發現自己受了奧斯威辛最大的“蒙蔽”嗎?誰能擔保藝術中不會出現同樣的情況?他選中梵高和荷爾德林作他的“偉大藝術傢”的例子,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名氣的緣故?梵高的“農鞋”和任何別人畫的一雙鞋、甚至和一雙鞋的照片到底有什麽區別?
  顯然,當海德格爾為了把自己和人本主義(及與此相連的“存在主義”、“浪漫主義”)區別開來,而從現象學的立場上把藝術傢和主體都放到“括號”裏去時,他已經堵塞了回答上述問題的道路。藝術的標準(包括藝術和非藝術的標準及好藝術和差藝術的標準)衹能是人性的標準,離開人來談藝術藝術品)必然會落入空談。海德格爾當然也沒有完全拋開人,他也談到在他的藝術的本質定義“藝術是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中,“誰”或者以何種方式“設置”是一個“始終未曾規定但可規定的”問題,因而其中“隱含着存在和人之本質的關聯”(第70頁);但他把人(藝術傢)僅僅看作藝術品本身實現自己的“作品性”的工具(正如“此在”僅僅是窺視那個絶對“存在”的“窗口”);藝術作品的存在雖然是藉助於藝術傢而“被創作存在”,但根本說來卻並不在藝術傢身上,也不在別的人身上,而是獨立地另有所在。這是一種超於人的“存在”、超於人的“真理”和超於人的“歷史”:“藝術乃是根本性意義上的歷史”(第61頁),即“真理”本身的“歷史”。把握這一點,是從總體上領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的入口。
  不難發現,海德格爾這種立場與黑格爾的立場是何其相似!馬剋思批判黑格爾學派的話也完全可以適用於海德格爾:“歷史什麽事情也沒有做,它‘並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並‘沒有在任何戰鬥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為這一切而鬥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並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神聖傢族》,《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2捲,第118頁。)的確,海德格爾的“藝術”和“藝術作品”、“存在”、“歷史”“歷史性 ”。
  藝術是一個空泛又多餘的詞
  通常需要更加空泛的語言來描述這個詞,結果導致人們知道有藝術這個詞,卻不知道藝術具體指的是什麽,一個不能統一的概念,世紀上人類不統一的感知係統纔是這個詞的基礎,也導致了藝術的相對有限性。
電腦藝術 Computer art
  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凡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維、三維的,靜止畫、動畫(movie),從自由創作、服裝設計、工業設計、電視廣告(CM)到網頁設計,可謂包羅萬象。
英文解釋
  1. n.:  art,  artistry,  stage attitude,  conforming to good test,  artistic,  instances of this
法文解釋
  1. n.  art; habileté, talent
近義詞
美術, 美的事物的創造或表現
藝術社區
相關詞
人物電影明星英國雕塑繪畫百科辭典後現代主義
畫派百科大全音樂樂器文學西方音樂史詩歌唐代
吳橋縣傳統文化雜技畫傢藝術文化奬項中國電影金雞奬
中國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藝術性藝術傢藝術品藝術團藝術類
藝術的藝術等
分類詳情
張開舞蹈張開建築張開戲劇張開電影張開文藝張開音樂
張開美學張開民間藝術張開佛教藝術張開說唱藝術張開形態學張開中國藝術
張開戲麯麯藝張開戲劇戲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