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蛸屬 > 船蛸
目錄
No. 1
  船蛸
  拉丁文名稱:argonauta argo
  這是一種雌雄異形的軟體動物。口的周圍有八衹腕,二行吸盤。雌性體大,第一對腕極膨大,具有很寬的腺質膜,用以分泌和抱持貝殼;雄性體小沒有外殼。
  中國南海和臺灣附近海域常見的有兩種,分別為扁船蛸(argonauta argo)和闊船蛸(argonauta hians)。
  雌性成年扁船蛸的殼徑可達二十公分,貝殼薄而對稱,單室無隔壁,表面有凸起,在一平面上做背腹旋轉捲成蠃旋形。上有細緻的多條放射肋和疣,成體的貝殼,每邊殼頂有疣突五十個以上,疣突尖而小,殼的兩側很扁。但卻非常薄、輕,顔色淺米白且半透明,所以也叫做紙鸚鵡蠃。雄性個體無殼,同時身體非常小,衹有雌性的十五至二十分之一而已。
  母扁船蛸用她的第二腕(從章魚右眼往下算,最接近的一隻手臂稱為第一腕,順時鐘排列下去分別是第二、三、四……腕。)分泌一種類似塑膠的物質來製造殼,因此日本人稱之為貝殼章魚;前文不是提到它有兩衹特化成扇狀的腕嗎?那就是由殼內翻出來「抱住」殼的手臂。
  這種章魚的變色力超強,從紅、黃、緑、紫、藍、褐,到黑、白、灰、銀色都能快速顯現,而且連體表斑紋也會隨環境改變,堪稱海中變色竜。它可在海底爬行,但更常被發現漂遊於表層水域;臺灣近海數量並不算少,衹是一般人不大有機會看到活體,頂多僅會在海岸邊發現被浪衝上來的空殼子,而這些殼又因為太薄、太脆,所以多半都是碎片,(讓人看不出它的全貌,以致大傢就少見多怪了。
  闊船蛸的生態跟前者大致雷同,日本名為章魚船或船章魚,不同的是其體型較小,最大也不過六、七公分而已,雄性也是比雌性小很多,所以幾乎很難用肉眼發現它的存在。
  另外本種的殼顔色較深,表面放射肋較少而高,左右翼更明顯嚮外張開,所以被稱為闊船蛸
  船蛸是暖水性種類,在熱帶或亞熱帶海洋中均有分佈,我國的南海也曾發現它們的足跡。這種軟體動物營底棲生活,雄性通常棲息在大洋或深海海底,主要用腕匍匐而行,也能藉漏鬥噴水方式在水中遊泳。雌性以噴水方式遊泳時,殼頂嚮下,腕部伸出,頂端呈翼狀的背腕頗象一張船帆,而其扁殼則很象一葉微形的小舟,雌性船蛸臥於其中,則可以說是乘舟在海上航行,遇到外敵則埋入殼中沉入海底。而這殼的主要功用卻不是給自己住的,那是它生育後代用的卵匣!雌性船蛸爬行時,殼頂嚮上和遊泳時的姿勢相反,象蝸牛一樣負殼爬行。而這種所謂的貝殼在它生育完幼蛸後,即被拋棄,成為浮在水面上的又薄又脆的殼片。所以它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貝類動物。
  船蛸也是一種夜間最活躍的小動物。此外,雌性船蛸的貝殼化石在第三紀的地層中出現,對瞭解和研究地質狀態有一定幫助。
  (圖片:東籬小菊製作)
英文解釋
  1. lat.:  Argonauta argo (Linnaeus,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