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艦導彈是指從水面艦船和潛艇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標的導彈武器係統,具有較高的效費比,是反艦導彈大傢族的重要成員。目前世界上有10餘個國傢能夠自行生産艦艦導彈,80多個國傢部署有艦艦導彈,但真正經過大量實戰檢驗並能代表當今艦艦導彈發展潮流的當屬俄羅斯和美國。
俄美艦艦導彈代表了當今艦艦導彈的發展方向,又具有各自獨特的優長和不足。從發展方向看,美俄必定會互相藉鑒,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艦艦導彈的性能,艦艦導彈的發展具有廣阔的前景。
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沿岸和島礁目標。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製係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艦導彈武器係統。射程多為40~50千米,有的可達數百千米;通常采用復合製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通常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製導係統和電源等構成。戰鬥部,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采用普通裝藥或核裝藥,裝有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動力裝置,多采用火箭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製導係統,多為慣性、自控加雷達或紅外末製導。艦艦導彈發射時,由固體火箭助推器助飛,爬高升空後,靠主發動機的動力繼續飛行。飛行彈道分初始段(發射段)、自控段和自導段。在自控段由自動駕駛儀(或慣導係統)和無綫電高度表控製,按預定彈道飛行,巡航高度為數米至數百米;在自導段由末製導裝置和自動駕駛儀(或慣導係統)、無綫電高度表控製導嚮目標。
20世紀50年代, 裝備艦艇的艦艦導彈有瑞典的 "羅伯特"315、蘇聯的"掃帚"SS-N-1和"冥河"SS-N-2等。60年代,中國海軍艦艇裝備了"上遊"1號、"海鷹"1號艦艦導彈。1967年10月21日,埃及導彈艇發射蘇製SS-N-2艦艦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實戰證明了艦艦導彈的有效性和戰鬥威力,引起各國海軍的重視,許多國傢海軍相繼裝備艦艦導彈。70年代以來,新型艦艦導彈應用精確的慣性製導、微型數字電子計算機、頻率捷變雷達、無綫電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等新技術,使艦艦導彈技術戰術性能有顯著提高。1972年,法國研製的"飛魚"MM-38艦艦導彈,應用高精度無綫電高度表,使導彈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飛行。中國研製了雷達反射面積小、掠海面飛行的"鷹擊"-8艦艦導彈。蘇聯研製了SS-N-19遠程超音速、掠海面飛行艦艦導彈。80年代初,美國研製的"戰斧"BGM-109B戰術艦艦巡航導彈可以從艦艇垂直發射筒發射,射程達450千米左右。美國還研製了127毫米艦炮發射的導彈,每分鐘可發射導彈20枚,1981年8月裝備在"布裏斯科"號驅逐艦上。這種導彈裝有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半主動激光導引頭,用MK45-V5型127毫米艦炮作為發射裝置,既可發射導彈,也可發射炮彈。這是導彈與艦炮結合的新發展。今後,還將繼續研製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徑艦炮發射的導彈。
艦艦導彈將嚮中遠程、隱身、精確製導、微電子 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速度、製導精度和機動性、隱蔽性,增強抗幹擾和突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