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用品 : 海軍 : 香煙 > 航海
目錄
《航海 grummet》
詩人: 陸遊 Lu You

航海
航海
航海
航海
航海
航海
  我不如列子,神遊禦天風;
  尚應似安石,悠然雲海中。
  臥看十幅蒲,彎彎若張弓。
  潮來涌銀山,忽復磨青銅。
  饑鶻掠船舷,大魚舞虛空。
  流落何足道,豪氣蕩肺胸。
  歌罷海動色,詩成天改容。
  行矣跨鵬背,弭節蓬萊宮。
《航海 grummet》
詩人: 陸遊 Lu You

航海
航海
航海
航海
  我老臥丘園,百事習慵惰,
  惟有汗漫遊,未語意先可。
  或挂風半帆,或貯雲一舸,
  趁潮亂鳴櫓,過磧細扶柁,
  近輒凌煙海,自笑一何果。
  邂逅得奇觀,造物豈付我?
  古湫石蜿蜒,孤島鬆磊砢。
  湘竹閟娥祠,淮怪深禹鎖,
  鬼神駭犀炬,天地赫竜火。
  瑰奇窮萬變,鯤鵬尚麽麽。
  紛紜旋或忘,追記今亦頗。
  作詩配齊諧,發子笑齒瑳。
《航海 grummet》
詩人: 朱繼芳 Zhu Jifang

航海
航海
  地角與開倪,茫茫何處期。
  星回析木次,日挂扶桑枝。
  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
  飄然一桴意,持此欲安之。
háng hǎi háng hǎi
  泛指艦船在海洋上航行
No. 5
航海
  在海洋上航行。《文選·顔延之<三月三日麯水詩序>》:“棧山航海,踰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 呂延濟 註:“言遠方之國,山作棧道,海濟舟航,踰度沙漠,來貢土物。”《宋史·張藏英傳》:“ 周 廣順 三年,率內外親屬並所部兵千餘人,及煮????戶長幼七千餘口,牛馬萬計,舟數百艘,航海歸 周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因此終日談天,非但忘了離傢,並且也忘了航海的辛苦。” 清 秋瑾 《申江題壁》詩:“一輪航海又南歸,小住 吳淞 願竟違。”
No. 6
航海
  駕駛船衹在海洋上航行:~傢丨~日志。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當時中國大陸製造的一些物品在臺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傢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公元前 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繫起來。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决了海上航行的定嚮,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後,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華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傢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傢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裏和肯尼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裏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後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傢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傢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製的基礎。進入20世紀後,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係統,隨後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係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采用現代導航設備,瞭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Ancient maritim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历代航海技术介绍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瞭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瞭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註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瞭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嚮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繫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嚮。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勳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衹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捲,《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捲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捲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綫。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繫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藉海潮流嚮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傢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嚮,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綫,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着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瞭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淨正是藉着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臺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綫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着數學的進步,航海傢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係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嚮,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着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綫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産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産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纍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徵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係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衹,防止滲漏緻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嚮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六、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綫,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幹、地支和四卦(乾、坤、 、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嚮,把握航綫。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傢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七、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嚮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嚮必然更為清晰準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嚮,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裏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準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綫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瞭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製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衹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製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捲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衹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八、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製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係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中國航海日 China Navigation Day
  2005年7月11日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傢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航海日”,7月11日成為中國“航海日”的生日。
  2005年是我國偉大航海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近期全國不少地方都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福建省全國政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林嘉馬來提出了《關於設立中國航海節》的提案,建議:以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契機設立中國航海節,以鄭和下西洋首航紀念日7月11日為中國航海節的法定日,國務院法製辦近日對福建省全國政協委員林嘉馬來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設立中國航海節》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
  地球上的水域面積占了三分之一,
  一個國傢的興盛與航海事業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少海洋國傢都有自己的航海節或海洋日,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在其發展歷程中,始終將海洋視為國傢繁榮與安全的根本,從獨立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多次發動全球局部戰爭到今天的反恐戰略實施,航運都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為弘揚美國人的航海文化與愛國精神,每年的航海節都要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日本的航海節是每年的7月20日,日本政府要求全體國民在這一天反復思考大海航行對於日本的重大意義。英國各地慶祝航海節的日期和名稱各不相同,其中,英國大雅茅斯航海節於每年9月6日至7日在大雅茅斯港舉行,以紀念當年盛極一時的英國航海事業。加拿大的航海節定在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中國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面積,在中國的國際貿易中,90%的貨物通過海運完成。中國是世界航海大國,在衆多的節日中沒有航海的節日是不應該的。
  六百年前,明朝航海傢鄭和率領龐大舟師七下西洋,拉開了人類走嚮遠洋的序幕。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與抵達國傢和地區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傢都無可比擬的,比歐洲航海傢哥倫布、達伽馬的遠洋航行時間早了半個多世紀。當代美國史學家路易斯·利瓦塞斯這樣評論:鄭和船隊在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可以與之相匹。英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則寫道:世界上第一個遠洋艦隊由鄭和率領,27800名漢人分乘208艘船艦,駛嚮三大洋。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還在於把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交往推嚮了高峰,為東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年東南亞許多國傢都舉行了紀念鄭和的活動,如馬來西亞首度大馬將首度發行以鄭和事跡為題材的紀念郵票,以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及馬中交往六百周年。新加坡旅遊局舉辦的“鄭和文化村”活動三十日開幕。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傲,在這種環境下,把鄭和下西洋的起航日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節”,意義非常重大,有利於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结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利於增強海洋意識和海洋國土觀念,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港口航運事業發展的氛圍,推動海洋文化、科技和經濟發展;中國港口與世界360多個港口之間開闢有遠洋班輪航綫,但是,我國民衆對航海科技知識的瞭解不多,航海事業發展與發達國傢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我們可以通過舉辦“航海日”活動,普及航海科學知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航海事業發展的氛圍,形成大力開展航海科研活動的良好風氣。有利於嚮海外宣傳中華民族正義、和平、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鄭和七下西洋,從未占領他國一寸土地、掠奪他國一分財産,旨在傳播友誼,促進經濟貿易,增加友好交流,堪稱是與世界各國交往的典範。鄭和的行為,展現了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
  “航海日”,這個為社會各界呼喚多年的節日終於正式為國傢確立,是民意嚮,是發展所需,是所有的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漁業等有關行業及其從業人員和海軍官兵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一件大事。值得人們慶祝紀念。
現代航海知識 Modern sailing knowledge
  1、前言
  地球的表面70%是藍色的海洋,地球上的生物約有80%在海洋之中。海洋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寶藏和無窮的資源。航海是人類認識、利用、開發海洋的基礎和前提。不論是從事海洋捕撈和養殖,還是在海上從事旅客與貨物運輸,在海洋中開展國防和軍事活動,對海洋進行科學考察,開發海底石油和礦藏等資源,在海上進行體育運動和休閑活動,從古到今,人類在海洋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航海,即人駕駛船在海上航行、停泊和作業。
  在我國正式開始舉辦紀念我國偉大的航海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係列活動之際,回顧中國航海歷史的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展示中國航海航海科學技術的現狀和前景,弘揚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激勵我們為中國從海洋大國、航海大國、海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航海強國、海運強國而努力奮鬥,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航海歷史的發展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與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春秋戰國時期,隨着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臺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隨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面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屆紅海與東非之濱。由於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傢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這一航海盛舉,不但將中國古代航海業推嚮頂峰,而且在整個人類航海史上,竪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豐碑。然而,隨着中國晚期封建主義逐漸保守與僵化,嚴重阻礙了中國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海業從而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雖有晚清搞洋務運動,於1865年創設江南製造局以發展民族造船業,於1873年成立輪船招商局以發展民族航運業,於1909年在高等實業學堂設立船政科以培養民族高級航海專門人才,終難成大勢。
  回顧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駕駛帆槳船沿地中海東航至黎巴嫩,古希臘人畢菲在公元前4世紀在海上探險中發現了不列顛群島。中國發明的羅盤(指南針)在14世紀前後,分別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傳入歐洲,歐洲海洋國傢的航海活動取得了偉大的成果。在鄭和下西洋之後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遠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嚮西作環球航行,也載入世界航海史册。
  3、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
  中國古代航海史的輝煌依賴於中國古代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據《漢書·堯文志》介紹,西漢時的導航占星書籍已有《海中星占驗》等136捲,表明天文導航術已有發展。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萍州可談》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這比1180年英國《論物質本性》中提到航海者利用水浮磁針指北,要早61年。明代《海道經》中保存了一捲據元人底稿而繪成的《海道指南圖》,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中國當代航海圖中最早的一幅。到了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之集大成。鄭和航海術,主要記錄在《鄭和航海圖》中。該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竜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一部最早的遠洋航用航圖。其中圖文記載反映了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科學技術。據航海史學者研究表明,鄭和船隊中的大型海船叫“寶船”,其“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有九桅,張十二帆;足見中國明代造船業的強盛。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歐洲國傢率先從封建主義時代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各門類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的材料、機械、電氣、電子、控製、信息技術逐步應用於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現代航海科學技術。18世紀煉鐵業的發展導致1787年製造出第一艘鐵木船,1841年建造出第一艘鐵質船;1858年出現了鋼,1866年開始用鋼造船。就船舶動力而言,1769年研製成雙嚮蒸汽機,1783年則製成蒸汽動力明輪船;1876年研製成功內燃機,1903年則製成內燃機船。18世紀機械製造業發展與天文學結合,致使1730年發明航用六分儀,1888年發現電磁波,1895年發明無綫電報,爾後船舶采用無綫電通信;1935年發明雷達,隨即於1937年開始用於船舶探測目標、定位、導航與避碰;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就研製出衛星導航係統,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航海從技藝逐步發展成為科學技術,從帆船時代進入機動船時代,從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時代進入電子航海時代。
  在近代和現代史中,中國航海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航海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在航海科學技術方面,則主要是學習、藉鑒、引進、消化、吸收西方發達國傢的航海科學技術成果,為我所用。我國原創性的航海科技成果較少,這一狀況與我國海洋運輸業和船舶製造業在規模上名列世界前列的狀況還不相適應。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傢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擁有自主發展的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世界航海強國。
  4、當代航海科學技術
  20世紀下半葉,伴隨整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其重要標志如下。
  1) 船舶大型化
  在20世紀60年代,1萬載重噸的船就可稱為“萬噸巨輪”,2000年末世界上擁有10萬載重噸的超大型油輪(VLCC)數百艘,還有50萬載重噸的特大型(ULCC)油輪。目前最大的散貨船為30多萬載重噸。集裝箱船近年來也越來越大,從幾百到1000、3000、5000標準箱的集裝箱船已有許多;我國已有8500標準箱的集裝箱船投入運營,而1萬標準箱(TEU)左右的超大型集裝箱船正在開發建造中。大型豪華客輪達到14萬總噸級。
  2) 船舶專業化
  過去的海洋運輸船舶主要是客船、普通貨船和油船。近20年來,集裝箱船、滾裝船(Roll-Roll)、液化氣船(LNG、LPG)等專業化特種船舶迅速增多。
  3) 船舶高速化
  為了與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運輸競爭,近20年來,30節(1節為每小時航行1海裏,1海裏等於1.852公裏)以上的小型高速氣墊船、水翼船、水動力船、噴氣推進船快速研製並大量投入使用。當前的集裝箱船速度可達25-30節,大約比過去的普通貨船快一倍。
  4) 船舶自動化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在船上廣泛應用,從船舶在機艙設置集中控製室到出現無人值班機艙和駕駛臺對主機遙控遙測,船舶機艙自動化成為趨勢。隨後駕駛臺的自動化儀器設備不斷研發和應用近10年來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稱之為駕機合一的自動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動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稱之為“高技術船舶”。
  5) 導航定位電子化
  當前,傳統的陸標定位、天文定位方法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補充手段,無綫電導航定位方法經過了無綫電測嚮儀(1921)、雷達(1935)、羅蘭A(1943)、羅蘭C(1958)、衛星導航係統(1964)、全球定位係統(1993)的發展歷程,進入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時代。全球定位係統(GPS)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為海上、陸上、空中和空間用戶提供連續的、高精度的三維定位、速度和時間信息,使船舶、飛機和汽車等運載工具的導航與定位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6) 避碰自動化
  為在能見度不良情況下發現來船而進行避碰,船用雷達發揮很大作用。20世紀70年代研製出的自動雷達標繪裝置(APPA)和雷達的結合被稱之為自動避碰係統。該係統可自動采取和跟蹤目標,以及自動顯示來船的位置、航嚮、航速、相對運動和碰撞危險數據。避碰自動化進一步得到發展是20世紀末開發了船舶自動識別係統(AIS),可連續嚮其他船舶傳送船舶自身數據,並可連續接收其他船舶的數據,有利於減少因船舶識別和避碰决策失誤引起的船舶碰撞事故。
  7) 海圖電子化
  傳統的紙質印刷海圖已不適應船舶自動化和航海智能化的發展要求,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係統在近十幾年研發成功並不斷完善。該係統不但能很好地提供紙質印刷海圖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海圖作業,綜合了GPS、APPA、AIS等各種現代化的導航設備所獲得的信息,成為一種集成式的航海信息係統,被稱為是航海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
  8) 航海資料數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種圖書資料原都采用紙質印刷形式。隨着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航海通告潮汐表、燈標表等出現了電子版和網絡版。海員可購買光盤或在網上查詢與下載。這有利於航海圖書資料中內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員對紙質圖書資料的手工更正,使用也更加方便。
  9) 通信自動化
  無綫電報、無綫電話、電傳和傳真在船上采用,比船舶采用手旗與燈光進行通信已是很大的進步。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拉開了衛星通信的序幕。1979年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宣告成立,1982年開始提供全球海事衛星通信服務,Inmarsat可以為海陸空提供電話、電傳、傳真、數據、國際互聯網及多媒體通信業務。船舶通信自動化的另一重要標志是船舶使用了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係統(GMDSS),使船與船、船與岸臺全方位和全天候即時溝通信息。一旦發生海上事故時,岸上搜救當局及遇難船或其附近船舶能夠迅速地獲得報警,GMDSS還能提供緊急與安全通信業務和海上安全信息的播發,以及進行常規通信。GDMSS在船上的使用導致了駕駛與通信合一,傳統的船舶報務員已被取消。
  10) 航行記錄自動化
  為了在船舶發生海上事故後查明事故原因,從中吸取教訓,采取針對性防範措施,原由海員手工記錄的航海日志、車鐘記錄簿等,現正被俗稱為船舶“黑匣子”的航行數據記錄儀(Voyage Data Recorder,VDR)代替。VDR係統由主機、傳感器、數據存儲器、專用備用電源和回放再現係統等構成。船上有了VDR,就大大有利於海上事故原因分析。
  5、航海服務與支持係統
  自從無綫電報開始用於船岸之間的通信,船公司、岸基航海服務機構和管理部門就開始通過無綫電通信影響、協助和控製船舶的航海活動。
  1) 無綫電航行警告係統(Radio Navigational Warning)
  航行警告係統和航行通告,是將有關海區和水域內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可能影響航行和作業安全的任何情況變化,及時準確地通知所有船舶,使之采取適當措施或保持戒備,以確保船舶航行和作業安全。各國海上安全主管部門專設的海岸電臺用無綫電發佈這類公告稱為無綫電航行警告。1977年國際海事組織(IMO)正式建立了世界無綫電航行警告係統。該係統將全球分成16個播發航行警告的區域。每個區域由一個國傢作為協調人,負責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核對、整理和編輯,再播整個區域的航行警告。
  2) 船舶定綫製(Ship Routing)
  在過去上千年的航海實踐中,船舶的航行路綫都是由船長自行確定的。為防止船舶在霧中碰撞,1859年世界上實行了第一個分道通航製,1875年又采用了躲避浮冰的船舶定綫製。到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船舶定綫製。定綫製旨在減少海難事故的單航路或多航路和或定綫措施,它包括分道通航製、雙嚮航路、推薦航綫、避航區、沿岸通航帶、環行道、警戒區和深水航路,這些定綫措施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使用。
  3) 船舶報告係統(Ship Report System)
  全球性的船舶動態報告制度是在18世紀初由英國勞埃德首先在全球重要地點建立的通訊網,搜集船舶動態資料。自1930年起,有些船公司規定,出海船舶必須定時嚮公司報告其船位、航嚮和航速。1958年美國海岸警衛隊發起建立商船自動報告製以改進船舶搜尋和救助。現行的船舶報告係統是由IMO采用的,要求船舶通過無綫電報告提供、搜集或交換信息,用於搜救、交通服務、天氣預報和防止海上污染等目的。
  4) 船舶交通服務(Vessel Traffic Services)
  船舶交通服務(VTS)是負責增進海上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管機關所實施的服務係統,其範圍從嚮船舶提供簡單的信息到廣泛管理一個港口或水道的船舶交通,其功能包括數據搜集、數據評估、信息服務、協助航行、組織交通和支持聯合行動等。
  6、海上人命安全與防止船舶污染海洋
  由於海洋氣象和海況惡劣,航行環境復雜與船舶條件受限,加上海員疏忽和失誤,海難事故頻繁發生,往往造成海上人命和財産重大損失以及海洋環境嚴重污染。就20世紀發生的特大海難事故來說,衆所周知的是1912年4月15日英國泰坦尼剋(Titanic)號豪華客輪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後沉沒,1500多人遇難。在20世紀,導致1000人以上喪生的海難事故還有十餘起。從20世紀中葉起,海上運輸石油和化學品的船舶數目越來越多,尺度越來越大,發生海難而嚴重污染海洋環境和生態係統的事件逐漸增多。1978年3月利比裏亞籍超大型油輪Amoco Cadiz號在英吉利海峽靠法國一側航行時遇強風偏航導致觸礁沉沒,泄漏23萬噸石油而污染整個海面和法國海岸事故,引起全世界嚴重關註。
  專門負責海上技術事務的聯合國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MO)的宗旨和工作目標是 “航運更安全、海洋更清潔(Safer Shiping,Cleaner Ocean)”。該組織通過製定國際法規和技術標準以及采取各種措施,在增進海上安全的同時,致力於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最主要的國際公約有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COLREG)、國際載重綫公約(LL)、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STCW)、國際搜尋和救助公約(SAR),以及為防止船舶污染海洋而主持製定的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國際油污防備、反應和合作公約(OPRC)等。
  7、今日中國航海事業享譽全球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航海事業迅速發展,在運輸航海、漁業航海、科學考察航海、軍事航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奮人心、享譽全球的發展成就。
  在海運方面,到2003年底,我國商船隊總運力在世界各國船隊中排名第四,集裝箱船隊總量居世界第五位。作為中國遠洋運輸“航空母艦”的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自有船舶465艘,總運力1955萬載重噸。中國海運集團(China Shipping)成立6年來發展迅速,現擁有船舶335艘,總運力955萬載重噸。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的集裝箱船隊按2003年全球班輪公司排名,分列第9位和第11位。2003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列世界第一。在2003年全球集裝箱港吞吐量排名中,上海港和深圳港分列第3和第4。中國現已位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國。中國16年來連續8次被選為IMO A類理事國,在國際海事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漁業航海方面,自從國務院於80年代初提出“盡快組建我國的遠洋漁業船隊,放眼世界漁業資源,發展遠洋漁業”的要求後,中國漁船隊從沿海走嚮遠洋。中國遠洋捕魚船和漁業加工船配備較先進的航海儀器設備,航行到歐洲、美洲、非洲附近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作業,為中國漁業早日躋身於世界先進漁業國傢做出了貢獻。中國水産總量和水産總值多年來一直名列世界之首。
  在科學考察航海方面,1984年底我國“嚮陽紅10號”和“J121”船首航南極考察。1989-1991年首次對全國海島進行多學科綜合調查後,又大力進行海上油氣田勘探和金屬結核礦調查。在我國極地考察船“極地”號於1986年-1987年順利完成首次環球海洋科學考察航行後,2003年我國“雪竜”號極地考察船勝利完成了第二次北極考察。“雪竜”號在北冰洋考察作業航程6853海裏,深入北緯80°開展現場調查,創造了我國航海史上最北的記錄。
  在軍事航海方面,我國人民海軍艦艇為執行海上國防、保障海洋科學考察和試驗、護航護漁、海上搜救等任務,航行在祖國萬裏海疆和大洋,在維護我國“海洋國土”權益和保障世界和平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航海安全保障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MSA)在維護國傢權益,保障海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船級社(CCS)在製定船舶規範與技術標準、驗船和發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船級社。為加強我國海上救助能力,交通部在所屬的北海、東海、南海三大救助局,配備了先進的救助船舶和直升飛機,中國立體化海上救助係統正在形成。
  在航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各科研院校、高等院校與航運企業、海軍等有關部門密切合作,在藉鑒和引進國外先進航海科學技術和裝備係統的基礎上,努力加快自主研究和開發,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高等航海院校成功地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屏幕船舶操縱模擬器和基於虛擬技術的輪機模擬器,受到國外專傢和同行的贊揚。中國航海學會團结和組織全國海運、漁業、海洋和海軍係統的廣大航海科技工作者積極從事航海學術活動,在國際和國內航海學術界頗有影響。
  在航海專門人才培養方面,中國航海專門人才培養數量列世界第一,質量也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航運事業、海洋漁業、海洋科學考察和海軍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稱之為中國“航海傢搖籃”的大連海事大學,在90年代被國際海事組織認定為世界上少數“享有國際盛譽”的航海院校之一,正朝着江澤民同志視察該校題詞所確定 “建設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學府” 的目標前進。被稱為中國“海軍軍官搖籃”的大連艦艇學院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軍事航海專門人才。
  8、結束語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已成為人類第二大生存和發展空間。世界各國未來的競爭也將在海洋上競爭。充分開發和綜合利用海洋資源是世界各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貿易和大宗貨物運輸的主通道衹能是海洋。未來維護國傢權益和安全的領域將主要是海洋。《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已經製定,為了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了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世界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傢,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創新航海科學技術,發展海洋生産力日益重要。在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開拓進取,崇尚科學的精神,要鼓勵更多的勇敢者獻身航海事業,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海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國傢的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航海歷程和西歐的擴張 Maritime History and expansion in Western Europe
  十五世紀,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還僅限於歐洲、地中海、北非海岸、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儘管對於中國和日本認識的唯一依據不過是一本《馬可波羅遊記》,但對於“黃金之國”的說法,歐洲人還是深信不疑的。畢竟絲綢、香料等奢侈品是客觀的存在。但這些令西歐人垂涎欲滴的商品的交易權卻是控製在異教徒穆斯林的手中。所有東亞的商品從海路或絲綢之路運到東地中海,再由控製地中海貿易權的意大利諸國轉賣到西南歐各國。但西歐各國商人不希望用這麽高價去買這些在數量上微不足道的東西。於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的商人希望能打破意大利商人的專利權。他們非常渴望能和東亞地區直接貿易,但奧斯曼帝國的存在,使直接貿易的唯一途徑衹有開拓去一條往東亞的新航綫。
  一、伊比利亞時期
  其他歐洲人參加十字軍遠征也許是憑一時高興,但伊比利亞人則不同。相對於西歐其他國傢,伊比利亞人則認為,進行反穆斯林的鬥爭是不可動搖的、必須履行的責任,是宗教義務和國傢利益的結合。畢竟半島大部分地區曾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即到15世紀,南部的格拉納達仍為穆斯林的據點。
  葡萄牙亨利王子促成了葡萄牙成為這一行動的急先鋒。亨利王子虔誠地相信非洲有一個信天主教的帝國——約翰王國,亨利很想找他出來,並且和他簽訂共同攻打北非摩爾人的盟約。亨利甚至為此建立了一間海軍學校和一座天文臺。1415年葡萄牙占領北非的穆斯林據點休達,成為葡萄牙航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行為。從此,葡萄牙的船隊得以自由地出入歐洲和西南非洲。亨利王子的遠征船隊開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陸續發現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位於非洲和巴西之間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島。
  1488年,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這大大加強了葡萄牙人對航海的信心,他們確信“如果我們從他們(摩爾人)那裏奪去馬六甲的貿易,開羅和麥加將會徹底毀滅,威尼斯將得不到香料,除非它的商人到葡萄牙去購買。”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闢了印度航路。1510年葡萄牙占領印度的果阿,全面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貿易。1519——1522年,麥哲倫艦隊環球航行完成。麥哲倫本人雖在航行中死於菲律賓土人衝突,但葡萄牙卻開始了在香料群島及馬來地區的殖民統治。儘管亞洲的葡萄牙帝國就其實際範圍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它僅包括少數島嶼和沿海據點。但是,這些屬地據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使葡萄牙人控製了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綫。其間,葡萄牙人還占領了南美的巴西(曾一度被荷蘭奪取,旋又奪回),葡萄牙人世界帝國的夢想一度實現了。
  須說明的是,在達伽馬遠航之後,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並沒有被逐出貿易領域,整個16世紀中,他們成功地與葡萄牙人相競爭。直到下一世紀印度洋上出現更能幹、經濟上更強大的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時,老資格的意大利中間人和阿拉伯中間人才被排擠掉,傳統的中東商隊路綫纔因外洋航綫而黯然失色。不過意大利人並未因此而完全退出遠東商品的貿易,因為他們成功地賄賂了葡萄牙商人。
  與葡萄牙同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人雖稍晚於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動,但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甚至吞併葡萄牙,成為世界殖民帝國。1415年葡萄牙占領休達,大大刺激了西班牙人,他們首先奪回格林納達,以確保伊比利亞半島的完全基督化。但在航綫問題上,由於葡萄牙人已完全控製了由非洲南下的航綫,因此西班牙人衹能嚮西橫跨大西洋,尋找一條全新的航綫。為此西班牙人首先葡萄牙手中奪取拉斯帕馬斯群島,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為了航海史上更重大的壯舉。儘管同葡萄牙人在印度和亞洲的所得顯得微不足道,但畢竟使西班牙人成為了新大陸的主人。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發現引起了關於新發現地區的專有權問題。為了調節葡西兩國在全世界的殖民衝突,在教皇的調節下,1494年,兩國簽訂了瓜分世界的《托爾德西裏亞條約》,西班牙獲得了西印度群島和新大陸,葡萄牙則確立了在印度的東亞的統治權(包括巴西)。
  二、荷蘭、法國和英國的崛起及鬥爭
  面對伊比利亞尤其是西班牙世界殖民帝國的形成,相比之下工業化的荷、法、英三國當然不會坐視。不僅三國的商船隊迅速滲透到西葡兩國的殖民領域。與葡西兩國殖民冒險精神不同的是,三國還更多地采取了海盜行為——即以掠私艦隊的手段奪取葡西兩國商船隊的辦法使自己迅速致富。1556年,法國的勒剋萊爾船長(“獨腿航海者”)以10艘船進攻哈瓦那,洗劫了這座城市,並徹底毀壞了港內所有的船舶,是掠私活動破壞最大的一次。
  對於教皇的調節下的《托爾德西裏亞條約》,三國並不放在眼裏。為此,英國人論證說:“尚未實際占有的權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領土要求衹有在業已有效占據的地區纔會得到尊重。同樣,法國人也堅决認為“在西班牙國王未曾占有的地帶,他們〔法國人〕不該受到幹擾,他們在海上航行時亦如此,他們也不會同意被剝奪海洋或天空。”事實上,法國路易十四的首相黎塞留更是歐洲第一個公開宣佈教會衹為法蘭西國傢利益服務的人。1581年原尼德蘭北部地區宣佈獨立,荷蘭誕生。英法决定援助荷蘭,西班牙王國對三國開戰,不僅在海上開戰,也在陸上開戰。西班牙國王的愚蠢决定,使得龐大的帝國開始搖搖欲墜。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標志着西班牙帝國走嚮衰落,英、法、荷三國的東印度公司於十七世紀初分別成立,開始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國的行動。
  這一行動,新興的荷蘭走在了最前面。首先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好望角和香料群島。繼而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貿易行動,一時“海上馬車夫”遍及全球海洋。十七世紀初,荷蘭的商船隊擁有1.6萬餘艘船衹,占歐洲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面對着荷蘭的繼起,英法兩國再度聯手。1652——1674年間的三次英荷戰爭,使荷蘭人失去了馬六甲、好望角及南非的殖民地,保留住了摩鹿加群島,並從南美獲得了蘇裏南。但荷蘭人的海上霸權地位卻一去不復返了。
  英荷戰爭以後,歐洲殖民大國就衹有英法兩國了。英國於英荷戰爭後,取得了荷蘭的大量貿易權,在海上取得了優勢,英國已經變成世界上的商業和海軍強國。英國開始把它的殖民觸角伸嚮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則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傢,也是一個新興的海洋國傢。法王路易十四十分重視海軍建設,到1689年,法國艦隊的數量上相當於英國和荷蘭艦隊的總和。同時,法國殖民勢力也迅速擴大。在北美,法國占領了加拿大及路易斯安娜;在亞洲,法國占領了印度南部。英法的殖民利益已在全世界範圍內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英國與法國是傳統的敵對國傢,歷史上就曾為了徵服對方,進行過長期的戰爭。17世紀中期之前,這個矛盾被英西矛盾和英荷矛盾所掩蓋。
  從17世紀後期開始一直到19世紀初,英、法之間為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百多年的麯折鬥爭,主要經歷了英格蘭王位繼承戰爭、三十年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戰爭的結果,法國失去了在新大陸和印度幾乎所有殖民地。英國則成為了真正的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國”。法國遭到了甚至比荷蘭在17世紀、西班牙在16世紀所蒙受的更為恥辱、更為徹底的失敗。西班牙和荷蘭雖然威信掃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賓群島,荷蘭殖民地在東印度群島,而法國不僅威信喪盡,還被剝奪了其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誠然,法國在19世紀重新建立起一個僅次於英殖民帝國的新的殖民帝國。但是,對世界歷史而言,重要的事實是法國在18世紀丟失了北美洲和印度。這意味着墨西哥以北的美洲以後發展成為操英語的世界的一部分。這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幾乎是無限深遠的,因為即使在今天,這一影響仍然發生着作用。
航海類院校 Maritime College
  我國歷來重視航海類院校的建設,目前,就中國大陸範圍來講,主要的四所航海類高校分別為:
  大連海事大學一、大連海事大學(原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
  大連海事大學歷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公學)船政科。解放前,中國高等航海教育歷盡艱辛,幾度中斷。解放以後,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發展。1953年,由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大連海運學院。現為交通運輸部直屬的全國211工程重點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二、上海海事大學(原上海海運學院,2004年更名)
  1958年交通部同意上海海運局在滬組建上海海運學院1959年上海海運學院成立,原為交通部直屬。從2000年開始,學校實行由上海市和交通部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的體製。2004年教育部批準上海海運學院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三、武漢理工大學 (2000年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並入)
  武漢理工大學航海專業由2000年5月27日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海上專業並入,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是交通部直屬的一所具有50多年辦學歷史,水陸並舉、河海兼顧,面嚮交通全行業的綜合性交通大學。
  集美大學四、集美大學 (1994年原集美航海學院並入)
  集美大學航海教育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 1 9 2 0 年創辦的,辦學 80 多年來,在國內以及東南亞地區頗具影響。 1994年10月由集美學村原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産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集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五所院校合併。
  兩岸三地一般所稱的“六所航海院校”,一般認為是指: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集美大學,臺灣海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同名人物 The namesake
  (1941.11—)黑竜江哈爾濱人。擅長漫畫。曾在解放軍瀋陽部隊業餘從事美術創作。《人民中國》(日文版)雜志社美術編輯。作品有《香山戀》、《洋字碼最時髦》、《鮮死了》等。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hanghai
  航海
  marine navigation
    駕駛船舶在海上按選定的航綫航行。遠古時代,居住在近海一帶的人們,就已利用簡陋的獨木舟或紮製的排筏,在海岸附近航行。當人類社會出現了物品交換,加上人類智力的開發,製成利用風力的帆船,航海技術及其規模都有了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航海事業的發展又反過來加速科學技術的進程。從11世紀起,人們便把簡單的海圖、羅經、測角器以及對天體運動研究的成果逐步應用到船上,大大豐富了航海技術的內容,使航海從過去的沿岸航行進步到能夠遠離海岸航行。沿岸航行主要是藉助觀測岸上的物標、山形、地貌等測定船位和引導航行的;遠離海岸的航行則靠觀測天體確定船位。20世紀30年代以來,電子學的發展和電子航海儀器的出現,使航海技術發生劃時代的變化,航海人員從繁雜的計算中解放出來,能夠全天候地、迅速而準確地測定自己的船位,從而可以選擇最有利的航綫和航行條件。
    航海活動主要是通過船員駕駛船舶來實現的,它要求及時、準確、經濟而安全地把船舶從一地駛往另一地。船舶的載量大,燃料省,航行中除港口設施及助航標志(見航標)外,在漫長的海路上不需要其他基本建設,因此,利用船舶航行進行的水路運輸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
    在現代航海活動中,主要解决三個方面的問題:①迅速而安全地完成海上行程而駛往目的地。這就要求船員具有良好的船藝和船舶操縱技術,掌握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和無綫電航海(見船舶無綫電導航)的理論,瞭解各種航海儀器的使用和保管方法,熟悉海上氣象和水文知識,瞭解各地航標制度,正確運用航海資料。②順利進行船舶的經濟營運。這就要求船員熟悉各種國際水運法規,瞭解海上通信和報告係統以及世界各地的船舶交通管理制度,並能擬定最佳航行方案以達到節約能源,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③保證船舶、貨物、船上人命和海洋環境的安全。這就要求在船上設置救生、防火、堵漏、防污染等設備和航海儀器、通信設備等;要求船員熟悉船舶性能並在發生海難事故時具有應變的能力。
     (江樹德)
    
英文解釋
  1. :  voy. voyage
  2. n.:  rocks ahead,  before the beam,  on the port beam,  on the starboard beam,  go below,  box and needle,  brace in,  brace to,  breakers ahead,  hit the beach,  cast about,  cast loose,  catted and fished,  come home,  box the compass,  hold one's course,  abaft the beam,  grummet,  Where away ?,  right astern,  dead astern,  hard and fast,  raise land,  make (the) land,  lie along the land,  shut in the land,  lay the land,  how the land lies,  voyage,  sailing,  navigation
法文解釋
  1. n.  navigation maritime
近義詞
航空, 飛機, 航空學, 駕駛
宇宙飛行, 航天飛行, 航行
相關詞
葡萄牙人物殖民航海英國歷史探險傢上海
大學高等教育海事地理名人交通工具百科辭典
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奧運項目遼寧航標省市明朝明成祖百科大全
歷史事件醫學預防醫學學科邊緣學科節日紀念日西洋
鄭和更多結果...
包含詞
航海者航海圖航海傢航海術航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