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舞毒蛾
[中文名] 舞毒蛾
[別名] 鞦韆毛蟲,蘋果毒蛾、柿毛蟲
[學名] lymantria dispar l.
[異名] ocneria dispar linnaeus
[ 目 ] 鱗翅目
[ 科 ] 毒蛾科
[ 屬 ] 毒蛾屬
[寄主] 蘋果 柿 梨 桃 杏 櫻桃 板慄 橡 楊 柳 桑 榆 落葉鬆 樟子鬆 櫟 李 樺 山楂 槭 柿樹 椴 雲杉 馬尾鬆 雲南鬆 油鬆 樺山鬆 紅鬆 等
[為害特點] 幼蟲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可將全樹葉片吃光。
[特徵描述]
雄成蟲:體長約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條波狀橫帶,外緣呈深色帶狀,中室中央有一黑點。 雌蟲:體長約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兩條脈紋間有一個黑褐色斑點。腹末有黃褐色毛叢。 卵:圓形稍扁,直徑1.3毫米,初産為杏黃色,數百粒至上千粒産在一起成卵塊,其上覆蓋有很厚的黃褐色絨毛。幼蟲:老熟時體長50-70毫米,頭黃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紋。前胸至腹部第二節的毛瘤為藍色,腹部第三-九節的7對毛瘤為紅色。蛹:體長19~34mm,雌蛹大,雄蛹小。體色紅褐或黑褐色,被有銹黃色毛叢。
[傳播途徑]
依靠成蟲飛翔傳播。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石塊縫隙或樹幹背面窪裂處越鼕。來年5月間越鼕卵孵化,初孵幼蟲有群集為害習性,長大後分散為害。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在樹幹窪裂地方、枝杈、枯葉等處結繭化蛹。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期,雄蛾善飛翔,日間常成群作旋轉飛舞。卵在樹上多産於枝幹的陰面,每雌産卵1-2塊,每塊數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黃褐鱗毛。
[生活習性]
舞毒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年發生一代,主要以完成胚胎發育的幼蟲在卵內越鼕,翌年5月上旬幼蟲開始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塊所在的地點溫暖程度有關,産於石崖上和石礫中的卵塊孵化較晚。幼蟲孵化後群集在原卵塊上,氣溫轉暖時上樹取食芽苞及葉片。1齡幼蟲由於有“風帆”,所以可以藉助風力遠距離飄移。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具有分散習性,幼蟲歷期較長,一般在一個半月左右。7月上旬開始化蛹,蛹期12-17天,主要在樹枝葉間,樹皮縫、樹幹裂縫處、石塊下,並吐少量的絲將蛹體固定住。8月份為羽化期,因為羽化後的雄成蟲在日間常常成群飛舞,故稱之為“舞毒蛾”。羽化後2-3天即可交尾。雌蛾産卵在樹幹表面、主枝表面、樹洞中、石塊下、石崖避風處及石礫上等。每雌平均産卵量為450粒,每個卵塊為300多粒卵,大發生時最高産卵量可達1000粒,平均為750粒。大約一個月內幼蟲在卵內完全形成,然後停止發育,進入滯育期。卵期長達9個月,卵塊在林間的分佈型有兩種類型:高密度時為聚集分佈,低密度時為隨機分佈。舞毒蛾雌雄成蟲均有強烈的趨光性,雄成蟲有較強的趨化性(雌成蟲釋放的性引誘劑為順7,8—環氧—2—甲基十八烷)。
[防治方法]
1、人工採集卵塊法 在舞毒蛾大發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的石崖下、樹幹、草叢等處,卵期長達9個月,所以容易人工採集並集中銷毀。1995年-1997年間,在根河、圖裏河及得耳布爾三個林業局共採集舞毒蛾卵塊約法10萬公斤,防治面積達到1.4萬公頃,基本上控製了該蟲的危害,且成本較低。
2、人工採集幼蟲法 這種方法對於小面積嚴重發生地塊實施較好,因為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年的5~6月份為防火戒嚴期,所以一般的煙劑防治容易引起森林火災,所以利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控製舞毒蛾的大發生危害。因此,就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集中採集卵塊,並及時銷毀,以減少蟲口密度。採集時間應在舞毒蛾幼蟲暴食期前的3~4齡期進行。這種防治方法可以作為采卵塊方法的延伸和補充。
3、煙劑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蟲3齡期左右進行化學煙劑防治,放煙時間一般掌握在清晨或傍晚時出現逆溫層時進行,煙點之間的距離為7米,煙點帶間的距離為300米,如果超過300米,則應補充輔助煙帶。在放煙時一定要按照煙劑安全操作規程操作,放煙過程中註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災。註意煙劑應以生物農藥為主,降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但在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緊急壓低蟲口密度,減輕災害損失。
4、噴霧噴煙防治 主要防治幼蟲,在人工採集舞毒蛾卵塊後,卵密度仍較高的地點,在卵孵化高峰期進行噴霧防治1齡幼蟲,註意掌握在舞毒蛾卵孵化高峰期。在林內防治時,應在3齡幼蟲期,可以利用蘇雲金桿菌btmp—342菌株進行噴霧防治;1.8%阿維菌素或者0.9%的阿維菌素乳油噴煙或噴霧防治,其他的生物農藥噴霧噴煙防治。噴煙機主要用江蘇南通生産的3wf型噴煙機。噴煙防治具有防火、安全、高效等優點。利用這項技術對防治食葉害蟲效果較好。
5、燈光誘殺 及時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預測羽化始盛期,並在野外利用黑光燈或頻振燈配高壓電網進行誘殺,出燈時應以2臺以上為一組,燈與燈間的距離為500米,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燈誘的過程中,一定要註意對燈具周圍的空地進行噴灑化學殺蟲劑,及時殺死誘到的各種害蟲的成蟲。
6、性引誘劑誘殺 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帶來的危害,20世紀早期人們就開始探索利用昆蟲信息素作為防治手段。1960年從10萬衹舞毒蛾雌成蟲腹部末端兩段提取分離得到10毫剋活性物質,但在野外試驗中未能獲得成功;1970年又從7.8萬衹舞毒蛾雌蛾腹部末端提取濃縮得到性信息素,並廣泛應用於舞毒蛾成蟲的監測預報及防治工作中。並利用舞毒蛾性引誘劑在對舞毒蛾進行預測預報實驗中證明該方法具有簡單易行、預報準確率高的特點。 舞毒蛾成蟲具有強的趨化性的特點,特別是對雌蛾釋放出的性信息素,利用這一特點我們便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舞毒蛾成蟲。性引誘劑誘殺與燈誘不同的是具有專一性,即衹對舞毒蛾有效果,所以能夠集中殲滅。
7、改善環境,保護天敵 舞毒蛾的發生與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前面已經提到。因此以改善林分結構,提高環境質量,合理密植是防治該蟲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從根本上控製舞毒蛾大發生的綜合治理措施。根據國內研究報道,中國舞毒蛾天敵共計6目19科91種。其中寄生性昆蟲57種, 姬蜂科30種,寄生蠅27種,半翅目19種,步甲科10種。即卵期寄生天敵主要是大蛾卵跳小蜂(doencyrtus kuwanal (howard)),幼蟲期天敵主要是絨繭蜂,寄蠅;蛹期天敵主要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寄蠅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現在已知的舞毒蛾天敵昆蟲約有30多種。另外還有捕食性天敵鳥類、蜘蛛、細菌、病毒等。保護好目前林區舞毒蛾天敵資源,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頻率和範圍,使舞毒蛾種群數量變動受到天敵的有效製約,則可以實現有蟲不成災的目的,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
[預測預報]
一、發生期測報方法
發生期預測可以分為短期預測、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三種。在短期和中期預測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調查情況,結合舞毒蛾不同蟲態發生期統計表(6—3)來進行預測下一蟲態發生期,即我們知道了前一蟲態的發生期,加上期距天數,就能測報後一蟲態的發生期。例如某年舞毒蛾卵孵化的高峰期是5月16日,根據期距法就可以推測出來化蛹高峰期為5月16日+57天等於7月13日。其他的蟲態的發生期也可以通過與上面積的例子相似的方法推導出來。長期預測中,主要是根據舞毒蛾發生規律進行預測,我們掌握了其不同蟲態和蟲齡時的發生期、死亡率、越鼕基數,則可以進行長期預測了。在應用期距法時,必須將野外調查與室內飼養相結合,飼養數量應按隨機抽樣,最小樣本數不少於30頭,相應做好記錄。一般地我們將某種昆蟲的甲蟲態變化為乙蟲態的比例超過16%、50%和84%時稱為乙蟲態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二、舞毒蛾發生量調查方法
1、卵及卵塊調查法 由於舞毒蛾每頭雌蛾産卵塊1-2塊,且位置相對較固定,易於發現,同時卵期長達9個月左右,所以一般將卵和卵塊作為調查的重點。我們要求調查的卵塊不僅包括樣樹上的卵塊,而且還要調查20平方米範圍內的所有物體上的卵塊數(灌木、草叢、礫石、石崖等),如果卵粒數多達500粒/平方米以上,將會給樹木造成危害,若一個卵塊平均卵粒數高達1000-1500粒時,則預示着該蟲的猖獗期的來臨。
卵及卵塊調查樣地選設和調查方法:按過去舞毒蛾發生面積的大小,每2000~3000畝設一塊臨時觀察標準地,在常發生區設立固定標準地1~2塊,供長期係統觀測之用。固定標準地內寄主樹種不少於100株,在其中選設20株作為調查樣樹,觀察卵塊變化情況。同時在樣地內任意劃定一塊20平方米的圓形區域,調查所有物體上的舞毒蛾卵塊,每年調查一次就可。在臨時標地內按樣株調查並統計卵塊數,並查每塊卵塊的卵粒數。在調查結束之後及時將原始資料匯總,即要算出每株樹平均卵塊數量,作為該年度舞毒蛾種群數量動態指標,同時又要計算每平方米卵粒數。如果平均卵粒數400粒每平方米時則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幼蟲期調查方法 幼蟲期調查相對較為睏難,應在踏查的基礎上,設立固定標準地與臨時標準地進行調查。標準地內選設20株標準株,采用振落法將幼蟲從樹上振落,然後統計幼蟲數量。另外也可在樹幹周圍鋪上塑料布收集樹上幼蟲一晝夜蟲糞數量並稱重,推算出幼蟲數,因為舞毒蛾幼蟲隨不同齡期其糞粒數量和大小有規律地變化。因此可以利用蟲糞法推算樹上幼蟲的蟲口密度。因為樹冠對蟲糞有一定的截留量,截留率約為2.7%。在應用蟲糞法推算幼蟲數量時,應註意區別不同蟲種的糞粒,這就需要在飼養的過程中註意觀察各齡幼蟲糞粒的平均長、寬及一晝夜糞粒數,並稱重。
每年的5-6月份,以2000畝設一塊標準地,樣地面積為100平方米,隨機抽取20株樣樹,在樣樹的樹冠按上中下分別任選取枝30釐米長的樣枝,記錄各樣枝上舞毒蛾幼蟲數量,再測量該樣株各側枝的纍積長度,進而推導出樣株的蟲口密度,進行其它蟲態的預測方式。
3、成蟲期調查方法 根據舞毒蛾成蟲具有強的趨光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燈、雙波燈、頻振燈等對舞毒蛾發生期和發生量進行預測預報。第一,在發生期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當年黑光燈燈誘成蟲出現的始見期加上過去歷年成蟲從始見期到高峰期的歷期,即可預測今年該成蟲出現的高峰期;第二,在發生量方面的應用,可以根據今年黑光燈燈誘集到成蟲的數量、雌蛾數量與去年同期相同狀態下誘集成蟲數量相比,求出種群消長趨勢指數,進而判斷舞毒蛾種群的動態;第三,利用長期燈誘歷史資料,可以總結出舞毒蛾長期發生趨勢及其種群演變規律。但應註意的是,在燈誘的同時應記錄不少於100頭雌蛾抱卵量和産卵量。
成蟲期調查的另外一種方法是舞毒蛾性信息素(pheromone),也稱為昆蟲外激素,是由該蟲的腺體釋放出來的一種或幾種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用於信息傳遞和個體間通訊聯繫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揮發性、空氣傳播及個體産生反應。舞毒蛾的性信息素不僅分泌強烈,而且具有很強的引誘引力,其成份主要是順7,8—環氧—2—甲基十八烷,據苗建纔等研究認為以[(+)—(7r,8s)—disparlure]光學異構體效果最好。該性息素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進行了研究,20世紀70年代已經人工合成並成功地應用於蟲情監測和成蟲誘殺。利用性信息素監測時,先用橡皮誘芯吸收引誘劑,然後將誘捕器懸挂距地面2米左右的樹冠下,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50米,誘芯的含量一般為100微剋。當每個誘捕器一晝夜誘捕量超過20頭時,則預示着下一年度有大發生的可能!
4、舞毒蛾蛹重與攜卵量的關係 將舞毒蛾活雌蛹稱重,按個體重量相差0.2剋為一組,每組30頭放於養蟲籠中,待羽化交尾之後解剖雌成蟲,記錄卵粒數並計算平均值。經過前期工作,統計出舞毒蛾每雌攜卵量為510粒,且雌蛹重每下降0.2剋,其攜卵量相應下降10-30粒。
三、發生範圍及危害程度測報
主要是通過綫路調查舞毒蛾的分佈範圍,在調查發生量的同時調查危害程度,並對下一年度該蟲發生趨勢進行預測,必須結合歷史發生情況。
[地理分佈]
東北、華北、華中、西北。
1981年5月,綽爾局落葉鬆、白樺林舞毒蛾大面積發生,面積達86.05萬畝,蟲口密度最高達300餘條。
1995-1997年5月,圖裏河、根河、得耳布爾林業局相繼大面積發生舞毒蛾的危害,面積達50萬畝。
1995-1996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根檔河、圖裏河及得耳布爾等林業局大面積發生,纍计發生面積超過於7萬公頃。
2006年起東北小興安嶺大量林區受災,2007年7月中旬再次出現,但數量明顯要比前一年少。 | | 雌蛾及卵塊
[中文名] 舞毒蛾
[別名] 鞦韆毛蟲,蘋果毒蛾、柿毛蟲
[英文名] gypsy moth
[學名] Lymantria dispar L.
[異名] Ocneria dispar Linnaeus
雄蛾[ 目 ] 鱗翅目
[ 科 ] 毒蛾科
[ 屬 ] 毒蛾屬
[寄主] 蘋果 柿 梨 桃 杏 櫻桃 板慄 橡 楊 柳 桑 榆 落葉鬆 樟子鬆 櫟 李 樺 山楂 槭 柿樹 椴 雲杉 馬尾鬆 雲南鬆 油鬆 樺山鬆 紅鬆 等500多種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主要為害葉片,該蟲食量大,食性雜,嚴重時可將全樹葉片吃光。
[簡介} 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iparidae)的歐洲種,學名Lymantria dispar。1860年代傳入北美洲東部,為森林和果樹的一大害蟲。雌蛾粗壯,白色,有Z字形斑紋,翅展38∼50公釐(1.5∼2吋),不善飛行。雄蛾較小,色暗,善飛翔。7月産卵,雌蛾用腹端毛束覆蓋卵塊,翌年春季孵化。幼蟲淡褐色,形扁平,長達50公釐(2吋)。食量大,幾周內可把樹葉吃光。成蛾約10天後從蛹繭中鑽出,完成一年的世代。
[特徵描述]
成蟲雌雄異型. 雄成蟲:體長約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條波狀橫帶,外緣呈深色帶狀,中室中央有一黑點。 雌蟲:體長約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兩條脈紋間有一個黑褐色斑點。腹末有黃褐色毛叢。 卵:圓形稍扁,直徑1.3毫米,初産為杏黃色,數百粒至上千粒産在一起成卵塊,其上覆蓋有很厚的黃褐色絨毛。幼蟲:老熟時體長50-70毫米,頭黃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紋。前胸至腹部第二節的毛瘤為藍色,腹部第三-九節的7對毛瘤為紅色。蛹:體長19~34mm,雌蛹大,雄蛹小。體色紅褐或黑褐色,被有銹黃色毛叢。
幼蟲圖片[傳播途徑]
依靠成蟲飛翔傳播。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石塊縫隙或樹幹背面窪裂處越鼕,寄主發芽時開始孵化,初孵幼蟲白天多群棲葉背面,夜間取食葉片成孔洞,受震動後吐絲下垂藉風力傳播,故又稱鞦韆毛蟲。2齡後分散取食,白天棲息樹杈、樹皮縫或樹下石塊下,傍晚上樹取食,天亮時又爬到隱蔽場所。雄蟲蛻皮5次,雌蟲蛻皮6次,均夜間群集樹上蛻皮,幼蟲期約60天,5~6月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陸續老熟,爬到隱蔽處結繭化蛹。蛹期10~15天,成蟲7月大量羽化。成蟲有趨光性,雄蟲活潑,白天飛舞於樹冠間。雌蟲很少飛舞,能釋放性外綫激素引誘雄蛾來交配,交尾後産卵,多産在樹枝、幹陰面。每雌可産卵1~2塊。 來年5月間越鼕卵孵化,初孵幼蟲有群集為害習性,長大後分散為害。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在樹幹窪裂地方、枝杈、枯葉等處結繭化蛹。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期,雄蛾善飛翔,日間常成群作旋轉飛舞。卵在樹上多産於枝幹的陰面,每雌産卵1-2塊,每塊數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黃褐鱗毛。
蛹體[生活習性]
舞毒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年發生一代,主要以完成胚胎發育的幼蟲在卵內越鼕,翌年5月上旬幼蟲開始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塊所在的地點溫暖程度有關,産於石崖上和石礫中的卵塊孵化較晚。幼蟲孵化後群集在原卵塊上,氣溫轉暖時上樹取食芽苞及葉片。1齡幼蟲由於有“風帆”,所以可以藉助風力遠距離飄移。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具有分散習性,幼蟲歷期較長,一般在一個半月左右。7月上旬開始化蛹,蛹期12-17天,主要在樹枝葉間,樹皮縫、樹幹裂縫處、石塊下,該蟲不織繭,切吐少量的絲將蛹體固定住。8月份為羽化期,因為羽化後的雄成蟲在日間常常成群飛舞,故稱之為“舞毒蛾”。羽化後2-3天即可交尾。雌蛾産卵在樹幹表面、主枝表面、樹洞中、石塊下、石崖避風處及石礫上等。每雌平均産卵量為450粒,每個卵塊為300多粒卵,大發生時最高産卵量可達1000粒,平均為750粒。大約一個月內幼蟲在卵內完全形成,然後停止發育,進入滯育期。卵期長達9個月,卵塊在林間的分佈型有兩種類型:高密度時為聚集分佈,低密度時為隨機分佈。舞毒蛾雌雄成蟲均有強烈的趨光性,雄成蟲有較強的趨化性(雌成蟲釋放的性引誘劑為順7,8—環氧—2—甲基十八烷)。
[防治方法]
1、人工採集卵塊法 在舞毒蛾大發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的石崖下、樹幹、草叢等處,卵期長達9個月,所以容易人工採集並集中銷毀。1995年-1997年間,在根河、圖裏河及得耳布爾三個林業局共採集舞毒蛾卵塊約法10萬公斤,防治面積達到1.4萬公頃,基本上控製了該蟲的危害,且成本較低。
2、人工採集幼蟲法 這種方法對於小面積嚴重發生地塊實施較好,因為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年的5~6月份為防火戒嚴期,所以一般的煙劑防治容易引起森林火災,所以利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控製舞毒蛾的大發生危害。因此,就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集中採集卵塊,並及時銷毀,以減少蟲口密度。採集時間應在舞毒蛾幼蟲暴食期前的3~4齡期進行。這種防治方法可以作為采卵塊方法的延伸和補充。
3、煙劑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蟲3齡期左右進行化學煙劑防治,放煙時間一般掌握在清晨或傍晚時出現逆溫層時進行,煙點之間的距離為7米,煙點帶間的距離為300米,如果超過300米,則應補充輔助煙帶。在放煙時一定要按照煙劑安全操作規程操作,放煙過程中註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災。註意煙劑應以生物農藥為主,降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但在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緊急壓低蟲口密度,減輕災害損失。
4、噴霧噴煙防治 主要防治幼蟲,在人工採集舞毒蛾卵塊後,卵密度仍較高的地點,在卵孵化高峰期進行噴霧防治1齡幼蟲,註意掌握在舞毒蛾卵孵化高峰期。在林內防治時,應在3齡幼蟲期,可以利用蘇雲金桿菌BtMP—342菌株進行噴霧防治;1.8%阿維菌素或者0.9%的阿維菌素乳油噴煙或噴霧防治,其他的生物農藥噴霧噴煙防治。噴煙機主要用江蘇南通生産的3WF型噴煙機。噴煙防治具有防火、安全、高效等優點。利用這項技術對防治食葉害蟲效果較好。
5、燈光誘殺 及時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預測羽化始盛期,並在野外利用黑光燈或頻振燈配高壓電網進行誘殺,出燈時應以2臺以上為一組,燈與燈間的距離為500米,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燈誘的過程中,一定要註意對燈具周圍的空地進行噴灑化學殺蟲劑,及時殺死誘到的各種害蟲的成蟲。
6、性引誘劑誘殺 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帶來的危害,20世紀早期人們就開始探索利用昆蟲信息素作為防治手段。1960年從10萬衹舞毒蛾雌成蟲腹部末端兩段提取分離得到10毫剋活性物質,但在野外試驗中未能獲得成功;1970年又從7.8萬衹舞毒蛾雌蛾腹部末端提取濃縮得到性信息素,並廣泛應用於舞毒蛾成蟲的監測預報及防治工作中。並利用舞毒蛾性引誘劑在對舞毒蛾進行預測預報實驗中證明該方法具有簡單易行、預報準確率高的特點。 舞毒蛾成蟲具有強的趨化性的特點,特別是對雌蛾釋放出的性信息素,利用這一特點我們便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舞毒蛾成蟲。性引誘劑誘殺與燈誘不同的是具有專一性,即衹對舞毒蛾有效果,所以能夠集中殲滅。
7、改善環境,保護天敵 舞毒蛾的發生與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前面已經提到。因此以改善林分結構,提高環境質量,合理密植是防治該蟲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從根本上控製舞毒蛾大發生的綜合治理措施。根據國內研究報道,中國舞毒蛾天敵共計6目19科91種。其中寄生性昆蟲57種, 姬蜂科30種,寄生蠅27種,半翅目19種,步甲科10種。即卵期寄生天敵主要是大蛾卵跳小蜂(Doencyrtus kuwanal (Howard)),幼蟲期天敵主要是絨繭蜂,寄蠅;蛹期天敵主要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寄蠅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現在已知的舞毒蛾天敵昆蟲約有30多種。另外還有捕食性天敵鳥類、蜘蛛、細菌、病毒等。保護好目前林區舞毒蛾天敵資源,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頻率和範圍,使舞毒蛾種群數量變動受到天敵的有效製約,則可以實現有蟲不成災的目的,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
[預測預報]
一、發生期測報方法
發生期預測可以分為短期預測、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三種。在短期和中期預測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調查情況,結合舞毒蛾不同蟲態發生期統計表(6—3)來進行預測下一蟲態發生期,即我們知道了前一蟲態的發生期,加上期距天數,就能測報後一蟲態的發生期。例如某年舞毒蛾卵孵化的高峰期是5月16日,根據期距法就可以推測出來化蛹高峰期為5月16日+57天等於7月13日。其他的蟲態的發生期也可以通過與上面積的例子相似的方法推導出來。長期預測中,主要是根據舞毒蛾發生規律進行預測,我們掌握了其不同蟲態和蟲齡時的發生期、死亡率、越鼕基數,則可以進行長期預測了。在應用期距法時,必須將野外調查與室內飼養相結合,飼養數量應按隨機抽樣,最小樣本數不少於30頭,相應做好記錄。一般地我們將某種昆蟲的甲蟲態變化為乙蟲態的比例超過16%、50%和84%時稱為乙蟲態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二、舞毒蛾發生量調查方法
1、卵及卵塊調查法 由於舞毒蛾每頭雌蛾産卵塊1-2塊,且位置相對較固定,易於發現,同時卵期長達9個月左右,所以一般將卵和卵塊作為調查的重點。我們要求調查的卵塊不僅包括樣樹上的卵塊,而且還要調查20平方米範圍內的所有物體上的卵塊數(灌木、草叢、礫石、石崖等),如果卵粒數多達500粒/平方米以上,將會給樹木造成危害,若一個卵塊平均卵粒數高達1000-1500粒時,則預示着該蟲的猖獗期的來臨。
卵及卵塊調查樣地選設和調查方法:按過去舞毒蛾發生面積的大小,每2000~3000畝設一塊臨時觀察標準地,在常發生區設立固定標準地1~2塊,供長期係統觀測之用。固定標準地內寄主樹種不少於100株,在其中選設20株作為調查樣樹,觀察卵塊變化情況。同時在樣地內任意劃定一塊20平方米的圓形區域,調查所有物體上的舞毒蛾卵塊,每年調查一次就可。在臨時標地內按樣株調查並統計卵塊數,並查每塊卵塊的卵粒數。在調查結束之後及時將原始資料匯總,即要算出每株樹平均卵塊數量,作為該年度舞毒蛾種群數量動態指標,同時又要計算每平方米卵粒數。如果平均卵粒數400粒每平方米時則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幼蟲期調查方法 幼蟲期調查相對較為睏難,應在踏查的基礎上,設立固定標準地與臨時標準地進行調查。標準地內選設20株標準株,采用振落法將幼蟲從樹上振落,然後統計幼蟲數量。另外也可在樹幹周圍鋪上塑料布收集樹上幼蟲一晝夜蟲糞數量並稱重,推算出幼蟲數,因為舞毒蛾幼蟲隨不同齡期其糞粒數量和大小有規律地變化。因此可以利用蟲糞法推算樹上幼蟲的蟲口密度。因為樹冠對蟲糞有一定的截留量,截留率約為2.7%。在應用蟲糞法推算幼蟲數量時,應註意區別不同蟲種的糞粒,這就需要在飼養的過程中註意觀察各齡幼蟲糞粒的平均長、寬及一晝夜糞粒數,並稱重。
每年的5-6月份,以2000畝設一塊標準地,樣地面積為100平方米,隨機抽取20株樣樹,在樣樹的樹冠按上中下分別任選取枝30釐米長的樣枝,記錄各樣枝上舞毒蛾幼蟲數量,再測量該樣株各側枝的纍積長度,進而推導出樣株的蟲口密度,進行其它蟲態的預測方式。
3、成蟲期調查方法 根據舞毒蛾成蟲具有強的趨光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燈、雙波燈、頻振燈等對舞毒蛾發生期和發生量進行預測預報。第一,在發生期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當年黑光燈燈誘成蟲出現的始見期加上過去歷年成蟲從始見期到高峰期的歷期,即可預測今年該成蟲出現的高峰期;第二,在發生量方面的應用,可以根據今年黑光燈燈誘集到成蟲的數量、雌蛾數量與去年同期相同狀態下誘集成蟲數量相比,求出種群消長趨勢指數,進而判斷舞毒蛾種群的動態;第三,利用長期燈誘歷史資料,可以總結出舞毒蛾長期發生趨勢及其種群演變規律。但應註意的是,在燈誘的同時應記錄不少於100頭雌蛾抱卵量和産卵量。
成蟲期調查的另外一種方法是舞毒蛾性信息素(Pheromone),也稱為昆蟲外激素,是由該蟲的腺體釋放出來的一種或幾種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用於信息傳遞和個體間通訊聯繫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揮發性、空氣傳播及個體産生反應。舞毒蛾的性信息素不僅分泌強烈,而且具有很強的引誘引力,其成份主要是順7,8—環氧—2—甲基十八烷,據苗建纔等研究認為以[(+)—(7R,8S)—disparlure]光學異構體效果最好。該性息素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進行了研究,20世紀70年代已經人工合成並成功地應用於蟲情監測和成蟲誘殺。利用性信息素監測時,先用橡皮誘芯吸收引誘劑,然後將誘捕器懸挂距地面2米左右的樹冠下,誘捕器之間的距離為50米,誘芯的含量一般為100微剋。當每個誘捕器一晝夜誘捕量超過20頭時,則預示着下一年度有大發生的可能!
4、舞毒蛾蛹重與攜卵量的關係 將舞毒蛾活雌蛹稱重,按個體重量相差0.2剋為一組,每組30頭放於養蟲籠中,待羽化交尾之後解剖雌成蟲,記錄卵粒數並計算平均值。經過前期工作,統計出舞毒蛾每雌攜卵量為510粒,且雌蛹重每下降0.2剋,其攜卵量相應下降10-30粒。
三、發生範圍及危害程度測報
主要是通過綫路調查舞毒蛾的分佈範圍,在調查發生量的同時調查危害程度,並對下一年度該蟲發生趨勢進行預測,必須結合歷史發生情況。
[地理分佈]
東北、華北、華中、西北。
1981年5月,綽爾局落葉鬆、白樺林舞毒蛾大面積發生,面積達86.05萬畝,蟲口密度最高達300餘條。
1995-1997年5月,圖裏河、根河、得耳布爾林業局相繼大面積發生舞毒蛾的危害,面積達50萬畝。
1995-1996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根檔河、圖裏河及得耳布爾等林業局大面積發生,纍计發生面積超過於7萬公頃。
2006年起東北小興安嶺大量林區受災,2007年7月中旬再次出現,但數量明顯要比前一年少。 | | wudu□e
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果樹和林木害蟲。又名鞦韆毛蟲、柿毛蟲。幼蟲取食櫟、楊樹、落葉鬆、椴樹等林木及蘋果、山楂等果樹的葉片。傳播快,繁殖量和食量都大,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是世界性大害蟲。舞毒蛾在不同地區都有一定的嗜食種類。在中國,上列各樹種均可能受害,在東北還嚴重影響柞蠶絲的生産。
形態特徵 舞毒蛾成蟲雌雄異型。雄蛾體長15~22毫米,翅展35~55毫米;體棕褐色或灰褐色;觸角櫛狀,櫛齒遠比雌蛾的長,褐色至深褐色;前翅暗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鋸齒狀橫綫,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點,橫脈上有彎麯的黑褐色紋;前、後翅反面均為黃褐色。雌蛾體長20~30毫米,翅展55~90毫米;全體黃白色或淡灰黃色,頭部色略深,腹末端着生濃密的棕黃色絨毛,前翅的斑紋與雄蟲的相似,但前、後翅的外緣每兩脈脈間均有一個黑褐色斑點。卵塊密被棕黃色絨毛,每塊有卵數百以至千餘粒,卵粒圓形,直徑1.3毫米。幼蟲1齡時體上剛毛甚長,剛毛中部具泡狀擴大部分,利於隨風擴散遷移,鞦韆毛蟲由此得名。老熟幼蟲體長50~70毫米,黃褐色至灰黃色,各節背、側面均具毛瘤,由前嚮後排成6列,背面的兩列毛瘤色澤鮮豔,前5對為藍色,7對為紅色。背面毛瘤剛毛較短,側下方的一列剛毛最長,灰褐色。蛹長19~34毫米,紅褐色至黑褐色,被銹黃色毛叢(見圖)。
分佈與生活習性 舞毒蛾在中國分佈廣泛;歐洲,非洲,亞洲的日本、朝鮮等國也有。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卵內越鼕,5~7月為幼蟲為害期。初齡幼蟲在嫩葉上取食;2齡以後,大多數幼蟲白天遷移至樹幹裂縫、樹洞或石塊下等處棲息,晚間上樹取食;末齡幼蟲食量最大。1條幼蟲一生可取食近1平方米的樹葉。雄幼蟲通常5齡後老熟;雌幼蟲6齡老熟,有時還能多脫一次皮。6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以少量絲固定於枝葉間、樹幹裂縫、樹洞裏或石塊下化蛹,蛹期10~18天。 7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産卵,産卵場所和化蛹場所大體相同。雄蟲十分活躍,白天常在林間成群飛舞,飛行姿態頗似蝶類,舞毒蛾即以此得名。雌蟲衹在夜間飛翔,但美洲産雌蛾不能飛翔。兩性均有一定趨光性,雌蟲的上燈量較雄蟲略多。雌性引誘現象顯著。舞毒蛾的大發生與林分狀況及氣候、天敵,特別是寄主植物的營養狀況密切相關,並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通常在鬱閉度低(0.2~0.5)的單層林發生頻繁而嚴重,鬱閉度大的復層林則較少大發生。天敵種類甚多,中國主要有舞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和梳脛飾腹寄蠅毒蛾蜉寄蠅及絨繭蜂等。
防治方法 可於秋鼕時節或早春颳除卵塊,並集中燒毀;或用黑光燈於成蟲活動期進行誘殺。當樹葉可能嚴重被害時,可用殺蟲劑在幼蟲4齡前進行噴灑:在幼蟲1~3齡時,噴灑舞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或蘇雲金桿菌製劑;也可用高濃度的觸殺劑噴塗於樹幹上毒殺幼蟲。美國已人工合成順7、8-環氧-2-甲基十八烷舞毒蛾性引誘物。
(黃競芳) | | 類舞毒蛾醇 | 桑樹舞毒蛾 | 舞毒蛾蘋果 | 舞毒蛾姬蜂 | 僧尼舞毒蛾 | 舞毒蛾性引誘劑 | 舞毒蛾黑瘤姬蜂 | 舞毒蛾日本亞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