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伊斯蘭教思潮 : 醫學心理學 : 工商行政管理 : 中藥材 : 美容 > 自我
目錄
總述 Overview
  自我就是內心深處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飾的一面。
  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着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復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自我分類 Self-classification
  心理學上的自我,又名本我與超我相對;
  哲學上的自我
  佛學上的自我,又名我執。指人類執着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而缺乏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或者太關註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消除我執是佛教徒的一個修煉目標,認為沒有我執就可以將潛在的智慧顯現出來,成為有大智慧的人,即為‘佛’。
  涉世自我:一個剛步入社會的人閱歷很短淺,所以感染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機會也很少;一個飽經世事閱歷很廣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智謀也隨着加深。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麯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纔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人格心理學中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艾裏剋森認為自我是一個獨立的力量,不在是本我和超我壓迫的産物。他把自我看作一種心理過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識活動,是可以加以控製的。自我是人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體,並且能夠把進化過程中的兩種力量,即人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引導心理能力嚮合理的方向發展,决定着個人的命運。自我的作用遠遠不僅是防禦性的,其表現的遊戲、言語、思想和行動等都帶有自主性,具有對內外力量的適應性。
自我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self-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纔有了比較明確的闡述。自我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從本我那兒分化出來的。當本我的要求與現實相抵觸而不能得到滿足時,便産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沒有能量,它的動力來自本我。自我的職責是在本我與外部現實之間進行調節,對本我的要求進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得到滿足。所以自我受“唯實原則”的支配。
  “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製和壓製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
自我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self-
  “自我”屬於意識範疇.出生時嬰兒的精神知識由本我構成.自我正是一個人出生之後,幼兒時代通過父母的訓練和與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堅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衝動之實現,不讓本我和這些外界規範發生衝突,於是便遵照現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衝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也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衝動、情欲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因此,控製和統轄着本我與超我,並且為了整個人格的禮儀,與外部世界進行“調解”,以滿足人格的長遠需要。
五大自我 Five self-
  自我批評 :自覺地針對自己思想和行為上的缺點﹑錯誤﹐作實事求是的檢討﹐以期達到改正的目的。
  自我表現 :顯示或宣揚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突出。
  自我意識 :通常指人對自身意識活動本質的認識。由康德最早提出,後成為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黑格爾以及現代存在主義哲學都對此有所論述。
  自我中心 :皮亞傑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衹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如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與利己主義不同。
  自我陶醉 :謂自己沉醉於某種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賞。 自我就是內心深處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飾的一面。
高自我與低自我 High self and low self-
  在很多雜志和普及書籍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兩個概念,他們是“自我價值高”和“自我價值低”的簡稱,但是因為其兩者命名都具有“高”和“低”的字眼,容易讓人聯想到高與低的級別色彩。為避免這種效果,Psytopic在這裏使用“內在自我覺知”和“公衆自我覺知”。
  內在自我覺知(private self-awareness),對應於高自我的說法,這類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常常會誇大自己的情感反應,堅持自己的行為標準與信念,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公衆自我覺知(public self-awareness),對應於低自我的說法,這類人對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較在意,害怕別人評價自己,擔心他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因此也常會感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産生距離,行動也更看重外在的行為準則。
自我自我意識是)怎樣形成、發展起來的 Self (self-awareness) how to form, developed
  第一階段:個體對軀體的自我意識是靠通過活動、接觸,通過大腦神經活動的分化抑製過程纔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第二階段:正式在與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過與他人打交道,孩子通過建立聯繫,建立分化,纔逐漸形成了自我身體(身軀)的意識。社會的自我在幼兒時期是通過遊戲,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對父母行為的模仿,進入小學後是依靠學校教育,意識到與同學的夥伴關係,明確當學生的義務責任,完成作業,以符合學校的要求,纔逐漸建立起社會的自我意識。
  第三階段:心理的自我自我發展的第三階段,從青春期開始,個體確立起自我意識,過去一切隨成人尤其是隨傢長的觀點和做法,如今表現出青年人的獨立感、自我理想,個人所追求的目標,在看法和行為上帶有濃厚的自主的個人色彩,形成並發展着“心理的自我”。
自我自我意識的表現 The performance of self and self-awareness
  ◎1、自我評價指個體對它自己的判斷,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
  2、自我經歷着軀體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個體主要是從自己的身體、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來作自我判斷,從而表現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緒。
  第二階段主要從自己的名譽、地位,社會中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方面來作自我評價和判斷,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體驗。
  第三階段主要表現為對自己智慧、才幹、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評價和判斷,從而産生如自我優越感等自我體驗,追求政治上的、事業上、道德上的上進和發揮自己的才智。
  3、迪納和瓦爾波姆在1976年作實驗,說明看到鏡子裏的自我,提高被試對自我的註意,減少了理想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之間的分裂。
  自我
  榮格認為,自我是我們意識到的一切東西。它包括思維、情感、記憶和知覺。它的職責是務必使日常生活機能正常運轉。它也對我們的同一性感和延續感間的節奏合拍負有責任。榮格的自我概念與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
英文解釋
  1. :  ego
  2. n.:  self,  selfhood,  subject,  the subliminal self
  3. pron.:  oneself
  4. pref.:  self-
法文解釋
  1. pron.  soi-même
近義詞
自動, 自發, 自己, 個人的
相關詞
分析感覺開悟無明個性年輕
搖滾心理弗洛伊德心理學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