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騰衝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鄰緬甸。總面積5845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騰越鎮。郵編:679100。代碼:530522。區號:0875。拼音:Tengchong xian。 |
|
保山市騰衝縣位於滇西邊陲,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衝。騰衝縣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衝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衝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保山市騰衝縣與緬甸接壤的國境綫長達148.7公裏,從騰衝到剋欽邦首府密支那217公裏。特定的區位優勢使之成為雲南省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從宋、元以來,就是珠寶玉石的聚散地,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到了清代,翡翠的加工、銷售業已十分興盛,現在,翡翠的加工、交易空前活躍,商業貿易、旅遊等行業日益興盛,“翡翠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着海內外和客商。
保山市騰衝縣屬熱帶季風氣候,所平均氣溫14.8℃,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於旅遊觀光。騰衝森林密佈,到處青山緑水,景色秀麗迷人。境內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種世居少數民族,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其中傈僳族在刀桿節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
神秘雄奇的高黎貢山和怒江天險,從三江並流區自北嚮南逶迤而下,以獨特而豐富的生物資源,屬於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被世界野生生物學會列為具有重要要際意義的A級保護區。她壯麗而神奇,走進高黎貢山,就像走進了奇山異水的長軸畫捲之中。在這個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的地方,你會看到撥地參天的大樹杜鵑之王、禿杉之王、銀杏之王;你會看到雲南山茶的始祖,看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禿杉林,還有很多稀世的珍禽異獸……
在這裏有中國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熱溫泉。90多座火山雄峙蒼穹,80餘處溫泉噴珠濺玉,溫泉泉眼數以萬計。壯觀的熱海大滾鍋、熱箭四射的萬年哈蟆嘴、令人浮想聯翩的醉鳥神泉、懷胎奇井、美女仙池、扯雀魔塘……種種奇觀妙景,展現出國傢級火山熱海風景名勝區的百態千姿和無窮奧秘。
騰衝,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滄桑,積澱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的馬鈴聲,記錄着中、緬、印的商貿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着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着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在這片縶土上抗擊日本侵略軍,首創全殲侵略者的戰例,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莊嚴肅穆的國殤墓園裏安息着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千座墓碑嚮後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禦外辱的浩然正氣。
當你走進騰衝名人的故居,走進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進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你會在一種特別的文化氛圍中受到震撼。在古老的僑鄉和順,還有一座建於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國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鄉村圖書館。
保山市騰衝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鄰緬甸。保山市騰衝縣總面積5845平方千米。總人口64.2萬人(2008年)。保山市騰衝縣人民政府駐騰越鎮,郵編:679100。代碼:530522。區號:0875。拼音:Tengchong xian。 |
|
騰衝縣轄5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騰越鎮、固東鎮、滇灘鎮、猴橋鎮、和順鎮、界頭鄉、麯石鄉、明光鄉、馬站鄉、北海鄉、中和鄉、清水鄉、芒棒鄉、五合鄉、新華鄉、蒲川鄉、團田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
|
漢時,騰衝屬於乘象國“滇越”,依據是《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滇越”國中之“越”字乃騰越一名中“越”字之最早見於史書者。
三國時,騰衝屬盤越國。國名來源於《三國志·魏書》,“盤越國亦名漢越,王在天竺之東南數千裏,與益都(益州郡)相近。”
隋唐時,騰衝屬藤越國。騰衝一名始於《舊唐書》、《新唐書》,亦作“藤衝”“藤充”,騰衝屬於騰越大地的核心地帶。“騰越”,亦作“藤越”,亦首見於唐時。
南詔時有藤越國。按南詔行政區劃,藤越國為南詔屬國,在永昌節度轄下。現在騰衝縣地域內有“湯浪”、“藤彎”、“越禮城”、“越賧”、“申賧”、“騰衝”亦作“藤衝”“藤充” 等初次出現於樊綽所著的《雲南志》一書,均為並列地名。
宋時,大理國設立騰衝府。大理國初期,沿襲南詔建製。至太中國時(高相國專權時期),將永昌節度所轄地域分為兩片,在怒江以東設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設立騰衝府,由其子孫高泰賢、高泰運分別治理。“藤越國”至此不再存在。
元時,有藤越州、騰越縣、騰越府,甚至也曾被衊稱為“軟化府”。元憲宗三年,高泰運之後世高救內附於元朝。元朝在騰越大地上分別設立過藤越州、藤越縣、騰越府(騰衝府)。元人把騰衝視作軍事重地,懼大理國時“騰衝府”一名中“騰衝”二字力度太大,便衊稱之為“軟化府”。
明時,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管到西雙版納、老撾。《明史·地理志》:“騰越州,元騰衝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麓川軍占據)。永樂元年九月置騰衝守禦千戶所,……正統十年三月升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騰越州,……十年十二月罷司(軍民指揮使司)為騰衝衛。”轄地包括“三宣”“六慰”之地,“三宣”即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南甸宣撫司;“六慰”即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車裏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孟養宣慰司。
清時設騰越衛、騰越州、騰越廳。清朝初期,置騰越衛;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騰越衛為騰越州;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為直隸廳(設騰越直隸同知,屬迤西道);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降為廳(騰越廳)。騰越廳領七土司,即南甸、幹崖、盞達、隴川、勐卯、戶撒、臘撒。
民國以後設騰衝縣。公元1911年10月27日,張文光、劉輔國等發動騰越起義,打響雲南辛亥革命第一槍。1912年在騰衝設騰衝府。1913年改設騰衝縣。
1942年日軍侵占騰衝,在滇西設騰越省和騰衝縣。1944年9月14日中國軍隊光復騰衝。
1949年12月15日,邊縱七支隊三十六團進駐騰衝,23日成立騰衝縣臨時人民解放委員會。1950年2月21日,成立騰衝縣人民政府,屬保山專區。1956年4月,騰衝縣隨保山專區並入德宏自治州。1963年8月,騰衝縣隨保山專區從德宏州內分出。1971年1月1日,保山專區改為保山地區,騰衝縣屬保山地區。保山地區改為保山市後,騰衝縣屬保山市。
2000年,騰衝縣轄2個鎮、20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392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44155 固東鎮 41568 界頭鄉 63778 麯石鄉 40971 明光鄉 36026 小西鄉 24502 瑞滇鄉 27368 馬站鄉 25309 打苴鄉 20415 洞山鄉 28447 勐連鄉 7568 和順鄉 5794 中和鄉 34433 清水鄉 14392 上營鄉 20058 芒棒鄉 19229 五合鄉 31502 新華鄉 15610 蒲川鄉 25318 團田鄉 17001 荷花傣族佤族鄉 25172 古永傈僳族鄉 25309
2001年12月3日,雲政復204號:撤銷騰衝縣洞山鎮,並入騰越鎮。至此,全縣轄6個鎮、14個鄉、1個民族鄉:騰越鎮、固東鎮、瑞滇鎮、猴橋鎮、小西鎮、和順鎮、界頭鄉、麯石鄉、明光鄉、馬站鄉、勐連鄉、中和鄉、清水鄉、上營鄉、芒棒鄉、五合鄉、蒲川鄉、新華鄉、團田鄉、荷花傣族佤族鄉、打苴鄉。
2005年,騰衝縣撤銷小西鎮和勐連鄉,其行政區域並入騰越鎮,鎮政府駐原騰越鎮政府駐地;撤銷上營鄉,其行政區域並入芒棒鄉,鄉政府駐原芒棒鄉政府駐地。
2008年,騰衝縣轄5個鎮、1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392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騰越鎮 101155 固東鎮 41568 界頭鄉 63778 麯石鄉 40971 明光鄉 滇灘鎮 27368 馬站鄉 25309 打苴鄉 7568 和順鎮 5794 中和鄉 34433 清水鄉 25058 芒棒鄉 39229 五合鄉 31502 新華鄉 15610 蒲川鄉 25318 團田鄉 17001 荷花傣族佤族鄉 25172 猴橋鎮 25309。 |
|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大動作、快速推進,取得豐碩的成績。纍计投入建設資金3.5億元,共拆遷單位115個,居民1080戶,拆除建設面積28萬平方米,開發土地16萬平方米;新修和改擴建城市道路14條,全長29千米,面積75萬平方米;新安裝路燈、草坪燈5600盞,新栽行道樹23000株,草坪緑化72公頃;城區面積由7.14平方千米擴大到11.1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達6.2萬人。與此同時,自來水、電力、電信、電視、城市雕塑等配套設施同步進行;以城市環境衛生、環境緑化、美化、市民文明禮貌為重點的城市文明教育、市政管理進一步科學化、規範化,市容市貌和公民文明程度有了較大改觀,為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
昆明是目前去往騰衝的必經之路,無論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必須從昆明轉乘。
一、飛機 耗時:約50分鐘;
起點:昆明巫傢壩機場
終點:騰衝駝峰機場
票價:880元
備註:1、昆明至駝峰機場航綫開通後,機票持續緊俏,折扣頗高,打折幅度不大;
2、騰衝駝峰機場已開通西雙版納航綫,即將開通麗江、香格裏拉航綫;
3、騰衝駝峰機場未來預計開通北京、上海、廣州、貴陽、西安、成都、重慶等國內熱點旅遊城市的航班。
(2009年8月2日,成都-騰衝-成都往返航班正式開通。航班於每周2、5、7執行。)
二、汽車 耗時:約10小時
起點:昆明南窯客運中心/昆明新南站/昆明西站
終點:騰衝旅遊客運站
票價:206元——250元
備註:1、臥鋪汽車票價為206元(當晚出發,次日清晨抵達);
2、昆明至騰衝班可乘坐臥鋪或豪華大巴,豪華大巴票價稍貴。
三、火車 騰衝目前無鐵路經過,大理經保山到騰衝鐵路已列入國傢“十二五”規劃項目。 |
|
和順僑鄉
北海濕地
國殤墓園
中國最大的農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滇緬抗戰博物館;
彎樓子民居博物館;
劉氏宗祠(宗祠文化展覽館)
元竜閣;
艾思奇故居(是毛澤東的哲學顧問)
以下的是可以免費參觀的:
李氏宗祠(現在是當地人在裏面賣特色小吃,價格不算貴,可以承受,可以品嚐到和順的各種小吃)
寸氏宗祠(拍過電視劇大馬幫,大門建築為中西結合式)
洗衣亭(另有一番風景)
中天寺(和順最大的寺,裏面有從緬甸運來的玉佛)
千手觀音樹(五棵樹一排,好象是榕樹)
魁星閣(裏面有一頭石水牛,造型特別好)
到太陽快下山的時候,劉大叔還帶我們到和順濕地去觀白鷺,有上千衹白鷺棲息在這裏。真是美不勝收。
如果你沒有買門票,有必要到劉傢大院去參觀(10元),是四進的房子房子雕刻比較精細.
景點門票價格
熱海40元、火山公園30元、北海濕地40元、疊水河瀑布20元、來鳳山森林公園10元、李根源故居10元、國殤墓園20元 和順僑鄉80元、雲峰山門票及索道105元。
2009年,國殤墓園、來鳳山森林公園已免費。 |
|
(一)藤編:
騰衝與緬甸接壤的邊境一帶原始老林裏,盛産一種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藤條,其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似衊而非衊,故稱藤衊,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騰衝人用此編製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藝精巧,品種多樣,經久耐用,古往今來深受消費者喜愛。
參閱古籍,藤編這一地方特産不僅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還是一種奇特的生産乃至戰爭器材。《三國志》有關於“藤甲軍”的記載,所謂“藤甲”即用藤條編織的戰衣,“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往昔邊境的明光、界頭、古永一帶的許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外,均沿用古代的藤橋。這種以藤條牽引編製的便橋狀如網槽,風雨飄搖而歷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橋似的。也許是因為藤條在騰衝的大量利用,古代騰衝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較為多見,並有因“盛産藤條得名”的記載,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纔雅化並規範為“騰”。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一代代勤勞、聰慧的能工巧匠,使騰衝很早便成了遐爾聞名的“藤編之鄉”。如今,藤編工藝之花開遍城鄉,所産器具除傳統的椅、幾、桌等大宗産品外,還有筐、藍、盒、箱以及花架、書架乃至全套客廳、書房傢具,玲瓏剔透,古雅而不乏時代新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具適應於不同的環境——置於寒室不覺其奢,布於華堂不覺其陋,可謂貧富鹹宜、雅俗鹹宜,故産品歷來銷路旺暢。
(二)騰宣:
宣紙,歷來是書畫傢們有愛物。顧名思義,宣紙當然以安徽宣城“榮譽出品”者為正宗,但就産品的色感、質地、吸水性能等內在品質而言,騰衝宣紙也不失為上好的書畫用紙,並受到書畫界的推重。1941年底,徐悲鴻大師從東南亞取道騰衝歸國之時,曾特意買了三馱騰宣帶回,並對一位畫者稱贊說,騰宣不僅有頭宣(宣城紙)種種長處,而且還有一個頭宣所沒有的好處:作畫後別人無法偷揭,故他認為作畫用騰宣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騰宣始産於清代,因其産地在城西北近郊的觀音塘,故曾被稱為“觀音塘大白紙”。又因昔時曾有一條姓商傢在東南亞專營,故又名“餘宣”。新中國成立後,以過去生産“觀音塘大白紙”的手工坊為骨於組建的生産合作社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勇於創新,采用高黎貢山一帶特有的構樹(瑞香樹)皮以及高稈白𠔌稻草、麻、竹等原料研製出了新一代産品,投入市場後,質量、規模及銷路均邁前了一大步。1980年,國傢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準命名騰衝宣紙廠所産書畫用紙為“雪花牌”宣紙,行銷全國各地及海外。
(三)騰藥:
騰衝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稱,“一屁股坐得着三棵藥”,中草藥品資源相當豐富。早在明末清初,騰衝在中成藥就以原料地道、配方得宜、療效顯著而遐邇聞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民國時期,騰藥的生産經營更呈一時之盛,大小藥鋪、診所數十字,品種上百個,比較著名的藥店有“雲生堂”、“太和堂”等。解放後,當地衛生部門和醫療單位在充分利用野生動植物藥用資源的同時,還興辦了一些人工種養場所,如和順養鹿場、高黎貢山藥場等,並搜集、篩選出了諸多民間療效可靠的配方進行規模生産,其名牌産品如人參再造丸、珍珠抱竜丸等,均以名貴藥材配製而成,不僅在國內素享盛名,而且還廣銷東南亞各地;而一度被衆多醫傢視為對小兒各種熱癥獨上神效的家庭必備良藥六神丸更是信譽卓著——遺憾的是,這種在同名配方中出類拔萃的名藥因未能及時註册商標而被迫於1996年停止生産,這無論對廠傢還是對患者,都是個不小的損失。 |
|
騰衝風味飲食品種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衝社會歷史發展的一些軌跡。騰衝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來文化交融的結果: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精彩紛呈的節日大大豐富了騰衝飲食的文化內涵。
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和美食成為旅遊業的三大優勢。騰衝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藴,獨特的人文景觀,奇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名特産品,使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充滿迷人的色彩;而在雲南小有名氣的騰衝風味飲食正以其琳琅滿目、精彩紛呈、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出誘人的魅力。這是騰衝發展旅遊事業,促進騰衝開放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因此,介紹騰衝風味飲食,探討其文化內涵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概覽騰衝風味飲食當首推餌絲餌塊, 騰衝餌絲係由洞山鄉鬍傢灣村人發明,采用當地特産漿米加工製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為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一種方便小吃。
餌絲一般有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絲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蔥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將餌塊捲切成片,雜以鮮肉片、雞蛋、香蕈、西紅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調料、熱油炒熟而成。這種炒吃法,叫做“炒餌塊”,騰衝人又稱之為“大救駕”。相傳明末清初,南明永歷皇帝奔逃至騰衝,在疲憊不堪、饑寒交迫之時,得吃炒一盤餌塊,竟如同吃山珍海味一般,不覺脫口說道:“真乃大救駕也!”“大救駕”之名便由此而來。牛肉餌絲則以麻辣而聞名;稀豆粉餌絲清爽適口,老幼皆嗜。騰衝風味中的一絶 -----土鍋子,譽滿全省名揚東南亞國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不同於普通火鍋,火鍋是用金屬做的,而土鍋子則以騰衝當地的一種陶土“烤製” ① 。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的烹製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骨湯,底菜豐富、搭配合理,青菜為主配以芋頭、山藥、白蘿、鬍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十幾種植物原料和動物原料,底菜的製作和安放有一定的程序;土鍋子的造型美觀,而且保持原汁原味,營養全面。炒棕苞是騰衝有名的筵席菜,講究刀法,工於火候,選料嚴謹,註重色、香、味形。棕苞白豆腐湯稱為“假魚湯”,因其味可以與魚酸湯的鮮味媲美。春節期間,騰衝筵席上大都少不了一盤這樣的湯,又名“清湯”,味鮮中帶苦,苦後回甘,涼辦棕苞別出心裁,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新食法,味酸辣微香,餘味無窮。騰衝的魚以江魚最出名,竜江癩鼻魚、檳榔江上樹魚、大盈江的小花、明光河的白魚……都是魚類中的珍品。魚的食法最地道的騰衝風味當推江水煮活魚,舀兩瓢江水,掐一把江邊的野菜,放大酸大筍、芫荽、香辣柳、鬍辣子,味美無比。而棕苞煮江魚,是名菜配名魚,名聲最響、味道更佳,除此,蔥薑燴鯽魚、白蘿蔔絲煮泡桐魚、水香菜煮羅非魚、火燉小花魚、酥小魚、酥小蝦都頗具有騰衝風味。水泡魚是荷花人的 絶活,清水盛入罐中放上精????,鯽魚剖開洗淨,魚腹中塞上花椒粉、辣子面、茴香籽粉、????等、泡入水中 ( 不能放酒 ) ,保存幾個月,魚不會變質,燉食異香撲鼻,魚肉特別滋嫩,炸食皮脆肉香酥、味醇厚。
騰衝的肉餚頗具地方特色,大薄片已成為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製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調料齊全,具有鹹、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脆嫩,嚼時有勁,回味無窮。另有用豬頭、豬腳、豬肚、豬腸子等配全調料烹製而成的燒臘,色澤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膩,味尤為鮮香濃郁,以之蘸餌塊粑粑味道極佳,風味獨特。此外,焐豬肉、趕馬肉、酥肉、臘肉、火炕幹巴、幹腸子、豆腐湯……各具特色。銀杏豬肚營養豐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風櫃、茴香剁肉圓,都具有滋補食療功效的美食。
騰衝風味的傢常菜酸、辣、苦、鹹、甜、香種種滋味俱全,又以酸辣為主,用得最多的佐料是酸大筍、幹腌菜、臘腌菜、水腌菜、糊辣子、糟辣子、小米辣、鹹菜等調料,都是獨具特色的騰衝特産,各種時鮮小菜烹飪都是以味見長。洋酸茄拌青辣子,佐以幹雞樅、大蒜、生薑、芫荽,是最有名的騰衝傢常菜。
騰衝鹹菜久負盛名,綺羅臘腌菜、洞坪水豆豉、和順幹腌菜、荷花的水腌菜……都具有很大的名氣,另外,臘豆豉、豆豉餅、豆腐片、豆腐渣餅、辣椒薑片鹵腐、葉子鹵腐、蘿蔔幹等味道與衆不同。
騰衝風味小吃的品種之多在雲南地、縣一級大概名列前茅。稀豆粉粑粑、稀豆粉油條講究調味,香芝麻、花生粉、芝麻油、花椒油、草果油、辣子油、大蒜油、苤菜根油、鹹醬油、鹵腐水、芫菜,放齊調料,香、麻、辣、鹹、甜各味俱全。白糍粑、飯豆糍粑、酥子糍粑、糖糍粑、軟糯香甜、風味各異;黃花粑粑清香撲鼻;燒臘粑粑,苦蕎粑粑、酸水粑粑、濃豔香酸。還有吃不完的涼拌小食:豌豆粉、捲粉、米涼粉、苦蕎涼粉、甜蕎擦粉、苦蕎米綫、芭蕉玉粉 ……各具特色,此外,還有騰北的“馬打滾” ② 、騰南的粘米團、和順的“頭腦” ③ 、香糯稀飯、甜白酒湯圓、豆腐腦、菜豆花、蒸糕、蕎糕、麥糕、米糕……真可謂舉不勝舉。
騰衝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條件為騰衝風味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騰衝風味飲食的形成更有其歷史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衝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
人物
馬子竜 1943年7月生,雲南騰衝人,回族。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陸軍戰士,代理排長,幹事,科長,團政治委員,雲南省軍區政治部組織處處長,成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85年8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副政治委員,1995年3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政治委員。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任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1994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中共第十六屆中央紀委委員。
張天放(1893—1984)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騰越鎮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科畢業,曾參加辛亥騰越起義和“五四”運動,1923年被派為雲南代表赴上海參加各界聯歡會,受到孫中山接見。在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堅貞不移。解放後歷任雲南省林業廳長、民政廳長、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並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雲南省委主任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病逝於昆明。
張德輝(1895年—1971年),字煥然,號念翁,騰衝和順人。1911年,考入大理模範中學,1913年赴日留學,次年考入長崎醫科大學,專習婦産科,1923年1月畢業。張德輝回到上海後開設東方醫院,1926年回到騰衝,1927年開設東方醫院。騰衝淪陷後,他被迫充當日軍翻譯,期間,曾多次將日偽情報送給抗日軍隊。1946年任和平紀念醫院董事,新中國成立後,張德輝先後擔任城關聯合診所所長、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兼婦産科主治醫師、縣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縣政協副主席,1959年曾以華僑身份赴北京觀禮。“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
寶福凱(公元1963~今),雲南騰衝人。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家和蟲媒傳染病專傢。寶福凱,1963年4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生學歷,碩士、博士生,美國耶魯大學3年博士後學習、研究經歷。1985年昆明醫學院醫學係本科畢業,1987年研究生畢業,2002年-2005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現任昆明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昆明醫學院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站技術負責人、微生物檢測室主任。係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美國紐約科學院(NYAS)、美國蠃旋體研究會會員,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蜱傳蟲媒病原體和蜱傳蟲媒傳染病(tick-bornepathogens and tick-borneinfectiousdiseases)的病原學、免疫學、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學;(2)結核病病原學、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主要成員參加過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和美國NIH項目4項,主持過多項雲南省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廳基金項目的研究。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70多篇,其中國際權威雜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InfectDis》1篇;SCI收錄8篇,影響因子纍计達85.8;獲發明專利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5部。
張問德(公元1881年一1956年),字崇仁,雲南騰衝城人。1942年夏,日軍鐵蹄近騰,城中軍政官吏聞風喪膽,棄城而逃,遂使邊地名城不戰而陷敵手。時張問德已年過花甲,臨危受命出任“縣已不縣”的騰衝縣長,不顧一切地投入保傢衛國的艱苦徵程,在界頭、麯石一帶組建起了戰時縣政府和騰西北抗日前方根據地,“抗日縣長”之名不脛而走。1943年8月31日,日軍侵騰行政班本部長田島緻函張問德,企圖軟化誘降。張問德怒火中燒,寫下了當世名檄—《答田島書》,痛斥日寇戰爭罪行並表達騰衝人民抗戰决心。此文怒血沸於中而婉辭流於外,至今仍被視為當代之“正氣篇”盛傳不衰。張問德的《答田島書》,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大國風度,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他被陳誠譽為“全國淪陷區五百多個縣縣長之人傑楷模”,被蔣介石譽為“富有正氣的讀書人”。他的名字,被收入《大陸名人集》。
寸樹聲(1896—1978)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人。愛國民主人士。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歷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經濟係教授,西北聯大商業係主任。1940年回鄉,創辦和順益群中學,任校長,兼中心小學校長與和順圖書館館長。解放後,歷任騰衝縣人民政府縣長、雲南大學副校長、全國政協第3、4、5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民盟雲南省主任委員等職,1978年病逝於昆明。
艾思奇(1910~1966)中國哲學家。雲南騰衝人。早年留學日本,1935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35~1936年任上海《讀書雜志》編輯。1937年到延安,歷任抗日軍政大學主任教員、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他長期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註意把馬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和大衆化。積極與各種唯心主義哲學論戰,捍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在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著作有《大衆哲學》、《哲學與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編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
李根源(1879-1965)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于云南騰越(今雲南騰衝)。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秀纔,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退出政壇,隱居吳中。“吳淞戰事”起,與張仲仁等撫傷救民,收斂大批陣亡將士遺骸,葬於藏書五峰山與馬崗山。1936年,為營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與張仲仁等倡議組織老子軍。不久離蘇去內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病逝於北京,骨灰安葬於藏書小王山。今小王山闢有李根源紀念館。
張文光(1882——1914)字少三,騰越(今騰衝)人。出生於富商家庭。少有大志,仗義疏財。1906年經楊振鴻介紹加入同盟會,變賣傢産進行革命,後組建自治同志會。1911年7月與刀安仁等製定起義方略。陰歷九月初六日舉行第一槍,宣佈建立滇西軍督府,被推為第一都督,後任省協都督兼大理提督。因遭猜忌排斥辭歸故裏。1914年被唐繼堯派人刺殺於硫磺塘(今熱海)溫泉。1923年,張文光沉冤被昭雪,追授陸軍中將,授二等嘉禾章,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其墓現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木欣(1881~1964),字榮庭,號木石居士,城關人。早年就讀於王承謨門下,光緒二十四年(1898),去學從商。他將讀書時省下的錢,購買了1支玉鐲,售出後得利4倍,以此為資本,到蒲窩收放糧食、土産,兩年得利600多元。清光緒三十四年,張木欣至廣州,在永貞商號當店員,並入1股。他在廣州6年,每日清早即起,刺探商情。使永貞號因此獲取了大利,他也從中受益。後來。他到香港創辦富滇銀行,接收了錫務寶華公司,設莊於南洋群島。民國3年,開辦山東行、利源、長利行等商號,在轉手德商存貨中,獲利40餘萬元。宣統元年(1909),張在廣州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1913),“二次革命”失敗,他在香港為革命黨人辦理手續出洋。民國3年,孫中山派人到港籌款,他即匯給上海陳其美5000元。同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民國5年。為反袁稱帝,孫中山從張木欣處支取7萬餘元,在香港奔走革命的鈕永建、李根源、林虎等革命黨人的一切費用,均由張木欣籌措,共支用20多萬元,袁政府為此特發電給香港當局請予追究,使張木欣遭到拘留和檢查。張木欣回上海後,又撥了7萬元給宣傳護法的《中華新報》。以後,海軍宣佈反袁,他預支給軍費20萬元。為支援反清反袁的革命運動,他共先後耗去存款40多萬元。民國7年,張木欣前往新加坡,通過入股集資,購買了價值20萬元的500多英畝橡膠園;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金價跌落的機會,購買黃金,至世界大戰結束時售出,獲利14萬多元。此期間,因新加坡當事人擅自以12萬元的廉價將膠園出售,使他遭受巨大損失,民國8年,他集資50萬元,成立信誼對德貿易有限公司,一度獲利30餘萬元;後大部分物資在青島被當局扣留,損失140多萬元,他一笑了之。民國16年,張移居北京,從收藏傢中購買了數萬件文物古籍。民國20年運回騰衝,在來鳳山麓新建房屋,將這些古畫、古玩、古籍陳設其中,定名木欣圖書館。民國31年騰衝淪陷前,張離開騰衝,定居北京,曾任國際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張映文(1$76~1966),字憲周,洞坪人。因身材高大,人稱“張高人”。14歲拜天德堂王鎮鑫為師,習醫10年。24歲懸壺行醫,設育生堂於城關全仁街,善治喉科、瘡科和婦科病,醫術造詣超過其師,在本縣和今德宏、緬北一帶享有盛譽。張師古而不泥古,善於發掘和運用本地中草藥,高黎貢山上有一種野生口芪,比《本草綱目》上記載的和市場、藥店裏銷售的粗壯碩大,別人用後不止汗反而發汗,故不敢用。經他研究炮灸加工後,止汗效果很好。他用黃精,以海糞(草煤)火煮一晝夜,再加蜂蜜和柏枝水熬製,療效倍增,他自製的珍珠白雪散,治療喉癥特效。他製膏藥色清如水,明如鏡,治療跌打損傷和瘡瘍腫毒效果很好。他醫治癲癇病也有獨到之處,為昆明軍區某幹部傢屬治療,一料藥即愈,病人送他一面大理石畫像,表示感謝。民國初年,張曾任國民革命軍騰衝獨立大隊軍醫,熱心地方衛生事業。民國20年(1931)騰衝醫師公會成立,他被選為監察委員。民國24年,醫師公會改組為醫師同業公會,他當選為常務委員。民國34年,重組醫師公會,他仍為常務委員;同時兼作洞坪鄉學校董事會董事長。解放後,組織騰衝縣衛協,他是發起人之一;又多次當選為縣人民代表、縣人大委員、縣政協委員。
劉輔國(1880~1938),字弼臣,董庫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隨父到幹崖(今盈江)弄璋經商。次年,結識了革命先達秦力山,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又結識了楊振鴻。光緒三十四年,四川李遐章、江蘇王堯民、東川黃子和、永昌何仲傑等同盟會人士先後到董庫村拜會劉輔國。李遐章帶來了楊振鴻從新加坡寄來約大夥準備起義的密信。由於風聲走漏,衹好各自逃匿。這年,居正、黃子和從仰光到弄璋,在劉輔國傢留住數月,縱談革命方略,叫劉到騰衝調查軍械局存儲武器的實數,他如期完成了任務。劉輔國與張文光,為心腹之交,劉要張聯絡軍界,組織會社,並將自己在弄璋的房屋、田地出售,作為革命經費。劉又帶張到幹崖,會見了早期同盟會員刀安仁,商定由刀號召十土司為後援,更加堅定了張革命的决心。宣統元年(1910),劉輔國到騰衝董庫傢中,召集同志討論發難方略。宣統三年,張文光從勐拱回到弄璋,劉催促張起事。七月,他又帶信叫張文光到幹崖,與刀安仁共同議定發難日期。這時騰越自治會飛函到弄璋,報告騰越自治會已暴露,清政府將逮捕會員,要他們火速遠避。張與劉商量應付辦法,劉說:“諺雲,打人不如先下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還可以輓回。”經秘密策劃,張按劉的意見,化裝繞道回騰越,秘密準備起義。當張再次到幹崖嚮刀安仁取《革命方略》時,劉輔國已到蠻允、昔馬、戶臘撒等地通知各營駐軍,準備響應起義。九月六日晚,張文光在騰越起義後,劉輔國即在弄璋調集邊防各營響應。因糧餉不夠,劉依照《革命方略》,嚮弄璋富戶藉得印洋3000盾,分給各營。十三日,劉統帥邊防各營到騰。劉到騰衝後,張文光召集地方父老、文武官吏開會,表彰劉的功勞,推劉為都督,劉謙虛地推辭說:“餘何敢言功,不過應盡黨職而已,功在諸先烈及各同志、海外僑胞。”經再三推讓,纔就任了民政司職務。張文光每遇要事,都要與他商定。中華民國成立後,劉去職歸農,不問世事,直至民國27年(1938)2月3日去世。李曰該贊揚他:“奔走革命,混跡風塵。發難邊陲,一鳴驚人,……進不可測,退尤難及……清風邈矣,慨獨在予。”
劉楚湘,字夢澤,號適齋,1886年生,騰衝人氏,1916年即任民國衆議院議員,1923年抵製曹錕賄選,並著文評擊腐敗政治。1942年5月10日騰衝縣城陷落後,群竜無首,一片混亂。劉楚湘以自己在民間的聲望,於5月28日在麯石秧草塘會集各地士紳,商討抗戰事宜,首舉抗日旗幟。6月5日,在預備第2師副師長洪行主持下,在麯石江苴成立了騰衝縣臨時縣務委員會代行縣務,劉楚湘任主任委員,集合了千餘抗日志士,籌辦訓練班,組織民衆武裝,搶運抗戰物資,共同收復失地。後任第11集團軍高參。1944年9月騰衝光復後,劉楚湘繼張問德任騰衝縣長,辦理善後,1945年日本投降後,即辭職回傢讀書著述,至1952年病逝。
李輔仁(1900~1940),字幼庵,又名遇安,洞山區下綺羅人。生於緬甸勐拱,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鼕到下綺羅小學讀書。他酷愛數學,初小畢業便能演算高小算術。宣統三年(1911)考入中學,他目睹英帝國主義對騰衝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屈辱賣國,非常憤慨,立志奮發讀書,科學救國。民國8年(1919)在李根源提攜下,到廣東韶關講武堂第二期軍訓班學習。民國9年(1920)到北京,考入北大預科班。民國13年秋,考入北大電機工程係。民國14年經楊青田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積極開展革命工作。是年6月,他參加了北京工人、學生支援上海“五卅”運動的募捐、示威遊行和罷課鬥爭。11月28日,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首都革命”。民國15年春,李與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的雲南廣南縣壯族女學生儂淑玉結婚。李邊讀書邊做黨的工作,傳送散發黨的刊物,宣傳組織“學運”。3月18日,北京3萬多群衆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李參加了集會和遊行。反動軍警嚮示威遊行隊伍開槍射擊,造成著名的“三•一八”慘案。當時黨的文件書刊由儂淑玉收轉,特務發覺後,以“幫共産黨做事”罪名逮捕了儂淑玉。儂在獄中多次被刑訊逼供,始終沒有暴露丈夫的身份和黨的秘密。民國19年儂保釋出獄,李同時畢業。為避免特務糾纏,全家遷到吉林教書。李在教書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4年10月,李轉到江西南昌寶靈女子中學教書,儂於年底病故。民國25年1月,李輔仁奉黨的指示,奔走於南京、上海等地做抗日統一戰綫工作,其間,曾到江蘇鎮江市丹徒縣黃墟鄉與新四軍遊擊隊領導人董又新共商抗日工作。李食無空時,居無定所,為便於工作,把長子亞迪(李偉)托董又新妻子照料,把未滿周歲的三子送給當地一小學校長收養。民國26年蘆溝橋事變後,李輔仁被派到江蘇浦鎮國民黨第85師工程處任工程師,設計建造營房;後轉到南京中央政府軍政部城塞局任技佐,設計構築江防要塞炮臺等抗日工事。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病。民國27年,病情加重,經江西新四軍貴溪辦事處主任溫仰春籌措,回昆明南郊前衛營地養病。民國28年,又經楊青田等安排幫助,離昆明回騰衝下綺羅養病。民國29年9月9日,病故於下綺羅靖瀾寺。
王少岩(1903年-1995年),男,漢族,騰衝縣人。幼年在家乡讀私塾,17歲時進入父親與友人合夥開設的茂延記商號學做生意。1927年茂延記商號改組為茂恆商號,王少岩任昆明分號經理。由於他經營有方,分別在上海、成都、拉薩、香港、仰光、加爾各答等地設立分支機構30餘處,發展成為南經營國際貿易的著名商號。總號遷昆明後,王少岩任董事長。抗日戰爭中期,他創辦擁有兩萬紗錠的雲茂紗廠,並兼任董事長。為發展雲南地方民族工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建立以後,王少岩同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真誠合作,先後擔任昆明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副主任,雲南省第二屆人民委員會委員,雲南省工業廳翩廳長,雲南省輕工業廳副廳長,雲南省財經委員會委員,民建昆明市委第一、二屆副主委,民建雲南省委第一、二屆常委、主委,民建中央第一至五屆委員、常委、咨議委員會常委,雲南省工商聯第一至一七屆常委、副主委、主委、.名譽主委,全國工商聯委員、常委,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雲南省第二、三屆人民政府副省長,政協雲南省第一、二、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第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全國第一至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雲南省第二、五、六、七、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省第五、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為省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王少岩的一生是愛國的、進步的一生,他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白色恐怖時期,在共産黨的政策感召下,同情、支持人民革命事業,資助、掩護地下黨的同志開展革命活動,為人民解放事業和愛國民主運動作出貢獻;在雲南解放前夕,有的股東提出將雲茂紗廠遷往國外,他力排衆議,堅持將廠址設於昆明;建國後,他毅然從香港返回昆明,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他出巨資購買國傢建設公債,為恢復和發展雲南地方經濟作出貢獻;抗美援朝期間,他主動嚮中國人民志願軍捐獻戰鬥機一架,體現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擁護社會主義,帶頭接受黨對一民族資産階級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使雲茂紗廠成為全省第一傢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他十分重視教育事業,60年代初,當國傢處於睏難時期,他捐獻大量資金並帶動工商界共同創辦“昆明東風中學”(現昆明第十中學),他還捐資20餘萬元,為騰衝家乡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王少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長期擔任省級領導職務,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和傢人、從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李鏡天 (1904—1995年),1904年生于云南騰衝縣和順鄉,緬甸歸僑。1917年赴緬甸求學,1928年接手其父經營的“永茂和”商號,1933年赴上海開拓東南亞貿易,1949年10月從仰光回昆明,1951年初參加組建“昆明歸國華僑聯誼會”,任籌委會主任,1953年出席全國工商聯首屆代表大會和中央僑委擴大會議,1956年任昆明歸國華僑聯誼會主席。歷任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常委,一至四屆昆明市僑聯主席、三、四屆省僑聯副主席。
王昭明(1914—1999年),1914年生于云南騰衝縣,緬甸歸僑。17歲進入商號涉足進出口業務,1949年,在昆明籌建的雲茂紗廠正式投産,之後相繼捐款支持中共地下黨活動,抗美援朝時期,捐獻飛機一架。1954年,雲茂紗廠成為雲南第一傢公私合營企業,1962年,捐資創辦昆明東風中學。從1954年至1996年間,先後擔任昆明市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全國第七、八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常委,同時擔任省、市民建、工商聯副主委、主委等職務。1960年起,任雲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一、二、三、四屆主席。
尹曰莊 (1936年-)1936年出生于云南騰衝縣,緬甸歸僑。1958年雲南大學化學係畢業,先後在昆明農林學院、雲南農業大學工作,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務處處長。1989年10月調雲南省僑聯工作,任第五至六屆四次全委會主席、1990年9月任省僑聯黨組書記。先後擔任中國僑聯第四、五屆常委,省政協六屆委員,1993年1月至2001年2月任省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外事華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2月退休。
李彌(1902年—1973年),字炳仁,號文卿,籍貫雲南騰衝,出生於盈江縣。.n1926年黃埔第四期畢業。1936年任江西瑞昌縣長,1939年參加昆侖關戰役。1940年,棗宜會戰後,調升為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1944年奔赴滇西鬆山戰場,加入中國遠征軍,打響鬆山戰役,因功升任第八軍軍長。1948年所部改編為第十三兵團,任十三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中,奉命支援黃百韜部未果,不久第十三兵團全軍覆沒,李彌化裝逃到山東濰縣、青島、乘海輪赴南京、上海。後任第十三編練司令部司令兼重編第八軍軍長,往閩西、雲南徵兵。1950年李彌率部撤往緬甸、老撾、泰國交界地,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繼續與共軍對抗。1954年撤往臺灣。1973年3月10日病逝於臺北。
梁正中(1891年—1950年),字用衡,古永硝水塘人,因傢住騰衝西北琅琊山下一小村,極富正義感和愛國熱情,被騰衝人稱“琅琊高士”。曾入省立大理中學、北京法政大學讀書,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返騰後任王屬聯合中學學監,在緬甸密支那創辦一所初中。固國後在其傢後面建小學一所。1930年,參加滇緬北段邊界調查,獲外交部“調查界務,懋著辛勞”奬狀。1935年,任縣參議會副議長。1937年,梁正中帶古永民工修築滇緬公路。日軍侵陷騰衝,梁正中支援並臨陣指導遊擊隊作戰,在一次戰鬥中擊斃日軍數十人。他積極抗戰,收復後任縣參議會議員。1943年,因接應英軍少將蓋爾剋殘部30餘人撤退至中緬邊境,後冒險護送越過漫長的日軍封鎖綫,幫助反法西斯之盟友,獲英國皇傢勳章一枚。1950年4月7日,病卒傢中。
李曰垓(1881年—1944年),字子暢,騰衝和順人。清庠生,北京京師大學堂畢業,授舉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出任永昌中學教習。在任雲南全省沿邊士民學堂總辦期間,創始沿邊地區土塾128所。參加領導辛亥臨安起義後,歷任省軍都督府軍政部次長、民政司司長兼司法司長、滇南觀察使、西藏宣尉使、雲南第一殖民督辦兼公路局長、孫中山派駐香港代表,政績顯著,諸多建樹。1915年蔡鍔首義護國時,就任護國軍秘書長,所寫《討袁檄文》,海內外迅速響應。國學大師章太炎稱他為“滇南一支筆”。李曰垓先生一生為官清廉,生活節儉。他的著述頗多,有《天地一庵詩文抄》5捲、《客問》、《漫汗錄》、《文牘篇》、《滇緬界務說略並圖》等。他的詩文《雙橋行》至今仍鎸刻在石頭山中,不虧為護樹名篇。
王開國(1865年—1932年),字承謨,又字二莊,騰衝全仁街人。1893年鄉試,中癸巳科舉人。次年赴京春試不第,返鄉後又不願隨父從商,而心事教,樂耕舌,喜硯田,自甘清苦。辦學從教40餘年,始終以“遵聖言、篤鳳義、端職業、淡榮利”為宗旨,闡幽發微,啓發誘導,尊師愛生,先後培養學生2000餘人;學生遍布於軍政、文教、工商各界,張文光、李彌、張木欣、王少岩、王昭明、董率真、吳寶泉、劉明德等。先生擅長書法,被譽為“滇西書人第一”。於1932年臨終前夕,自題壽域聯:“明月自來還自去,青山埋骨不留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傢、思想傢章炳麟先生於次年為他書寫了墓碣。七年之後,耆紳及其學生在毗盧寺右側建“王公祠”紀念,保留至今。
李珍國(1827—1887),騰越鎮下綺羅人。曾參與鎮壓雲南回民反清起義,轉戰18年,清同治年任威遠營參將,之後升騰越鎮標中衡、左營都司、竜陵營參將,誥封匡勇巴圖魯、騰越守備總兵官副將。同治13年(1874),英駐華公使館翻譯馬嘉理潛入騰衝搜集情報被驅逐出境,李珍國下令部隊加強邊境防衛。不久,馬嘉理偕英軍官柏朗率軍200餘人入侵。馬嘉理領前鋒數人探路,至幹崖(今盈江)蠻允時被李珍國派員勸令撤出,馬嘉理拒撤並悍然槍殺我邊民數人,清軍民奮起反擊,將其一行全殲於戶宋河畔,並給柏朗部以有效阻擊後逐回緬甸。事後,清政府竟下令查辦“肇事者”李珍國,還與英簽訂《煙臺條約》。李珍國被押至昆明入獄候審,後削職回騰,旋被騰越鎮總兵委中將遊擊。1884年春,清政府派其出兵八莫安撫。次年(1885),緬亡於英,李珍國再次請纓往救,不許,遂辭官歸鄉。光緒十三年(1886)十月十九日病故,葬於來鳳山麓。
楊青田(1889—1980),雲南省騰衝縣古永人。“五四”時期在昆明組織雲南學聯,任會長。1925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産黨,被派回雲南建黨,先後任駐粵滇軍政治教官、組織科長、北伐軍第三軍第九師中將政治部主任。曾協助朱德同志在滇軍中開展工作,準備南昌起義。後因病轉入文化工作。抗戰時期任雲南省參議會副議長、副秘書長,積極從事民主革命運動和統一戰綫工作,對爭取盧漢起義、雲南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解放後歷任省政府委員、高級法院院長、省檢察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第一至四屆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1980年病勢於昆明。
白平階(1915年~),年輕時曾當過小學教員、新聞記者、商號職員,解放後歷任騰衝一中、潞西中學的副校長、校長兼任德宏州政協副主席,他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彬彬有禮的學者風度,給學生們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當他於1995年2月辭世之後,更令他當年的學生們深深懷念。白平階先生將他的大半生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而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是雲南文壇上的創作活躍、影響最大的現在文學家之一。1945年,騰衝抗戰勝利後,白平階先生根據家乡淪陷中的見聞及經歷,創作了反映一個回族家庭在戰爭中的悲歡離合遭遇的中篇小說《古樹繁花》,發表在《世界文藝季刊》創刊號上。此文被主編楊振聲先生譽為“代表東方文化的作品”。文中的這個家庭折射出一個民族的呼喊、奮爭及不可戰勝的精神,這是他的現代文學創作中的重頭作品,家乡的父老兄弟真切的懷念這位生於騰衝大地、曾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而吶喊戰鬥並卓有成就的現代文學作傢。
伍集成(1904~)雲南騰衝人。在家乡念完初中便輟學,隨父去緬甸習商。後其父破産,他衹身返回家乡,先後當過學徒、幫工、夥夫、店員、總管、代理縣長,後與人合夥成立萬通公司,在昆明代理棉紗。1946年他到香港,開辦瑞成公司,從事棉紗貿易,公司設在軒尼詩道,從巴基斯坦及埃及買入棉紗,售給香港布商,業務很快便上軌道。50年代朝鮮戰爭期間瑞成將大量棉紗賣給內地。70年代牛仔褲風靡世界,棉紗貿易又到一個高峰。瑞成每年貿易額超過l億元。他衹經營棉紗貿易。1983年他將舊樓擴建成高32層的集成中心,用以出租,每年租金收入達數千萬元。其資産估值逾10億港元。他對家乡發展十分關心,曾捐1000萬港元在家乡設立教育基金,幫助故鄉子弟出國留學。
伍達觀,雲南省騰衝縣人。早年到美國求學,專攻紡織工程學。其父伍集成是雲南有名的富商。可是,伍達觀在美國讀書,沒有完全靠父親,基本上憑自己勤工儉學完成了學業。大學畢業後,伍達觀先生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他至少有兩項值得中國人驕傲的科學研究成果。一項是美國的第一面國旗年久破損。這是美國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他以高超的紡織技巧,修復了這面價值連城的旗幟。他的紡織工藝,“整舊如舊”,天衣無縫地使美國的“國寶”恢復了原貌。為此,美國國會將他列為作出突出貢獻的美國公民永載史册。另一項是人造血管技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做心髒手術時就采用了他參與研製發明的人造血管技術。七十年代,伍達觀先生回到香港經商。他經歷過艱難、挫折和痛苦,但他以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慘淡經營,奮力拼搏,終於闖過難關,取得成功。在他取得成功後,他沒有把財産留給子女,而是捐獻給祖國人民。他說:“成器的兒女,不靠父母的財産過日子;不成器的兒女父母給的錢越多越不成器。錢財取之於社會,要服務於社會。因此,他以母親的名義在清華大學捐款設立“伍謝瑞芝文庫”。在家乡騰衝捐款,幫助因貧睏而失學的兒童重返學校;奬勵優秀學生上進;救擠貧寒的農村孤寡老人。他的義舉和善行在騰衝地區有口皆碑,被廣泛地贊頌和傳揚。一九九六年初,他捐款115萬美元給雲南大學,設立“伍達觀教育基金”,每年奬勵優秀教師及優秀學生。一九九七年,捐款人民幣30萬元在雲南大學創建“伍謝瑞芝文庫”。一九九九年他又捐資40萬元人民幣在雲南大學圖書館建立“伍謝瑞芝文庫”,惠播書香,享慰學子,振興教育,培養人才。
李秉權(1922-2005),雲南騰衝人。李秉權教授是雲南省神經外科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1922年2月28日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騰衝縣的一個小手工業的貧寒家庭。青少年時期,他目睹國傢被日寇侵略和深重的民族災難,自幼立志要為振興中華民族而獻身,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雲南大學醫學院醫學係。1947年7月以優良成績畢業獲學士學位。1949年解放後,應聘于云南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任外科醫師。1949年12月初,李秉權和比他低一年級的校友鬍素秋(現為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婦産科教授)結為連理。1949年12月底,雲南解放;翌年3月,李秉權成為雲南大學醫學院助教及該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醫師。1953年3月由大外科轉嚮神經外科,成為新中國培養的首批神經外科醫師之一。1960年後,在李秉權與神經內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創立雲南第一個創立腦係科,填補了雲南省神經外科空白,其後一直終生奮鬥在神經外科。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與程華青合作,在國內首先開展了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行面神經岩段手術,治療眩暈效果良好。撰有《顱骨大骨瓣並腦室持續引流聯合減壓術在顱腦火器傷治療中的應用》等論文,合著有《臨床實用神經係統解剖學》。 |
|
1:雲南是少數民族地區,請尊重當地民族習俗;
2:昆明到騰衝旅遊的交通方式有飛機和汽車,您如果選擇乘飛機的話,請帶好自己的有效身份證,別誤了登機;
3:騰衝是“中國翡翠第一城”,在騰衝正規商店購買的翡翠品質可以得到保證;
4:騰衝天然溫泉衆多,到熱海泡溫泉建議自帶泳衣泳褲。
5:旅遊途中最好穿旅遊鞋,穿比較寬鬆的衣服;
6:雲南騰衝早晚溫差比較大,早晚可以穿外套,紫外綫比較強,女士可以帶點防曬護膚品; |
|
火山群國傢公園
“好個騰越州,十山九無頭。”騰衝的火山奇觀最適合攀登的是火山群國傢公園中的小空山。山上林木蔥蘢,山頭呈截頂圓錐狀,從山頂下到深47米的火山口底部,到處可看到火山渣、浮岩和火山彈。騰衝火山公園的另一大奇觀,是神奇壯觀的柱狀節理,特別是分佈在黑魚河峽𠔌中的柱狀節理,真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熱海景區
騰衝熱海景區位於騰衝縣城西南20公裏,面積約9平方公裏,較大的氣泉、溫泉群共有80餘處,其中有14個溫泉群的水溫達90℃以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熱泉在呼呼噴涌。世界上有溫泉的地方很多,但像騰衝熱海這樣面積之廣、泉眼之多、療效之好,實屬罕見。熱海中最典型的是“大滾鍋”,它的直徑3米多,水深1.5米,水溫達97℃,晝夜翻滾沸騰,四季熱氣蒸騰。據說從前有一頭牛到大滾鍋邊舔吃帶鹹味的泉水,不小心掉入鍋內,待牧童從村裏喊人來時,已煮成一鍋牛肉。
北海濕地
騰衝北海濕地保護區,位於縣城西北嚮,距城12.5公裏,是1994年12月國傢首批公佈的全國33處國傢重點濕地之一,也是雲南省唯一的國傢濕地保護區.保護區面積 16.29平萬公裏,北海面積 0.46平方公裏,其中水面面積0.14平方公裏,海排面積0.32平方公裏,北海濕地保護區四面環山,地理位置特殊,屬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態係統,大片漂浮於水面的陸地;猶如在五彩繽紛的巨型花毯,具有生物多樣性復雜、生産力極高的特徵。
和順僑鄉
位於騰衝縣城西南4公裏處的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該鄉人口不到6000人,而僑居國外的和順人卻有萬人之多,分佈於13個國傢和地區。雖然地處西南邊陲,但和順卻擁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這裏民風淳樸,生態良好,民居建築古色古香,主要景點有艾思奇故居、和順圖書館、彎子樓民居博物館、劉傢大院、劉氏宗祠、雙虹橋、洗衣亭等。
疊水河瀑布
發源於騰衝縣東北部的大盈江,屬於伊洛瓦底江水係,沿途衆流匯合,水量漸豐。它流經騰衝縣城西約二公裏的地面時,遇到一個巨大的斷層崖。崖旁三峰突起,比肩兀立,水從左峽中奪路而出,從46米高的崖頭跌下深潭,然後繼續奔涌嚮前。這裏,河水仿佛被疊為二折,故俗稱“疊水河瀑布”。
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位于云南騰衝縣城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建有滇西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騰衝收復戰陣亡將士的紀念陵園。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
|
騰衝風味飲食品種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衝社會歷史發展的一些軌跡。騰衝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來文化交融的結果: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精彩紛呈的節日大大豐富了騰衝飲食的文化內涵。
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和美食成為旅遊業的三大優勢。騰衝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藴,獨特的人文景觀,奇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名特産品,使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充滿迷人的色彩;而在雲南小有名氣的騰衝風味飲食正以其琳琅滿目、精彩紛呈、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出誘人的魅力。這是騰衝發展旅遊事業,促進騰衝開放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因此,介紹騰衝風味飲食,探討其文化內涵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概覽騰衝風味飲食當首推餌絲餌塊, 騰衝餌絲係由洞山鄉鬍傢灣村人發明,采用當地特産漿米加工製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為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一種方便小吃。
餌絲一般有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塊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蔥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將餌塊捲切成片,雜以鮮肉片、雞蛋、香蕈、西紅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調料、熱油炒熟而成。這種炒吃法,叫做“炒餌塊”,騰衝人又稱之為“大救駕”。相傳明末清初,南明永歷皇帝奔逃至騰衝,在疲憊不堪、饑寒交迫之時,得吃炒一盤餌塊,竟如同吃山珍海味一般,不覺脫口說道:“真乃大救駕也!”“大救駕”之名便由此而來。牛肉餌絲則以麻辣而聞名;稀豆粉餌絲清爽適口,老幼皆嗜。騰衝風味中的一絶 -----土鍋子,譽滿全省名揚東南亞國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不同於普通火鍋,火鍋是用金屬做的,而土鍋子則以騰衝當地的一種陶土“烤製” ① 。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的烹製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骨湯,底菜豐富、搭配合理,青菜為主配以芋頭、山藥、白蘿、鬍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十幾種植物原料和動物原料,底菜的製作和安放有一定的程序;土鍋子的造型美觀,而且保持原汁原味,營養全面。炒棕苞是騰衝有名的筵席菜,講究刀法,工於火候,選料嚴謹,註重色、香、味形。棕苞白豆腐湯稱為“假魚湯”,因其味可以與魚酸湯的鮮味媲美。春節期間,騰衝筵席上大都少不了一盤這樣的湯,又名“清湯”,味鮮中帶苦,苦後回甘,涼辦棕苞別出心裁,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新食法,味酸辣微香,餘味無窮。騰衝的魚以江魚最出名,竜江癩鼻魚、檳榔江上樹魚、大盈江的小花、明光河的白魚……都是魚類中的珍品。魚的食法最地道的騰衝風味當推江水煮活魚,舀兩瓢江水,掐一把江邊的野菜,放大酸大筍、芫荽、香辣柳、鬍辣子,味美無比。而棕苞煮江魚,是名菜配名魚,名聲最響、味道更佳,除此,蔥薑燴鯽魚、白蘿蔔絲煮泡桐魚、水香菜煮羅非魚、火燉小花魚、酥小魚、酥小蝦都頗具有騰衝風味。水泡魚是荷花人的 絶活,清水盛入罐中放上精????,鯽魚剖開洗淨,魚腹中塞上花椒粉、辣子面、茴香籽粉、????等、泡入水中 ( 不能放酒 ) ,保存幾個月,魚不會變質,燉食異香撲鼻,魚肉特別滋嫩,炸食皮脆肉香酥、味醇厚。
騰衝的肉餚頗具地方特色,大薄片已成為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製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調料齊全,具有鹹、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脆嫩,嚼時有勁,回味無窮。另有用豬頭、豬腳、豬肚、豬腸子等配全調料烹製而成的燒臘,色澤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膩,味尤為鮮香濃郁,以之蘸餌塊粑粑味道極佳,風味獨特。此外,焐豬肉、趕馬肉、酥肉、臘肉、火炕幹巴、幹腸子、豆腐湯……各具特色。銀杏豬肚營養豐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風櫃、茴香剁肉圓,都具有滋補食療功效的美食。
騰衝風味的傢常菜酸、辣、苦、鹹、甜、香種種滋味俱全,又以酸辣為主,用得最多的佐料是酸大筍、幹腌菜、臘腌菜、水腌菜、糊辣子、糟辣子、小米辣、鹹菜等調料,都是獨具特色的騰衝特産,各種時鮮小菜烹飪都是以味見長。洋酸茄拌青辣子,佐以幹雞樅、大蒜、生薑、芫荽,是最有名的騰衝傢常菜。
騰衝鹹菜久負盛名,綺羅臘腌菜、洞坪水豆豉、和順幹腌菜、荷花的水腌菜……都具有很大的名氣,另外,臘豆豉、豆豉餅、豆腐片、豆腐渣餅、辣椒薑片鹵腐、葉子鹵腐、蘿蔔幹等味道與衆不同。
騰衝風味小吃的品種之多在雲南地、縣一級大概名列前茅。稀豆粉粑粑、稀豆粉油條講究調味,香芝麻、花生粉、芝麻油、花椒油、草果油、辣子油、大蒜油、苤菜根油、鹹醬油、鹵腐水、芫菜,放齊調料,香、麻、辣、鹹、甜各味俱全。白糍粑、飯豆糍粑、酥子糍粑、糖糍粑、軟糯香甜、風味各異;黃花粑粑清香撲鼻;燒臘粑粑,苦蕎粑粑、酸水粑粑、濃豔香酸。還有吃不完的涼拌小食:豌豆粉、捲粉、米涼粉、苦蕎涼粉、甜蕎擦粉、苦蕎米綫、芭蕉玉粉 ……各具特色,此外,還有騰北的“馬打滾” ② 、騰南的粘米團、和順的“頭腦” ③ 、香糯稀飯、甜白酒湯圓、豆腐腦、菜豆花、蒸糕、蕎糕、麥糕、米糕……真可謂舉不勝舉。
騰衝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條件為騰衝風味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騰衝風味飲食的形成更有其歷史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衝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
人物
馬子竜 1943年7月生,雲南騰衝人,回族。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陸軍戰士,代理排長,幹事,科長,團政治委員,雲南省軍區政治部組織處處長,成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85年8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副政治委員,1995年3月任陸軍第14集團軍政治委員。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任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1994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中共第十六屆中央紀委委員。
張天放(1893—1984)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騰越鎮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科畢業,曾參加辛亥騰越起義和“五四”運動,1923年被派為雲南代表赴上海參加各界聯歡會,受到孫中山接見。在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堅貞不移。解放後歷任雲南省林業廳長、民政廳長、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並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雲南省委主任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病逝於昆明。
張德輝(1895年—1971年),字煥然,號念翁,騰衝和順人。1911年,考入大理模範中學,1913年赴日留學,次年考入長崎醫科大學,專習婦産科,1923年1月畢業。張德輝回到上海後開設東方醫院,1926年回到騰衝,1927年開設東方醫院。騰衝淪陷後,他被迫充當日軍翻譯,期間,曾多次將日偽情報送給抗日軍隊。1946年任和平紀念醫院董事,新中國成立後,張德輝先後擔任城關聯合診所所長、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兼婦産科主治醫師、縣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縣政協副主席,1959年曾以華僑身份赴北京觀禮。“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
寶福凱(公元1963~今),雲南騰衝人。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家和蟲媒傳染病專傢。寶福凱,1963年4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生學歷,碩士、博士生,美國耶魯大學3年博士後學習、研究經歷。1985年昆明醫學院醫學係本科畢業,1987年研究生畢業,2002年-2005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現任昆明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昆明醫學院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站技術負責人、微生物檢測室主任。係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美國紐約科學院(NYAS)、美國蠃旋體研究會會員,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蜱傳蟲媒病原體和蜱傳蟲媒傳染病(tick-bornepathogens and tick-borneinfectiousdiseases)的病原學、免疫學、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學;(2)結核病病原學、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主要成員參加過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和美國NIH項目4項,主持過多項雲南省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廳基金項目的研究。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70多篇,其中國際權威雜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InfectDis》1篇;SCI收錄8篇,影響因子纍计達85.8;獲發明專利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5部。
張問德(公元1881年一1956年),字崇仁,雲南騰衝城人。1942年夏,日軍鐵蹄近騰,城中軍政官吏聞風喪膽,棄城而逃,遂使邊地名城不戰而陷敵手。時張問德已年過花甲,臨危受命出任“縣已不縣”的騰衝縣長,不顧一切地投入保傢衛國的艱苦徵程,在界頭、麯石一帶組建起了戰時縣政府和騰西北抗日前方根據地,“抗日縣長”之名不脛而走。1943年8月31日,日軍侵騰行政班本部長田島緻函張問德,企圖軟化誘降。張問德怒火中燒,寫下了當世名檄—《答田島書》,痛斥日寇戰爭罪行並表達騰衝人民抗戰决心。此文怒血沸於中而婉辭流於外,至今仍被視為當代之“正氣篇”盛傳不衰。張問德的《答田島書》,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大國風度,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他被陳誠譽為“全國淪陷區五百多個縣縣長之人傑楷模”,被蔣介石譽為“富有正氣的讀書人”。他的名字,被收入《大陸名人集》。
寸樹聲(1896—1978)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人。愛國民主人士。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歷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經濟係教授,西北聯大商業係主任。1940年回鄉,創辦和順益群中學,任校長,兼中心小學校長與和順圖書館館長。解放後,歷任騰衝縣人民政府縣長、雲南大學副校長、全國政協第3、4、5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民盟雲南省主任委員等職,1978年病逝於昆明。
艾思奇(1910~1966)中國哲學家。雲南騰衝人。早年留學日本,1935年參加中國共産黨。1935~1936年任上海《讀書雜志》編輯。1937年到延安,歷任抗日軍政大學主任教員、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他長期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註意把馬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和大衆化。積極與各種唯心主義哲學論戰,捍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在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著作有《大衆哲學》、《哲學與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編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
李根源(1879-1965)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于云南騰越(今雲南騰衝)。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秀纔,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退出政壇,隱居吳中。“吳淞戰事”起,與張仲仁等撫傷救民,收斂大批陣亡將士遺骸,葬於藏書五峰山與馬崗山。1936年,為營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與張仲仁等倡議組織老子軍。不久離蘇去內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病逝於北京,骨灰安葬於藏書小王山。今小王山闢有李根源紀念館。
張文光(1882——1914)字少三,騰越(今騰衝)人。出生於富商家庭。少有大志,仗義疏財。1906年經楊振鴻介紹加入同盟會,變賣傢産進行革命,後組建自治同志會。1911年7月與刀安仁等製定起義方略。陰歷九月初六日舉行第一槍,宣佈建立滇西軍督府,被推為第一都督,後任省協都督兼大理提督。因遭猜忌排斥辭歸故裏。1914年被唐繼堯派人刺殺於硫磺塘(今熱海)溫泉。1923年,張文光沉冤被昭雪,追授陸軍中將,授二等嘉禾章,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其墓現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木欣(1881~1964),字榮庭,號木石居士,城關人。早年就讀於王承謨門下,光緒二十四年(1898),去學從商。他將讀書時省下的錢,購買了1支玉鐲,售出後得利4倍,以此為資本,到蒲窩收放糧食、土産,兩年得利600多元。清光緒三十四年,張木欣至廣州,在永貞商號當店員,並入1股。他在廣州6年,每日清早即起,刺探商情。使永貞號因此獲取了大利,他也從中受益。後來。他到香港創辦富滇銀行,接收了錫務寶華公司,設莊於南洋群島。民國3年,開辦山東行、利源、長利行等商號,在轉手德商存貨中,獲利40餘萬元。宣統元年(1909),張在廣州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1913),“二次革命”失敗,他在香港為革命黨人辦理手續出洋。民國3年,孫中山派人到港籌款,他即匯給上海陳其美5000元。同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民國5年。為反袁稱帝,孫中山從張木欣處支取7萬餘元,在香港奔走革命的鈕永建、李根源、林虎等革命黨人的一切費用,均由張木欣籌措,共支用20多萬元,袁政府為此特發電給香港當局請予追究,使張木欣遭到拘留和檢查。張木欣回上海後,又撥了7萬元給宣傳護法的《中華新報》。以後,海軍宣佈反袁,他預支給軍費20萬元。為支援反清反袁的革命運動,他共先後耗去存款40多萬元。民國7年,張木欣前往新加坡,通過入股集資,購買了價值20萬元的500多英畝橡膠園;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金價跌落的機會,購買黃金,至世界大戰結束時售出,獲利14萬多元。此期間,因新加坡當事人擅自以12萬元的廉價將膠園出售,使他遭受巨大損失,民國8年,他集資50萬元,成立信誼對德貿易有限公司,一度獲利30餘萬元;後大部分物資在青島被當局扣留,損失140多萬元,他一笑了之。民國16年,張移居北京,從收藏傢中購買了數萬件文物古籍。民國20年運回騰衝,在來鳳山麓新建房屋,將這些古畫、古玩、古籍陳設其中,定名木欣圖書館。民國31年騰衝淪陷前,張離開騰衝,定居北京,曾任國際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張映文(1$76~1966),字憲周,洞坪人。因身材高大,人稱“張高人”。14歲拜天德堂王鎮鑫為師,習醫10年。24歲懸壺行醫,設育生堂於城關全仁街,善治喉科、瘡科和婦科病,醫術造詣超過其師,在本縣和今德宏、緬北一帶享有盛譽。張師古而不泥古,善於發掘和運用本地中草藥,高黎貢山上有一種野生口芪,比《本草綱目》上記載的和市場、藥店裏銷售的粗壯碩大,別人用後不止汗反而發汗,故不敢用。經他研究炮灸加工後,止汗效果很好。他用黃精,以海糞(草煤)火煮一晝夜,再加蜂蜜和柏枝水熬製,療效倍增,他自製的珍珠白雪散,治療喉癥特效。他製膏藥色清如水,明如鏡,治療跌打損傷和瘡瘍腫毒效果很好。他醫治癲癇病也有獨到之處,為昆明軍區某幹部傢屬治療,一料藥即愈,病人送他一面大理石畫像,表示感謝。民國初年,張曾任國民革命軍騰衝獨立大隊軍醫,熱心地方衛生事業。民國20年(1931)騰衝醫師公會成立,他被選為監察委員。民國24年,醫師公會改組為醫師同業公會,他當選為常務委員。民國34年,重組醫師公會,他仍為常務委員;同時兼作洞坪鄉學校董事會董事長。解放後,組織騰衝縣衛協,他是發起人之一;又多次當選為縣人民代表、縣人大委員、縣政協委員。
劉輔國(1880~1938),字弼臣,董庫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隨父到幹崖(今盈江)弄璋經商。次年,結識了革命先達秦力山,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又結識了楊振鴻。光緒三十四年,四川李遐章、江蘇王堯民、東川黃子和、永昌何仲傑等同盟會人士先後到董庫村拜會劉輔國。李遐章帶來了楊振鴻從新加坡寄來約大夥準備起義的密信。由於風聲走漏,衹好各自逃匿。這年,居正、黃子和從仰光到弄璋,在劉輔國傢留住數月,縱談革命方略,叫劉到騰衝調查軍械局存儲武器的實數,他如期完成了任務。劉輔國與張文光,為心腹之交,劉要張聯絡軍界,組織會社,並將自己在弄璋的房屋、田地出售,作為革命經費。劉又帶張到幹崖,會見了早期同盟會員刀安仁,商定由刀號召十土司為後援,更加堅定了張革命的决心。宣統元年(1910),劉輔國到騰衝董庫傢中,召集同志討論發難方略。宣統三年,張文光從勐拱回到弄璋,劉催促張起事。七月,他又帶信叫張文光到幹崖,與刀安仁共同議定發難日期。這時騰越自治會飛函到弄璋,報告騰越自治會已暴露,清政府將逮捕會員,要他們火速遠避。張與劉商量應付辦法,劉說:“諺雲,打人不如先下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還可以輓回。”經秘密策劃,張按劉的意見,化裝繞道回騰越,秘密準備起義。當張再次到幹崖嚮刀安仁取《革命方略》時,劉輔國已到蠻允、昔馬、戶臘撒等地通知各營駐軍,準備響應起義。九月六日晚,張文光在騰越起義後,劉輔國即在弄璋調集邊防各營響應。因糧餉不夠,劉依照《革命方略》,嚮弄璋富戶藉得印洋3000盾,分給各營。十三日,劉統帥邊防各營到騰。劉到騰衝後,張文光召集地方父老、文武官吏開會,表彰劉的功勞,推劉為都督,劉謙虛地推辭說:“餘何敢言功,不過應盡黨職而已,功在諸先烈及各同志、海外僑胞。”經再三推讓,纔就任了民政司職務。張文光每遇要事,都要與他商定。中華民國成立後,劉去職歸農,不問世事,直至民國27年(1938)2月3日去世。李曰該贊揚他:“奔走革命,混跡風塵。發難邊陲,一鳴驚人,……進不可測,退尤難及……清風邈矣,慨獨在予。”
劉楚湘,字夢澤,號適齋,1886年生,騰衝人氏,1916年即任民國衆議院議員,1923年抵製曹錕賄選,並著文評擊腐敗政治。1942年5月10日騰衝縣城陷落後,群竜無首,一片混亂。劉楚湘以自己在民間的聲望,於5月28日在麯石秧草塘會集各地士紳,商討抗戰事宜,首舉抗日旗幟。6月5日,在預備第2師副師長洪行主持下,在麯石江苴成立了騰衝縣臨時縣務委員會代行縣務,劉楚湘任主任委員,集合了千餘抗日志士,籌辦訓練班,組織民衆武裝,搶運抗戰物資,共同收復失地。後任第11集團軍高參。1944年9月騰衝光復後,劉楚湘繼張問德任騰衝縣長,辦理善後,1945年日本投降後,即辭職回傢讀書著述,至1952年病逝。
李輔仁(1900~1940),字幼庵,又名遇安,洞山區下綺羅人。生於緬甸勐拱,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鼕到下綺羅小學讀書。他酷愛數學,初小畢業便能演算高小算術。宣統三年(1911)考入中學,他目睹英帝國主義對騰衝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屈辱賣國,非常憤慨,立志奮發讀書,科學救國。民國8年(1919)在李根源提攜下,到廣東韶關講武堂第二期軍訓班學習。民國9年(1920)到北京,考入北大預科班。民國13年秋,考入北大電機工程係。民國14年經楊青田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積極開展革命工作。是年6月,他參加了北京工人、學生支援上海“五卅”運動的募捐、示威遊行和罷課鬥爭。11月28日,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首都革命”。民國15年春,李與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的雲南廣南縣壯族女學生儂淑玉結婚。李邊讀書邊做黨的工作,傳送散發黨的刊物,宣傳組織“學運”。3月18日,北京3萬多群衆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李參加了集會和遊行。反動軍警嚮示威遊行隊伍開槍射擊,造成著名的“三•一八”慘案。當時黨的文件書刊由儂淑玉收轉,特務發覺後,以“幫共産黨做事”罪名逮捕了儂淑玉。儂在獄中多次被刑訊逼供,始終沒有暴露丈夫的身份和黨的秘密。民國19年儂保釋出獄,李同時畢業。為避免特務糾纏,全家遷到吉林教書。李在教書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4年10月,李轉到江西南昌寶靈女子中學教書,儂於年底病故。民國25年1月,李輔仁奉黨的指示,奔走於南京、上海等地做抗日統一戰綫工作,其間,曾到江蘇鎮江市丹徒縣黃墟鄉與新四軍遊擊隊領導人董又新共商抗日工作。李食無空時,居無定所,為便於工作,把長子亞迪(李偉)托董又新妻子照料,把未滿周歲的三子送給當地一小學校長收養。民國26年蘆溝橋事變後,李輔仁被派到江蘇浦鎮國民黨第85師工程處任工程師,設計建造營房;後轉到南京中央政府軍政部城塞局任技佐,設計構築江防要塞炮臺等抗日工事。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病。民國27年,病情加重,經江西新四軍貴溪辦事處主任溫仰春籌措,回昆明南郊前衛營地養病。民國28年,又經楊青田等安排幫助,離昆明回騰衝下綺羅養病。民國29年9月9日,病故於下綺羅靖瀾寺。
王少岩(1903年-1995年),男,漢族,騰衝縣人。幼年在家乡讀私塾,17歲時進入父親與友人合夥開設的茂延記商號學做生意。1927年茂延記商號改組為茂恆商號,王少岩任昆明分號經理。由於他經營有方,分別在上海、成都、拉薩、香港、仰光、加爾各答等地設立分支機構30餘處,發展成為南經營國際貿易的著名商號。總號遷昆明後,王少岩任董事長。抗日戰爭中期,他創辦擁有兩萬紗錠的雲茂紗廠,並兼任董事長。為發展雲南地方民族工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建立以後,王少岩同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真誠合作,先後擔任昆明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副主任,雲南省第二屆人民委員會委員,雲南省工業廳翩廳長,雲南省輕工業廳副廳長,雲南省財經委員會委員,民建昆明市委第一、二屆副主委,民建雲南省委第一、二屆常委、主委,民建中央第一至五屆委員、常委、咨議委員會常委,雲南省工商聯第一至一七屆常委、副主委、主委、.名譽主委,全國工商聯委員、常委,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雲南省第二、三屆人民政府副省長,政協雲南省第一、二、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第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全國第一至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雲南省第二、五、六、七、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省第五、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為省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王少岩的一生是愛國的、進步的一生,他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白色恐怖時期,在共産黨的政策感召下,同情、支持人民革命事業,資助、掩護地下黨的同志開展革命活動,為人民解放事業和愛國民主運動作出貢獻;在雲南解放前夕,有的股東提出將雲茂紗廠遷往國外,他力排衆議,堅持將廠址設於昆明;建國後,他毅然從香港返回昆明,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他出巨資購買國傢建設公債,為恢復和發展雲南地方經濟作出貢獻;抗美援朝期間,他主動嚮中國人民志願軍捐獻戰鬥機一架,體現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擁護社會主義,帶頭接受黨對一民族資産階級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使雲茂紗廠成為全省第一傢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他十分重視教育事業,60年代初,當國傢處於睏難時期,他捐獻大量資金並帶動工商界共同創辦“昆明東風中學”(現昆明第十中學),他還捐資20餘萬元,為騰衝家乡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王少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長期擔任省級領導職務,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和傢人、從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李鏡天 (1904—1995年),1904年生于云南騰衝縣和順鄉,緬甸歸僑。1917年赴緬甸求學,1928年接手其父經營的“永茂和”商號,1933年赴上海開拓東南亞貿易,1949年10月從仰光回昆明,1951年初參加組建“昆明歸國華僑聯誼會”,任籌委會主任,1953年出席全國工商聯首屆代表大會和中央僑委擴大會議,1956年任昆明歸國華僑聯誼會主席。歷任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常委,一至四屆昆明市僑聯主席、三、四屆省僑聯副主席。
王昭明(1914—1999年),1914年生于云南騰衝縣,緬甸歸僑。17歲進入商號涉足進出口業務,1949年,在昆明籌建的雲茂紗廠正式投産,之後相繼捐款支持中共地下黨活動,抗美援朝時期,捐獻飛機一架。1954年,雲茂紗廠成為雲南第一傢公私合營企業,1962年,捐資創辦昆明東風中學。從1954年至1996年間,先後擔任昆明市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全國第七、八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常委,同時擔任省、市民建、工商聯副主委、主委等職務。1960年起,任雲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一、二、三、四屆主席。
尹曰莊 (1936年-)1936年出生于云南騰衝縣,緬甸歸僑。1958年雲南大學化學係畢業,先後在昆明農林學院、雲南農業大學工作,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務處處長。1989年10月調雲南省僑聯工作,任第五至六屆四次全委會主席、1990年9月任省僑聯黨組書記。先後擔任中國僑聯第四、五屆常委,省政協六屆委員,1993年1月至2001年2月任省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外事華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2月退休。
李彌(1902年—1973年),字炳仁,號文卿,籍貫雲南騰衝,出生於盈江縣。.n1926年黃埔第四期畢業。1936年任江西瑞昌縣長,1939年參加昆侖關戰役。1940年,棗宜會戰後,調升為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1944年奔赴滇西鬆山戰場,加入中國遠征軍,打響鬆山戰役,因功升任第八軍軍長。1948年所部改編為第十三兵團,任十三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中,奉命支援黃百韜部未果,不久第十三兵團全軍覆沒,李彌化裝逃到山東濰縣、青島、乘海輪赴南京、上海。後任第十三編練司令部司令兼重編第八軍軍長,往閩西、雲南徵兵。1950年李彌率部撤往緬甸、老撾、泰國交界地,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繼續與共軍對抗。1954年撤往臺灣。1973年3月10日病逝於臺北。
梁正中(1891年—1950年),字用衡,古永硝水塘人,因傢住騰衝西北琅琊山下一小村,極富正義感和愛國熱情,被騰衝人稱“琅琊高士”。曾入省立大理中學、北京法政大學讀書,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返騰後任王屬聯合中學學監,在緬甸密支那創辦一所初中。固國後在其傢後面建小學一所。1930年,參加滇緬北段邊界調查,獲外交部“調查界務,懋著辛勞”奬狀。1935年,任縣參議會副議長。1937年,梁正中帶古永民工修築滇緬公路。日軍侵陷騰衝,梁正中支援並臨陣指導遊擊隊作戰,在一次戰鬥中擊斃日軍數十人。他積極抗戰,收復後任縣參議會議員。1943年,因接應英軍少將蓋爾剋殘部30餘人撤退至中緬邊境,後冒險護送越過漫長的日軍封鎖綫,幫助反法西斯之盟友,獲英國皇傢勳章一枚。1950年4月7日,病卒傢中。
李曰垓(1881年—1944年),字子暢,騰衝和順人。清庠生,北京京師大學堂畢業,授舉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出任永昌中學教習。在任雲南全省沿邊士民學堂總辦期間,創始沿邊地區土塾128所。參加領導辛亥臨安起義後,歷任省軍都督府軍政部次長、民政司司長兼司法司長、滇南觀察使、西藏宣尉使、雲南第一殖民督辦兼公路局長、孫中山派駐香港代表,政績顯著,諸多建樹。1915年蔡鍔首義護國時,就任護國軍秘書長,所寫《討袁檄文》,海內外迅速響應。國學大師章太炎稱他為“滇南一支筆”。李曰垓先生一生為官清廉,生活節儉。他的著述頗多,有《天地一庵詩文抄》5捲、《客問》、《漫汗錄》、《文牘篇》、《滇緬界務說略並圖》等。他的詩文《雙橋行》至今仍鎸刻在石頭山中,不虧為護樹名篇。
王開國(1865年—1932年),字承謨,又字二莊,騰衝全仁街人。1893年鄉試,中癸巳科舉人。次年赴京春試不第,返鄉後又不願隨父從商,而心事教,樂耕舌,喜硯田,自甘清苦。辦學從教40餘年,始終以“遵聖言、篤鳳義、端職業、淡榮利”為宗旨,闡幽發微,啓發誘導,尊師愛生,先後培養學生2000餘人;學生遍布於軍政、文教、工商各界,張文光、李彌、張木欣、王少岩、王昭明、董率真、吳寶泉、劉明德等。先生擅長書法,被譽為“滇西書人第一”。於1932年臨終前夕,自題壽域聯:“明月自來還自去,青山埋骨不留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傢、思想傢章炳麟先生於次年為他書寫了墓碣。七年之後,耆紳及其學生在毗盧寺右側建“王公祠”紀念,保留至今。
李珍國(1827—1887),騰越鎮下綺羅人。曾參與鎮壓雲南回民反清起義,轉戰18年,清同治年任威遠營參將,之後升騰越鎮標中衡、左營都司、竜陵營參將,誥封匡勇巴圖魯、騰越守備總兵官副將。同治13年(1874),英駐華公使館翻譯馬嘉理潛入騰衝搜集情報被驅逐出境,李珍國下令部隊加強邊境防衛。不久,馬嘉理偕英軍官柏朗率軍200餘人入侵。馬嘉理領前鋒數人探路,至幹崖(今盈江)蠻允時被李珍國派員勸令撤出,馬嘉理拒撤並悍然槍殺我邊民數人,清軍民奮起反擊,將其一行全殲於戶宋河畔,並給柏朗部以有效阻擊後逐回緬甸。事後,清政府竟下令查辦“肇事者”李珍國,還與英簽訂《煙臺條約》。李珍國被押至昆明入獄候審,後削職回騰,旋被騰越鎮總兵委中將遊擊。1884年春,清政府派其出兵八莫安撫。次年(1885),緬亡於英,李珍國再次請纓往救,不許,遂辭官歸鄉。光緒十三年(1886)十月十九日病故,葬於來鳳山麓。 |
|
騰衝是一個多民族的縣份,2001年12月3日全縣有少數民族2639392人,人口占全縣總口59387的6.6%,其中世居少數民族共6種,即傣族、傈僳族、回族、傣族、白族、阿昌族.提起騰衝,人們都喜歡用“神奇豐富、五彩繽紛” 八個字來形容,這裏 不僅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其中,又以傈僳族的民俗風情最有名,為中外遊客所嚮往 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擯榔江的流水最清,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凡是到過騰衝邊境綫傈僳山寨做過客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從騰衝城西行60公裏,來到中緬邊境的猴橋鎮,一下車,擯榔江便呈現在眼前了.擯榔江發源於騰衝縣西北部五臺山一帶,於古永芭蕉林流入盈江縣,境內流長59公裏由於兩岸皆是茂密的森林,無任何工業污染,河水清澈透明,江畔自然風光秀美無比.在中國最西南的鄉村一猴橋江中多奇石,巨石兀立,有的狀如蜂窩、有的大士。房屋,經幾千萬年的江水衝刷,、千奇百怪,伊然一座天然石雕公園.這些江心花園毫無人工雕鑿,全係自然天成,在江心形成一片片白色的沙洲。沙洲上長出高大的青鬆巨石,周圍,長滿各種色彩的杜鵑花,它們都在緑水環繞之中,宛如大大小小的水石盤景,真是鬼斧神工的傑作。在清澈明靜的水中,靈活秀美的青魚在石縫、花間穿行,悠然自得,情趣盎然。
在擯榔江、棕色河、黑泥潭交匯處,樹林中有一清代建的“得勝碉”遺跡,碉外還有一石堡,構成了險要地段的防禦工程.據說,駐守在此的傈僳族“弩兵”還曾在這裏抗擊過外敵入侵呢。此處的“棕包煮白魚”亦是當的一道句菜,別有一番風味。猴橋是中印公路中國境內的第一橋,猴橋旁有猴橋村是騰衝最大的傈僳族村寨,是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最後一站.這裏的傈僳族不同於怒江一帶的傈僳族,他們的服裝豔麗、民居、歌舞、食宿等有鮮明的特色,“上刀山下火海”的刀行節就是在這是舉行.每當逢年過節,婚嫁喜慶之時,那些傈僳姑娘穿着鮮豔奪目的花衣裙走來走去,令人眼花緣亂,目不暇接.當她們趕着牲畜上山放牧,那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翠緑的山野牛羊跑,加上傈僳姑娘五彩繽紛的花衣裙的點綴,會給人一種士詩如畫,如癡如醉的感覺, 騰衝的傈僳姑娘出嫁,其他嫁妝可有可無,但一定數 量的花裙子和佩帶是必不可少的.她們的包頭是用各色布 料做成的,上面鑲嵌着貝殼、銀飾等。加上耳墜、手鐲,當他們載歌載舞的時候會發出一陣陣悅耳動聽的響鈴聲,撩人心弦,小夥子聽了難免為主動情.姑娘們預項上挂着用許多種顔色和式樣辛成的項鏈,有玻璃、水晶、塑料、 燒料做的;也有用珠見、瑪瑞做的,少則二三串、多則十 幾串,重達數斤,難燦奪目,華貴莊重.腳上還配有藤衊削成的,上百圈粗細均勻,又黑又亮的漆箍和各色布料縫 成的套筒,更顯得精幹利落.新嫁娘的連衣裙是用紅、黃、 藍、緑、白五種顔色的布料直拼成的,穿上這種衣服顯得 更加嫵媚動人.
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長衫或短衫,穿褲子,褲長及 膝.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若發辮於腦後.個別在社會 上享有榮譽和尊嚴的人。則在左耳上挂一串大紅珊瑚.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左腰佩砍刀“右腰挎話包,號弓是他們的貼身之寶,有些還是世代相傳的.
刀桿節是騰衝僳僳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相傳源於明正統年間;當時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駛三徵麓兒 王尚書到騰越帶領人民安邊設卡,團结民族兄弟共同對敵,深得僳僳族的信賴和敬仰。王回朝後被姦臣所害,為紀念他抗敵安邊的功績,僳僳族便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活動,激勵後列繼成先輩的光榮傳統,保傢衛國。這就是傈僳族的刀稈節: 刀稈節有兩項大的內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 刀稈”.“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舉行 傍晚來臨、在一大塊平地上,“呼呼” 燒着的面積約五平 方米,厚約五十釐米的中踩炭堆,‘火光映紅天際,熱量灼人 肌膚.當主持人宣佈刀稈節開始時,在一陣鑼鼓聲中, 見一群身着紅裝的漢子,赤腳眺進了“火海”.他們在火海中時而跳躍,時而翻滾,跳動的雙腳濺起無數紅亮的火星.繼而,又見他們雙手捧起通紅的炭火,閃電般地在臉上擦洗、搓揉,真正進行火的“洗禮”.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戲玩具,使觀者大為震驚.“火海”表演結束後,男男女女便圍着火堆通宵“跳戛”,對歌,直到東方發白。 |
|
- n.: Tengchong County
|
|
騰衝 |
|
|
|
騰衝縣中醫院 | 騰衝縣第七中學 | 騰衝縣人民醫院 | 騰衝縣安定醫院 | 騰衝縣騰城清真寺 | 騰衝縣民族服裝廠 | 騰衝縣工藝美術廠 | 騰衝縣衛生防疫站 | 雲南省騰衝縣翡翠賓館 | 騰衝縣皮革塑料製品廠 | 雲南省騰衝縣衛生防疫站 | 騰衝縣翠光玉器工藝廠 | 騰衝縣鳳南珠寶玉器加工廠 | 騰衝縣人民醫院性病防治中心 | 雲南省騰衝縣東方紅製藥有限責任公司 | 雲南省騰衝縣騰興珠寶工藝有限公司 | 雲南省騰衝縣寶利達工藝品有限公司 | |
|
|
打苴鄉 | 界頭鄉 | 上營鄉 | 和順鎮 | 新華鄉 | 小西鎮 | 瑞滇鎮 | 勐連鄉 | 騰越鎮 | 固東鎮 | 猴橋鎮 | 麯石鄉 | 明光鄉 | 馬站鄉 | 中和鄉 | 清水鄉 | 芒棒鄉 | 五合鄉 | 蒲川鄉 | 團田鄉 | 荷花鄉 | 滇灘鎮 | 北海鄉 | 荷花傣族佤族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