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 : 疾病預防 > 腹瀉
目錄
No. 1
  指排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薄或呈水狀,有的帶膿血,常兼有腹痛。由於腸道感染,消化機能障礙而引起。也叫水瀉。通稱拉稀、瀉肚或鬧肚子。
fù xiè fù xiè
  由於感染、發酵或中毒的原因或生理性紊亂而引起不正常的腸內容物(多少像液狀)頻繁排出
No. 3
  【概述】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診斷】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癥狀、體徵、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倒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如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綫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治療措施】
  腹瀉是癥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産毒性大腸桿菌,蠃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緻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係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 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衹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儘管經對癥治療後癥狀已有好轉,絶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衹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製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 可選植物神調膠囊等藥物。
  【小兒腹瀉】小兒腹瀉,尤其是秋季腹瀉治療起來是比較睏難的,原因多種多樣.腹瀉大致分細菌性腹瀉(也稱菌痢)、病毒性腹瀉和功能性腹瀉.有趣的是:除功能性腹瀉外,林可黴素配伍病毒唑每日兩次肌註效果都非常好,價錢也便宜(2mg林可黴素+0.1mg病毒唑成本不過1元錢),而同樣的藥用輸液的方式給藥反而效果不理想。應該註意的是:對重度脫水的患兒一定要補液,以防患兒脫水。有時候,在大醫院治療花了很多錢,小小的腹瀉還是解决不了。當然原因很多,其中就有屈於利益驅動,開不實用的大處方.象這樣便宜好用的藥大醫院已幾乎不用了...
  另外,民間自配的中藥肚臍貼劑對小兒頑固性腹瀉的治療效果奇佳,合肥市三裏街的張宗彩老先生自配的中藥肚臍貼劑治愈了很多久治不效的患兒和成人,因不打針、不吃藥、孩子無痛苦、也無副作用,深受傢長和小朋友的歡迎。老人年近八旬,山南海北的通過郵購方式索藥者絡繹不絶,這也說明了傳統中醫對頑固性疾病治療的魅力.
  轉自:http://www.zhanglangw.com/8-5
  【病因學】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産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癥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癥非腹瀉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産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麯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産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癥、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産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藥物引起的腹瀉:瀉藥、高滲性藥、擬膽鹼能藥、抗菌藥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藥,在服藥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睏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癥①炎癥性腸病(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3.腫瘤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瘻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癥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徵)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徵);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瘻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係統性硬化癥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徵、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藥源性腹瀉①瀉藥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藥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藥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衹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産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藥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藥物: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製酸藥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藥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癥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癥。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産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捲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徵,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徵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係統,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癥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癥可産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1.腸道炎癥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癥: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蠃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癥;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癥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癥狀、體徵的嚴重程度取决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藥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①藥物性腹瀉,如普標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製;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癥;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徵。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
  【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瞭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準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準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長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長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纍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參閱“慢性胰腺炎”一節。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時,肺呼出的14co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長,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二)影像診斷
  1.x綫檢查 x綫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對診斷消化係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有重要價值。
  3.b型超聲掃描 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采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α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腹瀉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癥狀、體徵、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例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如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綫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腹瀉有哪些伴隨癥狀
   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癥狀。腹瀉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帶血、貧血、消瘦等則需警惕腸癌;伴腹脹、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樣便則需警惕霍亂弧菌感染。除此之外,腹瀉還可直接引起脫水、營養不良等,具體表現為皮膚乾燥、眼球下陷、舌乾燥、皮膚皺褶。
  長期慢性腹痛腹瀉常見於: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大腸炎:腹瀉每日數次至10次以上,可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腹痛輕者為隱痛,典型者為絞痛,有腹痛——便意——緩解的特點。全身表現為發熱、乏力、消瘦,常伴有皮膚、粘膜、關節、肝、腎、眼、口腔等係統的表現。較嚴重的並發癥有: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大出血、癌變等等。治療較睏難較復雜,常需住院係統治療。
   剋隆病:名稱較多,如末端回腸炎、局限性腸炎、肉芽腫性腸炎、節段性腸炎等。發病多在中青年,男稍多於女。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營養障礙、不全性腸梗阻、腹部內瘻或外瘻等。重癥患者遷延不愈,預後不良。治療:本病尚無特效療法。應以全身治療為基礎,輔以手術治療,並防止復發。
   腸結核:常與腸外結核並存,一般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有:腹部隱痛鈍痛,多發生在右下腹,也可臍周或遍及全腹。由於病變直接影響到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患者常有消瘦、全身虛弱等現象。可能發生的並發癥有:腸梗阻、腸穿孔、出血。治療:休息和營養是基礎;抗結核藥物;手術等。
常見病因
  1. 飲食失調
  2. 急性感染
  3. 食物中毒 
  長期腹瀉病因
   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貧血、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電解質紊亂,還可能出現酸鹼中毒。
  腸易激綜合癥引起的慢性腹瀉和便秘
   腸易激綜合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功能性疾病,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伴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糞便性狀異常(稀便、粘液便/便秘)等臨床表現,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但無器質性疾病的證據,1946年Dolhart首先提出IBS這一術語,此前有過敏性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大腸癥候群等病名。IBS雖不危及生命但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身心、工作和生活質量,占用了大量有限的醫療資源。
  中醫學沒有腸易激綜合癥這一病名,目前科研及臨床多根據臨床表現將其可歸於泄瀉、腹痛、便秘、鬱證等病癥範疇。對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其痛瀉相伴的癥狀與中醫古方痛瀉要方治療的癥狀相似,臨床中用痛瀉藥方加減治療腹瀉型IBS效果亦較佳,因此有人提出“痛瀉”中醫病名。根據IBS病位在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也有人提出“腸鬱”這一病名。
  腸易激綜合癥引起的腹瀉和便秘表面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理現象,其實際上同一種病的不同表現,都是患者的腸道功能紊亂。有機構在傳統中醫有效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的理論,由中醫的思傷脾、怒傷肝理論得到啓發,對患者精神因素對本病的影響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心腦一體,腸腦互動的學說。采用寧心安神,疏肝解鬱,溫補脾腎的方法,結合現代微生態製劑合生素,療效非常令人滿意,患者腹瀉和便秘消失的同時其他一係列由腸易激綜合癥引起的癥狀如大便幹結、腹瀉、便秘、口臭、惡心、心煩、易怒、焦慮、抑鬱、神情淡漠、註意力不集中、頭暈耳鳴、四肢乏力、痤瘡、皮膚粗糙、雀斑、黃褐斑、頭髮幹枯脫落、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貧血、心慌氣短、心律失常等等也不治而愈,療效堪稱神奇,詳細內容在參考資料的腸易激綜合癥引起的慢性腹瀉和便秘裏。
治療措施
  腹瀉是癥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産毒性大腸桿菌,蠃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緻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係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 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衹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儘管經對癥治療後癥狀已有好轉,絶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衹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製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 可選解鬱抗慮膠囊等藥物。
  (三)考慮到吃西藥副作用很大,可以考慮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進行治療。優點是中藥製劑沒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缺點是服用時間比較長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療程進行服用。
  (四)蒙脫石散
  抗生素、微生態、中成藥等方法的治療都會或多或少的具有毒性,可能傷害到腸道內的健康菌群。而新型治療藥物蒙脫石散,可以利用蒙脫石的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佈,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産生的毒素有固定、一直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覆蓋能力,並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並且藥物成分不進入血液循環係統,並連同所固定的供給因子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不改變正常的腸蠕動。可選擇藥物:司邁特蒙脫石散(3g成人兒童裝、1g嬰幼兒裝)。
小兒腹瀉
  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綜合徵。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和嘔吐,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癥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已明顯降低,但仍是嬰幼兒時期的重要死亡原因。對小兒健康影響極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夏秋季發病率最高,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
  嬰兒腹瀉的原因
  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因素兩大類.
  1.非感染性因素
  嬰兒消化係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少,消化酶的活性低,承受不了飲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如果飲食不當或喂養方式不妥都可引起腹瀉。例如,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進食成分改變,加糖太多;過早地添加輔食,如蛋黃、粥或菜等,使小兒不易消化;在熱天孩子斷奶,容易改變了飲食內容等,都可造成嬰兒腹瀉。另外,氣候的變化,也可造成腹瀉,如受涼可以使腸道功能紊亂;氣候炎熱或穿着過熱可以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減少,而造成消化不良,形成腹瀉
  2.感染性因素
  腸道內感染。由於細菌、病毒、真菌或原蟲等隨食物進入消化道,或通過污染的用具、手、玩具傳播,或食物腐敗、變質,細菌繁殖後的食物進入體內,引起消化道疾病,出現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有的可直接刺激腸道而引起腹瀉。所以,應掌握嬰兒的生理發育特點,熟悉喂養知識,作好衛生保健工作,這樣可以減少嬰兒腹瀉的發生。
  秋季謹防孩子病毒性腹瀉 
  兒科門診上腹瀉的孩子越來越多。引起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從醫學上講,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細菌。夏季細菌性腹瀉多見,秋鼕季節病毒性腹瀉多見。比如說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腸炎,在秋鼕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高發。小兒秋季腹瀉因其在秋鼕季節發病率高而得名,主要侵犯對象是6~24個月的嬰幼兒。主要經糞口傳播,如果孩子的奶具或食物不幹淨,或孩子有吃東西不洗手、咬手指頭等習慣,很容易使孩子感染輪狀病毒,從而導致腹瀉
  孩子感染輪狀病毒後,最初往往出現感冒的癥狀,如發熱、流涕、打噴嚏、鼻塞等。這時傢長會誤認為孩子感冒了而服用感冒藥。但隨後孩子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並逐漸加重,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每天3~10次不等。由於嘔吐、腹瀉,孩子可以出現脫水的癥狀,如尿量減少,哭時少淚或者無淚,皮膚粘膜乾燥,囟門、眼窩凹陷等等。
  秋季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在3~8天,平均在5天左右。由於秋季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療,應當合理的應用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製劑和粘膜保護劑。對於病情較輕,沒有脫水癥狀或者脫水癥狀輕的患兒,傢長可以給孩子服用思密達(蒙脫石散)和口服補液????來治療,這兩種藥在藥店都比較容易買到。但是對於脫水癥狀嚴重的患兒,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靜脈補液治療。中藥治療秋季腹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許多臨床研究報道中藥治療效果優於思密達,在改善癥狀和縮短病程方面療效顯著。
  專傢提示: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病從口入”,提倡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時,應註意食物的幹淨及新鮮,不要給寶寶吃儲藏太久的食物和水,盡量少吃生食。寶寶的奶具、玩具要經常消毒,父母下班後,要洗手、更衣後再親近寶寶。另外,室內要保持通風,避免帶寶寶到人多的地方去。在每年的7~9月,秋季腹瀉流行季節來臨以前接種輪狀病毒活疫苗不失為預防秋季腹瀉的好方法,防病率可達75%以上。
  預防嬰兒腹瀉應作好以下幾點:
  1.母乳喂養的小兒,應避免在夏天斷奶,以減少腹瀉
  2.給嬰兒增加輔助食品時,應循序漸進,切忌幾中輔食同時增加,或一種輔食突然增加過多;防止飲食內容突然改變;少吃富有脂肪的食物。
  3.小兒的用具一定要保持清潔,奶具每日應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後要洗淨,再用時要開水燙一下。不要用不潔淨的手去摸,在奶嘴不通時,大人切勿用嘴去吸通後給孩子吃,以防病從口入。
  4.給孩子添加的輔食,一定要新鮮。牛奶及其他代乳品,一定要經煮沸消毒後方可食用。白糖應先放於水或奶內煮沸後再喂孩子。
  5.應盡量避免與患有腹瀉的小兒接觸。
  6.加強戶外活動,註意天氣變化,避免冷熱不均,註意環境及個人衛生,不要讓孩子養成“吃手”的壞習慣。
成人腹瀉
  秋季,成人也一樣容易産生腹瀉大多數腹瀉者因腸道所需消化酶的活性較差,營養食物攝入相對較高,腸道負擔重,同時,肌體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欠佳所以容易得病而外因主要是由於輪狀病毒感染木業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物的食物或水進入消化道,這種境況多發生在所用的器皿或食物未經嚴格消毒。
  秋季腹瀉也有部分病例可出現發熱、感冒癥狀。發生腹瀉前,不少病人先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而且病起突然。一般有輕度或中度脫水,抗生素治療無效,一旦出現類似癥狀,應及時就診
老人腹瀉
  隨着年齡增長,人體的免疫能力逐漸降低,細菌就容易乘虛而入;因老人患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病容易導致胃腸道動力減緩,給細菌繁殖創造了條件;還因為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長期服藥,特別是抗生素藥物,抑製了腸道中有益菌群生長,使原來就存在於腸內、毒力強的細菌大量繁殖,其毒素引起腹瀉
  腹瀉對老年人的身體損害較大,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容易出現低血糖、心髒病和腦血管病等意外並發癥。老人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鈉、鉀、鈣、鎂等元素,可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就會造成這些元素的缺乏和流失,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尤為不利。腹瀉時一般食欲下降,攝入食物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存的肝糖元,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元貯存物轉化為糖,當血糖降低時,老人就容易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係列低血糖癥狀。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病因學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産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 非炎癥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癥性腹瀉。 其中輪狀病毒是小兒秋季腹瀉常見的病原菌。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産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麯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産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癥、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産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藥物引起的腹瀉:瀉藥、高滲性藥、擬膽鹼能藥、抗菌藥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藥,在服藥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睏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癥 ①炎癥性腸病(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瘻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癥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徵)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徵);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瘻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係統性硬化癥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徵、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藥源性腹瀉 ①瀉藥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藥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藥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衹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産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藥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藥物: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製酸藥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藥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癥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癥。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産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捲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徵,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徵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係統,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癥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癥可産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五)傳染性腹瀉 又稱菌利或結腸炎,小時候一旦被傳染或感染,終身都帶此病,一般傳染原因是因為碗沒有經過消毒櫃處理或是用別人用過的碗筷,或沒喝碗的湯、飯、飲料均可傳染,尤其是是小孩不懂事,好吃很容易被導致傳染,長大後常伴有終身性輕微腹瀉,但平常不復發,有的是碰到過敏的事情後就發作,比如有的碰到大魚大肉就發作,有的吃過於辛辣數小時後發作……
  1.腸道炎癥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癥: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蠃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癥;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癥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癥狀、體徵的嚴重程度取决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藥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①藥物性腹瀉,如普奈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製;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癥;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徵。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
  (六)在因吃過多食物而胃漲也有幾率發生。
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瞭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準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準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長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長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纍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參閱“慢性胰腺炎”一節。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時,肺呼出的14CO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長,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二)影像診斷
  1.X綫檢查 X綫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對診斷消化係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有重要價值。
  3.B型超聲掃描 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采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α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預防嬰幼兒腹瀉的幾點措施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根據腹瀉發生的原因,應註意以下幾點:
  註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註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幫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註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信紙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纔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註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衹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註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註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製進食。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註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夏季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着,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註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註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根治方法:
  目前因為此病為細菌或傳染,或行為習慣不良引起的,一旦小時候就獲得的話,將終身伴有此病,但是不是就說沒有辦法將這種病徹底根治呢?不是的,而是說這種病很容易“復發”,復發有許多因素,比如有的人結腸炎吃不了大魚大肉,有的人吃不了太辛辣,有的人受不了因為上班時間關係一會吃飽一會暴飲暴食,有的人受不了不運動……總之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腹瀉發作最明顯的要屬“不運動”吃的東西再好,生活再規律,可是聽說你天天在電腦面前或是天天坐啊玩,就是沒有運動過,這樣的人胃液得不到血液的供應而導致消化能力減退,從而引發結腸炎,胃炎,菌利,或是腹瀉等……所以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治療方法衹有一種就是“針灸”,通過增強大腸經小腸經的免疫能力後,通常是兩星期就可以治好,甚至有人得了結腸病快癌變或是胃炎快癌變的,都可以通過針灸來治好,這已經得到世界各國認同,因為西醫的現代科學是救急性病或是以殺病毒為主的醫學模式,使之到目前衹是有精確的檢查和判斷能力,說癥狀說的頭頭是道,可是治起來總是讓人復發也沒有辦法。需要指出的是,針灸雖然可以將腹瀉治好,提高腸胃消化功能和免疫能力,但如果還是暴飲暴食,大魚大肉,或是不運動,或是吃太多辛辣食物,或是飲食生活不規律,均可導致再次發作,說明該病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三種腹瀉不用吃抗生素
  1.病毒性腹瀉:這種腹瀉都屬於自現性的,抗菌素不起作用,多吃也沒有用。但是極易由於上吐下瀉造成脫水,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本身再有一些基礎病就容易引發其他病變,如心功能不全等。如果年輕人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可以在傢喝些加糖、加????的水,還可以吃一些收斂藥物,比如腸樂、整腸生、金雙岐等生物製劑。
  2.旅行者腹瀉: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飲食衛生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下傳播的腹瀉也沒有必要用抗生素,因為這種腹瀉很快就能自愈,衹要身體別脫水,適當吃些收斂的藥,有的人抵抗力好,甚至不用吃藥,幾天內就會康復。
  3.秋季食物中毒造成的腹瀉:這類腹瀉也好判斷,通常都是群體發病,這種腹瀉同樣沒有必要一定使用抗生素,除了細菌性感染的腹瀉,衹要水電解質平衡沒有出現異常,都不用吃抗生素,可以多喝水,補充電解質並避免乳製品及固體食物,旅行時避免未煮熟的蔬菜、肉類、海鮮及不潔的飲料,多喝可樂、柳橙汁等酸性飲料,有助於抵製大腸桿菌的數量。
腹瀉營養飲食調理
  營養治療
  1、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復發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熱能過度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可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食物中的營養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腸的負擔。每天可供給蛋白質100剋左右,熱量2500~3999千卡。
  2、宜供給低渣飲食:使用低渣飲食的目的是盡量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給腸胃消化道留下的殘渣量,從而減少糞便量,並排除機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質,以減少腸胃道的蠕動,使其獲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復。
   不同時期的營養飲食調理
  1、發病初期,飲食應以能保證營養而又不加重胃腸道病變部位的損傷為原則,一般宜選擇清淡流質飲食,如濃米湯、淡果汁和麵湯等。
  2、急性水瀉期需要暫時禁食,脫水過多者需要輸液治療。
  3、緩解期排便次數減少後可進食少油的肉湯、牛奶、豆漿、蛋花湯、蔬菜汁等流質飲食。以後逐漸進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質飲食。
  4、恢復期腹瀉完全停止時,食物應以細、軟、爛、少渣、易消化為宜。如食欲旺盛,就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因糖類易發酵和脹氣。腸道發酵作用很強時,可吃些澱粉類食物。每天都應吃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還可飲用強化維生素C的果汁,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C供應。
   宜忌食物
  限 食 物:
  蔬菜類:薺菜、韭菜、芹菜、洋蔥、絲瓜、青椒、毛豆、生菜、榨菜、金針菜、四季豆、苦瓜
  水果類:番石榴、梨、菠蘿、楊桃、柿餅、生冷瓜果
  肉類 :經油煎、油炸的肉類、蛋、火腿、香腸、腌肥肉
  五穀、根莖類:黑面包、麩皮面包、玉米、糙米飯、芋頭等
  其他:含粗纖維的核果、幹果、烈酒、油煎炸食物、過甜糕點、果凍
  可 食 食 物
  蔬菜類:蔬菜嫩葉、菜泥、馬鈴薯、鼕瓜、黃瓜、莧菜、油菜、香菜
  水果類:香蕉、葡萄、西瓜、橘子、經過濾的果汁
  肉類 :雞、魚、牛肉、嫩豬肉、動物內臟、蛋
  五穀、根莖類:大米及其製品、面粉及其製品
  其他:????、糖、蜂蜜、茶、豆漿、豆花、米
   腹瀉時應該盡量減少吃蔬菜
  許多人腹瀉時,認為吃油膩食物會加重消化係統的負擔而加重病情,於是就想方設法多吃一些新鮮蔬菜,以為這樣對病情有利。其實不然,此舉不僅對疾病不利,而且還有害。
  許多新鮮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捲心菜等均含有亞硝酸????或硝酸????,一般情況下這些蔬菜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但當人處於腹瀉、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時,腸內硝酸????還原菌大量繁殖,此時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鮮,也會導致中毒而引起腸原性紫紺。
  當發生腸原性紫紺時,亞硝酸????會引起血液中無攜氧能力的高鐵血紅蛋白劇增,從而造成機體出現缺氧,表現出相應的各種癥狀。輕者除黏膜、指(趾)甲呈灰藍色外無其他癥狀,重者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氣促、血壓下降等癥狀,而且皮膚、黏膜及指(趾)甲呈藍褐色,更為嚴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昏迷、驚厥、呼吸睏難、心律不齊、瞳孔散大等癥狀,如不及時搶救可發展為呼吸循環衰竭。
  因此,當消化功能不好時最好到醫院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飲食,並減少蔬菜的進食量。
腹瀉對嬰幼兒的危害
  嬰幼兒體質柔弱,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因此腹瀉對嬰幼兒的危害很大。
  腹瀉除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外,還消耗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損害某些機體組織。這是因為在腹瀉過程中,本來應該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不能進入機體,但機體內各器官還需照常進行各項生理功能。如長期慢性腹瀉就會造成營養不良,使患兒身體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這不僅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並發癥。常見的並發癥有:
  1、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癥: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癥及角膜軟化癥;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癥。
  2、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癥、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癥敗血癥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癥之一。
  4、其他: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
  腹瀉的危害一般有:
  1. 腹瀉可使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産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還可能危及生命。
  2. 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
  (1)能量供給不足:長期腹瀉的患者,通常會感到頭昏眼花,神疲乏力或不自主顫抖,甚至心慌氣短,冷汗淋漓,這些都是因為能量供給障礙而引起的。
  (2)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可能會導致皮膚頭髮乾燥,缺乏光澤,甚至脫落等現象;還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等。
  (3)貧血:由於消化吸收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如葉酸、維生素B12、鐵質等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口唇、指甲淡白無華,皮膚乾燥,脫屑、神疲乏力,頭暈耳鳴,註意力不集中,甚至動輒氣促等癥狀。
  3. 腹瀉可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
認識腹瀉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腹痛立即吃止痛片
  腹瀉時也會伴隨着肚子痛,有人幹脆用平時治頭痛、胃痛的止痛片來對付腹瀉疼痛。“吃止痛片能暫時緩解腹痛,但由於闌尾炎和腹瀉的初期癥狀很相似,這樣做容易掩蓋病情,耽誤闌尾炎的治療。”徐主任提醒。
  誤區二:吃消炎藥消毒止瀉
  很多人認為,腹瀉藥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吃消炎片消消毒就可以止瀉了。對此,專傢介紹,消炎藥就是抗生素類藥,人體衹有在感染時才能服用。如果用消炎藥來治療腹瀉,人很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如損害肝腎功能、過敏、加重腹瀉等副作用。
  誤區三:腹瀉後立即吃止瀉藥
  人拉肚子後,往往馬上就吃止瀉藥,這種錯誤做法不但不能止瀉反而會延誤病情,急診科經常有腹瀉病人服用止瀉藥三五天後仍不見好轉纔來就醫的。因為過早服用止瀉藥會打破人體排泄平衡,把腹瀉排出的毒素都“堵”住了,不能及時排出體內“垃圾”就會破壞腸胃道功能,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耽誤病情。所以人們在腹瀉持續三天後應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
  誤區四:一旦止瀉立即停藥
  由於引起腹瀉的一大原因是食物中的細菌,如果隨意停藥會讓腸胃道中的細菌在沒有完全被“殺死”的情況下繼續存活,從而導致人體“耐藥”以及多次腹瀉。所以徐主任指出,一般腹瀉癥狀緩解三四天後才能完全停藥。
  誤區五:喝大量白開水不吃飯
  “吃多少瀉多少,還不如什麽都不吃,多喝點白開水就行了。”這是很多人在受拉肚子折磨時的普遍想法。腹瀉期間也應堅持進食,因為及時補充營養有利於腸胃道恢復正常。
  一般腹瀉早期可以吃些加鹹菜的清淡米湯,中期好轉後最好吃麵條等流質食品,少喝牛奶、忌生冷、大蒜。即使腹瀉停止後的七天內也不能吃過於油膩的魚、肉,否則會刺激腸胃。
  同時,無須飲用過多的白開水,可在1000毫升的白開水中加入1小勺????、4小勺糖,這樣更能補充人體因腹瀉流失的鉀、鈉等營養成分。
  貼心建議:
  預防腹瀉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好“病從口入”關。
  孩子的食物要現吃現配,不要貪圖方便而吃隔夜食物,冰箱裏拿出來的食物要加熱透。
  傢長還要註意玩具的清潔,孩子容易把玩具放入口中,或玩過以後將手放入口中,這就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感染機會,這一感染機會往往被年輕的父母們所忽略。
  【夏季腹瀉 中醫食療解决】
  夏天腹瀉的食療可以選用以下這些:
  1、鬍椒7粒,雞蛋1枚。將雞蛋打1孔,鬍椒研為細末,放入蛋中,濕紙封口,蛋殼外用濕白麵團包裹3-5毫米厚,放於木炭火中煨熟,去殼,空腹白酒送服。1日3剋。功效:散寒溫中,止瀉。
  2、粳米100剋。將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濕。
  3、黃瓜葉治腹瀉:取新鮮黃瓜葉適量,將葉上的絨毛刷掉後用清水洗淨,搗碎擠汁,盛於碗內,再取等量蜂蜜(約3湯匙)與黃瓜葉汗混合攪勻,1次服下,多則2次即可痊愈。
  4、西洋參、川黃連、春砂仁、烏梅各3剋,白芍、煨葛根各6剋,甘草2剋,車前子8剋,每日1劑,水煎取汁,與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5、樟木皮200(去除黑色外皮,取紅色內層),石榴嫩葉50剋,大米50剋。先把樟木皮搗爛,用武火炒成炭,石榴葉炒至幹酥,大米炒至黃色,加水煮沸後約5-7分鐘,取藥液飲用。
  6、葡萄葉治腹瀉:取新鮮葡萄葉25-50剋,洗淨入鍋,加水稍過藥麵。水煎2次,合併2次藥液,過濾後備用。
  7、芡實30剋,山藥60剋,藿香葉4剋,山萸肉15剋,𠔌芽(或麥芽)15剋,烏梅10剋,枳殼9剋。焙焦研細為散,瓶裝密封備用。每次10剋,用開水衝,再放少許白糖,稍煮沸,待微溫服之用於治療慢性腹瀉
拔罐治腹瀉
  1.取穴:神闕。
  治法:采用單純罐法或敷蒜(薑)罐法。灸罐法、溫水(薑、蒜水)罐法、徐藥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鐘(嬰幼兒留罐約二分鐘),每日一次,病情明顯緩解後改隔一至二日施術一次。
  2. 取穴:從肝俞至小腸俞的膀胱經上尋找壓痛點(如無壓痛點,則自上而下每次取一至二對俞穴)、水分、盲俞、陰交、天樞、關元、足三裏(交替)、三陰交(交替)。
  治法一:每次取背部痛點或一至二個俞穴,腹部二穴,下肢一穴施行挑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鐘,三至四日施術一次;或施以出、留針罐法,皮膚針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鐘,每一至二日施術一次。
  治法二:采用單純罐法,貼敷薑、蒜、傷濕止痛膏罐法,塗薑、蒜、風油精等藥罐法,溫水罐法等。屬虛寒型者,宜選用灸罐法。均留罐十至十五分鐘,每一至二日施術一次。
嬰幼兒腹瀉診斷標準
  1.病因 絶大多數嬰幼兒腹瀉是由腸道感染引起,除已有固定名稱者如細菌性痢疾、霍亂外,可診斷為腸炎。有條件單位要註意病原診斷,如輪狀病毒腸炎或腸炎-輪狀病毒感染。無條件者可根據糞便外觀、性狀及流行季節估計最可能的病因,如①<2 歲小兒秋鼕季流行的腹瀉,糞便呈蛋花湯樣,無膿血,以輪狀病毒腸炎可能性大;②如發生在夏季,則腸致病性大腸桿菌腹瀉可能性大;③糞便含粘液或膿血,應考慮細菌性痢疾、空腸彎麯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
  2.分期 ①急性:病程<2 周;②遷延性:病程在2 周~2 月;③慢性:病程>2 月。
  3.分型 ①輕型; 腹瀉<10 次/d,每次糞便含水量不多,無脫水或僅有輕度脫水;②重型;腹瀉>10 次/d,或便次雖不多,但含水量多,伴中、重度脫水。
   腹瀉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衆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幹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後出現皮膚頭髮乾燥,頭髮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産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以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顔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註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癥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癥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愈合能力減弱,受傷後傷口不易愈合。
  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小腸粘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嚮腸腔轉移,最後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係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鹼平衡紊亂現象。
  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係列缺鉀癥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産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髒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産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癥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係統癥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産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髒和腦血管意外等並發癥。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mmol/L,當血糖低於3mmol/L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係列低血糖癥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
    腹瀉
  疾病編碼:
  
  歸屬係統:
    消化係統
  藥療方案: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帶有膿血、脂肪等異常成分,常伴有腸鳴和腹痛。
    急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內的。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蠕動快,水分在腸道來不及完全吸收,還有的是腸道分泌過多,消化吸收障礙引起。
    急性腹瀉大多是由於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腸炎、痢疾,也有的是由於暴飲暴食,冷熱不調,消化不良導致的單純性腹瀉
    (一) 急性腹瀉的鑒別診斷
    (1) 腹瀉伴裏急後重,多是直腸病變;陣發性肚臍周圍痛,水樣便,腹鳴音強,多為小腸病變。
    (2) 腹瀉伴嘔吐,多見胃腸炎、食物中毒。
    (3) 伴發熱、腹痛,見於急性菌痢。
    (4) 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應考慮菌群失調的單純腹瀉
    (5) 伴有皮疹者,見於過敏性腸炎。
    (6) 每日大便量大於1000毫升,即為分泌性腹瀉
    (7) 米湯樣便,見於霍亂、副霍亂;膿血便見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氣味臭帶有泡沫的為脂肪瀉;洗肉水樣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腸炎;蛋花湯樣便是偽膜腸炎。
    (二) 急性腹瀉的救護措施
    (1) 首先考慮腹瀉與吃過的食物的關係,留下食物標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時留下大便標本送化驗,查明病因後對癥治療。
    (2) 暫時禁食,註意腹部保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水(加少量白糖)。已發生口渴、尿少、皮膚乾燥起皺、雙眼下陷的脫水癥狀時,除口服淡????水外,嚴重嘔吐不能飲水或已脫水的病人,要積極進行靜脈補液。
    (3) 腹瀉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藥,如黃連素、四環素
    (4) 腹痛時可用阿托品、6542、顛茄片治療,並給予局部熱敷。
    (5) 腹瀉較為劇烈的可適當給以收斂止瀉藥、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饅頭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瀉可服用乳酶生等藥。
    (7) 經上述處理不見效,病人盡快去醫院治療。
百科辭典
    fuxie
    腹瀉
    diarrhea
    腸黏膜的分泌與吸收障礙,腸蠕動過快,緻排便頻率增加、糞稀薄、含有異常成分者稱為腹瀉。
    
英文解釋
  1. n.:  diarrhea,  diarrhoea,  flux,  laxness,  scour,  tummy,  the trots,  have the trots,  condition that causes waste matter to be emptied from the bowels frequently and in a watery form,  US diarrhea
  2. adj.:  have loose bowels, ie suffer from diarrhoea
法文解釋
  1. n.  diarrhée
相關詞
病理學疾病醫學名詞醫學醫療衛生痢疾中醫詞典
百科大全胰腺炎胰腺癌百科辭典消化係統疾病嬰兒疾病中藥脾胃虛弱
化濕藥品惡心皮疹內科更多結果...
包含詞
腹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