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棘魚目 > 腔棘魚
目錄
No. 1
  腔棘魚又稱“空棘魚”,英文名(coelacanths),由於脊柱中空而得名。由於科學家在白堊紀之後的地層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因此認為這個登陸英雄已經告別了世間,全部滅絶了。在1938年,接近聖誕佳節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羅群島附近,南非的博物館員瑪羅麗·考特內-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視漁民捕的魚時發現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魚被推測是在約3.5億年前出現,6500萬年前即已絶滅的總鰭類(有穗邊鰭的同類)中的一種腔棘魚。總鰭魚類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來當作腳走路,這是魚類嚮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藉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紮,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並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
  所謂腔棘魚,人們認為它第一次出現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曾經昌盛一時,分佈在許多地方。但從1億中前開始衰退,到7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蹤跡便從地球上消失了,僅僅留下了化石。
  這個安靜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衆所周知,人類入海比登天還要難。首先是巨大的壓力: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要增加1個大氣壓。在11000米深的海底,壓力將高達1100個大氣壓,別說人的血肉之軀,就是普通的鋼鐵構件也會被壓得粉碎。還有海底的惡劣環境:黑暗、寒冷!太陽光進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處的光能衹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處則衹有1%了。光綫稀少,熱量自然難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魚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並把自己隱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裏。在惡劣的海底世界裏,它們以生存為目標,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學會與壓力共處,在自己創造的歷史裏痛並快樂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億年!
  腔棘魚
  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魚類,在1930年代被漁民捕獲兩條之前,都以為這種魚已經滅絶了。科學家本來也認為腔棘魚衹生活在非洲東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西裏伯斯島)發現了另一種近緣種 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給巴爾(zanzibar,又譯占吉巴)位於東非坦桑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漁夫捕獲一條腔棘魚(coelacanth),這條腔棘魚在一傢瀕海餐館的魚池內存活了十七個小時。法國、日本和印尼科學家已解剖了腔棘魚,接下來還打算對它進行基因分析。
  由於這條魚是在靠近沙灘、水深衹有一百零五米的地方捕獲,因此科學家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印尼腔棘魚的棲息水域是否比非洲腔棘魚的還要淺。
No. 2
  腔棘魚
  coelacanth
  總鰭魚目(Crossopterygii)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絶滅的扇鰭魚亞目(Rhipidistia)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某些分類係統中,腔棘魚和扇鰭魚均被認為隸屬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內之不同目。現代腔棘魚是矛尾魚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故名。體型大於多數化石種。是兇猛的掠食者,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腔棘魚出現於3.5億年以前,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腔棘魚屬(Coelacanthus)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45億年前)到侏羅紀末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嚮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嚮。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絶滅,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科摩羅(Comoros)群島捕得第二尾(命名為Malania anjouanae,可能與矛尾魚是同一種)。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腌曬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腔棘魚又稱“空棘魚”,英文名(coelacanths),由於脊柱中空而得名。由於科學家在白堊紀之後的地層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因此認為這個登陸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英雄已經告別了世間,全部滅絶了。在1938年,接近聖誕佳節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羅群島附近,南非的博物館員瑪羅麗·考特內-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視漁民捕的魚時發現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魚被推測是在約3.5億年前出現,6500萬年前即已絶滅的總鰭類(有穗邊鰭的同類)中的一種腔棘魚。總鰭魚類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來當作腳走路,這是魚類嚮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藉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紮,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並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
  所謂腔棘魚,人們認為它第一次出現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曾經昌盛一時,分佈在許多地方。但從1億中前開始衰退,到7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蹤跡便從地球上消失了,僅僅留下了化石。
  這個安靜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衆所周知,人類入海比登天還要難。首先是巨大的壓力: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要增加1個大氣壓。在11000米深的海底,壓力將高達1100個大氣壓,別說人的血肉之軀,就是普通的鋼鐵構件也會被壓得粉碎。還有海底的惡劣環境:黑暗、寒冷!太陽光進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處的光能衹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處則衹有1%了。光綫稀少,熱量自然難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魚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並把自己隱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裏。在惡劣的海底世界裏,它們以生存為目標,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學會與壓力共處,在自己創造的歷史裏痛並快樂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億年!
  腔棘魚
  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魚類,在1930年代被漁民捕獲兩條之前,都以為這種魚已經滅絶了。 科學家本來也認為腔棘魚衹生活在非洲東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西裏伯斯島)發現了另一種近緣種 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給巴爾(Zanzibar,又譯占吉巴)位於東非坦桑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漁夫捕獲一條腔棘魚(Coelacanth),這條腔棘魚在一傢瀕海餐館的魚池內存活了十七個小時。法國、日本和印尼科學家已解剖了腔棘魚,接下來還打算對它進行基因分析。
  由於這條魚是在靠近沙灘、水深衹有一百零五米的地方捕獲,因此科學家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印尼腔棘魚的棲息水域是否比非洲腔棘魚的還要淺。
  發現的故事:
  1938年的一天,在南非東倫敦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拖網漁船捕獲到一條奇特的魚。這是一條長約兩米左右、泛着青光的大魚,魚鱗象鎧甲一樣布滿全身,尖尖的魚頭顯得異常堅硬,特別引人註目的是在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長着兩衹與其它魚類比起來既肥大又粗壯的魚翅,看上去就像野獸的四肢一樣。遺憾的是,漁民們對這條樣子奇特的魚並沒有給予特殊的“照顧”,而是將它和別的捕撈物混在一起運回港口,堆放在碼頭上。
  此時,在東倫敦博物館工作的拉迪瑪女士正巧路過碼頭,當她看到這條魚時,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她對從未見過的還長着“四肢”的魚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從挎包裏取出筆記本將這條魚的形狀畫了下來。回到傢裏,拉迪瑪女士找出了所有關於魚類的藏書,但無論是有關這條魚的名稱、圖鑒及說明等一概沒有查到。她又來到了圖書館,希望能找出答案來,可翻遍了館藏的所有專業書籍和魚類圖鑒,竟然沒有找到有關這條魚的一點綫索。一無所獲的結果,更激發了拉迪瑪女士要搞清這條魚的來竜去脈的决心。於是,她給南非著名的魚類學家史密斯教授發出了一封信,還附上了自己畫的草圖,嚮教授請教。
  當收到信的史密斯教授看到那張魚的草圖時,竟然失聲驚叫起來:“這不是腔棘魚嗎,這是古生物腔棘魚呀!可它已經絶跡幾千萬年了,難道還有存活下來的?這太不可思議了!”教授立刻給拉迪瑪女士發去了電報:這種魚很象是古生物腔棘魚,我馬上去你處,請務必妥善保管好那條魚。發完電報,激動不已的教授立即駕駛着汽車嚮東倫敦飛馳而去。
  難怪拉迪瑪女士查遍了所有資料也沒有找出結果來呢,原來,這種樣子奇特的魚叫做腔棘魚,在三億年前曾經繁盛一時,可當它在從海洋動物嚮陸地動物進化的過程中,不知什麽原因,已經生出四肢的它又回到了海洋中生活,而且在幾千萬年前就已經絶跡了。人們今天對腔棘魚的瞭解都是從化石上得到的,並且相信:腔棘魚已經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當史密斯教授風塵僕僕地趕來時,眼前的景象令教授大失所望:他所看到的衹是一些魚骨頭、肥大的魚翅和仍然泛着青光的魚鱗——接到教授的電報後,拉迪瑪女士飛也似地嚮碼頭奔去,遺憾的是,無知的漁民們已經把那條魚吃掉了。
  剛纔還是興高采烈的史密斯教授,現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五百多公裏長途跋涉的疲勞也一下子涌了上來。雖然骨頭、魚鱗、魚翅保存了下來,對研究腔棘魚有一些幫助,可卻失去了完整的研究對象啊!教授肯定了這條魚就是過去衹能在化石上見到的腔棘魚。他認為至少有一條魚還存活着,因為僅僅一條魚經過數千萬年的變遷而存活下來那是絶對不可能的,衹有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才能存活到現在。可其它的腔棘魚又在那裏呢?
  史密斯教授馬上印製了大量的傳單,上面配有腔棘魚的圖象,並用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寫着:“如有發現此魚者奬勵100英鎊”,在非洲的太平洋沿岸廣為散發。教授自己也乘上漁船親自尋找,嚮漁民們調查和宣傳。雖經千辛萬苦、想方設法,但依然沒有見到腔棘魚的蹤影。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全世界都捲入了戰爭的旋渦,尋找腔棘魚的事情也被人們漸漸地淡忘了。而史密斯教授並沒有忘記,更沒有灰心,當漫長的戰爭剛剛結束,他馬上又開始了尋找腔棘魚的工作……
  又經過了多年的苦苦搜尋,仍未發現腔棘魚的綫索。這時,已是1952年的12月了。那麽,史密斯教授為什麽這樣不遺餘力地尋找腔棘魚呢?我們知道,陸地上的動物都是從海洋裏進化來的,像魚那樣的沒有四肢的水生動物在嚮陸地動物進化的過程中,已經生出了四肢卻又返回到海洋裏生活,科學家們將這種水生動物稱作“腔棘魚”。如果我們將在海洋中生活的魚類嚮陸地動物進化的經歷比做青蛙成長的過程的話,那麽腔棘魚恰好相當於生出四肢的蝌蚪。史密斯教授認為:找到了腔棘魚,很可能就找到了打開生物進化之迷大門的鑰匙。
  難道腔棘魚真的已經滅絶了?而當時發現的那一條就是唯一的一條了?就在教授近乎於絶望之時,一封來自遠方的電報送到了他的面前:“我們捕到了象是腔棘魚的魚,盼望您的到來。”電報是科摩羅群島的漁民發來的。驚喜萬分的教授趕忙嚮南非政府求助,乘坐着軍用飛機嚮科摩羅群島飛去。千真萬確,這就是教授夢寐以求的腔棘魚:這條身長一米五十公分、體重五十八公斤的“活化石”被註射了福爾馬林後又用????腌了起來,正在等待着教授的到來。
  晚上,仍沉浸在激動和喜悅中的史密斯教授將裝着腔棘魚的箱子擺在自己的床邊----經過了漫長的十四年的苦苦尋找,今天終於有了結果,夙願已償的教授感慨萬千,一夜未眠……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一名漁民日前捕到了一隻腔棘魚。這種魚是恐竜時代的一種遠古魚類,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絶。
  科學家說:“腔棘魚一旦離開它們生活的水域衹能存活兩個小時左右。然而,被漁民捕撈上來的這衹腔棘魚卻存活了17個小時。”
  在1938年以前,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腔棘魚早在8000萬年前便已經滅絶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發現了活着的腔棘魚。從此,腔棘魚便被稱為“恐竜時代的活化石”。
英文解釋
  1. n.:  coelacanth
包含詞
腔棘魚目腔棘魚類腔棘魚類的
腔棘魚總目現在還生存著的中生代的一種腔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