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概述
脊髓壓迫癥是指由各種性質的病變引起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受壓的一組病癥。
病因
依病變的解剖部位病因可分為三類:
一、脊柱疾病:可由椎骨骨折、脫位、椎間盤脫出、椎管狹窄癥、脊椎結核、脊椎的原發腫瘤功轉移瘤等引起。
二、椎管內脊髓外病變:如神經纖維瘤和脊膜瘤等髓外腫瘤、脊髓蛛網膜炎、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外膿腫等。
三、脊髓內病變:如腫瘤、結核瘤、出血等。
癥狀
臨床表現因病變性質的不同和病竈所在部位、發展速度、波及範圍的不同而異。如脊髓腫瘤通常發病緩漸,逐漸進展;脊椎轉移癌及硬脊膜外膿腫常引起急性壓迫癥狀;脊椎結核所致的脊髓壓迫癥狀可緩可急。一般而言,其臨床癥狀的發展過程為:
一、脊神經根受壓癥狀:常因一或多條脊神經後根受壓而産生燒灼痛、撕裂痛或鑽痛,並可放射到相應的皮膚節段,當活動脊柱、咳嗽、噴嚏時可引起疼痛加劇,適當改變體位可獲減輕,這種首發的根性疼痛癥狀常有重要定位診斷意義。硬脊膜炎、髓外腫瘤尤其是神經纖維瘤和各種原歷引起的椎管塌陷,根痛常較突出。在根痛部位常可查到感覺過敏或異常區,倘功能受損時,則可引起節段性感覺遲鈍。如病竈位於脊髓腹側時,可刺激和損害脊神經前根,引起節段性肌痙攣和肌萎縮。
二、脊髓受壓癥狀:
(一)運動障礙。脊髓前角受壓時可出現節段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癥狀,表現為由受損前角支配範圍內的肢體或軀幹肌肉萎縮、無力、肌肉纖顫。當皮質脊髓束受損時,引起受壓平面以下肢體的痙攣性癱瘓一癱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二)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的平面對病竈定位常有較大參考價值。
(三)反射異常。
(四)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病變水平以下皮膚乾燥、汗液少,趾(指)甲粗糙,肢體水腫。腰骶髓以上的慢性壓迫病變,早期排尿急迫不易控製;如為急劇受損的休剋期,則自動排尿和排便功能喪失,以後過渡至大小便失禁。腰骶髓病變則表現為尿、便瀦留。
三、脊椎癥狀:病竈所在部位可有壓痛、叩痛、畸形、活動受限等體徵。
四、椎管梗阻:壓迫性脊髓病可使脊髓的蛛網膜下腔發生不全或完全性梗阻。
檢查
1、凡壓迫性脊髓病均應無例外地作脊椎x攝徵檢查,應根據臨床徵象準確選擇拍攝的部位以免漏診。脊椎本身病變常能通過拍片得到診斷椎管內腫瘤也可壓迫、破壞相應椎肌肌質而産生陽性徵象,如椎間孔擴大、椎弓根間距變寬等。
2、脊髓碘油或碘水造影不僅對壓迫性脊髓病的定位具有獨到的價值,且對病變性質也能在所提示。脊髓動脈造影對脊髓血管畸形的診斷有特殊價值。
3、脊椎ct檢查對椎管狹窄和椎間盤脫出可助診。脊髓磁共振象則可顯示脊髓本身病變。
治療
一、病因治療:針對病因進行手術或(和)藥物等治療。
二、對癥治療:保持皮膚乾燥,避免發生褥瘡,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尿路感染,對癱肢進行按摩、鍛煉;如為高位癱瘓、註意護呼吸機能和預防肺部感染。
脊髓壓迫癥是脊髓受到機械壓迫後引起的病癥。常見的病因有腫瘤、炎癥、外傷等。引起脊髓壓迫癥的腫瘤可由椎管裏面的組織長出,也可由脊椎的組織長出;此外,還可由身體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椎管內。由椎管裏的組織及脊椎長出的腫瘤有神經鞘瘤、脊膜瘤、神經膠質瘤、血管瘤等。這些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而以20~40歲為多見。
椎管內轉移瘤的原發病竈往往是盆腔、腹腔和胸腔縱隔髒器的惡性腫瘤。引起脊髓壓迫癥的炎癥以脊柱結核和硬膜外膿腫較常見。脊柱結核如在椎管內形成肉芽腫或冷膿腫,就可引起脊髓壓迫癥;硬膜外膿腫是因化膿性細菌侵入椎管後,在硬膜外形成膿腫。脊柱外傷後如有脫位、骨折錯位等,也可壓迫脊髓。
脊髓受壓後可因刺激脊髓的神經根,引起“根性疼痛”,也就是在受刺激神經根的感覺分佈區域內發生劇烈而尖銳的疼痛。
脊髓是傳導身體和四肢運動和感覺功能的組織。來自身體和四肢的各種感黨必須通過脊髓傳導到腦部,才能被感覺出來。腦部指揮的各種運動功能則是通過脊髓傳導到身體各部位的運動器官(其中包括排尿和排便功能)纔得以完成。當脊髓受壓後,傳導功能受阻,受壓區下方的感覺不能傳到腦部,以致這部分的感覺喪失,處於麻木狀態;受壓區下方的運動器官失去腦的指揮,導致四肢和軀幹肌肉處於癱瘓狀態,不能動作;膀胱失去排尿功能後出現尿瀦留和尿失禁;結腸和直腸的蠕動功能失常後,出現便秘;肛門括約肌麻痹後出現大便失禁。這種因脊髓受壓,在受壓區下方出現麻木和癱瘓的病態,稱為截癱。
臨床上可根據根性疼痛的位置和截癱範圍的上界,估計脊髓受壓的部位。由膿腫、結核、轉移癌引起的脊髓壓迫發展迅速,可在數天內出現嚴重的截癱;由神經鞘瘤與脊膜瘤等生長較慢的腫瘤引起的脊髓壓迫,發展緩慢,可在數月乃至十幾個月內緩慢發展。
通過疾病發展過程的分析和神經功能檢查,可初步判定是否為脊髓壓迫癥以及病變的部位。進一步檢查可作脊椎x綫攝片,瞭解脊椎骨有無破壞。轉移癌和結核能在x綫攝片中看出;神經鞘瘤和脊膜瘤有時也可引起脊椎骨改變。作腰椎穿刺也是判斷脊髓有無受壓的主要方法。要確診脊髓壓迫癥,需進行脊髓造影和ct檢查。脊髓造影是嚮椎管內註入碘苯酯或空氣,進行x綫攝片。
脊髓壓迫癥大多需作手術治療。長在脊髓外面的腫瘤可以切除,良性腫瘤全切除後不再復發。長在脊髓內的腫瘤不易完全切除,切除手術可能引起癥狀加重。轉移瘤不能完全切除,手術效果不好。
硬膜外膿腫應進行緊急手術放出椎管裏的膿液,脊柱結核也應及時手術清除結核病竈。如引起脊髓壓迫的病因無法切除,可切除一部分脊椎骨(椎板),使椎管放寬,以減輕脊髓受壓的程度,稱為減壓手術。惡性腫瘤可進行放射治療和抗癌藥物治療。 |
|
疾病名稱:
脊髓壓迫癥
疾病編碼:
336.903
歸屬係統:
神經係統
藥療方案:
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原則
神經係統疾病的後果,可能是迅速恢復,可能遺留後遺癥,甚至殘廢,也可能導致死亡。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原則是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病人,以千方百計搶救生命為先;已查明原因者,應同時進行病因治療;原因末明者,在搶救同時,應努力查明病因,以求根治。例如呼吸肌完全癱瘓,嚴重威脅生命者,應首先使用人工呼吸機維持呼吸;同時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有關實驗室檢查資料分析,判斷其呼吸肌癱瘓的原因。如由重癥肌無力危象引起,應立即使用適量新斯的明一類藥物,如由其它疾病引起,則應采取其它相應治療。
神經係統疾病以慢性者居多。病人出現輕重不等的神經癥狀和體徵,但尚未威脅到生命時,則以先查明病因再針對病因治療為宜。如果一時難以查明病因者,可先對癥治療,繼續追查病因。
癲癇是一個特殊情況。癲癇發作本身,特別是全身性強直陣孿性發作(大發作),對病人是有損害的(腦缺氧、跌傷等)。應盡快控製其發作,同時反復檢查,追尋其病因,使可獲根治的疾病(如某些顱內腫瘤和腦寄生蟲病)得到及時治療。
有些神經係統疾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如脊髓空洞癥等,應加強對癥療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延長病人的生命。
有些病人所患神經係統疾病,病程遷延較長,可能因肢體癱瘓不能活動,或吞咽睏難不能進食。這類病人,可能受到並發癥如肺炎、褥瘡、營養不良,失水等的威脅。因此良好的護理非常重要。出現並發癥時應及時治療。
對殘餘癥狀和體徵,僅靠藥物不夠的,應該采取合理的康復治療,如各種物理療法,針灸療法,功能鍛煉等。
總之,治療神經係統疾病,應以搶救生命,延長生命為先。能夠設法根治的應設法根治。暫時無法根治的,應設法阻止或延緩疾病發展。有殘餘功能障礙的,應努力設法恢復其功能。有可能産生並發癥的,應努力加以防治。 |
|
jisui yapozheng
脊髓壓迫癥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是由一組具有占位性特徵的椎管腔內病變,引起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的壓迫而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