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舉脂山"。 |
|
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內﹐以産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因水草豐美﹐宜於畜牧﹐嚮為塞外值得懷念的地方。 |
亦作"臙脂山" Also as "Rouge Hill" |
亦作“臙脂山”。 1.即 燕支山 。古在 匈奴 境內,以産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匈奴 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 燕支山 ,使我婦女無顔色。”因水草豐美,宜於畜牧,嚮為塞外值得懷念的地方。 清 納蘭性德 《滿江紅》詞:“ 代 北 燕 南,應不隔月明千裏,誰想念 臙脂山 下,悲哉秋氣。” |
古代閩中郡北蓮花峰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紅如胭脂而得名 Ancient County North Central Fujian Peak Lotus under a hill and as a result of earth tones of red rouge named |
古代 閩中郡 北 蓮花峰 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紅如胭脂而得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閩中郡 北 蓮花峯 下有小阜,土色殷紅,俗謂之 胭脂山 ,相傳 閩 越王 女棄脂水處也。” |
|
焉支山:亦名刪丹山、大黃山、燕支山、胭脂山,為中國西部名山,位於甘肅山丹縣城南40公裏處,曾為匈奴所據。漢收復後,有無名氏作歌曰“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顔色;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無蕃息”,可知此山為人所倚重。
有一說法,是該山原來不叫焉支山,叫胭脂山。是此山産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匯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還有的史書上說,胭脂是一種紅色顔料,原産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由張騫出使西域之行時引出。為了徹底弄清楚,查了《辭源》,纔知道: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鉢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所以,到現在張掖市修繕臥佛寺還是用這種染料,塗抹雕梁畫棟。 |
|
焉支山:亦名刪丹山、大黃山、燕支山、胭脂山,為中國西部名山,位於甘肅山丹縣城南40公裏處,曾為匈奴所據。漢收復後,有無名氏作歌曰“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顔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顔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佚名·匈奴民歌》),可知此山為人所倚重。
有一說法,是該山原來不叫焉支山,叫胭脂山。是此山産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匯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還有的史書上說,胭脂是一種紅色顔料,原産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由張騫出使西域之行時引出。為了徹底弄清楚,查了《辭源》,纔知道: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鉢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所以,到現在張掖市修繕臥佛寺還是用這種染料,塗抹雕梁畫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