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鬍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貯藏】置乾燥處。
~~~~~~~~~~~~~~~~~
拉丁名 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hong
中文名 鬍黃連
拉丁科名 scrophulariceae
中文科名 玄參科
保護級別 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雲南、西藏
現狀 瀕危種。自近年來發現鬍黃連可代替進口鬍黃連以來,挖采成風,資源已臨危境,急需保護。
海拔下限(米) 3600
海拔上限(米) 4400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15釐米;根狀莖粗而長,直徑達1釐米,上端密被老葉殘餘。葉密集於根狀莖頂端,成蓮座狀,無柄,葉片匙形至卵形,長3一6釐米,寬2一2.5釐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狹成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無毛。花拳單生,長4一10釐米,着生棕色腺毛,穗狀花序單生於花葶頂端,長1-3釐米;有苞片而無小苞片;花梗短,長僅2一3毫米;花萼被棕色腺毛,深裂幾達基部,裂片不等,後方一枚極小,披針形,其餘4枚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一6毫米,果期可達10毫米;花冠深紫色,外面被毛,長8一10毫米,花冠簡短,占1/3長,檐部4裂,2唇形,上唇略嚮前彎,呈盔狀,頂端微凹,下唇3裂片明顯短於上唇,側之裂片頂端微缺,或有2一3個小齒;雄蕊4枚,後方2枚略短於上唇,前方2枚稍長於上唇;子房2室,中軸胎座。蒴果長卵圓狀,頂端尖,長8一10毫米,有一條溝槽,4裂;種子多數,細小,種皮透明,具蜂窩狀網眼。
特性 分佈於高山草甸、砂礫地或溝邊。係高山植物,喜濕潤、冷涼氣候,生長季節短,鼕季長,常為冰雪覆蓋,5月雪融化後始萌發新葉,至7--8月開花,9月即果熟,進入休眠。
保護價值 鬍黃連屬為單種屬植物,特産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地區,是玄參科婆婆納族的最原始類群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根狀莖為我國常用中藥,有清虛熱,解毒和殺蟲之效。因自然資源不多,而藥材需求量大,故急需保護其野生資源。
保護措施 尚無保護措施。應將德欽縣白雪山自然保護區延伸至瀾滄江岸的燕門區(即華豐坪後山海拔4400米),將尚有自然生長的鬍黃連劃於保護區內。
栽培要點 用種子分株繁殖。在秋季果熟時采收,貯存至次年春季播種,易發芽出苗;分株可在早春冰雪剛融化時,挖采植株分栽即可。但因鬍黃連不耐高溫,故應在高海拔地區栽培。
【英文名】 rhizoma picrorhizae
【別名】假黃連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鬍黃連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或用時搗碎。本品為不規則的圓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維管束,周邊深棕褐色。質脆。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 ,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 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置適宜器皿中,60~80℃升華4 小時,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針簇狀、棒狀、板狀結晶及黃色球狀物。
(2)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2 滴,生成暗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 5%a-荼酚乙醇溶液2滴,搖勻,生成黃白色渾濁,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振搖後顔色變深,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澱。
(3) 取【鑒別】(1) 項下的升華物,加氯仿數滴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酸、肉桂酸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 1。5~9g。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1)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鬍、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熱,午後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摘錄】《中國藥典》 |
|
【中藥名稱】鬍黃連(《唐本草》)
【異名】割孤露澤(《開寶本草》),鬍連(《本草正義》)。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鬍黃連或西藏鬍黃連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鬍黃連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莖圓柱形,稍帶木質。長15~25釐米。葉近於根生;稍帶革質,葉片匙形,長5~10釐米,先端尖,基部狹窄成有翅的具鞘葉柄,邊緣有鋸齒。花莖比葉長;穗狀花序長5~10釐米,下有少數苞片或缺如;苞片長圓形或披針形,與萼等長;萼片5,披針形,長約5毫米,有緣毛;花冠較花萼短,先端有幾相等的5裂片,裂片卵形,多緣毛,內面具疏柔毛,外面無毛或近於無毛;雄蕊4,花絲細長,從花冠伸出很遠,無毛;子房2室,花柱細長,柱頭單一。蒴果長卵形,長6毫米,側面略有槽,主要室間開裂;種子長圓形,長1毫米。
生於高山草地。分佈西喜馬拉雅山區。
②西藏鬍黃連,又名:假黃連。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橫走,長15~50釐米,節間密,常有暗棕色鱗片狀的老葉殘餘及須根。葉近根生,常集成蓮座狀;匙形或倒披針形、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7釐米,寬1.5~3.5釐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成寬柄,邊緣除基部外均有鈍鋸齒。花莖常斜上,高5~15釐米,具腺毛;穗狀的總狀花序頂生;苞片卵形,具毛;萼片5,長5~6毫米,常有褐色短柔毛及緣毛,4片常近披針形、狹長圓形至狹長橢圓形,另1片幾為綫形;花冠暗紫色或淺藍色,長9~12毫米,寬5~6毫米,先端具不相等的4裂片,呈2唇形,前方3片較高,後方1片較低,內外具疏柔毛,無緣毛;雄蕊4,2強,前方2枚被腺質短柔毛,後方2枚光滑無毛,花藥卵圓形;子房2室,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長9~12毫米,側面有深槽,主要室背開裂;種子多數,扁橢圓形至矩圓形,長1~1.5毫米,種皮有網眼,光澤。花期6月。果期7月。
生於高寒地區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淺上層的嚮陽處。分佈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
【採集】在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挖,去淨泥雜及地上部分,洗淨,曬幹。
【藥材】①鬍黃連
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平直或彎麯,多不分歧,市售品多為長約2~9釐米的小段,直徑3~8毫米。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光澤,粗糙,具縱皺及橫環紋;栓皮有時剝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頂端有殘留葉跡,密集呈鱗片狀,暗紅棕色,或脫落而殘留半環狀的節痕;根痕圈點狀,近節處較多。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黃白色,本部維管束4~7個,排列成環狀,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氣微,味極苦而持久。以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味苦者為佳。
都為進口,産印度。
②西藏鬍黃連
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多少彎麯,偶有分枝,長3~12釐米,直徑2~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橫皺紋戒縱皺紋,並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則、圓形的根痕或細根殘基;頂端密被鱗片狀的葉柄殘基,呈灰棕色、黃棕色至暗棕色,革質。質硬而晚,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木栓層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約占半徑的1/3~1/2,有多數裂隙,木質部黃白色,通常為9個木部維管束,排列成環狀,髓部暗棕色,有多數裂隙。有的在根莖節部帶有少數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縱皺紋。氣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莖粗大、無細根者為佳。
産西藏。
【化學成分】鬍黃連根含鬍黃連素3.4%和D-甘露醇0.5%,香莢蘭酸0.1%,鬍黃連醇,鬍黃連甾醇0.18%,以及香莢蘭乙酮。鬍黃連素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合物,而是鬍黃連苦甙Ⅰ和鬍黃連甙的穩定混晶。又含鬍黃連苦甙Ⅱ。
果實含抗壞血酸、糖類、澱粉和蛋白質。
【藥理作用】鬍黃連水漫劑(1:4)在試管內對藍色毛癬苗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抑製作用。根的提取物有利膽、抗菌作用,可用於肝炎及尿路感染。
【炮製】揀去雜質,用清水淘淨,撈起潤透,切片曬幹。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大寒。"
②《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歸經】入肝、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膽、胃三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燥濕。治疳疾,驚癇,瀉痢,勞熱骨蒸,自汗,盜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瘻,瘡瘍。
①《唐本草》:"主骨燕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泄痢,益顔色,厚腸胃,治婦人胎蒸虛驚,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以人乳浸點目甚良。"
②《開寶本草》:"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
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積。"
④《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選方】①治肥疳熱:川黃連五錢,鬍黃連五餞,朱砂一錢(另研)。上二物為細末,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內,用淡漿水煮,以杖於銚子上用綫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後。(《小兒藥證直訣》鬍黃連丸)
②治小兒疳熱,肚脹,潮熱,發焦:鬍黃連五錢,靈脂一兩。為末,雄豬膽汁和丸緑豆大。米飲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鑒》)
③治痢血:鬍黃連、烏梅肉、竈下土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食前、空腹溫服。(《蘇瀋良方》三物散)
④治熱痢腹痛:鬍黃連末,飯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三十丸。(《鮮於樞鈎玄》)
⑤治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鬍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漫半日,去滓,食後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本草圖經》)
⑥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鬍黃連,柴鬍等分。羅極細,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三二十沸,放溫,食後和滓服。(孫用和)
⑦治吐血、衄血:生地黃、鬍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用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煎茅花湯送下。(《普濟方》鬍黃連散)
⑧治嬰兒赤目:茶調鬍黃連末,塗手足心。(《濟急仙方》)
⑨治痔瘡疼腫,不可忍者:鬍黃連末,鵝膽汁調塗之.(《孫天仁集效方》)
⑩治痔漏成管:鬍黃連(淨末)一兩,穿山甲(麻油內煮黃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末五錢。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送下,早、晚日進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不用針刀挂綫,不受苦楚。如漏之四邊有硬肉突起者,加蠶繭二十個炒末,和入藥中,比及遍身諸漏皆效。(《外科正宗》黃連閉管丸)
⑾治癰疳瘡腫,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鬍黃連、穿山甲(燒存性)等分為末。以茶或雞子清調塗。(《簡易方論》)
⑿治楊梅瘡毒:鬍黃連、豬胰同煮服。(《本草求原》)
【名傢論述】①《本草經疏》:"鬍黃連,善除濕熱,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熱泄痢,厚腸胃。傷寒咳嗽者,邪熱在手太陰、足陽明也。溫瘧骨蒸者,熱在骨間也。理腰腎、去陰汗者,腎虛濕熱下流客之,使熱伏腎間也。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者,熱則生風,故發驚癇,熱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經濕熱去,則顔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者,無非濕熱在腸胃及火在五髒間也。大寒至苦,極清之性,能清熱,自腸胃以次於骨,一切濕熱、邪熱,陰分伏熱所生諸病,莫不消除。""鬍黃連,氣味苦寒之至,設使陰血太虛,真精耗竭而胃氣脾陰俱弱者,雖見如上諸證,亦勿輕投,即欲用之,亦須健脾安胃等藥同用,乃可無弊,填之。"
②《藥品化義》:"鬍黃連,獨入血分而清熱。丹溪雲,骨蒸發熱,皆積所成。此能涼血益陰,其功獨勝,若夜則發熱,晝則明了,是熱在血分,以此佐芎、歸為二連湯,除熱神妙。"
③《本經逢原》:"鬍黃連,苦寒而降,大伐髒腑骨髓邪熱,除婦人胎蒸、小兒疳熱積氣之峻藥。同烏梅止小兒血痢,同雞肝治小兒疳眼,同豬胰療楊梅瘡毒,同幹薑治果子積,皆取伐肝、腎熱邪也。小兒腎氣本實,故可當此,若脾、胃、腎髒不足者服之,奪人天元,為害不淺。惟黴瘡用鬍黃連直達下焦,善搜淫火之毒。"
④《本草正義》:"按鬍連之用,悉與川連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導下焦濕熱,其力愈專,其效較川連為捷。凡熱痢脫肛,痔漏瘡瘍,血痢血淋,溲血瀉血及梅毒疳瘡等證,濕火結聚,非此不能直達病所,而小兒疳積腹膨之實證,亦可用之。蓋苦降直墜,導熱下趨,最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礙脾胃衝和之氣耳。""鬍連大苦大寒,純陰用事,且較川連尤為峻烈。自蘇恭有主婦人胎熱之說,而後之《本草》皆仍其舊,須知胎前實火,止是百病中之一端,惟妊身養胎,最重脾胃,苦寒較藥,鬍可輕投。蘇恭又以治骨蒸勞瘵,則熱入骨髓,精血巳枯,雖曰火炎,實由陰竭,大寒大苦,戕伐生機,火縱可息,而大命何如?適以速之蹶耳。繆氏《經梳》又謂主久痢成疳,似以小兒疳勞言之,然久痢之餘,豈可峻用苦寒,再戕脾氣!"
【貯藏】 置乾燥處。 |
|
鬍黃連 Huhuanglian
[出處]《新修本草》。
[中藥材學名]Rhizoma Picrorhizae。
[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玄參科 Scrophulariaceae 鬍黃連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乾燥根莖。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采製貯藏]秋季采挖,除去根須及泥沙,曬幹,置乾燥處。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
[主治]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煎服,1.5~9g。
[使用註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類藥比較]
鬍黃連∶黃連
鬍黃連與黃連,名稱相似,且均為苦寒清熱燥濕之品,善除胃腸濕熱,同為治濕熱瀉痢之良藥。然鬍黃連善退虛熱,除疳熱;而黃連則善清心火,瀉胃火,為解毒要藥。
~~~~~~~~~~~~~~~~~
拉丁名 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Hong
保護級別 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雲南、西藏
現狀 瀕危種。自近年來發現鬍黃連可代替進口鬍黃連以來,挖采成風,資源已臨危境,急需保護。
海拔下限(米) 3600
海拔上限(米) 4400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15釐米;根狀莖粗而長,直徑達1釐米,上端密被老葉殘餘。葉密集於根狀莖頂端,成蓮座狀,無柄,葉片匙形至卵形,長3一6釐米,寬2一2.5釐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狹成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無毛。花拳單生,長4一10釐米,着生棕色腺毛,穗狀花序單生於花葶頂端,長1-3釐米;有苞片而無小苞片;花梗短,長僅2一3毫米;花萼被棕色腺毛,深裂幾達基部,裂片不等,後方一枚極小,披針形,其餘4枚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一6毫米,果期可達10毫米;花冠深紫色,外面被毛,長8一10毫米,花冠簡短,占1/3長,檐部4裂,2唇形,上唇略嚮前彎,呈盔狀,頂端微凹,下唇3裂片明顯短於上唇,側之裂片頂端微缺,或有2一3個小齒;雄蕊4枚,後方2枚略短於上唇,前方2枚稍長於上唇;子房2室,中軸胎座。蒴果長卵圓狀,頂端尖,長8一10毫米,有一條溝槽,4裂;種子多數,細小,種皮透明,具蜂窩狀網眼。
特性 分佈於高山草甸、砂礫地或溝邊。係高山植物,喜濕潤、冷涼氣候,生長季節短,鼕季長,常為冰雪覆蓋,5月雪融化後始萌發新葉,至7--8月開花,9月即果熟,進入休眠。
保護價值 鬍黃連屬為單種屬植物,特産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地區,是玄參科婆婆納族的最原始類群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根狀莖為我國常用中藥,有清虛熱,解毒和殺蟲之效。因自然資源不多,而藥材需求量大,故急需保護其野生資源。
保護措施 尚無保護措施。應將德欽縣白雪山自然保護區延伸至瀾滄江岸的燕門區(即華豐坪後山海拔4400米),將尚有自然生長的鬍黃連劃於保護區內。
栽培要點 用種子分株繁殖。在秋季果熟時采收,貯存至次年春季播種,易發芽出苗;分株可在早春冰雪剛融化時,挖采植株分栽即可。但因鬍黃連不耐高溫,故應在高海拔地區栽培。
【別名】假黃連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或用時搗碎。本品為不規則的圓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維管束,周邊深棕褐色。質脆。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 ,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 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置適宜器皿中,60~80℃升華4 小時,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針簇狀、棒狀、板狀結晶及黃色球狀物。
(2)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2 滴,生成暗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 5%a-荼酚乙醇溶液2滴,搖勻,生成黃白色渾濁,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振搖後顔色變深,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澱。
(3) 取【鑒別】(1) 項下的升華物,加氯仿數滴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酸、肉桂酸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備註】(1)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鬍、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熱,午後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藥理作用】
1.保肝、利膽作用:
自鬍黃連中提得的鬍黃連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證明其對因四氯化碳所致肝髒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對大鼠有利膽作用。由鬍黃連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羅布麻寧(Apocynirie),證明對傢兔有利膽作用。從鬍黃連的乙醇提出物中分離得的混合物鬍黃連甙(Kutkin),給大鼠口服3-50mg/kg,可以劑量依賴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膠等3種化學物質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變化,其作用比水飛薊素好。鬍黃連甙對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劑量依賴性的利膽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膽汁阻塞作用。
2.抗真菌作用:
鬍黃連水浸劑(1 :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考夫曼-沃爾夫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3.其它作用:
從鬍黃連石油醚提取物中分離得的羅布麻寧對大鼠子宮有收縮作用,對蛙心有抑製作用。鬍黃連分別用冷(4℃)和熱(回流)去離子水提取,兩種提取物凍幹後再用甲醇提取。這兩份提取物中能溶於甲醇的部分,對經典補體激活途徑的補體活性有較強的抑製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於甲醇的部分則對經典補體激活途徑和旁路補體激活途徑的補體活性均有
較強的抑製作用。 |
|
名稱:
鬍黃連
漢語拼音:
Huhuanglian
英文名:
RHIZOMA PICRORHIZAE
基原: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鬍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適宜器皿中,60-80℃升華4小時,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針簇狀、棒狀、板狀結晶及黃色球狀物。
(2)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2滴,生成暗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5%α-萘酚乙醇溶液2滴,搖勻,生成黃白色渾濁,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振搖後顔色變深,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澱。
(3)取〔鑒別〕(1)項下的升華物,加三氯甲烷數滴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酸對照品、肉桂酸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O.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K)。
醉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磷酸(35:65:O.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75nm。理論板數按鬍黃連苷Ⅱ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鬍黃連苷Ⅰ對照品、鬍黃連苷Ⅱ對照品各10mg,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鬍黃連苷Ⅰ與鬍黃連苷Ⅱ各40μ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3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鬍黃連苷Ⅰ(C24H28O11)與鬍黃連苷Ⅱ(C23H28O13)的總量不得少於9.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或用時搗碎。
本品為不規則的圓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維管束,周邊深棕褐色。質脆。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
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
主治:
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
1.5-9g。
貯藏:
置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RHIZOMA PICRORHIZAE |
|
鬍黃連
拼音名:Huhuanglian
英文名:RHIZOMAPICRORHIZ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95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鬍黃連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Pennell的乾燥根莖。
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麯,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
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
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
~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鑒別】(1)取本品粉末0.5g,置適宜器皿中,60~80℃升華4小時,置顯微鏡
下觀察,可見針狀、針簇狀、棒狀、板狀結晶及黃色球狀物。
(2)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三
氯化鐵乙醇溶液2滴,生成暗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5%a-荼酚乙醇溶液2滴,搖
勻,生成黃白色渾濁,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振搖後顔色變深,
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澱。
(3)取【鑒別】(1)項下的升華物,加氯仿數滴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
酸、肉桂酸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
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
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檢查】水分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或用時搗碎。
本品為不規則的圓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維管束,周邊深棕褐色。
質脆。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
小兒疳熱。
【用法與用量】1.5~9g。
【貯藏】置乾燥處。 |
|
鬍黃連介紹
鬍黃連 (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hong)
科屬:
玄參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15釐米;根莖粗而長,直徑達1釐米,上端密被老葉殘餘。葉密集於根狀莖頂端,成蓮座狀,無柄,葉片匙形至卵形,長3-6釐米,寬2-2.5釐米,寬2-2.5釐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狹成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無毛。花單生,長4-10釐米,着生棕色腺毛,穗狀花序單生於花頂端,長1-3釐米;有苞而無小苞片;花梗短,長僅2-3毫米;花萼被棕腺毛,深裂幾達基部,裂片不等,後方一枚極小,披針表,其餘4枚倒卵六披針形或侄高姿態長,菜長4-6毫米,果期可達10毫;花冠相比,外面被毛,長8-10毫米,花冠簡短,占1/3長,檐部4裂,2唇形,上唇略嚮前,呈盔狀,頂端微,下唇3裂片明顯短於上唇,側2裂片端微缺,2-3個小齒;難蕊4枚,後方2枚略知上辰,前上方2格於上唇;子房2室,中軸坐。,蒴果長卵圓狀,頂端尖,長8-10毫米,有一條溝,4裂,種子多數,細小,種透明,具蜂窩狀網眼。
分佈與習性:
于云南西北欽、維西和貢山,西藏南和東南部的聶拉木、亞東、錯那和懊等縣。生於海拔3600-4400米的高昌甸、砂礫地或溝邊。尼泊爾也有分佈。係高山植物,喜濕潤,冷涼氣候,生長季節短,鼕季為冰雪所覆蓋,5月雪中始萌發新葉,至7―8開花,9月媽果熟,進入休眠。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或分株繁殖。在秋季果熟時采收,貯存至次年春季播種,易發芽出苗;分株可在早春冰雪剛化時,挖采植株分栽即可。但因鬍黃連不耐高溫,故應在高海拔地區栽培。
應用:
鬍黃連屬為單種屬植物,特産嘉馬尼拉雅山峰橫斷山地區,是參科婆婆納族的原始類群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奶狀莖為我國常用中藥,有清虛熱,解毒和殺蟲之效。因自然資源不多,中藥材需求量大,故急需保護其野生資源。
圖片: |
|
鬍黃連
rhizoma picrorhizae
玄參科植物鬍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乾燥根莖。 |
|
- :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Rhizoma Picrorhizae, FigwortflowerPicrorhizaRhizome
|
|
鬍黃連丸 | 鬍黃連湯 | 鬍黃連屬 | 鬍黃連苷 | 鬍黃連苷I | 黛薈鬍黃連丸 | 鬍黃連提取物 | 鬍黃連和番瀉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