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上第一例胚胎移植是由英國人W·希普於1890年完成的,胚胎移植技術由此創始。但當時純屬生物科學實驗性質。希普在劍橋大學將純種安哥拉兔的兩具胚胎移植到一隻已和同種交配、毛色特徵完全不同的比利時兔的輸卵管內。結果生出4衹比利時仔免和2衹由胚胎發育而成的安哥拉仔免。20世紀30年代以後,以免、小白鼠和大白鼠等為對象的胚胎移植試驗持續不斷,但傢畜方面的應用研究開展較晚。牛和豬的胚胎移植遲至1951年才分別由美國和蘇聯報道成功。但限於技術水平,當時的采卵和移植都用外科手術完成,60年代後,胎的收集、培養、冷凍長期保存以及顯微外科操作和移植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同時,使用激素人工誘導超數排卵和同期發情、用非手術采卵和移植的技術也獲得成功,提高了回收率和着床率,這使胚胎移植技術進入了實用階段,開始用於傢畜育種及奶牛生産。70年代後,許多西方國傢在奶牛業中發展從事胚胎移植的商業企業
1981年,德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傢們將授精後第8天的兩個初期發育的占胚胎通過顯微手術對稱地分割為兩對(即4個)胚胎,然後將其移植到兩頭受體母牛的子宮裏。1981年12月8日,兩種雙胞胎,4頭小牛犢落地出生,世界上第一次胚胎分割移植試驗獲得完全成功。此後,一分為三、一分為四的胚胎分割移植也相繼在多個國傢獲得成功。這一技術可進一步開發良種母畜的繁殖能力。
到1985年,美國和加拿大利用胚胎移植繁育的良種奶牛已達10萬頭左右。
(圖)(在顯微鏡下將一枚受精卵分別割為二,這可成倍地提高受精卵的使用效率) |
|
日前,重慶市婦産科醫院生殖與遺傳研究所為一位遺傳性疾病患者,成功地進行了被稱作第三代“試管嬰兒“的胚胎移植 ,在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和胚胎移植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對遺傳病的傳統治療,常用的都是通過絨毛或羊水對胚胎或胚胎兒進行診斷,之後對異常胚胎或胎兒進行選擇性流産。這種方法既落後又對孕婦造成痛苦。重慶市婦産科醫院生殖與遺傳研究所針對這一現狀,成立了以所長黃國寧、副所長葉虹等組成的“胚胎種植前遺傳學診斷技術”小組進行專門研究。日前,一位來自北京的29歲婦女,因患有假性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疾病,前來求醫。該所采用PGD診斷技術,將其8個體外受精細胞期胚胎篩選後獲得的3個細胞,運用聚合酶聯反應的方法進行分析、檢測,並成功地植入該患者體內。
這一選擇基因或染色體的胚胎移植術,能有效地杜絶畸形缺陷兒的降生,使攜帶遺傳疾病基因的患者生出健康嬰兒。 |
|
胚胎分割 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機械方法將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經移植獲得同卵雙胎或多胎的技術。
胚胎分割需要的主要儀器設備為實體顯微鏡和顯微操作儀。
進行胚胎分割時,應選擇發育良好的桑葚胚或囊胚,用分割針或分割刀進行分割,對囊胚進行分割時,要註意將內細胞團均等分割,否則會影響胚胎的恢復和進一步發育。
胚胎分割主要用於優良品種的繁殖,以牛為例,有的牛奶多,但繁殖慢。這時,就用促性腺激素促使該良種母牛超數排卵,,然後把卵從該母牛體內取出,在試管內與人工採集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培育成胚胎,再把胚胎送入經過同期激素處理、可以接受胚胎、孕期相同的母牛子宮內,孕育出小牛。
儘管胚胎分割技術已在多種動物中取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剛出生的動物體重偏低,毛色和斑紋還存在差異等。實踐證明,采用胚胎分割技術産生同卵多胚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到目前為止,最常見的是經分割産生的同卵雙胎,而同卵多胎成功的比例都很小。 |
|
peitai yizhi
胚胎移植
embryo transfer
體外受精後,受精卵經24小時繼續培養後,分裂成2~8個分裂球(blastomere),形成早、早期胚胎(preembryo)。在此期間將其轉移到子宮腔內,謂之胚胎移植,企圖使之着床,繼續發育成胎兒直到分娩。過程中將早、早期胚胎裝入移植管內,前後有空氣泡,空氣泡前後有培養液,總量不超過30μl。移植管進入宮腔距宮底0.5cm處註入,停留宮腔內約1分鐘,轉動移植管甩掉頭部的一滴液體,退出移植管。在實體顯微鏡下檢查有無胚胎被帶出。一般可移植3~4個胚胎,但可根據患者的年齡及胚胎的質量决定多移植或少移植。在移植的前一周期進行試驗移植,明確子宮的方位及長度。
|
|
- : embryo transfer, embryo transplantation
|
|
胚胎移植管 | 胚胎移植術 | 奶牛胚胎移植 | 胚胎移植技術 | 動物胚胎移植裝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