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分子生物學 > 胚珠
目錄
pēi zhū pēi zhū
  種子植物子房的一個圓形增生,通常衹是在受精後發育成種子,由生於珠心中央的一個胚囊組成,胚囊包於1個或多個珠皮內
植物子房內的小球狀物體 Plant small spherical objects Ovary
胚珠 植物子房内的小球状物体
  植物子房內的小球狀物體。通常包在子房內,但也有露在子房外者。花受精後,漸次發育成種子。 郭沫若 《芍藥與其他·銀杏》:“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動物般的生態,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來的奇珍。”
No. 3
胚珠
胚珠
胚珠
胚珠
胚珠
胚珠
  胚珠(ovule) 為子房內着生的卵形小體,是種子的前體。
  胚珠由珠柄、珠被和珠心所組成,基本結構如圖所示。
  珠柄(funicle)為連接胚珠與胎座的短柄,其內的維管束將胚珠與子房連接起來以傳遞營養與激素。發育的胚珠最初是一整團珠心(nucellus)組織,由於基部的細胞分裂較快而形成一層或兩層包被層—珠被(integument),將其他珠心組織包裹在內並在一端留下一個小孔—珠孔(micropyle)。多數被子植物均有內、外兩層珠被。珠被、珠心基部與珠柄匯合的部位稱為合點(chalaza),是珠柄維管束進入胚囊的位置。珠柄、珠孔與合點三者排列位置的變化形成了幾種常見的胚珠類型,其中以倒生胚珠在被子植物中最為常見。胚珠類型有時亦可作為分類鑒定的依據。
  胚珠(ovule)也是種子植物的大孢子囊,為受精後發育成種子的結構。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被在子房內,以珠柄着生於子房內壁的胎座上。裸子植物的胚珠裸露地着生在大孢子葉上。一般呈卵形。其數目因植物種類而異。被子植物成熟的胚珠,包括珠心和珠被兩部分。珠心是胚珠的最重要部分,內有胚囊和卵。珠被是珠心外圍的保護組織,通常分為外珠被和內珠被兩層。胚珠起源於子房壁內表皮下的一團細胞,稱胚珠原基。原基前端發育成珠心,基部形成珠柄,並在珠心中發生胚囊。珠心基部的細胞分裂較快,形成珠被。珠被逐漸嚮上擴展,將珠心包圍於其中,僅在頂端留一小孔,稱為珠孔。珠孔是花粉管到達胚囊的通道。珠柄並入胚珠本體的地方,也是珠被與珠心合併的區域,稱為合點,由心皮進入珠柄的維管束經合點入胚珠或在這裏終止。受精後,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由於胚珠生長方式的不同,有倒生胚珠、直生胚珠、橫生胚珠和彎生胚珠之別。
胚珠構成
胚珠构成
胚珠构成
胚珠构成
  裸露於大孢子葉上或包藏於子房內部的由珠心、珠被和珠孔幾部分組成的結構。
  珠柄:胚珠基部的小柄。胚珠藉其珠柄着生於胎座上,維管束同胎座經珠柄進入胚珠,供應養料。
  珠心:胚珠的組成部分之一。位於珠被內,由薄壁細胞組成,其中産生大孢子。大孢子進一步發育成“胚襄”
  珠被:為胚珠的一部分,胚珠由珠柄、珠被和珠心所組成。發育的胚珠最初是一整團珠心(nucellus)組織,由於基部的細胞分裂較快而形成一層或兩層包被層-珠被(integument),將其他珠心組織包裹在內並在一端留下一個小孔-珠孔(micropyle)。多數被子植物均有內、外兩層珠被。珠被、珠心基部與珠柄匯合的部位稱為合點(chalaza),是珠柄維管束進入胚囊的位置。
結構特徵
胚珠 结构特征
  白色小球。
  有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2果肉質,長橢圓形。
胚珠類型
胚珠类型
胚珠类型
胚珠类型
  直生胚珠 (atropous ovule或orthotropus ovule):胚珠各部分均勻生長,整個胚珠直立地着生在株柄上,即珠孔、珠心、合點和珠柄處於同一直綫上,如蕎麥、鬍桃胚珠
  倒生胚珠(anatropous ovule):胚珠一側生長快,另一側生長慢,胚珠嚮生長慢的一側倒轉約1800,珠心並不彎麯,珠孔在珠柄基部的一側,合點在珠柄相對的一側,靠近珠柄一側的外珠被常與珠柄貼生,形成一條珠脊,嚮外隆起。合點、珠心和珠孔的連接綫幾乎和珠柄平行。大多數的被子植物的胚珠屬此類型。如稻、麥、百合、棉等的胚珠
  橫生胚珠(hemianatropous ovule):胚珠的一側生長較快,胚珠在珠柄上扭轉約900 ,珠孔、珠心和合點的連接綫與珠柄幾乎成直角,如錦葵、毛茛等的胚珠
  彎生胚珠(campylotropous ovule):胚珠的下半部生長較均勻,上半部嚮生長慢的一側彎麯,胚囊也有一定程度的彎麯,珠孔嚮珠柄方向下傾,如油菜、蠶豆、扁豆等豆類的胚珠
圖解植物
  中文名稱: 胚珠 英文翻譯: Ovule 名稱解釋: 未成熟的種子;種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及其周圍的被層。 英文解釋: An immature seed; the megasporangium and surrounding integuments of a seed plant. 圖示示意圖:
英文解釋
  1. n.:  ovule
法文解釋
  1. n.  ovule
包含詞
胚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