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概述】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因後者均屬少見,故本章主要討論原發性膽囊癌 。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
【診斷】
由於早期膽囊癌 臨床表現無特徵性,且常與膽石癥並存,半數以上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以往術前診斷率僅8.6%,自應用b超、ct後術前診斷率提高到19%~38%甚至75%~88%,值得註意的是癥狀明顯時多已屬晚期。
B超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膽囊癌 的檢測方法。其基本特徵為膽囊壁不規則增厚和腔內位置固定的不伴聲影的回聲團塊,應作為首選,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及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能表現為膽囊底部不規則充盈缺損;或膽囊不顯影;或膽總管或右肝管因外來壓迫而狹窄或移位等。ct診斷率約60%。進行ercp及ptc時,可同時收集膽汁作細胞學檢查。在x綫或b超導引下經皮肝穿作直接膽囊造影,成功率分別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膽囊壁取活組織作細胞學檢查,診斷正確率為85%左右。腹腔鏡檢查可發現腫瘤結節,並可活檢作出細胞學或組織學診斷。腹腔動脈造影的診斷正確率約70%~80%,並有可能發現早期癌。其表現為膽囊動脈增寬,粗細不勻或中斷現象。
本病應與膽石病、肝癌、胰腺癌、膽管與壺腹癌相鑒別。
【治療措施】
首選手術切除膽囊及局部淋巴結。如已侵犯一葉肝髒,則需同時作部分肝葉切除。如纍及兩葉肝髒及有遠處轉移,則僅能作姑息性手術。如廣泛侵犯膽管引起梗阻者則作膽道引流以減輕黃疸。癌瘤切除後以及無法切除者可進行放射治療和(或)化療,以延長生命。
【病因學】
膽囊癌 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 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 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癥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綫照射、膽汁內的緻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 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病理改變】
膽囊癌 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 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 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癥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綫照射、膽汁內的緻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 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膽囊癌 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絞痛,進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處,有時很難與膽石病相區別。消瘦、黃疸也較常見並可有食欲不振、軟弱、惡心和嘔吐等。有時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右上腹捫及塊物者約占半數。晚期可出現肝大、發熱和腹水。
並發癥有膽囊感染、積膿、穿孔,以及肝膿腫、膈下膿腫、胰腺炎、門靜脈血栓形成、腸梗阻、胃腸道與腹腔內出血等,也可與附近胃腸道形成瘻管。
【預後】
本病早期診斷不易,故預後差。術後5年存活率為0~7%,偶有超過10%的報告。80%患者於診斷後1年內死亡。
預防常識:
由於膽囊結石與膽囊癌 發生有一定關係,故應積極預防和治療膽囊結石病。有癥狀的膽囊結石患者應作膽囊切膽囊良性腫瘤如腺肌瘤、息肉等有惡變的可能,應密切觀察,定期行b超或其他檢查,如良性腫瘤,直徑大於0.8-1.0cm,年齡在45歲以上者應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膽囊癌 發展快,應及早就醫,爭取盡早手術切除。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原發性膽囊癌 臨床上較為少見,較長時間內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根據國內教科書報道僅占所有癌總數的1%左右。由於B超,CT等影像學檢查的廣泛開展,膽囊癌 已逐漸被認識,發現率有所提高。然而膽囊癌 的發病有明顯的地區差別。在印度Gupta報告膽囊癌 的發病率在所有癌中占2.9%,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31.8%,而美國在消化道腫瘤中位於直腸、結腸、胰腺和胃後,占消化道腫瘤的3%。膽囊癌 病人的發病率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50歲以上者占90%。 臨床觀察膽囊癌 常與膽囊良性疾患同時存在,最常見是與膽囊結石共存,多數人認為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隱性結石”5~20年後發生膽囊癌 者占3.3%~50%,國內大宗資料報告20%~82.6%的膽囊癌 合併有膽結石,國外報告則高達54.3%~100%。癌腫的發生與結石的大小關係密切,結石直徑小於10mm者癌發生的幾率為1.0,結石直徑20~22mm者的幾率為2.4,結石直徑在30mm以上者的幾率可高達10%。還有人提出膽囊癌 的發生可能與病人的膽總管下端和主胰管的匯合連接處存在畸形有關,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進入膽管內,使膽汁內的胰液濃度提高引起膽囊的慢性炎癥粘膜變化生,最後發生癌變。
膽囊癌 發生在底部多見頸部,次之體部較少,組織學上腺癌占80%,未分化癌占6%,鱗癌占3%,混合癌占1%。膽囊癌 可直接浸潤周圍髒器,亦可經淋巴道血循環神經膽管等途徑轉移及腹腔內種植,晚期病人可發生遠處轉移,但一般發生的較晚和較少。 膽囊癌 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或衹有慢性膽囊炎的癥狀,早期診斷很有睏難,一旦出現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包塊黃疸等病變已到晚期,其各種檢查亦出現異常。因此,對於膽囊區不適或疼痛的病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膽囊結石炎癥息肉者,應進行定期B超檢查以求早日明確診斷。
一癥狀
1.右上腹疼痛
此癥狀占84%由於膽囊癌 多與膽囊結石炎癥並存故疼痛性質與結石性膽囊炎相似開始為右上腹不適繼之出現持續性隱痛或鈍痛有時伴陣發性劇痛並嚮右肩放射
2.消化道癥狀 絶大多數(90%)出現消化不良厭油膩噯氣胃納減少這是由於膽囊更新換代功能不能對脂肪物質進行消化所致
3.黃疸
黃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現占36.5%多由於癌組織侵犯膽管引起惡性梗阻所致同時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現惡病質皮膚粘膜黃染伴難以治療的皮膚瘙癢
4.發熱 25.9%的病人出現發熱
5.右上腹腫塊
病變發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現腫塊占54.5%一是腫瘤迅速增長阻塞膽管使膽囊腫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腸引起的梗阻並同時出現梗阻癥狀;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現相應部位包塊
二體徵
1.黃疸 表現在粘膜皮膚黃染黃染較重多為阻塞性一旦黃疸出現病變多已到了晚期
2.右上腹包塊
右上腹可觸及較為光滑腫大的膽囊,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時,移動性大;與周圍組織有粘連時,可觸及到幾個腫塊,有時觸到腫大的肝髒十二指腸梗阻的包塊等。 1.超聲檢查:B超檢查簡便無損傷可反復使用其診斷準確率達75%~82.1%應為首選檢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腸管積氣的影響並且不易判定結石充滿型及萎縮型膽囊壁情況近年來人們采用EUS(內鏡超聲)的方法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問題EUS用高頻率探頭僅隔胃或十二指腸壁對膽囊進行掃描極大提高了膽囊癌 的檢出率並且能進一步判定膽囊壁各層結構受腫瘤浸潤的程度因而人們將EUS作為US檢查後的進一步精確判定方法不論US或EUS其早期膽囊癌 的超聲圖像主要表現為隆起型病變與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兩者混合型
2.CT掃描:CT掃描對膽囊癌 的敏感性為50%尤其對早期膽囊癌 的診斷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變可分三種類型:①壁厚型:膽囊壁局限或彌漫不規則增厚②結節型:乳頭狀結節從膽囊壁突入腔內膽囊 腔存在③實變型:因膽囊壁被腫瘤廣泛浸潤增厚加之腔內癌塊充填形成實質性腫塊如果腫瘤侵犯肝髒或肝門胰頭淋巴結轉移多能在CT影像下顯示
3.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國內文獻報告在膽囊腫塊和壁內測到異常的高速動脈血流信號是膽囊原發性惡性腫瘤區別於膽囊轉移癌或膽囊良性腫塊的重要特徵
4.ERCP:有人報告ERCP對於能夠顯示出膽囊的膽囊癌 診斷率可達70%~90%但ER-CP檢查有半數以上不能顯示膽囊其影像表現可分三種情況:(1)膽囊膽管顯影良好:多為早期病變典型病例可見膽囊充盈缺損或與囊壁相連基底較寬的隆起病變膽囊壁浸潤者可見囊壁僵硬或變形(2)膽囊不顯影:多屬中晚期病例(3)膽囊不顯影並有肝或肝外膽管狹窄:充盈缺損及梗阻上方肝膽管擴張已是晚期徵象
5.細胞學檢查:細胞學檢查法有直接取活檢或抽取膽汁查找癌細胞兩種直接活檢的方法有:B超引導下膽囊病變穿刺PTCCS(經皮膽囊鏡檢查)經腹腔鏡等方法采取膽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膽汁B超引導下膽囊穿刺PTCD膽道子母鏡等文獻報告的細胞學檢查的陽性率雖不高但結合影像學檢查方法仍可對半數以上膽囊癌 患者作出診斷
6.腫瘤標記物:在腫瘤標本的CEA免疫組化研究的報告中膽囊癌 的CEA陽性率為100%進展期膽囊癌 患者血清CEA值可達9.6ng/ml但在早期診斷無價值CA19-9CA125CA15-3等腫瘤糖鏈抗原僅能做為膽囊癌 的輔助檢查
肝外膽管癌早期發生轉移者較少,主要是沿膽管壁嚮上、嚮下浸潤直接擴散。如上段肝管癌可直接侵及肝,要比中、下段癌多見。最常見的是肝門部淋巴結轉移,也可至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血路轉移,除非是晚期癌者,一般較少。各部位的膽管癌,以肝轉移最多見,尤其高位膽管癌,癌組織易侵犯門靜脈,形成癌性血栓,可導致肝轉移。也可嚮鄰近器官胰腺、膽轉移。 (一)早期癥狀極不典型,診斷比較睏難。多數病人臨床表現與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相似。以右上腹痛為主要癥狀,嚮右肩胛部放射,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脹、低熱,惡心及黃疸等。對40歲以上女性病人,有長期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病史,若疼痛性質從陣發性發作轉變為右上腹持續鈍痛,且進行性加重,局部觸及膽囊腫塊,進行性黃疸,消瘦明顯等情況出現,應考慮膽囊癌 。膽囊癌 晚期則可有肝髒腫大,腹水、惡病質等表現。
(二)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檢查可瞭解肝髒功能情況及鑒別黃疸性質,呈阻塞性黃疸。
(三)X綫檢查:膽囊造影可見膽囊粘膜不光整,腔內充盈缺損。ERCP發現膽管突然中斷,出現充盈缺損呈偏心性,邊緣不規則或膽管狹窄範圍較長。
(四)其他檢查:B型超聲、CT、腹腔鏡均有較高診斷價值。
膽囊癌 鑒別診斷
膽囊癌 病人臨床上缺乏特異性表現。多數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這類病人在出現右上腹痛、右上腹包塊或貧血等癥狀時病情常常已屬晚期。近年來診斷水平提高主要依靠現代影像學的進展和對本病認識的加深。 一、中藥治療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病人進行大劑量放、化療,或對産生耐藥的患者再次進行化療衹能導致虛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臨床常常可以見到,患者死因不是因為癌癥本身造成,而是由於不科學、不恰當的殺傷性治療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後出現腹水、黃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療後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腸癌化療後惡心、嘔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中藥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既能鞏固放療、化療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二、手術治療
(1)可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手術方法的選擇:
①肝門部膽管膽總管及膽囊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未侵及肝實質之肝總管癌
②肝方葉或加部分右前葉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肝總管癌或匯合部膽管癌
③肝方葉或左半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左肝管及肝總管癌
④肝方葉或右半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右肝管及肝總管癌
⑤超半肝或三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部分尾狀葉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左或右肝管癌侵及二級以上肝管和尾狀葉肝管
⑥姑息性切除肝方葉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併殘留部分癌組織如尾狀葉肝管或門靜脈前壁
⑦門靜脈主幹匯合部或左右幹前壁受侵犯者切除其受纍部分靜脈壁再予血管修補重建術後輔以腔內放療
(2)肝門部膽管癌故息性手術:膽腸內引流術是首選的姑息手術方法原則是膽腸吻合口應盡量遠離病竈根據PTC顯示擴張的膽管情況選擇膽腸吻合部位部分病例由於病竈侵犯肝門或因肝萎縮-肥大復合徵存在萎縮葉膽管吻合引流價值不大肥大葉膽管顯露睏難使不少無法切除的病例僅能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是擴張癌性狹窄後放置盡可能粗而較硬的T形管U形管或內支撐導管T形管經膽總管或經肝引出均可為了防止滑脫應將引流管縫合固定於膽管壁及周圍組織上並做一上段空腸造瘻供術後回輸膽汁及必要時管飼營養非手術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為PTCD也可經PTCD竇道擴大後放置內支撐管穿過狹窄段
(3)中下部膽管癌切除術:中下部膽管癌比肝門部及乳頭部癌少見目前多數學者為其手術方式是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中下部癌無法切除者可用上述姑息性方法
三、化療:術中經胃網膜有動脈插管至肝動脈留置藥物泵導管皮下埋泵術後經藥物泵給藥常用的化療藥為5-Fu.MMC
四、放療:術中放療術後定位放療及分期內照射等根治性劑量照射放療對晚期膽管癌有一定的效果因其可使癌細胞變性壞死與抑製其生長可延長晚期膽管癌病人的生存期 膽囊癌 早期沒有特異、典型的癥狀,診斷睏難,治療效果差。晚期膽囊癌 的主要癥狀是右上腹痛、黃疸、右上腹部有硬塊、體重下降。出現黃疸,說明已有淋巴結轉移及肝外膽管受阻,腫瘤已無法手術切除;合併結石梗阻,也可出現黃疸。膽囊癌 直接擴散胃及十二指腸,可引起胃幽門梗阻。膽囊癌 的轉移早而廣泛,最常見的是肝髒轉移。膽管癌指原發於肝外膽管的癌瘤,不包括肝內的膽管細胞癌、膽囊癌 和壺腹部癌,又分為上段膽管癌、中段膽管癌、下段膽管癌,主要表現有迅速進行性加重的阻塞性黃疸,體重下降、膽囊腫大、肝腫大及消化道癥狀;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畏食油膩等。而腹痛和急性膽管炎癥狀少見,臨床難與胰頭癌或壺腹周圍癌鑒別。晚期可見明顯消瘦、乏力及惡病質。
【 宜 】
(1)宜多吃具有抗膽道、膽管癌作用的食物:魚翅、雞肫、蕎麥、薏米、豆腐渣、猴頭菇。
(2)宜多吃具有抗感染、抗癌作用的食物:蕎麥、緑豆、油菜、香椿、芋艿、蔥白、苦瓜、百合、馬蘭頭、地耳、鯉魚、水蛇、蝦、泥鰍、海蜇、黃顙魚、針魚。
(3)宜食具有利膽通便作用的食物:羊蹄菜、牛蒡根、無花果、鬍桃、芝麻、金針菜、海參。
(4)食欲差宜吃楊梅、山藥、薏米、蘿蔔、塘虱、恭菜。
(5)腹痛、黃疸參看肝癌有關內容。
【 忌 】
(1)忌動物脂肪及油膩食物。
(2)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飽。
(3)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忌黴變、油煎、煙熏、腌製食物。
(5)忌堅硬、粘滯不易消化食物。
[腹腔鏡手術能否治療膽囊癌 ?]
據韓國研究人員報道,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可首先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
研究人員指出,在31例患者中,10例為pT1a期腫瘤。他們全部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未出現復發。另9例為pT1b期腫瘤。其中3例患者轉為開腹手術,2例出現復發。另外,1例開腹手術的患者具有膽囊淋巴結浸潤。
7例患者為pT2期腫瘤。其中4例患者轉為開腹手術,3例出現復發。2例患者為pT3期腫瘤。他們全部轉為開腹手術,並且都出現復發。
研究人員指出,pT4期腫瘤患者衹能夠進行診斷性腹腔鏡檢查或姑息性腹腔鏡手術。他們發現,pT1a期、pT1b期和pT2期腫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100%、100%和68%。
Kim博士建議,當術前檢查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時,可首先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重要的是,術中應開放息肉病變的所有標本並行冰凍切片活檢。
他認為,當證實為pT1a期病變時,完全可以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但如果發現pT1b期或更晚期的的病變,就應將手術轉為根治性膽囊切除術。 膽囊癌 不宜吃過於油膩的食物,不能喝酒,不能吃牛肉。不能吃煙熏食物。
腫瘤患者如何安然度夏
夏季,癌癥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上升,處於康復期的癌癥患者很可能再次住進醫院。那麽,癌癥患者在夏季應註意哪些問題呢?
飲食偏軟忌冷食
術後或接受放化療的病人,因治療導致進食量減少,營養素攝入不足。因此,應註意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及各種維生素,營養搭配合理。夏季飲食要偏軟、溫熱,少食辛辣、過於油膩的食品。不宜多吃冷食,因為胃腸道如果驟然受冷,可導致腸胃痙攣,引起腹痛,消化道腫瘤、肝膽腫瘤患者尤其註意。
另外,每日飲水應在1500毫升以上,多喝緑茶、溫????水和果汁等。膀胱、腎、胃部等腫瘤患者,體液補充要做到出入平衡,按需按量補充。
講究衛生勤洗澡
夏季皮膚代謝快,皮膚皺褶處易藏污納垢,皮膚癌和長期臥床的病人要勤洗澡或者擦身,以免引起褥瘡和潰爛。汗濕的衣物及時更換,衣物以棉織、柔軟、無刺激材料為主,減少不良的摩擦。註意生吃瓜果要消毒、食品要保鮮。
改善睡眠別忘午睡
腫瘤患者因疾病及治療的影響,睡眠不良尤為突出。因此,精神放鬆、保持適度運動、聽聽舒緩的音樂,可有效改善睡眠。中午別忘睡1~2個小時,使身體各係統得以休息,有助於身體康復。
調節心態傢人幫忙
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出現情緒煩躁,而腫瘤患者因治療中的副作用,情緒波動往往比較明顯。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除自身調節外,親友要給予諒解和支持,多和腫瘤患者交流。 疾病名稱:膽囊癌
英文名稱: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
藥物療法:膽囊切除術;姑息性手術;放射治療;化療
【臨床表現】【預後】【概述】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因後者均屬少見,故本章主要討論原發性膽囊癌 。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
【診斷】
由於早期膽囊癌 臨床表現無特徵性,且常與膽石癥並存,半數以上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以往術前診斷率僅8.6%,自應用B超、CT後術前診斷率提高到19%~38%甚至75%~88%,值得註意的是癥狀明顯時多已屬晚期。B超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膽囊癌 的檢測方法。其基本特徵為膽囊壁不規則增厚和腔內位置固定的不伴聲影的回聲團塊,應作為首選,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及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能表現為膽囊底部不規則充盈缺損;或膽囊不顯影;或膽總管或右肝管因外來壓迫而狹窄或移位等。CT診斷率約60%。進行ERCP及PTC時,可同時收集膽汁作細胞學檢查。在X綫或B超導引下經皮肝穿作直接膽囊造影,成功率分別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膽囊壁取活組織作細胞學檢查,診斷正確率為85%左右。腹腔鏡檢查可發現腫瘤結節,並可活檢作出細胞學或組織學診斷。腹腔動脈造影的診斷正確率約70%~80%,並有可能發現早期癌。其表現為膽囊動脈增寬,粗細不勻或中斷現象。本病應與膽石病、肝癌、胰腺癌、膽管與壺腹癌相鑒別。【治療措施】
首選手術切除膽囊及局部淋巴結。如已侵犯一葉肝髒,則需同時作部分肝葉切除。如纍及兩葉肝髒及有遠處轉移,則僅能作姑息性手術。如廣泛侵犯膽管引起梗阻者則作膽道引流以減輕黃疸。癌瘤切除後以及無法切除者可進行放射治療和(或)化療,以延長生命。【病因學】
膽囊癌 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 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 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癥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綫照射、膽汁內的緻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 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病理改變】
膽囊癌 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 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 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癥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綫照射、膽汁內的緻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 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臨床表現】
膽囊癌 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絞痛,進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處,有時很難與膽石病相區別。消瘦、黃疸也較常見並可有食欲不振、軟弱、惡心和嘔吐等。有時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右上腹捫及塊物者約占半數。晚期可出現肝大、發熱和腹水。並發癥有膽囊感染、積膿、穿孔,以及肝膿腫、膈下膿腫、胰腺炎、門靜脈血栓形成、腸梗阻、胃腸道與腹腔內出血等,也可與附近胃腸道形成瘻管。【預後】
本病早期診斷不易,故預後差。術後5年存活率為0~7%,偶有超過10%的報告。80%患者於診斷後1年內死亡。
上一篇:半乳糖血癥 下一篇:阿米巴肝膿腫 疾病名稱:膽囊癌 (外科)
英文名稱:
藥物療法:
【臨床表現】【概述】
原發性膽囊癌 臨床上較為少見,較長時間內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根據國內教科書報道僅占所有癌總數的1%左右。由於B超,CT等影像學檢查的廣泛開展,膽囊癌 已逐漸被認識,發現率有所提高。然而膽囊癌 的發病有明顯的地區差別。在印度Gupta報告膽囊癌 的發病率在所有癌中占2.9%,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31.8%,而美國在消化道腫瘤中位於直腸、結腸、胰腺和胃後,占消化道腫瘤的3%。膽囊癌 病人的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50歲以上者占90%。
【診斷】
膽囊癌 病人臨床上缺乏特異性表現。多數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這類病人在出現右上腹痛、右上腹包塊或貧血等癥狀時病情常常已屬晚期。近年來診斷水平提高主要依靠現代影像學的進展和對本病認識的加深。 1.超聲檢查:B超檢查簡便無損傷,可反復使用,其診斷準確率達75%~82.1%,應為首選檢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腸管積氣的影響,並且不易判定結石充滿型及萎縮型膽囊壁情況。近年來,人們采用EUS(內鏡超聲)的方法,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問題。EUS用高頻率探頭僅隔胃或十二指腸壁對膽囊進行掃描,極大提高了膽囊癌 的檢出率,並且能進一步判定膽囊壁各層結構受腫瘤浸潤的程度。因而人們將EUS作為US檢查後的進一步精確判定方法。不論US或EUS,其早期膽囊癌 的超聲圖像主要表現為隆起型病變與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兩者混合型。2.CT掃描:CT掃描對膽囊癌 的敏感性為50%,尤其對早期膽囊癌 的診斷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變可分三種類型:①壁厚型:膽囊壁局限或彌漫不規則增厚。②結節型:乳頭狀結節從膽囊壁突入腔內,膽囊腔存在。③實變型:因膽囊壁被腫瘤廣泛浸潤增厚加之腔內癌塊充填形成實質性腫塊。如果腫瘤侵犯肝髒或肝門、胰頭淋巴結轉移,多能在CT影像下顯示。3.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國內文獻報告,在膽囊腫塊和壁內測到異常的高速動脈血流信號是膽囊原發性惡性腫瘤區別於膽囊轉移癌或膽囊良性腫塊的重要特徵。4.ERCP:有人報告ERCP對於能夠顯示出膽囊的膽囊癌 診斷率可達70%~90%,但ER-CP檢查有半數以上不能顯示膽囊。其影像表現可分三種情況:(1)膽囊膽管顯影良好:多為早期病變,典型病例可見膽囊充盈缺損或與囊壁相連、基底較寬的隆起病變。膽囊壁浸潤者可見囊壁僵硬或變形。(2)膽囊不顯影:多屬中晚期病例。(3)膽囊不顯影並有肝或肝外膽管狹窄:充盈缺損及梗阻上方肝膽管擴張已是晚期徵象。5.細胞學檢查:細胞學檢查法有直接取活檢或抽取膽汁查找癌細胞兩種。直接活檢的方法有:B超引導下膽囊病變穿刺、PTCCS(經皮膽囊鏡檢查)、經腹腔鏡等方法。采取膽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膽汁、B超引導下膽囊穿刺、PTCD、膽道子母鏡等。文獻報告的細胞學檢查的陽性率雖不高,但結合影像學檢查方法,仍可對半數以上膽囊癌 患者作出診斷。6.腫瘤標記物:在腫瘤標本的CEA免疫組化研究的報告中,膽囊癌 的CEA陽性率為100%。進展期膽囊癌 患者血清CEA值可達9.6ng/ml,但在早期診斷無價值。CA19-9、CA125、CA15-3等腫瘤糖鏈抗原僅能做為膽囊癌 的輔助檢查。【治療措施】
1.膽囊癌 的外科治療原則(1)隱匿性膽囊癌 的根治性手術原則,隱匿性膽囊癌 是指術前,術中均未得出診斷,而在因“良性”疾病行膽囊切除術後由病理切片確診為膽囊癌 者。由於是在術後確診,所以面臨的問題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術。若術後病理切片發現癌腫僅侵犯至粘膜層或肌層者,單純行完整膽囊切除術已達根治目的,可不必再行第二次根治性手術。膽囊癌 的淋巴轉移首先纍及膽囊三角及沿膽總管分佈之淋巴結。而位於膽囊頸,尤其是膽囊管的癌腫,由於位置鄰近膽囊三角,故較早發生上述淋巴結轉移。膽囊頸癌腫術後復發率也顯著高於 : carcinoma of gallbladder 膽囊癌根治術 膽囊癌並肝轉移 膽囊癌切除個人史 北京膽囊癌 中醫治療中心 膽囊癌(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