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癥是指膽囊切除術後原有癥狀沒有消失,或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癥狀發生,係一組癥狀的組,常見癥狀有腹痛,復發性胰腺炎,黃疸,膽總管擴張,肝功能障礙等。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癥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術前診斷不正確,誤將潰瘍病、胰腺炎、膈疝或冠心病診斷為慢性膽囊炎作了膽囊切除術,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其次,在施術前對膽道係統未作全面檢查,忽略了膽總管下段炎性痙攣或肝內外膽管結石。此外,可由膽囊切除術本身造成,如膽囊管留得過長或在擴大的膽囊管內殘存有結石,還有可能在斷端形成神經纖維瘤,或手術損傷膽管等。由於膽囊切除術後綜合癥不是一個非常確切的診斷名詞,所以70年代以後,隨着內窺鏡和影像學診斷的普遍開展,膽囊切除術後綜合癥的診斷已經逐漸為具體疾病的診斷所代替。 |
|
根據病史(膽囊、膽管或胃、十二指腸手術史)、術後發生的發熱、腹痛和黃疸即應考慮到術後膽管結石、膽管狹窄可能。B型超聲、CT、內鏡、膽道造影對診斷可提供幫助;ERCp或pTC等檢查,必要時配合細針穿針(FNpTC)可獲滿意診斷。對疑有Oddi括約肌狹窄或功能紊亂者可做嗎啡-新斯的明激發試驗。ERCp和FNpTC檢查後仍有少數患者原因不明,診斷睏難。
在膽囊切除術後,多於數周或數月後出現癥狀,主要表現有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適,常呈隱痛或純痛,壓迫感,其性質不同於術前的膽絞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等,偶有膽管痙攣而呈絞痛發作。癥狀與進食尤其進油脂食物有一定關係。重者可由膽道感染嚮上擴散,而出現寒戰高熱,黃疸。 |
|
pCS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通暢膽道引流,控製感染。單純的“對癥治療”常得不至良好的結果。因此,治療前必須進一步探討其發病原因,得出明確診斷。治療方法有非手術與手術治療。
一、非手術療法
1.適應癥①膽管結石直徑<1cm,膽管下端又無狹窄者。②膽道感染尚無明顯膽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膽囊炎、胰腺炎。④膽道蛔蟲癥。⑤膽道功能紊亂。⑥膽係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潰瘍、慢性胰腺炎等。
2.治療方法①一般療法:包括飲食療法、輸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②中醫中藥:中醫、中藥辯證論治對膽囊、膽管結石、膽道感染、胰腺炎、膽道蛔蟲等疾病具有良好療效。脅痛、蒼白、脈弦、肝氣鬱滯者柴鬍疏肝散加味;脅痛、發冷發熱、口苦咽幹、黃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屬濕熱內藴者,大柴鬍湯合茵陳蒿湯治之;脅痛、高熱、口幹、黃疸、苔黃、脈弦數屬火毒熾盛者應用黃連解毒湯加茵陳蒿湯治療。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藥以清胰湯(柴湖、木香、元鬍、白芍、黃芩、大黃、芒硝等)為主;如伴蛔蟲可加烏梅湯治之。③直刺:用以止痛、調節膽道功能。④其他:抗生素、解痙止痛劑、抗酸劑、H2-受體阻滯劑等。
二、手術療法
1.適應癥①反復發作的較大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壺腹嵌頓結石、膽管狹窄合併膽管結石。②膽管狹窄反復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