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儲存與濃縮膽汁的器官。人的膽囊位於肝髒下面,形似長梨。通過膽囊管與總膽管相連,收縮時,膽囊內膽汁流入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協助消化脂肪。膽結石中的結石,部分在膽囊中形成。 |
|
貯存膽汁的器官,在肝髒下方 |
|
儲存膽汁的囊狀器官,長在肝髒右葉的下前方,與膽管相連接。通稱膽或苦膽。 |
|
膽囊位於肝髒下面,正常膽囊長約8~12cm,寬3~5cm,容量約為30~60ml。有人說膽與膽量有關,膽切除後,膽量就變小,這是完全無科學依據的,膽囊通過膽管與總膽管相連,膽囊有什麽功能呢?
(1)儲存膽汁:一個饑餓的人(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所以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衝膽道壓力的作用。
(2)濃縮膽汁:金黃色鹼性肝膽汁中的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由膽囊粘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緑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3)分泌粘液:膽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ml,保護膽道粘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4)排空:進食3~5min後,食物經十二指腸,刺激十二指腸粘膜,産生一種激素叫縮膽囊素,使膽囊收縮,將膽囊內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一般講,進食脂肪半小時,膽囊即可排空。 |
|
膽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狀上皮細胞襯裏,粘膜有許多皺襞,皺襞間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層內,形成許多竇狀的凹陷,稱Aschoff竇,在該處易發生炎癥或形成結石;固有層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肌層和漿膜層之間有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內在神經叢。
膽囊粘膜細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細胞的特徵,具有較強的吸收和濃縮功能,同時,膽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癥時膽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膽囊粘膜層中,除了一般的細胞外,尚有屬於神經內分泌係統分泌肽類激素(APUD係統)的內分泌細胞,其生理學上的意義尚未確定。
膽囊管的層次與膽囊壁相同,但有以下兩個特點:①膽囊管近膽囊頸的一端,粘膜呈蠃旋瓣樣皺襞,而近膽總管的一段則內壁平滑。②膽囊管的肌纖維構成環狀帶,稱為膽囊頸括約肌。這些特點有助於規律性地控製膽汁進入與排出。 |
|
膽汁的作用主要是膽????或膽汁酸的作用。膽????或膽汁酸可作為乳化劑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這樣,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膽汁酸還可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復合物,促進脂肪酸的吸收,總之,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
|
探討組織諧波成像對膽囊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 對比分析68例膽囊病變的基波成像和組織諧波成像結果。結果 用組織諧波顯像觀察膽囊病變時圖像顯示清晰,分辨力優於基波顯像,特別是對膽囊小息肉的二維顯示尤其清晰。結論 組織諧波顯像能明顯改善二維圖像質量,提高診斷的陽性率及準確率。
近1年來,用組織諧波成像技術對68例常規基波成像顯示欠滿意的膽囊病變進行超聲對比觀察,旨在探討組織諧波成像在膽囊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膽囊病變68例患者因常規基波顯像(FI)不滿意而選用組織諧波成像(THI),結果63例經手術證實。儀器采用GEVV7及ALOˉKA5500超聲診斷儀,腹部變頻探頭。
1.2 方法 患者平臥或左側臥位,首先常規用基波顯像觀察膽囊,不滿意者改用組織諧波顯像觀察,儀器的其它條件及切面均保持一致,觀察後對比分析,並追蹤觀察,已行手術的與手術結果對照。
2 結果
68例患者中基波成像顯示膽囊腔內結石25例,可疑7例;膽囊可疑壁內結石3例;膽囊息肉25例,可疑3例;膽囊占位4例,可疑1例。所有觀察的患者膽囊壁均顯示毛糙,囊壁及壁內病竈顯示欠清晰。11例膽囊底部出現偽像,緻膽囊底部息肉及壁內結石顯示不清晰,改用諧波成像後同部位同切面觀察以上病例,膽囊底部偽像消失,可疑病竈二維圖像顯示清晰,明確查出膽囊腔內結石32例,壁內結石3例,膽囊息肉27例34息肉,膽囊占位5例。排除1例可疑膽囊底部息肉患者。以上病例中5例壁間結石患者追蹤觀察超聲診斷結果一致。63例患者術後追蹤與手術結果相符。
3 討論
組織諧波顯像是近年來開發的新的超聲診斷技術,是應用超寬頻探頭,發射低頻基波,選擇性接收並放大組織通過非綫性作用産生的二倍於基波的諧波成像,達到提高信噪比,改善超聲分辨力,提高圖像質量和診斷準確性的目的。常規基波顯像易受腹壁含氣組織的幹擾,易産生傍辨和混響偽像,影響超聲診斷的準確性 。應用組織諧波成像在觀察膽囊病變時基本消除了膽囊前壁多次反射和切面厚度效應偽像,清晰顯示結石、息肉及彌漫性膽囊壁增厚和膽泥、占位等,小膽石後方清晰銳利的聲影使之易與息肉鑒別據本組病例觀察分析:膽囊病變絶大部分在基波狀態下可以基本明確超聲診斷,本組54例,占79%;另14例占21%的患者在基波狀態下顯示不清晰後而改用諧波成像觀察,偽像消失,顯示清晰,特別是膽囊底部和膽囊前壁病變者效果更加,肥胖者尤為明顯。實踐證明:組織諧波成像簡便實用,衹要儀器有此功能,按下或旋轉此功能鍵即可進入諧波狀態,對基波顯示不清晰的病變,能明顯改善二維圖像質量,提高分辨率及診斷的陽性率和準確率。所以組織諧波成像將會有廣阔的應用前景 。 |
|
在人體內胃和膽是相連的,膽是為胃服務的,當胃裏有需要用膽汁分解的物質時(油,高蛋白等),膽就分泌膽汁,分泌出的膽汁流進胃裏參與胃的消化工作,所以膽的活動是受胃的引導,如果胃不好,膽汁的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反過來,膽汁分泌的不正常也會影響胃的消化,時間久了自然會産生不適癥狀。
切除膽囊會影響消化功能嗎?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進食後,膽囊發生收縮,使儲藏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麽,一旦因膽囊病變而切除其膽囊者,會不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和身體健康呢?
其實,這種憂慮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膽囊並不是身體中不可缺少的髒器,不少高等動物,如馬、鹿、象、鯨等,天生就沒有膽囊,他們的生活與一些有膽囊的動物沒有很大區別。有少數人,由於膽囊的胚胎發育異常,生下來就沒有膽囊,但他們照樣過着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做了膽囊切除術,病人原來的癥狀隨即消失,雖然失去了膽囊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但對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並無較大影響。
科學實驗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後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與正常人相比,差別不大。膽固醇結石的病人在切除膽囊後,膽汁中膽汁酸的含量會慢慢增加,這樣就能使手術前的過飽和膽汁逐步變成正常膽汁。因此,衹要在切除膽囊時已將膽管結石完全取出,膽固醇結石就不會再復發。所以,膽囊切除後,對身體健康和消化吸收不會帶來不利影響,沒有必要擔心顧慮。
再者,膽囊切除後,膽管壁會增厚,膽管的粘液腺會增多,膽管經常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補償因失去膽囊儲存濃縮膽汁功能,同時也不致於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術後不必忌食葷油。如果人體攝入脂肪過少,對身體並無益處,反而對人體健康不利。當然,手術後身體的恢復及補償功能的建立要有一個過程,動物脂肪和雞蛋的攝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應逐漸增加,使身體有一個逐漸適應過程。 |
|
切除膽囊後,膽總管會出現代償性擴張。如此功能喪失,將出現類似膽絞痛和不適感。切除人的膽囊後果表現為:①厭食脂肪性食物,由於沒有濃縮的膽囊膽汁進入小腸,腸內的膽汁酸量達不到臨界微膠粒濃度(見吸收),所以攝入較多脂肪時,將出現脂肪消化不良,從而引起厭食脂肪性食物;②膽汁酸池減少,膽汁酸的腸肝循環次數增加,結果腸內膽汁酸量下降不致過多;③膽汁內次級膽汁酸含量增多,這是由於切除膽囊後,初級膽汁酸進入腸腔的量增多,腸內細菌作用所産生的次級膽汁酸量也增多並被吸收再進入膽汁的緣故;④膽汁中膽固醇減少,膽固醇由飽和變成不飽和狀態,這對於防止膽固醇結石再生成是有利的。
膽道術後應作哪些處理
(1)術後體位:除休剋病人以外,膽道術後的病人均應采取半臥位,既有利於小網膜囊孔附近的腹腔引流,又有利於病人呼吸;對預防術後並發癥有意義。
(2)術後禁食:禁食至術後3天腸蠕動恢復時為止。肛門有排氣後即可進流食。如係膽腸內引流手術,則依據病情禁食時間亦可適當延長。
(3)靜脈補液:一般成人每天補液總量可按3000ml左右計算,外加胃腸減壓的吸引量及膽汁引流量。如有高熱,液體總量還需適當增加。
(4)維持血壓平穩:施行廣泛的肝膽管手術時,術後的引流滲出較多,應註意避免發生循環血容量不足。在重度梗阻性黃疸的病人,脈率慢,故脈率對低血容量的反應不如無黃疸的病人那樣靈敏。
(5)保持足夠的尿量:保持尿量在有梗阻性黃疸的病人特別重要,尿量一般應保持在每小時60ml左右,若尿量不足,可使用甘露醇溶液,當液體量已補充足夠量後,亦可給予速尿10~20mg。避免當病人因低血容量少尿時大量用速尿維持尿量。
(6)全身使用廣譜抗生素:膽道感染時厭氧菌感染常見,手術後抗生素宜與滅滴靈聯用。膽道感染時的厭氧菌多為類桿菌屬的細菌。
(7)對於復雜的大的肝膽管手術,術後每天可用地塞米鬆5~10mg,3天內停用。
(8)營養支持:對手術後1周以上不能進食的病人,可行深靜脈補充營養,最常用的是經鎖骨下靜脈置管至上腔靜脈。手術時亦可作穿刺腸造瘻,以補充營養。
(9)腹腔引流的管理:小網膜囊孔附近的煙捲或膠管引流,術後如無大量膽汁樣滲出液流出,可在2~3天後拔除。
(10)各種膽道引流管的管理:對膽道引流管宜妥加保護,以防移位、脫出或更嚴重的並發癥,特別是在高位膽管狹窄修復手術後的病人,過早的支撐引流管脫出,可導致手術的失敗。 |
|
疾病名稱:膽囊-結腸肝麯粘連綜合徵
英文名稱:Cholecysto-hepatic Flexure Adhesion Syndrome;Verbrycke綜合徵;膽囊肝麯粘連綜合徵
藥物療法:膽囊切除術;鬆解術
【鑒別診斷】【概述】
膽囊-結腸肝麯粘連綜合徵(Cholecysto-hepatic Flexure Adhesion Syndrome)於1930年由Verbryche首先描述。故又稱Verbrycke綜合徵,膽囊肝麯粘連綜合徵。
【診斷】
膽囊造影:膽囊功能正常,但可見大腸肝麯的氣體影與膽囊底部相連或相鄰,若同時進行鋇劑大腸造影可顯示病變部位。根據臨床癥狀及膽囊造影檢查所見不難作出診斷。【治療措施】
對癥治療無效時,若有膽囊病變可切除膽囊,若膽囊正常時可行鬆解術。【病因學】
本徵係因膽囊底部與大腸肝麯粘連,使大腸形成銳角,腸內容通過睏難,導致大腸肝麯積氣。膽囊雖可正常充盈,濃縮及排空,但當大腸對膽囊産生重力牽引時,則可引起一係列臨床癥狀。【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直立時,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鈍痛,惡心,食欲不振等癥狀;一般均發生在白天,長久站立後癥狀加重,右上腹壓痛,有輕度保護性肌強直。【鑒別診斷】
應與慢性膽囊炎、大腸肝麯綜合徵、膽石癥等鑒別診斷。
上一篇: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徵 下一篇:膽道張力低下綜合徵 |
|
dannang
膽囊
gall bladder
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器官。位於近肝下面的膽囊窩內。外形似長梨,緊貼在肝下面的前部,容積30~50ml。進食時膽囊收縮,使膽汁經膽囊管和膽總管排出,進入十二指腸。膽囊壁內層為黏膜,除分泌黏液外,尚有吸收水分的能力,從而濃縮膽汁,便於貯存。 |
|
- : gall bladder, GB gall bladder, bile vesica
- n.: bile, cholecyst, gall, gallbladder, vesica
- pref.: cholecysto-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