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緑喬木,葉呈橢圓形,開小白花,樹皮可藥用,即桂皮。葉、枝、樹皮可加工製成桂油 |
|
常緑喬木。葉子呈長橢圓形,有三條葉脈。夏天開白色小花。樹皮叫桂皮,含揮發油,極香,可入藥。性大熱,味甘辛,能溫腎補火,祛寒止痛。嫩枝叫桂枝,亦入藥。葉、枝和樹皮磨碎後,可製桂油。也稱桂。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桂》。 |
|
又稱“玉桂”。樟科。常緑喬木。樹皮灰褐色。葉互生或對生,長橢圓形。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球形,紫紅色。原産中國,也見於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是重要經濟植物。枝、葉、果實、花梗可提桂油,是香料和化妝品的原料。老樹皮即“桂皮”,可入藥,能溫腎補火,祛寒止痛。 |
|
cortex cinnamomi cassiae
(英)chinese cinnamcn, cassia bark
【別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大桂、辣桂、桂。
【來源】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樹皮。
【植物形態】 常緑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幼枝有四棱,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短尖,基産楔形,上面緑色,有光澤,離基三出脈;具葉柄。圓錐花序腋生;花被片6,白色;能育雄蕊9,3輪,內輪花絲基部有腺體2,子房卵形。漿果紫黑色,橢圓形,具淺杯狀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月至次年2~3月。
多為栽培。産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
【采製】 多於秋季剝取栽培5~10年的樹皮和枝皮,曬幹或陰幹。
【性狀】 本品淺槽狀或捲筒狀,長30~50cm,寬或筒徑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橫嚮微突起的皮孔及細皺紋;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脆,斷面顆粒性,外層棕色,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末淡黃色綫紋(石細胞帶)。氣香濃烈,味甜、辣。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麗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
【性味】 性大熱,味辛、甘。
【功能主治】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溫經通脈。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丁香酚(eugenol)等,並含鞣質及粘液質。
【附註】 主産於斯裏蘭卡的“錫蘭桂皮”係錫蘭肉桂的內皮,常10~40薄片重疊捲成細長筒狀或雙筒狀,每片厚約0.5mm,外表面黃棕色,平滑,有波狀縱綫紋。
西班牙語中叫:canelo,la |
|
1.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
1.1. 鎮靜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所産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産生的運動失調以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應用小鼠壓尾刺激或腹腔註射醋酸觀察扭體運動的方法證明它有鎮痛作用。
1.2. 降溫作用:
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熱均有降溫作用。對溫刺引起發熱的傢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鈉都有解熱作用。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可減少菸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對戌四唑引起者則無效。
2.降壓作用:
附子、肉桂復方對腎上腺皮質性高血壓大鼠(灼傷一側腎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大鼠(8字形結紮腎髒所形成之模型),則無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進機能降低了的腎上腺活動,使之趨嚮正常所致。
3.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劑(未註明品種)0.2ml/10g體重(10.8g/180ml),共服15天,服藥之第3天感染血吸蟲,並無預防作用,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則有一定效果。
4.對血液的作用:
肉桂體外及體內試驗,均有明顯抑製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體外試驗顯示肉桂水煎劑及溶甲醇部分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從肉桂中提取的單體--肉桂酸及香豆素,抗凝作用不明顯。體內試驗肉桂水煎劑也無抗凝作用,不影響兔纖維蛋白溶解活性。5.對消化係統的作用:
5.1. 健胃作用:
桂皮油刺激嗅覺,能反射地促進胃機能,也能直接對胃粘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蠕動增強,呈芳香性健胃作用。
5.2. 腸管興奮作用:
桂皮油給傢兔口服,能促進腸運動,使腸管興奮。對離體傢兔腸管亦具有同樣作用,為古人暖脾胃,除冷積之說作了很好的解釋。
6.其他作用:
6.1. 通經作用:
大量桂皮油可引起子宮充血,顯示通經作用,此為古本草說的墜胎作用提供了一個實驗依據。
6.2. 殺菌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陽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
6.3. 健胃和驅風劑:
內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用,曾應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擴張及傢兔白細胞增加。
6.4. 祛痰鎮咳作用:
桂皮油吸收後由肺排出,使粘液稀釋,呈現祛痰鎮咳作用。
6.5. 利尿作用:
從腎排出而致局部刺激,顯示一定的利尿作用。
6.6. 抗放射作用:
桂皮酸鈉對給小鼠和狗一次全身照射鈷60,丙種射綫的致死量的實驗,證明有抗放射作用。
6.7. 抗補體作用:
肉桂中的二萜類成份有抗補體作用。 |
|
桂皮含揮發油1.98%-2.06%,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占52.92%-61.20%,還有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豆精(coumarin),β-蓽澄茄烯(β-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β-欖香烯(β-elemane),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等。
桂皮還含3'-甲基-左旋-表兒茶精〔3'-○-methyl-(-)-epicatechin〕,5,3'-二甲基-左旋-表兒茶精,5,7,3'-三甲氧基-左旋-表兒茶精,4'-甲基-右旋-兒茶精〔4'-○-methyl-(+)-catechin〕,7,4'-二甲基-右旋-兒茶精,5,7,4'-三甲基-右旋-兒茶精,左旋-表兒茶精-3-○-β-葡萄糖甙,左旋-表兒茶精-8-β-葡萄糖甙,左旋-表兒茶精-6-β-葡萄糖甙,左旋-表兒茶精,桂皮鞣質(cinnamtannin)a2、a3、a4,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c1、b1、b2、b5、b7、a2,原矢車菊素b2-8-c-β-d-葡萄糖甙,原矢車菊素b2-6-c-β-d-葡萄糖甙,錫蘭肉桂素(cinnzeylanine),錫蘭肉桂醇(cinnzeylanol),脫水錫蘭肉桂素,脫水錫蘭肉桂醇及多種二萜類化合物-肉桂新醇(cinncassiols)a、b、c1、c2、c3、d1、d2、d3、d4、e,肉桂新醇a、b、c1、d2、的-19-○-β-d-葡萄糖甙,d4的-2-○-β-d-葡萄糖甙等,另外還含有南燭木樹脂酚-3α-○-β-d-葡萄糖甙(lyoniresinol-3α-○-β-d-glucopyranoside),3,4,5-三甲氧基酚-β-d-洋芫荽糖(1→6)-β-d-葡萄糖甙〔3,4,5-trimethoxyphenol-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消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5,7-二甲基-3',4'-二氧亞甲基-消旋-表兒茶精〔5,7-dimethyl-3',4'-di-○-methylene-(±)-epicatechin〕,肉桂醛環甘油-1,3-縮醛(9,2'-反式)〔cinnamic aldehydecyclicglycerol-1,3-acetal(9,2'-trans)〕,肉桂醛環甘油-1,3-縮醛(9,2'-順式),肉桂甙(cassioside),桂皮甙(cinnamoside)和桂皮多糖ax(cinnaman ax)等化合物。
功效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
|
出自《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神農本草經》(《中華藥海》)
1.陶弘景:按《本經》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無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捲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經》雲: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
2.《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捲者,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捲,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惟出韶州。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也。此桂花、子與箘桂同,惟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捲,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葉似柿葉,中有縱文三道,表裏無毛而光澤。牡桂葉長尺許。陶雲小桂,或言其葉小者。陶引《經》雲,葉似柏葉,殊不相類,不知此言從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種,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堅板無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捲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參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單桂條,陶為深誤也。
3.《本草拾遺》: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並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堅,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捲;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捲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捲。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後人誤而書之,習而成俗,至於書傳,亦復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裏,辛而有味。
4.《本草圖經》:今嶺南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傢用之,罕有分別者。舊說箘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箘字近,或傳寫之誤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氣如木蘭,味亦相類,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謂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捲多脂者,今所謂板桂,疑是此也。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皆題曰桂,無復別名。
5.《綱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別錄》不當重出,今並為一。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文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捲。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捲者為箘桂,半捲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傢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復似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傢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恭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
6.《本經》有牡桂、箘桂,《名醫別錄》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認為桂即牡桂,並將兩者合為一條。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於箘桂,陶弘景稱其正圓如竹,《圖經》稱:樹皮青黃,薄捲若筒,亦名筒桂。據此,箘桂當即今之官桂。
科屬分類
樟科
拉丁文名
1.cortex cinnamomi
2.cortex cinnamomi macrophylli |
|
1.小量桂皮醛引起小鼠運動抑製,眼瞼下垂,大量則引起強烈痙攣,運動失調,耳血管擴張,呼吸促迫,翻正反射消失,死亡。外觀表現鎮靜,但對聲音及觸覺刺激反應仍敏感。對小鼠半數致死量(mg/kg),靜脈註射為132、腹腔註射為610、口服為2225。桂皮油6-18g可致狗死亡,死後見胃腸道粘膜發炎與腐蝕現象。
2.毒性:肉桂醛對小鼠的ld50,靜脈註射為132mg/kg,腹腔註射為610mg/kg,灌胃為2225mg/kg。肉桂煎劑小鼠iv的ld50為18.48±1.80g(生藥)/kg。桂皮醛對小鼠iv、ip、ig的ld50分別為132、610、2,225mg/kg,小劑量的桂皮醛使動物運動抑製;大量則引起強烈痙攣,運動失調,呼吸急迫,最終麻痹而死。桂枝浸液小鼠ipld50624.7mg/kg(白晝給藥),子夜給藥組的ld50為773.6mg/kg。 |
|
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命門火衰;火不歸源;戴陽;格陽;及上熱下寒;面赤足冷;頭暈耳鳴;口舌糜破;脾腎虛寒;脘腹冷痛;食減便溏;腎虛腰痛;寒濕痹痛;寒疝疼痛;宮冷不孕;痛經經閉;産後瘀滯腹痛;陰疽流註;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
生態環境
1.生於常緑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
2.栽培於沙丘或斜坡山地。 |
|
1.《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2.《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齨;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3.《藥性論》: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痹,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4.《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5.《珍珠囊》:去衛中風邪,秋鼕下部腹痛。
6.醫學啓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泄,止渴。
7.《用藥心法》:散寒邪,治奔豚。
8.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9.《綱目》:治寒痹,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驚癵治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10.《湯液本草》: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本草》所言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附為使,止是全得熱性;若與有毒者同用,則小毒既去,大毒轉甚;與人參、麥門鼕、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可知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硇砂、幹漆、川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
11.朱震亨: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血藥凝滯而補腎,由味辛屬肺而能生水行血,外腎偏腫痛者亦驗。
12.《藥性類明》:桂,導引陽氣,調和榮衛之氣,衹是辛熱助氣上行陽道。血為營,氣為衛,營衛不相合諧,桂能導引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同行。《局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子與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內加桂者,是要其調和營衛之氣,使四君子、四物皆得以成補之之功也。13.《藥性辨疑》: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陳則行氣之效大,配四物則行血之功速。14.《綱目》: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雲,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醫餘錄》雲,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雲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托化膿。
15.《本草經疏》: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發散為陽,四氣熱亦陽;味純陽,故能散風寒;自內充外,故能實表;辛以散之,熱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潤腎燥。其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齨、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痹骨節攣痛者,桂枝之所治也。以其病皆得之表虛不任風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中之,以其能實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藥無所畏、又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滲泄、止渴、止榮衛中風寒、秋鼕下部腹痛因於寒、補命門、益火消陰者,肉桂之所治也。氣薄輕揚,上浮達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為病。味厚甘辛大熱,而下行走裏,故肉桂、桂心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裏虛陰寒,寒邪客裏之為病。蓋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
16.《本草匯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衝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裏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宣導百藥,無所畏避,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證白退矣。
17.《本草正》:桂,善平肝木之陰邪,而不知善助肝膽之陽氣,惟其味甘,故最補脾土,凡肝邪剋土而無火者,用此極妙。與參、附、地黃同用,最降虛火,及治下焦元陽虧乏;與當歸、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産後血瘀兒枕痛,及小兒痘疹虛寒,作癢不起。
18.《本草匯》:肉桂,散寒邪而利氣,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達子宮而破血墮胎,其性剽悍,能走能守之劑也。若客寒犯腎經,亦能衝達而和血氣,脈遲在所必用。其逐瘀、治疝、消癰有功者,蓋血雖陰類,用之者必藉此陽和耳。
19.《玉楸藥解》:肉桂,溫暖條暢,大補血中溫氣。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氣,善行滯結,是以最解肝脾之鬱。凡經絡堙瘀,藏腑癥結,關節閉塞,心腹疼痛等癥,無非溫氣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脫泄,九竅不守,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此癥也。女子月期、産後,種種諸病,總不出此。悉用肉桂,餘藥不能。肉桂本係樹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內行,所走者表中之裏,究其力量所至,直達髒腑,與桂枝專走經絡者不同。
20.《本草求真》:肉桂,氣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氣之能,性體純陽,有招導引誘之力。昔人云此體氣輕揚,既能峻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非若附子氣味雖辛,復兼微苦,自上達下,止固真陽,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溫中,及因氣血不和,欲其鼓舞,則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補血氣之內,加以肉桂,以為佐使,如十全大補、人參養榮之類用此,即是此意。 |
|
當樹齡10年以上,韌皮部已積成油層時可采剝,春秋季節均可剝皮,以秋季8-9月采剝的品質為優。環剝皮按商品規格的長度稍長(41cm),將桂皮剝下,再按規格寬度略寬(8-12cm)截成條狀。條産太剝皮即在樹上按商品規格的長寬稍大的尺寸劃好綫,逐條地從樹上剝下來,用地坑燜油法或籮筐外罩薄燜製法進行加工。4-5月剝的稱春桂,品質差,9月剝的稱秋桂,品質佳。樹皮曬幹後稱桂皮,加工産品有桂通、板桂、企邊桂和油桂。 |
|
1.分佈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2.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大面積栽培。
選方
1.右歸丸(《景嶽全書》),溫補腎陽,填精補血,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2.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益氣補血,養心安神。主治勞積虛損,呼吸氣少,行動喘息,心虛驚悸,咽幹唇燥。3.人參養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補氣血,主治氣血不足,虛勞咳嗽,食少遺精,腳膝無力,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4.五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順氣化痰,活血消積,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於寒性者。5.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調和氣血,清熱解毒,主治濕熱痢。6.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用治上實下虛,痰涎壅盛之喘咳證。7.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溫補腎陽。8.女金丹(《韓氏醫通》),調經養血,理血止痛。9.傷濕止痛膏(《經驗方》),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用治風濕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 |
|
陰虛火旺,裏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均禁服。畏赤石脂。
動植物形態
1.肉桂,常緑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cm,寬3.5-6cm,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緑色,有光澤,下面灰緑色,被細柔毛;具離基3出脈,於下面明顯隆起,細脈橫嚮平行;葉柄粗壯,長1-2cm。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cm;花梗長約5mm;花被管長約2mm,裂片6,黃緑色,橢圓形,長約3mm,內外密生短柔毛;發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嚮,第3輪雄蕊外嚮,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髒形;雌蕊稍短於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功效分類
止痛藥;助陽藥 |
|
1.氣候土壤: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灰鈣土或呈酸性反應(ph4.5-5.5)的紅色砂壤土為宜。
2.整地:翻耕碎土後,作成1m寬,15-20cm高的畦。四周宜開排水溝。
3.種植:一般用種子育苗移植法,在種子成熟後隨采隨種,或用濕沙混藏,但不得超過20天,過期則喪失發芽力。用條播法,行距約15cm,溝深3-4cm,每隔3-4cm播種子1粒,播種後覆土、澆水,上蓋幹草。苗高10cm時間苗,每6cm留苗1株。3年後苗高約1m時,選2-3月中的陰雨天定植,行、株距2×3m左右。
4.田間管理:播種後20-40天即可發芽,此時應清除雜草,架搭蔭棚,防止烈日曝曬,經常註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幹旱。苗高16-20cm時,拆除蔭棚,註意灌溉及施肥。造林後,每年必須除草、鬆上、施肥3次。
5.病蟲害防治:害蟲有樟紅天牛的幼蟲,發現後可將受害部分砍去焚毀,並進行捕殺,或用硫黃蒸氣熏殺。
炮製方法
1.揀淨雜質,颳去粗皮,用時打碎;
2.或颳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幹。
3.搗碎,磨粉,成品稱肉桂粉。 |
|
1.性狀鑒別 (1)肉桂“企邊桂”呈兩側略內鄭的淺槽狀,兩端斜削;“油筒桂”多呈捲筒狀,長30-50cm,寬或筒徑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多數微突起的皮孔及少數橫裂紋,並有灰色地衣斑塊;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有細縱紋,指甲刻劃顯油痕。質堅實而脆,折斷面顆粒性,外層棕色,內層紅棕色而油潤,近外層有1條淺黃色切嚮綫紋(石細胞環帶)。香氣濃烈特異,味甜、辣。
進口肉桂:呈兩側嚮內捲麯的筒狀,中央略嚮下凹的槽形,兩端皆斜嚮削去外皮,長40-50cm,寬6-8cm,厚6-7mm。外表面稍粗糙,具皺紋,有灰白色和黃棕色相間的斑塊,圓形或半圓形皮孔多見;內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光滑有細縱紋,指甲刻劃顯油痕。有特殊芳香氣,味甜,微辛。
進口低山肉桂:外表面粗糙,內表皮稍粗糙。皮薄體較輕,斷面淺黃色綫紋時顯。含揮發油量較少,香氣差,甜味淡,辛味較濃。
進口高山肉桂:外表面細緻,內表面細緻而潤滑。皮厚體較重,斷面淺黃色,綫紋不明顯。含揮發油量較高,香氣濃,甜味濃,辛味淡。
以外表面細緻,皮厚體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氣濃、甜味濃而微辛,嚼之渣少者為佳。
(2)南玉桂 藥材性狀與肉桂相似,嚼之特別清香,化渣。一般認為質量較好。
2.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1)肉桂 木全細胞數列,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層較寬厚,散有石細胞、油細胞及粘液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排列成近於連續的環層,外側伴有纖維束,石細胞外壁較薄。韌皮部約占樹皮的1/2,射綫寬1-2列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纖維常單個衡疏散在或2-3個成束;油細胞隨處可見,較韌皮薄壁細胞稍大;有粘液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2)南玉桂 組織上與肉桂的區別為:皮層石細胞稍少,中柱鞘部位石細胞帶較窄,通常2-10列斷續排列成環。韌皮束上端石細胞稀疏散在,韌皮纖維直徑16-36μm。
3.粉末特徵:紅棕色。①纖維大多單個散在,長梭形,邊綳微波狀或有凹凸,長195-680μm,直徑24-50μm,闢極厚,孔溝不明顯。②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2-88μm,壁厚,有的一邊菲薄,少數含針晶。③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68-108μm,含淡黃色油滴。④草酸鈣針晶較細小,長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於射綫細胞中尤多;也有結晶呈長方片狀,寬至6μm。⑤木全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稍厚,有紋孔,有的一邊較薄,常含有紅棕色物質。此外,有紅棕色薄壁細胞及澱粉粒等。 |
|
1.官桂功效與肉桂相似,而力薄;桂心入心脾經,補陽活血善治心腹冷痛,又能引血化汗化膿,外科常用作內托癰疽痘瘡之用。
2.肉桂、桂枝:肉桂與桂枝同生於桂樹,肉桂為桂樹皮,桂枝為桂樹嫩枝。二者皆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長於溫裏止痛,入下焦而補腎陽,歸命火,桂枝長於發表散寒,振奮氣血,主上行而助陽化氣,溫通經脈。
3.肉桂,附子:肉桂與附子皆為補腎陽益命火之品,二藥常相須為伍,用以溫腎補火祛寒,然不同之處,附子辛苦熱燥烈,走而不守,能回陽救逆,可治脈微欲絶之虛脫之證;肉桂甘熱而益火消陰,能溫營血,能走能守,又能引火歸元,宜治下焦虛寒證。
性味
辛;甘;熱 |
|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氯仿1ml浸漬,吸取氯仿液2滴於載玻片上,待揮幹,滴加10%????酸苯肼試液1滴,加蓋玻片,鏡下可見桂皮醛苯腙桿狀結晶。(栓查桂皮醛)
(2)薄層色譜 取本品氯仿浸出液為供試液;另取桂皮醛溶液為對照液。吸取二溶點樣於同一硅膠g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0:3)展開10cm,晾幹,噴霧2%2,4-二硝基苯肼試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
|
【中文名】肉桂(《唐本草》)
【類 別】皮類
【異名】牡桂(《本經》),紫桂(《藥性論》),大桂(《唐本草》),辣桂(《仁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皮及枝皮。
【植物形態】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經》),梫、木桂(《爾雅》),桂桐(《爾雅》郭璞註),糠桂。
常緑喬木,高12~17米。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釐米,寬3.5~6釐米,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緑色,有光澤,下面灰緑色,被細柔毛;具離基3出脈,於下面明顯隆起,細脈橫嚮平行;葉柄粗壯,長1~2釐米。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釐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釐米;花梗長約5毫米;花被管長約2毫米,裂片6,黃緑色,橢圓形,長約3毫米,內外密生短柔毛;發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嚮,第3輪雄蕊外嚮,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髒形;雌蕊稍短於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栽培於砂土及斜坡山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實(桂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一般於8~10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闊度剝取樹皮,加工成不同的規格,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官桂:剝取栽培5~6年的幼樹幹皮和粗枝皮,曬1~2天後,捲成圓筒狀,陰幹。
②企邊桂:剝取十餘年生的幹皮,兩端削齊,夾在木製的凸凹板內,曬幹。
③板桂:剝取老年桂樹的幹皮,在離地30釐米處作環狀割口,將皮剝離,夾在桂夾內曬至九成幹時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後即完全乾燥。
至於"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檢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各種肉桂商品均宜貯藏於乾燥陰涼處,或入錫盒內,密閉保存。
【藥材】①官桂(《本草圖經》)
又名:菌桂(《本經》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爾通、桂通、條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釐米,寬約1.5~3釐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颳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通稱"桂心"。內表面暗紅棕色,顆粒狀。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可見淺色石細胞群,斷紋成環狀。氣芳香,味甜辛。
②企邊桂
又名;清化桂。呈長片狀,左右兩邊嚮內捲麯,中央略嚮下凹,長40~50釐米,寬4.5~6釐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內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時則現棕色油紋。香氣濃烈,其它與官桂相似。
③板桂(《本草圖經》)
又名:桂楠。呈板片狀,通常長30~40釐米,寬5~12釐米,厚約4毫米,兩端切面較粗糙。
以上均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微辛,嚼之無渣者為佳。
主産於廣西、廣東、雲南等地。
《本經》有牡桂、菌桂,《名醫別錄》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認為桂即牡桂,並將兩者合為一條。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於菌桂,陶弘景稱其"正圓如竹",《圖經》稱:"樹皮青黃,薄捲若簡,亦名筒桂"。據此,菌桂當即今之官桂。
【化學成分】皮含揮發油(稱桂皮油)1~2%,主要成分為桂皮醛75~90%,並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質等。
【藥理作用】①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柯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所産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産生的運動失調以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應用小鼠壓尾刺激或腹腔註射醋酸觀察扭體運動的方法證明它有鎮痛作用。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熱均有降溫作用。對溫刺引起發熱的傢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鈉都有解熱作用。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可減少菸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對戊四唑引起者則無效。
②降壓作用
附子、肉桂復方對腎上腺皮質性高血壓大鼠(灼傷一側腎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大鼠(8字形結紮腎髒所形成之模型),則無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進機能降低了的腎上腺活動,使之趨嚮正常所致。
③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劑(未註明品種)0.2毫升/10剋體重(10.8剋/180毫升),共服15天,服藥之第3天感染血吸蟲,並無預防作用,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則有一定效果。
④其他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剛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內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用,曾應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擴張及傢兔白細胞增加。
【炮製】揀淨雜質,颳去粗皮,用時打碎;或颳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幹。
【性味】辛甘,熱,
①《本經》:"昧辛,溫。"
②《別錄》:"味甘辛,太熱,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④《醫學啓源》:"氣熱,味大辛。"
【歸經】入腎、脾,膀胱經。
①《珍珠囊》:"太陽經。""足少陰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肺、腎四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厥陰血分。"
【功用主治】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註,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①《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②《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③《藥性論》:"主治:幾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癰痹,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④《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衛中風邪,秋鼕下部腹痛。"
⑥《醫學啓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泄,止渴。"
⑦《用藥心法》:"敵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⑨《綱目》:"治寒痹,風瘖,陰盛失血,瀉痢,驚痢。""治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
【宜忌】陰虛火旺忌服,孕婦慎服。
①《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鼕、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鬍、紫石英、幹地黃,療吐逆。"
②《藥對》:"忌石脂。"
③《本草經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産後去血過多,及産後血虛發熱,小産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癥發斑發狂,小兒痧癥腹痛作瀉,痘瘡血熱幹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幹。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註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髒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見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燥、孕婦、産後血熱,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選方】①治腎氣虛乏,下元憊冷,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腳氣上衝,少腹不仁;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胞,小便不通等證: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幹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
②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溲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𠔌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及真陽不足之神疲氣怯,心跳不寧,四體不收,陽衰無子等證: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四兩,杜仲(薑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製附子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上藥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景嶽全書》右歸丸)
③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𠔌不分,清濁相幹,陰陽氣逆,霍亂嘔吐,髒腑不調:甘草(銼,長寸)三十斤,幹薑(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兩,肉桂(去粗皮,炙)四斤。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幹薑同炒,令薑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不計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得。(《局方》大腳散。按幹薑、杏仁製法、藥量原缺,據《普濟方》引三宜湯補)
④治冷氣攻心腹痛,多嘔,不欲飲食:桂心一兩,高良薑一兩(銼),當歸一兩(銼,微炒),草豆蔻一兩半(去皮),厚樸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炒)令香熟),人參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方》桂心散)
⑤治久寒積冷,心腹污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𠔌不化:蓽茇、肉桂各四斤,幹薑(炮)、高良薑各六斤。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已寒丸)
⑥治九種心痛,妨悶:桂心半兩。末,以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聖惠方》)
⑦治濡瀉水利久不止: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幹薑(炮)、赤石脂各一兩。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報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三服。(《聖濟總錄》桂附丸)
⑧治寒疝氣,來往衝心腹痛:桂心四兩,生薑三兩,吳茱萸二兩。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裏,一服。忌生蔥。(《姚僧坦集驗方》柱心湯)
⑨治奔豚疝瘕衝築:肉桂、幹薑、小茴香各五錢,牡丹皮、木香、檳榔各二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⑩治真寒腰痛,六脈弦緊,口舌青,陰囊縮,身戰慄:內桂三錢,附子三、四錢(急則用生附子),杜仲二錢,熱服。(《會約醫鏡》桂附杜仲湯)
⑾治産後腹中瘕痛:桂(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後方》)
⑿治産後餘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心、甘草各二兩,白蜜一升,幹薑二兩,當歸三兩,赤石脂十兩(綿裹),附子一兩(炮,去皮,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湯)
⒀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湯送下。(《普濟方》桂連丸)
⒁治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者:官桂(為末)、雄雞肝一具,等分。搗爛,丸如緑豆大,溫湯送下,日三服。(《萬病回春》桂肝丸)
⒂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熟地一兩,肉桂一錢(去粗皮,研粉),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薑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⒃治打撲傷破,腹中有瘀血:桂心、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升。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⒄治牛皮癬:官桂、良薑、細辛各五分,斑蝥十個(研碎)。白酒三兩,浸漬七天,每天震搖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濾取清汁,為緩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將患處用溫水洗軟,再用藥水塗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飲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藥通報》1:10,1957)
⒅治虛寒陰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幹薑、甘草各五分。各研極細未,滾水衝淖,將碗頓於滾水內,再淖,慢以咽下。但先以鵝毛蘸桐油,入喉捲痰,痰出服藥更效。(《外科全生集》杜薑湯)
【臨床應用】治療支氣管哮喘
取肉桂粉1剋,加入無水酒精10毫升,靜置10小時後取上清液0.15~0.3毫升加2%普魯卡因至2毫升混勻,註入兩側肺俞穴,每穴1毫升。治療21例,除1例無效、1例癥狀減輕外,其餘均收到控製哮喘發作的效果。其中有1例衹註射2次,哮喘即未發作。1月後隨訪5例,均未再發。對合併氣管炎而咳嗽咯痰者曾給予一些祛痰劑,如桔梗、川貝、紫菀、百部、白前根等。治程中未見嚴重反應,一般註射後衹感到肺俞處及胸廓有熏熱感或喉部發幹,偶訴呼吸有肉桂味,或有輕微酸痛嚮背部放射,個別註射局部有雀蛋大小微隆起的結塊,有輕微壓痛,一般經1周左右即消失。為慎重起見,凡哮喘合併進展期肺結核,或心髒機能代償不全及高度衰弱者,均忌用。
【毒性】肉柱為辛熱藥,本草有"小毒"之記載,用量不宜過大。曾有報道,頓服肉桂末1.2兩後,發生頭暈、眼花、眼脹、眼澀、咳嗽、尿少、幹渴、脈數大等毒性反應,經換服寒涼藥後1~2周纔逐漸消除。 |
|
樟科(Lauraceae)植物,學名為Cinnamomum cassia。樹皮芳香,亦稱肉桂,可作香料,味與産自錫蘭肉桂的桂皮相似,但較辣,不及桂皮鮮美,且較桂皮厚。肉桂皮含有1~2%揮發油,主要成分是肉桂醛(C9H8O)。肉桂皮用作菜餚的調味品,特別用於利口酒和巧剋力。南歐人對肉桂的喜愛勝於桂皮,在北美則肉桂粉不問來自中國肉桂抑錫蘭肉桂,均不加區別地一起出售。
肉桂皮從莖和枝條剝取,擱置乾燥後,捲麯成捲。有的品種則為颳取。颳取者薄而為亮紅褐色,未颳過的樹皮厚而為灰色。肉桂粉淺紅褐色。中國産肉桂的香味稍遜於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産者,三者均具芳香,味甜而辣。越南肉桂(西貢肉桂)質地最佳。中國肉桂和牡桂(C. loureirii)的未成熟果實貼生於硬而具皺的灰褐色杯狀花萼中,通常長11公釐(0.4吋,包括萼筒);上部徑約6公釐(0.25吋),連萼筒摘下乾燥即稱肉桂芽。有似桂皮的芳香和肉桂皮的甜辣味,用於食品調味。
Cortex Cinnamomi Cassiae
(英)Chinese Cinnamcn, Cassia Bark
【別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大桂、辣桂、桂。
【來源】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樹皮。
【植物形態】 常緑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幼枝有四棱,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短尖,基産楔形,上面緑色,有光澤,離基三出脈;具葉柄。圓錐花序腋生;花被片6,白色;能育雄蕊9,3輪,內輪花絲基部有腺體2,子房卵形。漿果紫黑色,橢圓形,具淺杯狀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月至次年2~3月。
多為栽培。産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
【采製】 多於秋季剝取栽培5~10年的樹皮和枝皮,曬幹或陰幹。
【性狀】 本品淺槽狀或捲筒狀,長30~50cm,寬或筒徑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橫嚮微突起的皮孔及細皺紋;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脆,斷面顆粒性,外層棕色,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末淡黃色綫紋(石細胞帶)。氣香濃烈,味甜、辣。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麗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
【性味】 性大熱,味辛、甘。
【功能主治】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溫經通脈。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丁香酚(eugenol)等,並含鞣質及粘液質。
【附註】 主産於斯裏蘭卡的“錫蘭桂皮”係錫蘭肉桂的內皮,常10~40薄片重疊捲成細長筒狀或雙筒狀,每片厚約0.5mm,外表面黃棕色,平滑,有波狀縱綫紋。
西班牙語中叫:canelo,la |
|
企邊桂:呈長片狀槽狀形,左右兩邊嚮內捲麯,捲邊呈半筒形,槽的中心略凸起,外皮下凹,長43cm左右,寬4~6cm,外皮棕灰白色或棕褐色,兩端各有5mm削去栓皮的斜面呈棕色。全體有不規則的橫生皮孔和多數微突起的小瘤點。偶有略突起的橫紋及灰緑色花紋(苔蘚類植物着生後留下的痕跡,俗稱彩皮)。內表面暗紅棕色或棕色,光潔,用指甲颳劃時可見深棕色油紋。氣芳香濃烈,味甜辣。
板桂:呈板片狀,兩邊稍嚮內彎麯,長43cm,寬13~15cm,厚0.6cm,外皮粗糙,灰褐色;內皮暗紫色,斷面油層棕褐色,外層棕紅色,一般油少渣多,香氣及甜辣味較淡。
油桂:呈半邊竹筒狀槽形,兩端略呈斜面,長43cm,外表呈灰棕色或棕褐色,常有灰緑色花斑(彩皮),內表皮暗棕色,質硬而脆,斷面內層油層集中分明,稍有光澤,黑色或棕褐色,外層紫紅色,氣味濃烈,味甜辛。
桂通:呈雙圓筒形或圓筒形,長35cm,厚0.1~0.3cm,外表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紋。內表皮暗棕色。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氣香,味甜辣。又名“桂皮”、“桂爾通”。
桂心:形態與桂通相同,衹是外表的栓皮層已被颳除幹淨,內外皮均呈棕黃色。
桂碎:大小不規則片塊狀或短捲筒狀,外皮灰棕色,斷面和內皮呈棕色或棕褐色,氣香,味甜辣。
肉桂商品中有將不能製成企邊桂或板桂的老桂皮製成桂楠,多呈不規則塊片狀,大小不一,厚約0.4~0.8cm,皮較厚而粗糙,略扭麯,油少,嚼之渣多,味微辛辣。
進口肉桂常稱為安南肉桂,國産肉桂常稱為西玉桂,故分別有安企邊桂、安板桂、安桂楠;西企邊桂、西板桂、西桂楠之稱。進口肉桂與國産肉桂性狀主要區別為:進口肉桂通常較相應國産肉桂皮厚,香氣濃;進口肉桂內表面顔色較深呈棕色至棕褐色(國産肉桂呈棕紅或紫紅色)且具細密縱紋,光滑(國産肉桂則不平坦);進口肉桂通常栓皮比相應國産肉桂薄,且“彩皮”明顯;進口肉桂斷面白細胞環帶不及國産肉桂明顯,且味甜明顯。
進口肉桂中,又有高山肉桂、低山肉桂之分;據說高山肉桂係野生品,低山肉桂係栽培品,二者區別如下:
高山肉桂:外皮表面細皺,“彩皮”明顯,皮厚,體重,斷面白細胞環帶不明顯,內表面細緻光潤。含油量高,香氣濃,辛味淡而甜味厚。最佳者習稱“緑水清化肉桂”,用開水衝泡,其水清而帶緑色(有人認為緑水係加工而成)。
低山肉桂:外表粗糙,皮薄,體較輕,斷面石細胞環帶較明顯,內表面略粗糙。臺揮發油量較少,香氣差,甜味淡,辛味較濃。
進口肉桂中之上品其內表皮膩滑如玉。又以越南北圻清化所産最有名,故名為“清化玉桂”。
國産肉桂中自80年代起在廣東信宜及廣西部分地區有類似進口肉桂的移植産品出現,商品統稱為“南肉桂”。質量接近於進口肉桂。 |
|
1.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
1.1. 鎮靜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所産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産生的運動失調以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應用小鼠壓尾刺激或腹腔註射醋酸觀察扭體運動的方法證明它有鎮痛作用。
1.2. 降溫作用:
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熱均有降溫作用。對溫刺引起發熱的傢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鈉都有解熱作用。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可減少菸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對戌四唑引起者則無效。
2.降壓作用:
附子、肉桂復方對腎上腺皮質性高血壓大鼠(灼傷一側腎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大鼠(8字形結紮腎髒所形成之模型),則無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進機能降低了的腎上腺活動,使之趨嚮正常所致。
3.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劑(未註明品種)0.2ml/10g體重(10.8g/180ml),共服15天,服藥之第3天感染血吸蟲,並無預防作用,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則有一定效果。
4.對血液的作用:
肉桂體外及體內試驗,均有明顯抑製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體外試驗顯示肉桂水煎劑及溶甲醇部分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從肉桂中提取的單體--肉桂酸及香豆素,抗凝作用不明顯。體內試驗肉桂水煎劑也無抗凝作用,不影響兔纖維蛋白溶解活性。5.對消化係統的作用:
5.1. 健胃作用:
桂皮油刺激嗅覺,能反射地促進胃機能,也能直接對胃粘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蠕動增強,呈芳香性健胃作用。
5.2. 腸管興奮作用:
桂皮油給傢兔口服,能促進腸運動,使腸管興奮。對離體傢兔腸管亦具有同樣作用,為古人暖脾胃,除冷積之說作了很好的解釋。
6.其他作用:
6.1. 通經作用:
大量桂皮油可引起子宮充血,顯示通經作用,此為古本草說的墜胎作用提供了一個實驗依據。
6.2. 殺菌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陽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
6.3. 健胃和驅風劑:
內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用,曾應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擴張及傢兔白細胞增加。
6.4. 祛痰鎮咳作用:
桂皮油吸收後由肺排出,使粘液稀釋,呈現祛痰鎮咳作用。
6.5. 利尿作用:
從腎排出而致局部刺激,顯示一定的利尿作用。
6.6. 抗放射作用:
桂皮酸鈉對給小鼠和狗一次全身照射鈷60,丙種射綫的致死量的實驗,證明有抗放射作用。
6.7. 抗補體作用:
肉桂中的二萜類成份有抗補體作用。
6.8.控製血糖平衡,防止和治療糖尿病
肉桂中含有黃烷醇多酚類抗氧化物質,能提高胰島素對血糖水平的穩定作用和降低胰島素抵抗。實現此類功能的方式為:①活化能刺激胰島素受體的酶。②是骨骼肌肉組織中的胰島素信號通路更加暢通。研究發現,肉桂有助於增強胰島素的活性。肉桂中的活性成分有利於提高三種關鍵蛋白質的水平:這些蛋白質對胰島素受體、血糖運輸及炎癥反應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可促進胰島素活性或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發現,肉桂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類似於胰島素的性質,也有助於血糖水平的控製。
每天吃半勺左右的肉桂就能獲得上述效果——對血糖水平,膽固醇總量,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改善。而且此劑量安全可靠,無任何副作用。如果正在服用藥物和接受治療,請事先咨詢醫生。 |
|
1.減肥瘦身
將肉桂精油4滴+迷迭香精油3滴+馬鬱蘭精油2滴+10毫升葡萄籽油或身體按摩底油中,調勻後按摩需要減肥的部位20—30分鐘,然後用毛巾包裹該部位,如有條件結合光波浴照30分鐘,讓該部位的多餘脂肪和水分排出體外,達到減肥收緊的目的。
2.清除疣類皮膚問題
肉桂精油3滴+乳香精油2滴+5毫升葡萄籽油或面部按摩底油中調勻,每天3—4次塗抹於疣類皮膚上。對於大顆粒較頑固者,肉桂精油可增加5—10滴,用棉花棒點於患部,每天多次。
3.緩解感冒及全身肌肉酸痛
將肉桂精油3滴+薫衣草精油2滴+5毫升甜杏仁油,調勻後按摩於背部、腹部、上胸部位20分鐘,然後蓋上被子睡覺,睡醒後癥狀即緩解。
4.緩解月經疼痛
將肉桂精油3滴+馬鬱蘭精油2滴+8毫升甜杏仁油,調勻後輕輕按摩於小腹部15分鐘,然後用熱毛巾熱敷小腹部,疼痛可慢慢緩解。
5.緩解消化不良和腸胃漲氣
將肉桂精油3滴+薫衣草精油2滴+5毫升葡萄籽油,調勻後輕輕按摩於小腹部15分鐘,可刺激腸胃消化,消除腸胃漲氣
6.催情及治療陽痿
將肉桂精油3滴滴於香薫爐中,點燃香薫爐,讓徐徐散發的香薫分子充滿空氣中,製造一個浪漫溫馨,充滿異國情調的氣氛。對於嚴重陽痿者,可用肉桂精油3滴+5毫升甜杏仁油,按摩身體。 |
|
肉桂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
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奔豚,經閉,痛經等癥。 |
|
1.羊肉肉桂湯:
將 6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燉肉中,燉熟之後,無論吃肉還是喝湯,都可以起到溫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氣脹的作用。
2.肉桂粉:
桂皮3剋,研細末,一日2次,溫水送服,可治療胃氣脹,胃寒痛;將肉桂皮粉末加入菜中烹調,可有助於控製血糖和膽固醇。
3.肉桂紅糖茶:
桂皮3~6剋,紅糖12剋,水煎去渣,分2次溫服。可治婦女産後腹痛:在月經前用3剋桂皮、9剋山楂肉、30剋紅糖,適量水煎煮三五分鐘,分2次服下。可治月經來潮時腹脹痛。
4.肉桂膏:
桂皮6剋,丁香6剋,共研細末,放入膏藥中,貼患兒肚臍,可治療小兒腹瀉。
5.肉桂附子雞蛋湯:
桂皮3剋,附子9剋,雞蛋1個,水煎桂皮、附子,去渣後,打入雞蛋,熟後食蛋飲汁,1日2次。可治療白帶過多。
6.每天早餐前30分鐘及睡前,用兩勺蜂蜜,一勺肉桂粉衝開水一杯,喝下即可。
定期喝,即使吃高卡路裏的食物,也不會讓身體堆積脂肪。
註意事項:
1.桂皮性熱,適合天涼時節食用,夏季忌食桂皮。2.由於桂皮性熱活血,易損胎氣,所以孕婦一定要慎食。3.陰虛火旺、血熱出血者也不宜食用。4.月經過多、盆腔炎、咽疼及其它熱病患者應忌食,有失血和遺精病史的人也應禁食。 |
|
咖啡加肉桂粉,一是使其更加香甜醇厚,另一是裝飾作用,一般適用於卡布基諾。 |
|
1.《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2.《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3.《藥性論》: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痹,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4.《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5.《珍珠囊》:去衛中風邪,秋鼕下部腹痛。
6.醫學啓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泄,止渴。
7.《用藥心法》:散寒邪,治奔豚。
8.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9.《綱目》:治寒痹,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驚癇治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10.《湯液本草》: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本草》所言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附為使,止是全得熱性;若與有毒者同用,則小毒既去,大毒轉甚;與人參、麥門鼕、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可知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硇砂、幹漆、川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
11.朱震亨: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血藥凝滯而補腎,由味辛屬肺而能生水行血,外腎偏腫痛者亦驗。
12.《藥性類明》:桂,導引陽氣,調和榮衛之氣,衹是辛熱助氣上行陽道。血為營,氣為衛,營衛不相合諧,桂能導引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同行。《局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子與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內加桂者,是要其調和營衛之氣,使四君子、四物皆得以成補之之功也。13.《藥性辨疑》: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陳則行氣之效大,配四物則行血之功速。14.《綱目》: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雲,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醫餘錄》雲,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雲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托化膿。
15.《本草經疏》: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發散為陽,四氣熱亦陽;味純陽,故能散風寒;自內充外,故能實表;辛以散之,熱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潤腎燥。其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痹骨節攣痛者,桂枝之所治也。以其病皆得之表虛不任風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中之,以其能實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藥無所畏、又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滲泄、止渴、止榮衛中風寒、秋鼕下部腹痛因於寒、補命門、益火消陰者,肉桂之所治也。氣薄輕揚,上浮達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為病。味厚甘辛大熱,而下行走裏,故肉桂、桂心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裏虛陰寒,寒邪客裏之為病。蓋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
16.《本草匯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衝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裏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宣導百藥,無所畏避,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證白退矣。
17.《本草正》:桂,善平肝木之陰邪,而不知善助肝膽之陽氣,惟其味甘,故最補脾土,凡肝邪剋土而無火者,用此極妙。與參、附、地黃同用,最降虛火,及治下焦元陽虧乏;與當歸、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産後血瘀兒枕痛,及小兒痘疹虛寒,作癢不起。
18.《本草匯》:肉桂,散寒邪而利氣,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達子宮而破血墮胎,其性剽悍,能走能守之劑也。若客寒犯腎經,亦能衝達而和血氣,脈遲在所必用。其逐瘀、治疝、消癰有功者,蓋血雖陰類,用之者必藉此陽和耳。
19.《玉楸藥解》:肉桂,溫暖條暢,大補血中溫氣。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氣,善行滯結,是以最解肝脾之鬱。凡經絡堙瘀,藏腑癥結,關節閉塞,心腹疼痛等癥,無非溫氣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脫泄,九竅不守,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此癥也。女子月期、産後,種種諸病,總不出此。悉用肉桂,餘藥不能。肉桂本係樹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內行,所走者表中之裏,究其力量所至,直達髒腑,與桂枝專走經絡者不同。
20.《本草求真》:肉桂,氣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氣之能,性體純陽,有招導引誘之力。昔人云此體氣輕揚,既能峻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非若附子氣味雖辛,復兼微苦,自上達下,止固真陽,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溫中,及因氣血不和,欲其鼓舞,則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補血氣之內,加以肉桂,以為佐使,如十全大補、人參養榮之類用此,即是此意。
21.《本草新編》:肉桂,味辛、甘、香、辣,氣大熱,沉也,陽中之陰也,有小毒。肉桂數種,捲筒者第一,平坦者次之,俱可用也。入腎、脾、膀胱、心胞、肝經。養精神,和顔色,興陽耐老,堅骨節,通血脈,療下焦虛寒,治秋鼕腹痛、泄瀉、奔豚,利水道,溫筋暖髒,破血通經,調中益氣,實衛護營,安吐逆疼痛。此肉桂之功用也,近人亦知用之,然而肉桂之妙,不止如斯。 |
|
1 . 用於老年人腎陽不足, 畏寒肢冷, 脾陽不振, 脘腹冷痛、食少溏泄、完𠔌不化等癥。
2 . 用於老年人久病體弱、氣衰血少。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 常用於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黨參、白术、當歸、熟地黃等藥中, 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 |
|
名稱:
肉桂
漢語拼音:
Rougui
英文名:
CORTEX CINNAMOMI
基原: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樹皮。多於秋季剝取,陰幹。
性狀:
本品呈槽狀或捲筒狀,長30-40cm,寬或直徑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嚮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內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條黃棕色的綫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層散有石細胞及分泌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外側伴有纖維束,石細胞通常外壁較薄。韌皮部射綫寬1-2列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纖維常2-3個成束;油細胞隨處可見。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紅棕色。纖維大多單個散在,長梭形,長195-920μm,直徑約至50μm,壁厚,木化,紋孔不明顯。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2-88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μm。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於射綫細胞中。木栓細胞多角形,含紅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冷浸2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15.0%。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乙法)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2%(ml/g)。
桂皮醛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35:7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9Onm。理論板數按桂皮醛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桂皮醛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50W,頻率35kHz)10分鐘,放置過夜,同法超聲處理一次,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桂皮醛(C9H8O)不得少於1.5%。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性味:
辛、甘,大熱。
歸經:
歸腎、脾、心、肝經。
功效: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
主治:
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奔豚,經閉,痛經。
用法用量:
1-4.5g。
用藥禁忌:
有出血傾嚮者及孕婦慎用,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CORTEX CINNAMONI |
|
肉桂
拼音名:Rougui
英文名:CORTEXCINNAMOMI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04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乾燥樹皮。多於秋季剝取,陰
幹。
【性狀】本品呈槽狀或捲筒狀,長30~40cm,寬或直徑3~10cm,厚0.2~0.8cm。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嚮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
;內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
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條黃棕色的綫紋。氣香濃烈,味甜
、辣。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層散
有石細胞及分泌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外側伴有纖維束,石細
胞通常外壁較薄。韌皮部射綫寬1~2列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纖維常2~3個成束;
油細胞隨處可見。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紅棕色。纖維大多單個散在,長梭形,長195~920μm,直徑約至50μm,壁厚,
木化,紋孔不明顯。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2~88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
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μm。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於射綫細胞中。木栓
細胞多角形,含紅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冷浸2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作
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
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晾幹,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水分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15.0%。
總灰分不得過5.0%(附錄ⅨK)。
【炮製】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功能與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
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奔豚,經閉,
痛經。
【用法與用量】1~4.5g。
【註意】有出血傾嚮者及孕婦慎用,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密閉。 |
|
- : Cassia Bark, Cortex Cinnamomi, bark of Chinese cassia tree
- n.: cinnamon, feathering, Chinese cinnamon, cassia, this tree
|
|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肉桂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