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俚麯
目錄
No. 1
  俗麯集。清代蒲鬆齡作。現存十四篇。包括鼓兒詞、快麯和整套麯子。對當時現實多有諷刺。
小說巨匠
  蒲鬆齡(1640~1715)清代小說傢,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傢,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鬆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纔,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傢貧,應邀到李希梅傢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傢設館為生,主人傢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傢,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纔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捲,詩集6捲;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麯3種,通俗俚麯14種。
  聊齋俚麯的流傳地區主要在山東省淄博市,蒲氏傢族及後人是其主要傳承者。聊齋俚麯是清初大文學家蒲鬆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麯時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是蒲鬆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說唱與戲劇作品,其形式類似今天的琴書說唱與地方戲,所用麯調是藉用當時流傳的幾十種麯牌音樂(填詞)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麯譜,僅靠口傳,至今衹憑錄音整理記譜十數首)。因蒲鬆齡的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麯",也有人稱"蒲鬆齡俚麯"。
俚麯溯源
  淄川是明清俗麯重要流佈地區之一。蒲鬆齡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傢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麯的傳統,這給蒲鬆齡編寫俚麯故事準備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蒲鬆齡集一生之閱歷,匯明清俗麯之精華,取諸宮調、南北麯的麯牌聯套成麯,於完成了15部俚麯的創作。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音樂方面,這些俚麯均具有極高的價值。聊齋俚麯麯目有《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疊斷橋》等。
  從寫作時間看,除較短的幾種寫於作者中年外,其餘多作於暮年。從寫作動機看,作者是為"參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媼之夢",用以勸善懲惡,移風易俗。大多數作品寫於西鋪的直接動因,是為取悅於畢際有的孀妻王老夫人(王漁洋的從姑母)。
  從寫作形式看,聊齋俚麯經歷了一個從短篇到長篇的發展過程,更經歷了一個由簡單的琴書說唱到搬上舞臺演出的地方戲演變進程,如最後完成的《禳妒咒》、《磨難麯》與《墻頭記》。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進而轉化為與大衆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特色鮮明
  蒲鬆齡的聊齋俚麯,自清代至今一直為廣大人民群衆所喜聞樂見。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傢莊一帶的村民便將俚麯的片段作為"扮玩"的唱詞,有的還裝扮成俚麯中的大怪、二怪、王銀匠、仙姑彩鸞、狐精施舜華等,到城區、鄉鎮演出。至於蒲鬆齡以"耍孩兒"、"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麯牌寫成的俚麯,在田間路途、街頭巷尾,更是老少盡曉,隨處可聞。
  聊齋俚麯,按蒲鬆齡墓碑原載為14種,其中《富貴神仙》後變《磨難麯》作為一種計算,實際上應作兩種,共15種。當年路大荒在整理《聊齋俚麯集》時未收入《琴瑟樂》一種。聊齋俚麯所用的麯牌有耍孩兒、銀紐絲、疊斷橋、呀呀油、劈破玉、跌落金錢、倒板漿、房四娘、皂羅袍、黃鶯兒等45個。
  從作品內容看,其中半數改編自《聊齋志異:《姑婦麯》即《珊瑚》,《慈悲麯》即《張誠》,《翻魘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貴神仙》與《磨難麯》即《張鴻漸》,《寒森麯》即《商三官》與《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倫理關係如婆媳(《姑婦麯》)、夫妻(《禳妒咒》)、後母與兒子、兄弟(《慈悲麯》)、父子(《墻頭記》)關係等,到街坊鄰里關係(如《翻魘殃》)到社會不公問題(如《富貴神仙》、《磨難麯》、《寒森麯》),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誕(如《增補幸雲麯》)。除少數遊戲筆墨外,無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與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從藝術效果看,作品的取材與方言俗語的運用,深受當地聽衆、觀衆與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如《墻頭記》等作為地方戲,至今盛演不衰。
  通俗性即是俚麯最顯著的特點,也是它在總體上的特點。其通俗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容的生活化,二是語言的大衆化,三是聲腔的世俗化。俚麯所表現的內容,大部分是寫農傢百姓日常生活,而且是人們所關心的生活熱點問題,所以它貼近時代又切入生活,為平民百姓所關心所理解。其他即使是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愛情故事、傳奇軼聞等,也大都是傢喻戶曉代代相傳的。其二,十五部俚麯全都是運用白話及方言口語講唱故事的。語言取自街談巷議,明白易解,聽來十分親切,加之廣采俚俗民諺、歇後語,形成了一種詼諧幽默、生動有趣的風格,使之真正成為農民百姓而寫作的文藝作品。其三,用於演唱的麯牌是風靡當時社會的時調俗麯。本來這種形式活潑的有說有唱就足以吸引人了。這些時調俗麯又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俚麯一改過去用南北麯作劇的傳統而以時調俗麯入戲,使人們感到既熟悉又新鮮,為人們喜聞樂見,成了廣泛傳唱於街衢裏巷的傳世之作。
藝術瑰寶
  聊齋俚麯生動地反映了封建時代晚期的人民生活,為群衆所喜聞樂見,長期在當代社會中傳唱流傳,成為山東地區一種獨樹一幟的群衆性藝術形式。聊齋俚麯以獨特的魅力影響了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單以戲麯為例,俚麯故事改編劇本的就有五音戲、柳子戲、川劇、京劇、秦腔、河北梆子等。
  現存聊齋俚麯手抄本15種(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遺存較原始麯牌五十餘支,1962年搜集十餘首,近年從古籍文獻中查尋、翻譯三十多首,尚有部分失傳麯牌有待查找。現在會唱俚麯的人已漸衰老,俚麯研究者也寥若晨星,有必要加以搶救和保護。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聊齋俚麯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包含詞
聊齋俚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