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耳挖草
目錄
No. 1
  所屬捲:scutellaria linn.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耳挖草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具多數簇生的纖維狀根,莖單生或多數叢生,不分枝,高12—28釐米,上升或直立,四棱形,密被短柔毛。葉紙質至堅紙質,心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1.5-3.5釐米,寬1—3.2釐米,最下一對細小,莖中部者最大,先端鈍或渾圓,基部圓形,淺心髒形至心髒形,邊緣密生整齊圓齒,兩面被柔毛或糙伏毛,或平展具節長柔毛,尤以背面為甚;葉柄長0.4—2釐米,密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4—8釐米,花對生,梗長2.5-3毫米,與序軸被平展長柔毛;最下一對苞片葉狀,卵圓形,長約1.7釐米,其餘的細小。花萼長約2.5毫米,盾片高約1.5毫米,與花梗被相同的毛,果時均增大。花冠藍紫色,長1.4-2.2釐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冠管前方基部膝麯,其後直伸,嚮上逐漸增大,至喉部寬約4.5毫米;冠檐上唇盔狀,下唇中裂片卵圓形,具深紫色斑點,側裂片卵圓形。花絲下部被小纖毛。花盤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子房光滑。成熟小堅果慄色或暗褐色,卵形。花果期11月-7月。
  分佈及生境:雲南僅産東南部(屏邊、西疇、富寧),海拔700—1900米的石灰岩山雜木林下。我國江南各省以及河南、陝西均有分佈。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爪哇)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平肝祛風、壯筋骨之效,有許多省用以治蝮蛇、蘄蛇咬傷及疔瘡。
  耳挖草又名韓信草、金茶匙、牙刷草。葉對生,葉卵狀橢圓至綫狀披針形,花着生於葉腋,粉紫色。我國分佈較廣,華南、華東、臺灣分佈較多。
草業百科
  雜草名耳挖草
  雜草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
  雜草別名韓信草、大力草、煙管草、偏嚮花
  雜草圖片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成株 根莖短,有簇生的纖維狀須根。莖直立,高12-28釐米,下部有時紫色,密被微柔毛。莖下部葉較小腎形,中、上部葉卵圓形至橢圓形,長1.5-2.6釐米,寬1.2-2.3釐米,葉緣具整齊圓齒,兩面均密被微柔毛或糙伏毛;葉柄長3-10(28)毫米,密被微柔毛。花對生,於莖及分枝頂上排列成長4-8(12)釐米的總狀花序;最下一對苞片葉狀,其餘均細小;花萼長約2.5毫米,有近圓形的盾片,外面密被頭狀腺毛,果時十分增大;花冠藍紫色,長1.4—1.8釐米,冠筒前方基部膝麯,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卵圓形,具深紫色斑點;雄蕊4,2強,稍外露,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小纖毛;花盤肥厚,前方隆起;子房具短柄,花柱細長,稍外露。子實 小堅果卵球形,慄色或暗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一果臍。花期5-6月,果期6-7月。種子繁殖。
  分佈範圍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草地上,喜溫暖氣候,亦耐寒,土壤以肥沃沙質壤土生長良好。分佈於我國華東、華南及河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朝鮮;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也有。
  防治方法-
  其它功用全草入藥,有祛風、壯筋骨、平肝消熱之功效,可治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散血消腫)、疔瘡癰腫、胸脅疼痛、毒蛇咬傷等。
包含詞
小葉耳挖草縮莖耳挖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