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舊時對 關羽 廟的俗稱。民間常稱 關羽 為 關老爺 ,故名。 |
|
都昌老爺廟位於多寶鄉竜頭山首,與星子縣隔河相望。舊為竜王廟,建廟久遠。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麯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竜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築分佈主廟兩側。主廟面積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寬14.2米,進深26.8米,係穿鬥與架梁式混合結構,共52個立柱。
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遊樓,下部為萬年臺.廟內門窗梁坊雕刻花紋並塗以丹漆。殿內有“定江王”塑像。廟的兩側墻壁嵌有石碑2塊,右為“鼎建左蠡元將軍廟記”,左為“加封顯應元將軍廟記”。正殿前有方形花崗岩石立柱,上陰刻對聯,上聯是“數百年廟貌重修偏頌吾王功德”,下聯為“九萬裏威靈丕顯頓平蠡水風波”。廟門平臺兩側有石獅1對。廟後有朱元璋“點將臺”和“插劍池”遺址。廟左岩上有“水面天心”摩岩石刻,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題。據舊縣志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嘉慶十五年和光緒辛已年,對此廟進行過三次維修和擴建。光緒辛已年改稱“定江王廟”,群衆把王爺稱老爺,故後人一直稱此廟為老爺廟。民國27年遭日寇炸毀,民國35年由僧人在來往船商捐助下,按光緒時模樣重修。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省級保護文物。 |
|
定江王傳說 傳說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在康郎山一仗失利後,坐着小船嚮鄱陽湖口的老爺廟方向隱退。陳友諒率領戰船,隨後緊追不放。他追呀趕呀,眼看要追到老爺廟邊,忽然船的前方有個像小船樣的大頭黿浮出水面,攔住去路。陳友諒命令侍衛對着大頭黿猛發一箭,大頭黿躲過惡箭,轉眼下沉。它鑽到陳友諒坐的船底下,緊緊貼住船底不放。這一來,陳友諒的船前不能進,後不能退,死死地呆在湖中,陳友諒以為是大船擱淺了,忙吩咐水手用竹篙猛撐,誰知戰船在湖中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也不動,看着朱元璋的小船又漸漸遠去,這生擒朱元璋的大好時機將要錯過。陳友諒心中十分焦急,便舉起令旗一揮:“炮轟!”這一炮正好打在朱元璋的船尾,朱元璋的小船頓時燃起大火,漏水下沉。正當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大頭黿翻波逐浪,嚮朱元璋的船迅速遊過來。朱元璋便雙腳一登,跳到大頭黿的背上。大頭黿迅速張開四足踏波排浪,一下子遊到老爺廟邊。
陳友諒衹好望着朱元璋逃去,悲嘆道:“這不是我的失策,而是神靈有意相助朱元璋!”這時,左右的人見陳友諒愁眉不展,就獻計說:“大王,這是鄱陽湖裏的大頭黿,老爺廟裏的黿將軍顯靈,不如去到廟裏燒香朝拜,祈求它助戰。”陳友諒一聽,氣憤地說道:“我是鄱陽湖上的大王,怎容孽種與我為難?我要拆毀它的廟宇叫他無處安身!”。
大頭黿深知陳友諒不仁義,决意要為朱元璋助戰到底,於是變作一道人,來到朱元璋的帳前。朱元璋連忙起身施禮,問道:“仙師來此有何見教?”大頭黿說:“陳友諒要拆毀廟宇,活擒將軍,引得天怒神怨。我願助你一臂之力,打敗陳友諒。”朱元璋一聽喜從天降,忙說:“仙師有何妙計?”道人說:“請將軍隨我來。”
朱元璋隨道人來到湖邊,衹見道人“噗通”跳入水中,化作一隻大頭黿。大頭黿稍一停,便引頸一點頭。不多一會,衹見千百衹大頭黿聚遊過來,黑壓壓擺滿了一片湖面,擁着那衹領頭的大頭黿,一齊嚮陳友諒的戰船衝去。陳友諒見如此一大群大頭黿涌來,心中驚疑。忽然,衹聽得船底嗡嗡作響,繼而船底穿了洞,湖水涌進,快逃命。待他逃出去回頭一看,衹見他的戰船一艘艘全沉入水中,將士們紛紛跳水逃命,又被大頭黿一口一個吃進肚裏,陳友諒慘敗了,朱元璋平安地度過了一場大難。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了老爺廟,賜封“黿將軍”為“定江王”。 |
|
老爺廟位於都昌城西北約30公裏的鄱陽湖東岸,在鄱陽湖通往長江的“葫蘆頸”上,與星子縣隔湖可望,水路相距數公裏,從星子縣城乘船去老爺廟可是捷徑之途。
老爺廟建在七米多高的石臺上,附山臨望,依勢而構,為江南祠堂式建築,上下兩層,有老爺大殿、萬年臺及兩側遊樓。廟後有朱元璋的點將臺、插劍池和他題書的“水面天心”石刻等遺跡。
由於寺廟在沙洲上,在文革期間受到的破壞較少,加上改革開放後,人進行修葺,寺廟更加金碧輝煌,香火源源不斷。朱元璋從小生長在縣城,後因傢境敗落送入寺院做了沙彌,對菩薩相當信任,與寺廟結下不解的因緣。後來,戰火將寺廟裏的和尚解散啦,朱元璋從此步入軍營。再後來,朱元璋逐漸掌握軍權,建立自己的軍隊,與陳友諒角逐鄱陽湖。有一次,朱元璋在戰場上戰敗,被陳友諒部下追到鄱陽湖畔。朱元璋看者前面是一望無際的鄱陽湖,後面密密麻麻的追兵,萬般無奈之下,正欲投入湖內。然而,奇跡發生啦。天空忽然變暗,狂風怒雨冰雹打在朱元璋與陳友諒軍隊之間,令陳友諒的部下不敢前進半步,以此同時,一貫平靜的鄱陽湖泛起了波濤,湖裏冒出一隻千年老龜,似乎已奉上天之命守候在湖中,如今等來了“真竜天子”,載着朱元璋迅速遊嚮彼岸。陳友諒的部下衹好眼瞪瞪地看者朱元璋從容不迫地離開。於是,軍中流傳朱元璋是當今“真竜天子”,有上天護佑之說,從此,陳友諒軍隊節節敗退。朱元璋登基後在對岸建立宇廟,以紀念那衹千年老龜,從此過往的船衹朝拜不已,香火日漸旺盛。 |
|
關王廟又名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於陽泉市郊區白泉鄉林裏村南玉泉山腰。殿宇由緑樹、紅墻縈圍。廟座西南朝東北,背山面阜,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大院落。關王廟建成已有900多年,據有關資料證實,是我國最早的關羽廟建築。關王廟以關王正殿為主,由獻殿、馬殿、南北配殿,以及外院的戲臺、大門、忠恕牌坊、落箭亭、飲馬亭等,組成了一座錯落有緻,氣勢雄偉,左右對峙,佈局合理,並且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宋代及明、清木構建築群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王廟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屢經修葺。正殿為宋代原構原貌,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廊深一間,顯得深幽肅靜。四椽伏接乳頭用三柱,闌額轉角不出頭,五鋪鬥拱作雙抄,殿柱檐椽有捲剎。板門寬厚嚴實,窗為三棱直欞。平梁上蜀柱甚細,脊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檐角升起顯著,歇山式殿頂舉折平緩。宋代齒紋式滴水瓦與荷花枝葉勾頭瓦四檐沿用。九脊十獸四套頭,設計獨特,溢彩流光。整座建築用材肥碩,平穩嚴密,層次分明,製作規整,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據傳,關王廟是魯班爺顯靈時建造的,廟成之後,正殿出現了“鋸沫面柱”、“亂砍椽”、“裏外尺寸一般大”之超人的建築技藝。這個有趣的建築傳說,為關王廟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使人留連探討,迷惑不解。
廟宇寬約45米,長約90米,占地面積4050平方米。中軸綫上從前至後分為外院、下院、上院三部分,由低而高層疊而進。其主要建築外院有樂樓、牌樓;下院有馬殿(山門)、鐘、鼓二樓,東西有配殿三間;自下院甬道可達上院,上院中軸綫上有山門、獻殿、正殿(關帝殿)。廟內建築惟上院正殿保存完整,配殿僅存北側。
現存正殿為北宋宣和四年(1122)重建,後在元、明、清、民國時期屢有修繕補葺。該殿座西北嚮東南,由臺基、殿柱、梁架、屋項四個部分組成。殿身寬、深各院校間,通寬11.03米,通深12米。六架椽,平面呈正方形。殿廟前檐廊深一間,檐下4根粗大的虎頭圓柱支撐着龐大笨重的立臥欄板,鬥拱杉椽;檐內下是寬厚嚴實的虎頭 釘大紅高大紅廟門,兩側窗戶鑲嵌着粗獷的宋式破子直欞;平梁上瓜柱甚細, 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殿外4個檐角高挑,24組穩固的五鋪鬥拱承托着正殿四面224根丈椽出檐;殿頂正 兩端蟠麯的竜吻,瓢盆大口直吞花 上8條仰鼻皺眉、雙目圓瞪的小竜, 中設置金獅馱寶瓶三齒鐵叉吉祥物,四檐用宋代齒紋滴水與虎頭獸面勾頭交替鋪設。殿內四壁,繪有關羽故事壁畫,為清代所作,今大部已毀。
殿內塑像齊全,各具特色。關公的金面塑像威武雄壯,氣宇軒昂。關平英姿矯健,風度翩翩。周倉氣勢驚人,不怒自威。其他塑像衣冠楚楚,面姿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關王廟已經歷了924個風雨春秋,是我國千萬座關帝武廟中,保存最早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省、市、區先後撥出專款進行了全面的修復保護,使其成為全國僅存的宋代關王廟。 古老絢麗的關王廟,顯示了炎黃子孫精湛的建築技藝,閃耀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
|
老爺廟村 老爺廟鎮 老爺廟鄉 |
|
老爺廟鎮 | 老爺廟村 | 老爺廟鄉 | 西老爺廟 | 七老爺廟 | 西老爺廟村 | 林裏老爺廟 | 老爺廟口岸 | 老爺廟水域 | 老爺廟溝村 | 北老爺廟村 | 老爺廟後巷 | 大老爺廟村 | 小老爺廟村 | 西老爺廟社區 | 西塘七老爺廟 | 滑縣老爺廟服裝廠 | 西塘·七老爺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