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周口 > 老君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老君臺投訴電話周口旅遊投訴電話:0394-82214118273901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老君臺,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為紀念老子而修建。據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述:“天寶二年(734年)建太清壇。文昌宮於臺記。”臺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磚構築,由1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形古建築,狀若圓柱且有棱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傳說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故名“升仙臺”。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臺山門,是正殿,面闊3間,進深間,硬山式清代建築,殿內西偏殿各一間。合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臺下波光煙靄,湖水縈洄,景色宜人。映山門嚮南約裏許的中軸綫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遊竜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裏”、“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書“地古永傳麯仁裏”下題“天高近接太清宮”,楣鎸“萬教之祖”,正書蒼古遒勁。升仙臺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絶,唐高祖李淵、高宋李治、玄宋李隆基、宋真宋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城、歐陽修等都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鹿邑老君臺:
  老君臺,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為紀念老子而修建。據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述:“天寶二年(734年)建太清壇。文昌宮於臺記。”臺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磚構築,由1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形古建築,狀若圓柱且有棱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傳說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故名“升仙臺”。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臺山門,是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硬山式清代建築,殿內 東西偏殿各一間。合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臺下波光煙靄,湖水縈洄,景色宜人。映山門嚮南約裏許的中軸綫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遊竜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裏”、“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書“地古永傳麯仁裏”下題“天高近接太清宮”,楣鎸“萬教之祖”,正書蒼古遒勁。升仙臺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絶,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真宗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老君臺原名升仙臺或拜仙臺,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老子故裏鹿邑縣城內東北隅,老君臺後街路南。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
  據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述:“天寶二年(734年)建太清壇。文昌宮於臺記。”臺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磚構築,由1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形古建築,狀若圓柱且有棱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全臺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臺上環築七十釐米高的圍墻,形與城墻相似。臺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竜遺跡”。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臺山門,是正殿,面闊三間,進深間,硬山式清代建築,殿內西偏殿各一間。合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
  老君臺下波光煙靄,湖水縈洄,景色宜人。映山門嚮南約裏許的中軸綫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遊竜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裏”、“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書“地古永傳麯仁裏”下題“天高近接太清宮”,楣鎸“萬教之祖”,正書蒼古遒勁。升仙臺因老子道德高崇。
  據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跡.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由此可知,該臺始建於唐代,至遲也應在天寶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臺為圓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臺底面積706平方米。周圍用大磚堆砌,內實以土,上立垛口女墻,類似古城墻。臺上有大殿、東西偏殿和山門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猶竜遺跡”、“道德真源”、“孔子問禮處”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贊助碑二通。殿內原有老子紫銅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大殿後原有老君煉丹房。臺上還有古柏十三株,山門下有石階三十三級,應老子飛升三十三層青天之說。 老君臺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絶,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宋真宗趙恆,以及文學大傢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拜廟祭祀。或觀瞻遊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1978年,鹿邑縣政府公佈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館。1986年,老君臺被定位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隨太清宮遺址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隨老子故裏旅遊區一起被國傢旅遊局列為國傢AAAA級景區
  老君臺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絶,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真宗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沙河市渡口村老君臺
  沙河市渡口村老君臺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傢老子而築的。在東漢時期道教創立之初就把老子奉為始祖,尊稱為太上老君,因此為紀念老子所築之臺即名為老君臺
  老子於公元前571年夏歷二月十五日出生於現在的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相傳老子在寫完《道德經》後騎青牛、出函關、不知所終。老子研究者們長期以來也不知道公元前477年至471年六年間老子身在何處。1998年,中國鹿邑老子學會和《老子傳》作者劉升元等一行人對河北省沙河市渡口村廣陽山進行了專項考察,他們在認真察看了老子遺跡、古碑石刻並查閱相關史志資料後正式確認:公元前477年至471年這六年期間,老子就在渡口村廣陽山修行,渡口村是老子的第二故鄉。
  渡口村的老君臺則位於村北廣陽山老君洞前,依山就勢而築,臺內測山壁上有當代著名詞作傢喬羽所題“老聃修行處”石刻。臺下為太清宮三教殿,供奉儒釋道三教始祖,而老子居其中。據清朝光緒年間《畿輔通志"山川"廣陽山》記載:“廣陽山,在縣西七十裏,盤礴高聳,諸峰羅列。……是山綿亙數裏,有羅漢老君千佛三洞在其上”。
  與鹿邑老君臺不同的是,渡口村的老君臺並無別名,其名代代相傳,一直就叫作老君臺
近義詞
老君臺居委會, 老君臺社區
相關詞
老子升仙臺
包含詞
老君臺村中衛老君臺老君臺居委會
老君臺陳摶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