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竜目(pterosauria)
翼竜目是一類徵服空中會飛的爬行動物,其特徵是前肢第四指骨特別加長支撐由身體側面延展的皮膜,變成翅膀,適於空中飛行,胸骨也相應地發達。最早出現於侏羅紀的rhamphorhynchus meyer(喙嘴竜)可作為代表,長約60cm;雙顳孔,大眼眶,具眼前孔;頭骨和頜骨的前部引長,帶尖齒,可能捕食魚類;頸較長,轉動靈活,背部縮短;尾很長,約為薦前脊柱長度的2倍,尾末尚有一卵形的皮膜;前肢的肱骨粗壯,橈尺骨頗長,第四指極長,形成翼的主架,第五指消失,其他各指退化成小狀;肩胛骨與鳥喙骨強大,連接胸骨,作為附着鼓動翅膀的肌肉之用;後肢小。
【發現史】
翼竜類化石在北美、南美、歐洲、非洲、亞洲、澳洲等地都有發現。第一具翼竜化石是1784年由意大利自然學家cosimocollini發現。喬治·居維葉(georgescuvier)在1809年將此物種命名為翼手竜ptero-dactyle;然而因為科學名稱的標準化,這物種的正式名稱改成pterodactylus。1828年,瑪麗·安寧(maryanning)在英國萊姆裏吉斯發現了雙型齒翼竜(dimorphodon)。
自從1784年在索倫霍芬石灰岩發現第一個翼竜類化石以來,當地衝積層已發現29種翼竜類。現在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翼竜類是采用主動飛行,而非原先認為的滑翔。
大多數翼竜類的骨頭是中空的,當沉積物堆積在它們身上時,骨頭會被壓平。當沉積物堆積到它們身上時,沉積物會壓縮骨頭,而非壓碎骨頭,所以化石保存得不是很好。目前保存最良好的化石是來自巴西的araripeplateau。
【分類】
翼竜目分為兩個亞目:
喙嘴竜亞目(plieninger,1901):一種早期翼竜類,此亞目的許多物種長有尾巴,翼上有短指骨。它們體型小,手指仍然適合攀爬。它們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持續到侏羅紀晚期。喙嘴竜類為並係群,翼手竜類是從它們演化而來,而非兩者有共同祖先。
翼手竜亞目(plieninger,1901):這種翼竜類有短尾巴,翼上有長指骨。它們最早出現在侏羅紀中期,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絶事件中滅絶。
喙嘴翼竜亞目 rhamphorhynchoidea (並係群)
雙型齒翼竜科 dimorphodontidae
蛙嘴竜科 anurognathidae
麯頜形翼竜科 campylognathoididae
喙嘴翼竜科 rhamphorhynchidae
翼手竜亞目 pterodactyloidea
鳥掌竜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帆翼竜科 istiodactylidae
鳥掌竜科 ornithocheiridae
無齒翼竜科 pteranodontidae
夜翼竜科 nyctosauridae
梳頜翼竜超科 ctenochasmatoidea
鵝喙翼竜科 gallodactylidae
翼手竜科 pterodactylidae
梳頜翼竜科 ctenochasmatidae
準噶爾翼竜超科 dsungaripteroidea
德國翼竜科 germanodactylidae
準噶爾翼竜科 dsungaripteridae
神竜翼竜超科 azhdarchoidea
lonchodectidae科
古神翼竜科 tapejaridae
神竜翼竜科 azhdarchidae
其中著名的屬包括:
準噶爾翼竜屬(dsungaripterus)翼展長3公尺,有個不尋常的骨頭冠飾沿者口鼻部而下,顎部長、狹窄、彎麯、頂端尖。它生存於早白堊紀。
無齒翼竜屬(pteranodon)長達1.8公尺,翼展長7.5公尺,生存於晚白堊紀。
翼手竜屬(pterodactylus)翼展長50至75公分,生存於晚侏羅紀的湖岸。
南翼竜屬(pterodaustro)一種生存於南美的翼竜類,翼展長1.33公尺,有超過500個長而狹窄的牙齒,可能用來過濾食物,類似現代紅鶴。
風神翼竜屬(quetzalcoatlus)翼展長12公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生存於晚白堊紀。
喙嘴竜屬(rhamphorhynchus)生存於侏羅紀,尾端有標狀物,可能用來在飛行中穩定尾巴。
【絶滅原因】
翼竜類生存的時間很短,白堊紀末期絶滅,這可能由於當時出現了“現代化”鳥類,受到排擠,無法與溫血而靈活的鳥類競爭之故。
準噶爾翼竜
dsungaripterus young(準噶爾翼竜) 這是發現於新疆烏爾禾下白堊統上部的完整飛竜類化石。體較大,兩翼伸長可達3.5m。體長約0.9m。頭骨長,前端窄而尖銳。頭骨上中棱發育。鼻孔與眼孔連通成大孔。上顎有14-15個牙齒,下顎有11-12個牙齒,但頜前部無牙。第四腕骨與第四指骨特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