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翼竜
目錄
No. 1
  翼竜(pterosaur)
  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這些生物不同於恐竜,恐竜都不會飛。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竜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衹是徒有虛名,充其量衹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竜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竜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竜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衹占其腦質量的1%到2%。
  世界上第一枚翼竜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
  最大的翼竜是披羽蛇翼竜。展開雙翼有12米長。
  發現。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竜這類與恐竜同時出現又同時絶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嚮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嚮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竜的化石,發育中的翼竜胚胎,骨骼瞭瞭,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産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鰐以及一些翼竜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竜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竜,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竜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來,翼竜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竜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竜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竜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竜蛋,也是第一個翼竜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竜是恐竜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嚮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竜誤認為是“會飛的恐竜”。翼竜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絶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竜占據着陸地時,翼竜卻一直控製着天空。
  翼竜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把卵産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竜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竜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纔鑒定它為翼竜,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竜化石的發現比恐竜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竜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嚮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竜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着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竜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嚮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鈎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竜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竜,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於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顔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岩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竜,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於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竜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嚮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絶滅的翼竜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並不止這些,在翼竜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竜生活於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緻,魚身上的骨骼和鱗片完整無缺。兩類動物由於火山爆發導致其同時死亡“終結”時的故事,似乎歷歷在目。
  鳥類的翅膀上長有對飛行和身體保溫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有對振翼飛翔起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竜的翼膜內除了分佈着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竜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翺翔於藍天,衹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竜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竜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竜化石。
  翼竜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竜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鬥機,小者形如麻雀。翼竜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竜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竜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竜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竜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竜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竜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竜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竜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竜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竜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竜為溫血動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竜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竜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竜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竜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製,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係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係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翼竜是恐竜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嚮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竜”。翼竜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絶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竜稱霸着陸地時,翼竜卻控製着天空。
  翼竜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竜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纔鑒定它為翼手竜,歸於爬行動物。
  翼竜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翺翔於藍天,衹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竜比鳥類早了約7 ooo萬年飛嚮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竜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竜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竜化石。翼竜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竜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 6戰鬥機,小者形如麻雀。翼竜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竜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竜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竜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 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竜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竜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竜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竜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竜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竜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竜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竜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製、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係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係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竜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竜亞綱(archosauria)。恐竜類和鰐類也屬於古竜亞綱,鳥類是古竜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竜類趨嚮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竜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竜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竜的膜衹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嚮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鈎。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挂。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竪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嚮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係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已知翼竜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竜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竜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竜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竜(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竜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竜屬(pteranodon)。無齒翼竜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傢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竜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竜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No. 2
  翼竜(Pterosaur)
  翼竜骨架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會飛並很可能是溫血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竜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衹是徒有虛名,充其量衹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竜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竜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竜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衹占其腦質量的1%到2%。
  披羽蛇翼竜(神竜翼竜)最大的翼竜是翼手竜。展開雙翼有16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 隱居森林翼竜
  最小的樹棲翼竜化石——隱居森林翼竜,翼展僅25釐米,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竜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竜這類與恐竜同時出現又同時絶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嚮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嚮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竜的化石,發育中的翼竜胚胎,骨骼瞭瞭,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産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鰐以及一些翼竜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竜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竜,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竜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來,翼竜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竜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竜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竜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竜蛋,也是第一個翼竜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竜是恐竜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嚮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竜誤認為是“會飛的恐竜”。翼竜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絶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竜占據着陸地時,翼竜卻一直控製着天空。
  翼竜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把卵産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竜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竜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纔鑒定它為翼竜,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竜化石的發現比恐竜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竜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嚮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竜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着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竜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嚮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鈎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竜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竜,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於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顔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岩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於翼竜,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於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竜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嚮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絶滅的翼竜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並不止這些,在翼竜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竜生活於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緻,魚身上的骨骼和鱗片完整無缺。兩類動物由於火山爆發導致其同時死亡“終結”時的故事,似乎歷歷在目。
  鳥類的翅膀上長有對飛行和身體保溫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有對振翼飛翔起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竜的翼膜內除了分佈着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竜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翺翔於藍天,衹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竜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竜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竜化石。
  翼竜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竜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比F-16戰鬥機還長約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竜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竜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竜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竜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竜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竜應該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竜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竜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竜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竜是熱血的恆溫動物。
  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竜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竜為溫血動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竜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竜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竜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竜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製,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係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係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翼竜是恐竜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嚮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竜”。翼竜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絶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竜稱霸着陸地時,翼竜卻控製着天空。
  翼竜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竜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維葉纔鑒定它為翼手竜,歸於爬行動物。
  翼竜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地、長距離地翺翔於藍天,衹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有時也在水面上盤旋。
  翼竜比鳥類早了約7 OOO萬年飛嚮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翼竜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骨骼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竜骨突發達等等。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竜化石。翼竜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竜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相當於F一1 6戰鬥機,小者形如麻雀。翼竜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竜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竜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竜類屬於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 0世紀初,英國古生物學者曾推測,翼竜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是體溫恆定的溫血動物。後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竜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竜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於溫血動物。翼竜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另一個證據來自於翼竜的骨骼,它們像鳥一樣有一些用於調節體溫的小氣囊。最近,我國遼西帶“毛”的熱河翼竜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竜類為溫血動物。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翼竜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恆定的生理機製、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係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係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
  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竜目(Pterosauria)屬於爬蟲類的古竜亞綱(Archosauria)。恐竜類和鰐類也屬於古竜亞綱,鳥類是古竜類的後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竜類趨嚮兩足步態,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竜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翼竜類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鳥。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然而翼竜的膜衹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嚮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鈎。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挂。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竪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嚮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係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腦子大,明顯地可與鳥類相比。該類占優勢的感官是視力而不是嗅覺。大多數化石見於海相地層,因此很可能通過潛水捕魚獲取食料。但難以理解飛落後如何從地面或水中起飛。
  已知翼竜有兩個主要類別。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竜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竜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竜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於索倫霍芬板岩。翼指竜(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竜型的後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竜屬(Pteranodon)。無齒翼竜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1975年,德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傢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竜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翼竜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日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遠古翼竜着陸時的“史前跑道”。
  科學家們在法國西南部遠古瀉湖紋理清晰的石灰岩沉積層中發現翼竜起飛着陸時的痕跡,該考古地址被稱為“翼竜海灘”,其歷史可追溯至1.4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這些翼竜的足跡暗示着其翼展可達到3英尺寬,在着陸的過程中會停止拍打,然後通過前翼上的爪子配合着陸。
  在着陸時,它們會出現簡短的“不順暢步伐”,或許在着陸時雙腳跳躍,並在前爪的配合下完成着陸全過程。最終在四肢的配合下調整姿態,穩定地着陸下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貝剋利分校古生物學家凱文-帕蒂安(Kevin Padian)說:“之前沒有其他的遠古軌跡能夠描述翼竜的起飛或着陸過程。”
  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古生物學家戴維-霍尼(David Hone)指出,翼竜長得非常像鳥類,它們是身體非常輕的一種動物,與那些體重達50噸的大型恐竜相比,它們起飛着陸時不會留下太多的痕跡。
  霍尼強調稱,如果翼竜的足跡保存得非常完好,很可能是它在柔軟的爛泥或沙土中着陸,但在這種環境下着陸的機會卻非常少,因此這項最新研究發現非常珍貴難得,該研究也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
  帕蒂安稱,事實上翼竜在飛行過程中,有能力協調控製自己的翅膀,未來的研究將有望揭示在起飛時的步伐軌跡,進一步分析這些已滅絶物種曾經是如何飛行的。據悉,在這處考古遺址存在着數百個腳印痕跡。
  科學家發現翼竜起飛着陸的“史前跑道”
  翼竜着陸時的步伐痕跡
英文解釋
  1. n.:  pterodactyl,  pterosaur
近義詞
飛天竜
相關詞
古生物化石遠古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喙嘴竜類動物白堊紀
爬行動物侏羅紀更多結果...
包含詞
南翼竜翼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