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翻石鷸
鸛形目 > 丘鷸科 > 翻石鷸屬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arenaria interpre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描述:中等體型(23釐米),嘴、腿及腳均短,腿及腳為鮮亮的橘黃色。特徵為頭及胸部具黑色、棕色及白色的復雜圖案。嘴型頗具特色。飛行時翼上具醒目的黑白色圖案。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橘黃。
叫聲:斷斷續續的似金屬晃動聲trik-tuk-tuk-tuk或悅耳的kee-oo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全北界緯度較高地區;鼕季南遷至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的熱帶地區至澳大利亞及新西蘭。
分佈狀況:遷徙時甚常見,經中國東部,部分鳥留於臺灣、福建及廣東越鼕。部分非繁殖鳥夏季見於海南島。
習性:結小群棲於沿海泥灘、沙灘及海岸石岩。有時在內陸或近海開闊處進食。通常不與其他種類混群。在海灘上翻動石頭及其他物體找食甲殼類。奔走迅速。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中文名:翻石鷸
鸛形目 > 丘鷸科 > 翻石鷸屬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Arenaria interpre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描述:鷸科(Scolopacidae)翻石鷸亞科(Arenariinae)翻石鷸屬(Arenaria)兩種水濱鳥。扁平的短嘴輕微反彎(嘴尖朝上),翻轉卵石和貝殼以尋找食物。體長約20公分(8吋)。紅翻石鷸(A. interpres)為黑、白、紅色混雜,是著名的候鳥。大多於北極繁殖,嚮南到阿根廷、智利、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濱越鼕(有一隻帶環志的鳥一天飛了720公裏〔450哩〕)。在越鼕地,紅翻石鷸吃小型甲殼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據知也吃漿果和燕鷗卵。在繁殖地,雄鳥築許多假巢,雌鳥造一個真巢。每窩産卵4枚。白天雄鳥抱卵,夜間雌鳥抱卵。幼雛一能飛行,雌鳥便獨自嚮南方遷飛,雄鳥和幼雛多逗留2周之久。黑翻石鷸(A. melanocephala)繁殖於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嚮南到墨西哥越鼕,翅膀有黑白色花,其他部分黑色。
中等體型(23釐米),嘴、腿及腳均短,腿及腳為鮮亮的橘黃色。特徵為頭及胸部具黑色、棕色及白色的復雜圖案。嘴型頗具特色。飛行時翼上具醒目的黑白色圖案。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橘黃。
叫聲:斷斷續續的似金屬晃動聲trik-tuk-tuk-tuk或悅耳的kee-oo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全北界緯度較高地區;鼕季南遷至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的熱帶地區至澳大利亞及新西蘭。
分佈狀況:遷徙時甚常見,經中國東部,部分鳥留於臺灣、福建及廣東越鼕。部分非繁殖鳥夏季見於海南島。
習性:結小群棲於沿海泥灘、沙灘及海岸石岩。有時在內陸或近海開闊處進食。通常不與其他種類混群。在海灘上翻動石頭及其他物體找食甲殼類。奔走迅速。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