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羽葉千裏光
拉丁名: senecio jacobacea l.
科名: 菊科 compositae
中文藥材名: 千裏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100釐米,全株有蛛絲狀毛或近光滑。地下莖分枝,地上莖直立,單一或從中部分枝,有縱棱,有時帶淡紅色。基生葉呈蓮座狀,先端裂片卵形,有柄;中部葉大頭羽狀裂,裂片綫形或披針形,往上增寬和有缺刻,無柄,上部葉羽狀全裂,裂片長圓形,有齒,基部抱莖。頭狀花序多數,復傘房狀排列;總苞鐘狀,直徑(5)8╟10毫米,總苞片裏面多數寬披針形,外面的2╟6個,鑽形,裏面苞片長於外面苞片2╟3倍;舌狀花12╟15個,舌片黃色,長圓形;管狀花多數,瘦果圓柱形,長2╟3毫米,邊緣無毛,冠毛少,易脫落;裏面有毛,冠毛多,宿存。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 生於山地林下,河𠔌山坡,路旁,田邊,
藥用部位: 全草
藥用成份: 含生物鹼。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治咽喉炎,結膜炎,外敷治瘡癤癰腫,蛇蟲咬傷等。
【中藥名】羽葉千裏光
【蒙藥名】給其根那(《四部醫典》)
【別名】額河千裏光、斬竜草、烏都力格一給其根那
【學名】senecio argunensis turcz .[菊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30一100釐米。根莖斜生,具多數細的不定根。莖直立,單一,具縱條棱,常被蛛絲狀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莖下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密集,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5一15釐米,寬2—5釐米,羽狀深裂,裂片約6對,條形,壘緣或具疏齒,上面近無毛,下面色淺而被疏蛛絲狀毛;上部葉較小,裂片較少。頭狀花序多數,復傘房狀排列,花序梗被蛛絲狀毛;小苞片條形或狹條形;總苞近鐘狀,長4—8毫米;總苞片1層,10-13片,披針形或條形,邊緣膜質,背部常被蛛絲狀毛,外層小總苞片約10片,狹條形,比總苞片短;舌狀花黃色l0—12,舌片條形或狹條形,長12一15毫米;管狀花多數,黃色,長7—9毫米。瘦果圓柱形,長2—2.5毫米,有縱溝,無毛,黃棕色;冠毛白色,長5—7毫米。花果期7—9月。
【生境】生於林緣、草旬。
【分佈】興安北部、興安南部、嶺東、遼河平原、科爾沁、陰山、鄂爾多斯。我國東部、中部、北部及西北部;日本、朝鮮、蒙古、蘇聯。
【産地産量】産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裏木盟、錫林郭勒盟東北部、赤峰市、烏蘭察布盟、伊剋昭盟。産量較少。
【入藥部分】全草入中藥。
地上部分入蒙藥。
【採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洗淨泥土,曬幹,切段備用。
【藥材鑒別】性狀根數條,細小,圓錐形,表面黃棕色;質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緑色或紫褐色,具縱條棱,常被蛛絲狀毛;質稍韌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和木部黃緑色,中央髓部白色。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形,羽狀深裂,條形或狹條形,上下表面均呈黃緑色或灰緑色;葉下延成柄或無柄。可見多數頭狀花序,總苞鐘形;管狀花和舌狀花二種,花冠黃色;冠毛白色。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生物鹼0.028—0.070%,地下部分含生物鹼0.076一0.306%。地上部分生物鹼主要成分為千裏光鹼(senecionine)、千裏光非林(seneciphylline)。地下部分生物鹼主要為夾可賓(jacobine)、夾可定(jacodine)、夾可寧(jaconine)。此外,尚含有菊糖、揮發油、黃酮化合物及樹脂等。(註:夾可定即千裏光非林)。
【性味功能】中藥味微苦,性寒。清熱解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
蒙藥味苦,性寒、糙、輕、鈍。清熱解毒,治傷,接骨,止痛,燥“希日烏素”。
【主治】中藥治癤瘡腫毒,瘰癧,目赤腫痛,咽喉腫痛,斑疹傷寒,痢疾,濕疹,皮炎,骨髓造血功能障礙,貧血,毒蛇咬傷,蝎、蜂螫傷。
蒙藥治脈瘟,瘡癰腫毒,腸刺痛,外傷骨折。
【用量用法】中藥l0—15剋,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患處。
蒙藥多入丸散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