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品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今市售正品的原動物為賽加羚羊。
[原動物]
賽加羚羊 別名: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l.--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rla,洞角科bovidae
陸棲獸類。體形中等。身長100~140釐米。肩高雄獸為70~83釐米,雌獸為63~74釐米。體重雄獸為37~60公斤,雌獸為29~37公斤。頭大。鼻吻顯然膨大,故有"高鼻羚羊"之稱。鼻孔亦大,且能靈活伸縮和左右擺動,鼻上皮呈皺摺狀,上有毛覆蓋。額前部分較隆突。眼大。耳短,略圓。四肢細小,蹄低而長。尾短細,下垂。雌獸有乳頭4對。夏毛短而密,緊貼皮膚。全身呈棕黃色或慄色。四肢外側及尾如同身色。臉面部色較淡。背脊中央有狹長的一條,呈肉桂色。頸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和臀部為黃白色。鼕毛粗長而厚,色較淡,為沙黃色或淡灰黃色。胸腹、四肢內側幾呈白色。唯尾下肛門和腹股溝周圍無毛,整年裸露。
雄獸具角,長於眼眶之上,嚮後微傾。角基部為棕黃色,上部黃白色如臘。角基部之橫切面幾呈圓形。角之表面約有20個輪脊,輪脊間相距約1~2釐米。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角全長約28~37釐米。雌獸無角,僅有短的突起。幼獸7個月時即開始長角。
主要棲息於半沙漠地區。夏季大多居於空曠的荒漠草原地帶,晚秋至鼕季則在????沼半荒漠地帶。群棲。常喜在粘土荒漠地區,而不喜在丘陵和灌叢林中活動。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在天氣炎熱時則常在湖沼邊休息。由於食物和氣候條件的改變,有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秋末初鼕開始交配,幼仔第二年纔成熟。吃淡水和鹹水。其主要食物為禾本科、豆科等草類植物。[美食中國]
分佈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西北部,此外在蘇聯亦産。
[采製]
全年均可捕捉,但以8~10月獵得者,鋸下之角色澤最好,因此時外皮已脫落,鼕季獵得者因受霜雪侵襲,角質變粗糙,發生裂隙,品質較次。
[炮製]
1.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溫水中浸漬,撈出,鎊成縱嚮薄片,晾幹即成。
2. 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銼碎,研成細粉即成。
[藥材及産銷]
本品為羚羊的角。
[名稱]
羚羊角 cornu antelopis
[産地及銷售習慣]
産於新疆博樂、溫泉、塔城、裕民等地。國內産量不大,今大部係從蘇聯進口,銷全國各地,以上海、杭州、北京、天津、漢口等大城市銷量較大。
[化學成份]
含角質蛋白、磷酸鈣及不溶性無機????等。其餘不祥。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角呈長圓錐形,長25~40釐米。全體略呈弓形彎麯,表面光滑,但有細縱紋。通體光潤如玉,白色或黃白色,透視有血絲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縱直細紋,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個隆起的環脊,用手握之有舒適感。角的基部圓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約占全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堅硬而重,橫截面四周呈齒狀而與外面的角質層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對光透視角內無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條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衝天眼),
為羚羊角的鑒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
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效用]
[性味] 鹹、寒。
[功用] 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 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癥。
[用量] 1g~5g。
[禁忌] 肝經無熱者不宜。
[附註]
1. 商品羚羊角由於年齡不同,而有各種規格:⑴大枝羚羊角,長約15~25釐米,底部直徑約3釐米;⑵小枝羚羊角,長約9~15釐米,底部直徑約1~2釐米;⑶大頭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⑷老劈柴(又稱倒山貨)為羚羊死後遺留在山中的死角,亦有大小之分。
2. 市售羚羊角的品種甚多,其所屬原動物各有不同,除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以外,據文獻記載尚有藏羚(panthotops hodgsoni),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西藏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等幾種。一般認為真正的正品羚羊角應是賽加羚羊的角。
3. 羚羊角國內産量甚少,多靠進口,價格較昂,曾發現有用他種動物的角,形狀類似者偽充,其原動物目前尚難肯定,今分述如下:
一種類似黃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全形頗似羚羊角,但彎麯略呈s形;表面有許多縱裂紋,生有輪脊17~20個,輪脊間距較密,且一側較平坦,不連成環狀;全體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無通天眼;基部橢圓形,中具多孔的骨塞,骨塞邊緣不成鋸齒狀而平滑。一種係用他種動物的角經加工颳削仿製而成。長短大小不一,全形頗似羚羊角,但下半部多平直,上半部嚮一側彎麯(真品全體略呈弓字形彎麯)。仔細觀察表面可見刀削痕跡,輪脊均極顯明(長形者有輪脊15~17個,小形者僅具輪節1~2個),尖端光滑細長,無不顯明的輪脊(真品有)。全體黃棕色,上端微透明,透視無"通天眼";基部圓形,骨塞外緣平滑無齒,其質堅實無孔。 |
|
羚羊角
(《本經》)
【來源】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等的角。
【動物形態】賽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體形中等.身長1~1.4米。肩高雄獸為70~83釐米,雌獸為63~74釐米。體重雄獸為37~60公斤,雌獸為29~37公斤。頭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靈活伸縮和左右擺動。額前部分較隆突。眼大。耳短。四肢細小,蹄低而長。尾細短,下垂。雌獸有乳頭4對。夏毛短而密,緊貼皮膚。全身呈棕黃色或慄色,臉面部較淡,背脊中央有狹長的一條呈肉桂色;頸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幾呈白色。雄獸具角,長於眼眶之上,嚮後微傾。角基部為棕黃色,上部黃白色如蠟,表面約有20個輪脊,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雌獸無角,僅有短的突起。
主要棲於半沙漠地區。夏季大多居於空曠的荒漠地帶,晚秋至鼕季則在????沼半荒漠地帶。群棲。分佈新疆等地。
本動物的肉(羚羊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後,將角從基部鋸下。一般以8~10月獵取者色澤最好。
【藥材】完整的角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麯,長25~40釐米,基部直徑約3釐米,白色或黃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個隆起的輪脊,幼枝較少。尖部光圓,彎錐形,光潤如玉,嫩枝透視有血絲或呈紫黑色,無裂紋,質老的有縱裂紋,無黑尖。角基部圓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約占全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圓形,堅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順紋與角內面合槽,頗堅固,自橫截面上視之,其接合處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將骨塞除去後,角之下半段為簡形,中空,有細孔直通尖上,習稱"通天眼",近光可透視,為羚羊角的主要鑒別特徵。質堅硬。無臭,味淡。以質嫩、色白、光潤、有血絲、無裂紋者為佳。質老、色黃白、有裂紋者質次。
産於新疆。
【化學成分】含磷酸鈣、角蛋白及不溶性無機????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衹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藥理作用】①對中樞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實驗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嚮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抑製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電休剋的敏感性,卻不導致肌肉鬆弛;煎劑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驚厥率,並增高恢復率,但對士的寧所致驚厥則無效,亦不能增強苯巴比妥鈉對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熱作用
羚羊角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引起發熱的傢兔有解熱作用,灌胃後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6小時後逐漸恢復。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鎮痛作用。
【毒性】按每日2/公斤給予小鼠7天,體重增長緩慢,而飲食、排便、自由活動等方面無明顯改變。毒性很低。
【炮製】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漬後,撈出去筋,鎊成縱嚮薄片,晾幹。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銼碎,研成細粉。
【性味】鹹,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
【歸經】入肝、心經。
①《本草蒙筌):"走肝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治熱病神昏痙默,譫語發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
①《本經》:"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註下,安心氣。"
②《別錄》:"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註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
③《藥性論》:"能治一切熱毒風攻註,中惡毒風卒死,昏亂不識人;散産後血衝心煩悶,燒末酒服之;主小兒驚癇,治山瘴,能散惡血。"
④孟詵:"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生摩和水塗腫上及惡瘡;又卒熱悶,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熱毒痢及血痢。"
⑤《食療本草》:"傷寒熱毒下血,末服之。又療疝氣。"
⑥《本草拾遺》:"主溪毒及驚悸,煩悶,臥不安,心胸間惡氣毒,瘰癧。"
⑦《綱目》:"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闢惡解毒,治子癇痙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盜汗,消水腫,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氣,止渴除煩。"
【用法與用量】內服:磨汁,3~5分;煎湯,0.5~1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傷寒時氣,寒熱伏熱,汗、吐、下後餘熱不退,或心驚狂動,煩亂不寧,或譫語無倫,人情顛倒,脈仍數急,遷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盞,以甘草、燈芯各一錢,煎湯和服。(《方脈正宗》)
②治中風手顫,嚲曳語澀:羚羊角(鎊)一兩,犀角(鎊)三分,羌活(去蘆頭)、防風(去叉)各一兩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兩。共研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葉湯下,漸加至三十丸。(《聖濟總錄》羚羊角丸)
③治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痹:羚羊角(鎊)一兩,獨活(去蘆頭)二兩,烏頭(炮裂,去皮、臍)三分,防風(去叉)一分。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臥各一。(《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④治陽厥氣逆、多怒: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宣明論方》羚羊角湯)
⑤治血虛筋脈攣急,或歷節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盞,以金銀花一兩五錢,煎湯一碗,和服。(《續青囊方》)
⑥治産後中風,身體反張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獨活一兩,當歸三分(銼,微炒),防風一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細辛半兩,桂心半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茯神一分,麥門鼕半兩(去心,焙)。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時氣七日,心神煩熱,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臥:羚羊角屑、黃芩、柱子仁、黃連(去須)、川升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聖惠方》)
⑨治心肺風熱衝目,生胬肉:羚羊角(鎊)、黃芩(去黑心)、柴鬍(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銼)一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兩.澤瀉半兩,甘菊花一兩,葳蕤半兩,菟絲子半兩(酒浸三日,曝幹,別搗為末)。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後餘毒未清,隨處痛腫:羚羊角磨汁半盞,以黃耆、金銀花各二兩,煎湯和服。(《本草匯言》)
【名傢論述】①《綱目》:"羚羊角,入厥陰肝經。肝開竅於目,其發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風,在合為筋,其發病也,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經脈攣急,歷節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發病則驚駭不寧,狂越僻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發病則瘀滯下註,疝痛毒痢,瘡腫瘰癧,産後血氣,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於肝膽,在氣為怒,病則煩懣氣逆,噎塞不通,寒熱,及傷寒伏熱,而羚角能降之。"
②《本經逢原》:"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為之首推,故痘瘡之血熱毒盛者,為之必需。若痘瘡之毒,並在氣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發者,又須羚羊角以分解其勢,使惡血流於他處,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
|
本品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今市售正品的原動物為賽加羚羊。
原動物
賽加羚羊 別名: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L.--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rla,洞角科Bovidae
陸棲獸類。體形中等。身長100~140釐米。肩高雄獸為70~83釐米,雌獸為63~74釐米。體重雄獸為37~60公斤,雌獸為29~37公斤。頭大。鼻吻顯然膨大,故有"高鼻羚羊"之稱。鼻孔亦大,且能靈活伸縮和左右擺動,鼻上皮呈皺摺狀,上有毛覆蓋。額前部分較隆突。眼大。耳短,略圓。四肢細小,蹄低而長。尾短細,下垂。雌獸有乳頭4對。夏毛短而密,緊貼皮膚。全身呈棕黃色或慄色。四肢外側及尾如同身色。臉面部色較淡。背脊中央有狹長的一條,呈肉桂色。頸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和臀部為黃白色。鼕毛粗長而厚,色較淡,為沙黃色或淡灰黃色。胸腹、四肢內側幾呈白色。唯尾下肛門和腹股溝周圍無毛,整年裸露。
雄獸具角,長於眼眶之上,嚮後微傾。角基部為棕黃色,上部黃白色如臘。角基部之橫切面幾呈圓形。角之表面約有20個輪脊,輪脊間相距約1~2釐米。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角全長約28~37釐米。雌獸無角,僅有短的突起。幼獸7個月時即開始長角。
主要棲息於半沙漠地區。夏季大多居於空曠的荒漠草原地帶,晚秋至鼕季則在????沼半荒漠地帶。群棲。常喜在粘土荒漠地區,而不喜在丘陵和灌叢林中活動。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在天氣炎熱時則常在湖沼邊休息。由於食物和氣候條件的改變,有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秋末初鼕開始交配,幼仔第二年纔成熟。吃淡水和鹹水。其主要食物為禾本科、豆科等草類植物。
分佈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西北部,此外在蘇聯亦産。 |
|
全年均可捕捉,但以8~10月獵得者,鋸下之角色澤最好,因此時外皮已脫落,鼕季獵得者因受霜雪侵襲,角質變粗糙,發生裂隙,品質較次。 |
|
1.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溫水中浸漬,撈出,鎊成縱嚮薄片,晾幹即成。
2. 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銼碎,研成細粉即成。 |
|
本品為羚羊的角。
[名稱]
羚羊角 Cornu Antelopis
[産地及銷售習慣]
産於新疆博樂、溫泉、塔城、裕民等地。國內産量不大,今大部係從蘇聯進口,銷全國各地,以上海、杭州、北京、天津、漢口等大城市銷量較大。 |
|
性狀鑒別
角呈長圓錐形,長25~40釐米。全體略呈弓形彎麯,表面光滑,但有細縱紋。通體光潤如玉,白色或黃白色,透視有血絲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縱直細紋,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個隆起的環脊,用手握之有舒適感。角的基部圓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約占全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堅硬而重,橫截面四周呈齒狀而與外面的角質層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對光透視角內無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條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衝天眼),
為羚羊角的鑒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
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
|
含角質蛋白、磷酸鈣及不溶性無機????等。其餘不祥。 |
|
[性味] 鹹、寒。
羚羊角[功用] 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 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癥。
[用量] 1g~5g。
[禁忌] 肝經無熱者不宜。
[附註]
1. 商品羚羊角由於年齡不同,而有各種規格:⑴大枝羚羊角,長約15~25釐米,底部直徑約3釐米;⑵小枝羚羊角,長約9~15釐米,底部直徑約1~2釐米;⑶大頭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⑷老劈柴(又稱倒山貨)為羚羊死後遺留在山中的死角,亦有大小之分。
2. 市售羚羊角的品種甚多,其所屬原動物各有不同,除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以外,據文獻記載尚有藏羚(Panthotops hodgsoni),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西藏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等幾種。一般認為真正的正品羚羊角應是賽加羚羊的角。
3. 羚羊角國內産量甚少,多靠進口,價格較昂,曾發現有用他種動物的角,形狀類似者偽充,其原動物目前尚難肯定,今分述如下:
一種類似黃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全形頗似羚羊角,但彎麯略呈S形;表面有許多縱裂紋,生有輪脊17~20個,輪脊間距較密,且一側較平坦,不連成環狀;全體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無通天眼;基部橢圓形,中具多孔的骨塞,骨塞邊緣不成鋸齒狀而平滑。一種係用他種動物的角經加工颳削仿製而成。長短大小不一,全形頗似羚羊角,但下半部多平直,上半部嚮一側彎麯(真品全體略呈弓字形彎麯)。仔細觀察表面可見刀削痕跡,輪脊均極顯明(長形者有輪脊15~17個,小形者僅具輪節1~2個),尖端光滑細長,無不顯明的輪脊(真品有)。全體黃棕色,上端微透明,透視無"通天眼";基部圓形,骨塞外緣平滑無齒,其質堅實無孔。
羚羊角也不一定有藥用價值,但是藏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出非常高!
藏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出非常高,是治療甲狀腺腫大、胃炎、久瀉的難得良藥,也是催産的特效藥。藏羚羊角在藏醫應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四部醫典》 (藏名《居悉》公元812年)中均有記載。藏羚羊角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傳統醫藥裏受到重視和利用。古老的西藏書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療效:它可治療腹瀉、可用於催生、可治療潰瘍、可控製某些腺體的增生、還可治療婦女的月經不調、以及腎髒和血液的疾病。
由於中藥的傳統名藥賽加羚羊角稀少,需要尋找與賽加羚羊角相似療效的藥材。藏羚羊與賽加羚羊同為牛科不同屬動物,在生物學上有種層親緣關係。為了擴大賽加羚羊角藥源,探討藏羚羊角能否與羚羊角同等入藥,比較兩者所含化學成份的差異是必要的。多個實驗結果證明,羚羊角和藏羚羊角某些主要化學成份蛋白質、如膽固醇、磷脂類、脂肪酸及其甘油脂等,基本相同.除絲氨酸、甘氨酸含量相近外,其餘13種氨基酸的含量藏羚羊角均高於羚羊角.就微量元素而言,藏羚羊角也均高於羚羊角。實驗還證明,藏羚羊角提取液對實驗動物具有錯靜、止痛、退熱及降壓的作用。這些作用與文獻報道的羚羊角的作用相似。藏羚羊角對心電無明顯影響,毒性不大。我們的初步實驗結果提示:藏羚羊角似可作為一種新的藥用資源開發利用。藏羚羊角能否作為羚羊角的代用品入藥應用,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
|
羚羊角係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的角。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涼血解毒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高燒引起的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小兒寒熱驚癇,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肝火上炎之目赤紅腫,翳障,視物昏花等對瘟病高熱發斑,煩躁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本品大部分從俄羅斯進口,在我國的新疆局部靠近俄羅斯部分地區有少量羚羊,因為稀少屬國傢保護動物,嚴禁獵殺,因為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很高,在中醫界對羚羊角一直很迷信,常常為有一支羚羊角引以為豪,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限製對我國的出口,並以超出尋常的高假買給我國,所以在一般的藥材市場上很少見到(幾乎沒有)真正的羚羊角的,目前,國內使用的所謂羚羊角大部分係以黃羊,長尾黃羊,藏羚羊的角,做羚羊角使用,以極低的價格收進(絶大部分是偷獵品),卻以羚羊角的高價賣給病人,對此,無人過問疏於管理,可嘆!!!由於真正的羚羊角市場上很少見到,所以很多人誤將黃羊角之類的角認為是羚羊角而上當,為對這幾種角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現將羚羊角的外觀真偽鑒別介紹如下:
(一) 羚 羊 角 :整支角性狀為長圓錐形,呈弓形彎麯,長10---30釐米,基部直徑2—4釐米。表面黃白色(以白居多),半透明狀,對光檢視(嫩角)有時可見(角的內部)血紅色的暈紋(習稱“血絲”),角通體光潤如玉,自基部嚮上有10---20個隆起的環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似柔潤舒適,習稱“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無嵴。角的基部斷面圓形,裏面有骨質角髓,通稱“羚羊塞”,與外面的角質鞘的結合處呈鋸齒狀絞合。對光透視可見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角的1/3----1/2。角內無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辯的孔隙直達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地堅實而沉重,無嗅,無味。
(二) 其 他 角 的 鑒別 :
(1) 黃 羊 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 角的性狀 :呈長圓錐形而側扁,較粗短,尖端略嚮後彎麯,角尖稍嚮內上彎(略似S狀)。長約20釐米,基部長徑3—3.5釐米,短徑2.5釐米,表面灰黑色,較粗糙,不透明。自基部嚮上有10多個密集的斜嚮環嵴,尖端平滑無嵴。基部斷面呈橢圓形,中央為骨質角髓,呈污白色,外面角質角鞘斷面桁黑色,二者的結合處微呈齒狀絞合。質沉重。無嗅,無味。
(2) 長尾黃羊 (別名: 鵝喉羚羊) Gazella subguttarosa Guldenstacdt 角的性狀:呈長圓錐形側扁,彎麯度較大,角尖顯著嚮內彎轉。長20—30釐米,基部直徑3釐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明顯的縱嚮絲紋(細小的裂紋)。角的中下部有斜嚮的環嵴,尖端無環嵴部分較為平滑,
(3) 藏 羚 羊 Pantholops hodgsoni Abel 角的性狀 :長而很側扁,幾直嚮上伸,彎度很小,近角尖處稍嚮前內彎。長50---70釐米,基部長徑5釐米,短徑4釐米。表面黑色,較平滑而有光澤,可見細微的縱裂隙及淺色紋理,自基部嚮上有橫嚮而等距的環嵴,在前方較明顯突出。基部斷面亦可見白色骨質角髓。質沉重,無嗅,無味。 以上三種角其中黃羊角和長尾黃羊角 可以做為羚羊角的替代品,但在出具處方時不能冠名羚羊角以代之。 |
|
名稱:
羚羊角
漢語拼音:
Lingyangjiao
英文名:
CORNU SAIGAE TATARICAE
基原:
本品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獵取後鋸取其角,曬幹。
性狀:
本品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麯,長15-33cm;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角的基部橫截面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約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無眼”。質堅硬。氣微,味淡。
鑒別:
本品橫切面:可見組織構造多少呈波浪狀起伏。角頂部組織波浪起伏最為明顯,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狀,束多呈雙凸透鏡形;角基部波浪形不明顯,束呈橢圓形至類圓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長徑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層細胞扁梭形,3-5層。束間距離較寬廣,充滿着近等徑性多邊形、長菱形或狹長形的基本角質細胞。皮層細胞或基本角質細胞均顯無色透明,其中不含或僅含少量細小淺灰色色素顆粒,細胞中央往往可見一個折光性強的圓粒或綫狀物。
炮製方法:
羚羊角鎊片 取羚羊角,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乾燥。
羚羊角粉 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細粉。
性味:
鹹,寒。
歸經:
歸肝、心經。
功效:
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
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1-3g,宜單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CORNU SAIGAE TATARICAE |
|
羚羊角
拼音名:Lingyangjiao
英文名:CORNUSAIGAETATARIC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66
本品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角。獵取後鋸取其角,曬
幹。
【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麯,長15~33cm,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
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
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
處。角的基部橫截面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
約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
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對光透視,
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無,味淡。
【鑒別】本品橫切面:可見組織構造多少呈波浪狀起伏。角頂部組織波浪起伏最
為明顯,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狀,束多呈雙凸透鏡形;
角質部波浪形不明顯,束呈橢圓形至類圓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長徑10~50(80)μm,以
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層細胞扁棱形,3~5層。束間距離較寬廣,充滿着近等徑性
多邊形、長菱形或狹長形的基本角質細胞。皮層細胞或基本角質細胞均顯無色透明,其
中不含或僅含少量細小淺灰色色素顆粒,細胞中央往往可見一個折光性強的圓粒或綫狀
物。
【炮製】羚羊角鎊片取羚羊角,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乾燥。
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細粉。
【性味與歸經】鹹,寒。歸肝、心經。
【功能與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
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用法與用量】1~3g,宜單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
|
羚羊角 百科大全
lingyangjiao
羚羊角
antelope horn
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 的角。
|
|
- : sheep's horn, antelope horn, Cornu Saigae Tataricae, chamois horn
|
|
藏羚羊角 | 羚羊角粉 | 羚羊角丸 | 羚羊角飲 | 羚羊角湯 | 羚羊角散 | 羚羊角茶 | 羚羊角片 | 羚羊角滴丸 | 羚羊角樂隊 | 羚羊角飲子 | 羚羊角膠囊 | 羚羊角顆粒 | 竜膽羚羊角湯 | 加減羚羊角散 | 羚羊角升麻湯 | 羚羊角註射液 | 羚羊角口服液 | 剋比奇羚羊角膠囊 | 羚羊角等級怎麽分 | 羚羊角真假鑒別法 | 闖雷域積攢羚羊角 | 七日晚同潘郎乘月到欒傢觀鶴問石生羚羊角偶有之今惠角一對良真是也吾藥遂成欣然作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