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屬 > 羚牛
目錄
物種名稱 Species name
  中文名:羚牛
  中文別名:扭角羚、牛羚
  拉丁文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 1850)
  英文名:takin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羊亞科 caprinae
  屬: 羚牛屬 budorcas
  種: 羚牛 b. taxicolor
  亞種:
  高黎貢羚牛 b. t. taxicolor
  不丹羚牛 b. t. whitei
  四川羚牛 b. t. tibetana
  秦嶺羚牛 b. t. bedfordi
  羚牛是一種分佈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的大型牛科動物,共有四個亞種。其體型介於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說是超大型的野羊。
  羚牛還是一種古老的動物,《漢書》稱羚牛為貓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羚牛角也是珍貴的藥材,性寒,可入藥,能平肝氣,清熱鎮驚解毒,亦可治內熱、頭痛、眩暈、狂躁等疾病。
保護級別 Protection level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大型食草動物。外形似牛,機體結實又介於山羊和羚羊之間,故稱羚牛。辨識方法:全身毛色為淡金黃色或棕褐色。頜下和頸下長着鬍須狀的長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從頭頂先彎嚮兩側,然後嚮後上方扭轉,角尖嚮內。體形粗大,四肢粗壯,肩高大於臀部,體長約1.8米,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成年雄性體重200—300千克,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似羊。肩高於臀,角粗而彎嚮兩側。其毛色色澤依老幼而不同。遍體白色或黃白色,老年個體為金黃色,背中不具脊紋。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幼體通體為灰棕色。
  羚牛的肩高為110-120釐米,雄性體重可達400公斤,雌性250公斤,最重的羚牛甚至可達1000公斤。雄性和雌性都長有較短的角,一般長約20釐米。
  羚牛並不是牛,它居於牛科羊亞科,分類上近於寒帶羚羊,是世界上公認的珍貴動物之一,在我國被列為國傢一類保護動物。因它體形粗壯如牛,長2.1米,約重300公斤,活象一頭小水牛,而頭小尾短,又象羚羊,它叫聲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對似牛的角,角從頭部長出後突然翻轉嚮外側伸出,然後折嚮後方,角尖嚮內,呈扭麯狀,故又稱扭角羚。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羚牛産於我國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緬甸等地,由於産地不同,毛色由南嚮北逐漸變淺。我國境內的羚牛,全身白色,稱為“白羊”,老年個體呈金黃色,稱為“金毛扭角羚”。
  羚牛分為4個亞種:高黎貢羚牛亞種(bt taxicolor)、不丹羚牛亞種(bt whitei),四川羚牛亞種(bt tibetana)和秦嶺羚牛亞種(bt bedfordi)。其中四川亞種和秦嶺亞種是中國的特有亞種。秦嶺亞種是四個亞種中最漂亮的亞種。秦嶺亞種主要分佈在秦嶺西段,主産縣有周至縣,一般産縣有太白、寧陝、洋縣、佛坪和柞水等5縣,寧強、鳳縣、略陽、留壩、勉縣、城固、鎮安、戶縣、眉縣、藍田、長安等11個縣亦有分佈,總計有17個縣有分佈。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種類,常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帶,鼕季又遷移至2500 米以下的針葉林中的多岩區。喜群棲。羚牛體型雄健,且性情兇悍。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灌叢的一些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採集多種維生素及澱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實,鼕季進入高山臺地或嚮陽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
  羚牛生活在海拔2,000-4,500米的竹林中,其在中國的分佈地區與大熊貓相似,數量稀少,因此也被視為“國寶”。而在不丹羚牛則被視為國獸。它們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一般在白天活動。鼕天組成小規模的種群,夏天時種群數量可擴充到100頭以上,年長的公羚牛則基本為獨居。
  羚牛是一種高山動物,棲息於高海拔的高山懸崖地帶。由低至高依次生長着常緑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灌叢,海拔愈高條件愈酷,氣候也愈冷。可是羚牛並不在乎,林下生長的灌木、幼樹、嫩草及一些高大喬木的樹皮都是它們的美味佳餚,它們白天隱匿於竹林、灌叢中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覓食。上下往來於群山之中,縱橫於懸崖峭壁之間,如履平地。它們身上長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禦嚴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熱,夏季氣溫接近30℃時,每分鐘氣喘即達100次以上。
生活習性 Habits
  羚牛喜歡群居,常十多衹一起活動,多至二、三十衹,甚至多達百衹以上的大群,每群都由一隻成年雄牛率領,牛群移動時,由強壯個體領頭和壓陣,其他成員在中間一個挨着一個地隨後跟着順小道行走。牛群平時活動時,一般有一隻強壯者屹立高處瞭望放哨,如遇敵害,頭牛會率領牛群衝嚮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它們所食植物種類多達百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營養,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禦疾病,它還喜愛舐食岩????、硝????或喝????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
  羚牛有勇無謀,很易上當而掉入陷阱被捕,現已面臨滅絶。為了保護這一珍貴動物,在有羚牛分佈的地區,已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一珍貴動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羚牛集群性強,每群約20—30頭,也有50頭左右的群體,鼕季還會出現數量更多的集群。它們的天敵是豺。7—8月發情交配,次年3—4月産仔。羚牛行進時的隊伍非常有紀律,健壯的公牛分別走在隊伍的前面和後面,隊伍的中間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會主動攻擊人,危險性要低很多。 但獨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體中的羚牛則大不一樣。夏天一般是羚牛的發情期,為了爭奪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會展開决鬥,通過“暴力手段”確定等級序位,失敗者往往會“憤”而離群出走,成為獨牛。一些羚牛由於從群體中走散,而不得不獨自“流浪”。這些看似憂鬱的“獨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極易傷人。 所以,在遇到獨來獨往的羚牛時,要特別小心,及時避讓,以防遇到危險。 碰到羚牛時,不能驚慌失措、四處逃竄,可以立刻爬上高處,或者就地臥倒一動不動,羚牛就不會傷害到人。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羚牛生性憨厚,不設防,很容易被人類捕殺或掉入人們誘捕它們的陷井,加之生態環境的惡化。目前,羚牛正處於瀕臨滅絶的邊緣,我國已經把羚牛列入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把它列為世界瀕危保護動物,載入特別保護的“紅皮書”。我國已經建立了兩個羚牛的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措施落實,目前羚牛的數量不斷上升,目前有約1300頭金毛羚牛棲息在中國的西部。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羚牛每年7—8月進入交配季節,這時雄牛的性情變得格外兇猛,為了爭奪雌牛,強壯雄牛間互相展開殊死的角鬥,失敗者退居群後,勝利者纔得以與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約9個月,一般在翌年3—5月産仔,每胎一頭。平均壽命為12-15年。
相關資料 Information
  羚牛是一種極難得的大型稀有珍貴動物。由於它的長相奇特,有些科學家經長期認真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後稱它為“六不像”,即龐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兩條傾斜的後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傢牛,綳緊的臉部像駝鹿,寬而扁的尾像山羊,兩衹角長得像角馬
  又稱扭角羚,僅産於亞洲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五個國傢,中國是羚牛資源最豐富的國傢,分佈區域在北緯25°15′-34°10′,東經 97°30′-109°30′之間。羚牛屬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中國公佈的紅皮書列為瀕危種,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佈的紅皮書列為珍貴級。
  1984年,美國紐約動物學會國際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組織負責人喬治b·沙勒博士,在四川北部岷山地區見到了扭角羚。沙勒博士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後,把這種動物稱為“六不像”:龐大的背脊隆起像棕熊,綳緊的臉部像駝鹿,寬而扁的尾巴像山羊,兩衹角長得像角馬,兩條傾斜的後腿像斑鬣狗,四肢粗短得像傢牛。
  扭角羚雖然喜歡隱蔽,但有時見到人既不逃,也不發怒,而是好奇地瞧着你。一次,沙勒博士偶爾遇到一頭孤獨無伴的公扭角羚在山坡上休息。它紋絲不動,後肢貼地,前肢撐立,蹲坐在地,乍看簡直像一塊巨大的礫石。憑藉靈敏的嗅覺,扭角羚很快發覺周圍有人,便立即站了起來,一動也不動地凝視着沙勒——擡高頭部,鼓鼻吹氣,把棕色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據當地人說,有時候公扭角羚一見到人,會立即低下頭部,用兩衹角對準着你,並發出一陣陣威脅的哼叫聲,隨時準備突然發起襲擊。
  扭角羚和山羊一樣,凡是能夠到達它們寬闊嘴邊的植物,幾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
  憑藉強壯的體軀和力氣,羚牛可以隨時趕走到來爭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動物。因此,沒有什麽自然天敵。別看扭角羚體驅臃腫,在行進時弓腰駝背,步態蹣跚,可是在需要時卻能躍過2.4米高的枝頭,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對付一根擋在前進道路上的樹幹,使之彎麯直至折斷。據沙勒博士測定,扭角羚能用這種方法,輕而易舉地推彎或折斷直徑為12.7釐米的樹幹。
  扭角羚群居於高山上,一群少則10—20頭,多則上百頭,由雌獸、幼獸和未成年獸組成。平時成年雄獸喜歡過孤獨的生活,故有“獨牛”之稱;也有2-3頭同棲的,稱為“對牛”。在每年 8月左右的繁殖季節裏,它們很熱切地四出尋找配偶,爭雌格鬥時常發生:以不靈活的步志蹣跚而上,口鼻部幾乎低垂在兩腿之間,雙角直嚮敵手衝出,並發出嗥叫和哼叫聲。經過幾個回合之後,如果一方認輸敗逃,獲勝者便不再追擊。倘若雙方勢均力敵,在猛烈角擊後彼此往往會隆起背脊,在 2米距離內以體相擊,企圖以自己巨大而健壯的體驅壓倒敵手。假使雙方仍然各不相讓,接踵而來的角擊便更為激烈,常常是一方頭角落地,鮮血直流。一場格鬥往往可以持續幾十分鐘,少數自不量力的雄獸如不及時認瑜,輕則重傷,重則死於情敵之手。
  獲勝的雄售與雌獸相愛,雙雙進入深山密林,進行秘密婚配。母獸懷孕8個多月,一般次年4月産下仔獸。仔獸消大一些後,它們的“媽媽”便把自己的“兒女”放在一個扭角羚幼兒園裏,由一頭扭角羚照管,自己外出覓食和進行其它活動。據說,“獨牛”有時會混入傢牛群中一起吃食,甚至同雌傢牛交配。
  扭角羚 4個亞種我國都産,其中四川扭角羚和秦嶺扭角羚兩個亞種是我國特有種。因此,它們被公認為是最稀有動物之一,我國政府仍然禁止將扭角羚移居到外國動物園。
  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
  動物學雜志 2001年06期
  羚牛(Budorcastaxicolor)隸屬偶蹄目牛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陝西、四川、甘肅、雲南、西藏的山區高海拔地帶的森林生境中。羚牛共有4個亞種,其中秦嶺亞種(B.t.bedfordi)和四川亞種(B.t.tibetana)為我國所特有。研究羚牛的工作主要在我國進行,目前有關羚牛行為生態學的觀察或研究包括采食[1~4]、防禦[5,6]、舔????[7,8]、繁殖和産仔。
  前人對羚牛四川亞種的采食行為已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1,3],而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僅在論文和專著中被零星地涉及到[11,12]。在1995~1996年期間,我們對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觀察。現整理報道。1 研究地區與方法本項研究於1995年7月至1996年8月期間在陝西省佛坪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區的最低海拔為1080m,最高海拔為2904m。其自然概況已有詳細報道[13,14],不再贅述。野外主要采用直接觀察的方法研究羚牛的采食行為。用望遠鏡觀察羚牛的采食過程及其各種行為,記錄羚牛群體的大小、活動日期與時間、活動區域的海拔高度、植被的特徵等。此外,還可以通過新鮮的腳印和糞便來判定羚牛的采食場,根據羚牛采食後留下的痕跡推測羚牛的采食行為。
  集群采食 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采食,但也見到單獨活動采食的羚牛。在野外纍计見到羚牛146群次共1090衹羚牛,其中單獨活動的羚牛有50,占所見羚牛總數的4 6%;集群活動的羚牛個體數占95 4%。研究期間在佛坪自然保護區所見羚牛的最大群體有59,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於15衹的羚牛群體中見到的,群體大小平均為10 8±9 4(n=96)衹。羚牛常通過低沉的吼叫來傳遞位置信息,從而達到聚群和共同采食遷移的目的。羚牛采食移動時的吼叫是從一個采食域嚮另一個采食域的行走過程中發生的。發聲時羚牛的頭並不仰起,也不嚮四周張望,頭仍然是嚮下嚮前覓食的姿式。母頭牛在采食過程中不時地從喉部發出低而深沉的吼叫聲,這會使群體中的其它個體嚮其活動的方向移動。如果母頭牛來到陡峭處見不利於遷移采食而改變移動方向後,其低沉的吼叫會引起近鄰的幾衹牛緊隨其後改變走嚮,稍遠處的其它牛則不再前往陡峭處,而是往聲源方向行走采食,母頭牛的吼叫聲所起的作用極其明顯,表明了群體內個體間的通訊對於羚牛集群采食遷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采食遷移 研究區域的海拔高差將近2000m。隨着不同海拔區域氣候的季節性變化,其植物生長的情況也會有相關的變化。羚牛為選擇優質的食物會作季節性的、上下垂直的遷移活動。羚牛在12月初至3月底的這一段寒鼕季節期間內基本上穩定在海拔1800~2000m之間活動,此時的羚牛較喜歡選擇支梁背風一側的半坡作為棲息場所,啃食樹皮及以華桔竹葉、苔蘚等為食物。每年春季來臨後,羚牛活動處的植物並未萌發,萌發的植物出現在氣溫先期變暖的較低海拔處,因此羚牛開始嚮下遷移采食。5月份羚牛遷移到海拔1500m附近的區域活動,采食萌發出的新鮮幼嫩的食物。隨着溫度的逐漸升高,高海拔處的各種植物也逐漸萌發生長,羚牛逐漸嚮上遷移采食,到6月底時羚牛基本上遷移到海拔2000m以上的山頂附近活動。6月至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區域活動。隨着高山植物枯萎落葉,10月份羚牛又開始往低海拔處遷移,並越過羚牛鼕季棲息的海拔高度區域,采食低海拔處的針闊葉混交林及針葉林內的一些未落葉灌木和小喬木,於11月中旬下移至1700m附近活動,爾後再往高處遷移回到鼕季棲息區域。
   采食時間 羚牛主要在白天進行采食活動。研究期間所見的96群次集群的羚牛中,有75群次在采食、5群次在行走、16群次在休息;所見單獨活動的50衹次羚牛中,有21衹在采食,21衹在行走,8衹在休息。羚牛的采食活動多見於上午和傍晚,晨昏時期較為活躍。
物種名稱 Species name
  中文名:羚牛
  中文別名:扭角羚、牛羚
  羚牛是一種分佈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的大型牛科動物,共有四個亞種。其體型介於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說是超大型的野羊。
  羚牛還是一種古老的動物,《漢書》稱羚牛為貓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羚牛角也是珍貴的藥材,性寒,可入藥,能平肝氣,清熱鎮驚解毒,亦可治內熱、頭痛、眩暈、狂躁等疾病。
相關資料 Information
  羚牛是一種極難得的大型稀有珍貴動物。由於它的長相奇特,有些科學家經長期認真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後稱它為“六不像”,即龐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兩條傾斜的後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傢牛,綳緊的臉部像駝鹿,寬而扁的尾像山羊,兩衹角長得像角馬
  又稱扭角羚,僅産於亞洲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五個國傢,中國是羚牛資源最豐富的國傢,分佈區域在北緯25°15′-34°10′,東經 97°30′-109°30′之間。羚牛屬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中國公佈的紅皮書列為瀕危種,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佈的紅皮書列為珍貴級。
  1984年,美國紐約動物學會國際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組織負責人喬治b·沙勒博士,在四川北部岷山地區見到了扭角羚。沙勒博士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後,把這種動物稱為“六不像”:龐大的背脊隆起像棕熊,綳緊的臉部像駝鹿,寬而扁的尾巴像山羊,兩衹角長得像角馬,兩條傾斜的後腿像斑鬣狗,四肢粗短得像傢牛。
  扭角羚雖然喜歡隱蔽,但有時見到人既不逃,也不發怒,而是好奇地瞧着你。一次,沙勒博士偶爾遇到一頭孤獨無伴的公扭角羚在山坡上休息。它紋絲不動,後肢貼地,前肢撐立,蹲坐在地,乍看簡直像一塊巨大的礫石。憑藉靈敏的嗅覺,扭角羚很快發覺周圍有人,便立即站了起來,一動也不動地凝視着沙勒——擡高頭部,鼓鼻吹氣,把棕色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據當地人說,有時候公扭角羚一見到人,會立即低下頭部,用兩衹角對準着你,並發出一陣陣威脅的哼叫聲,隨時準備突然發起襲擊。
  扭角羚和山羊一樣,凡是能夠到達它們寬闊嘴邊的植物,幾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
  憑藉強壯的體軀和力氣,羚牛可以隨時趕走到來爭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動物。因此,沒有什麽自然天敵。別看扭角羚體驅臃腫,在行進時弓腰駝背,步態蹣跚,可是在需要時卻能躍過2.4米高的枝頭,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對付一根擋在前進道路上的樹幹,使之彎麯直至折斷。據沙勒博士測定,扭角羚能用這種方法,輕而易舉地推彎或折斷直徑為12.7釐米的樹幹。
  扭角羚群居於高山上,一群少則10—20頭,多則上百頭,由雌獸、幼獸和未成年獸組成。平時成年雄獸喜歡過孤獨的生活,故有“獨牛”之稱;也有2-3頭同棲的,稱為“對牛”。在每年 8月左右的繁殖季節裏,它們很熱切地四出尋找配偶,爭雌格鬥時常發生:以不靈活的步志蹣跚而上,口鼻部幾乎低垂在兩腿之間,雙角直嚮敵手衝出,並發出嗥叫和哼叫聲。經過幾個回合之後,如果一方認輸敗逃,獲勝者便不再追擊。倘若雙方勢均力敵,在猛烈角擊後彼此往往會隆起背脊,在 2米距離內以體相擊,企圖以自己巨大而健壯的體驅壓倒敵手。假使雙方仍然各不相讓,接踵而來的角擊便更為激烈,常常是一方頭角落地,鮮血直流。一場格鬥往往可以持續幾十分鐘,少數自不量力的雄獸如不及時認瑜,輕則重傷,重則死於情敵之手。
  獲勝的雄售與雌獸相愛,雙雙進入深山密林,進行秘密婚配。母獸懷孕8個多月,一般次年4月産下仔獸。仔獸消大一些後,它們的“媽媽”便把自己的“兒女”放在一個扭角羚幼兒園裏,由一頭扭角羚照管,自己外出覓食和進行其它活動。據說,“獨牛”有時會混入傢牛群中一起吃食,甚至同雌傢牛交配。
  扭角羚 4個亞種我國都産,其中四川扭角羚和秦嶺扭角羚兩個亞種是我國特有種。因此,它們被公認為是最稀有動物之一,我國政府仍然禁止將扭角羚移居到外國動物園。
  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
  動物學雜志 2001年06期
  羚牛(Budorcastaxicolor)隸屬偶蹄目牛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陝西、四川、甘肅、雲南、西藏的山區高海拔地帶的森林生境中。羚牛共有4個亞種,其中秦嶺亞種(B.t.bedfordi)和四川亞種(B.t.tibetana)為我國所特有。研究羚牛的工作主要在我國進行,目前有關羚牛行為生態學的觀察或研究包括采食[1~4]、防禦[5,6]、舔????[7,8]、繁殖和産仔。
  前人對羚牛四川亞種的采食行為已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1,3],而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僅在論文和專著中被零星地涉及到[11,12]。在1995~1996年期間,我們對秦嶺羚牛的采食行為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觀察。現整理報道。1研究地區與方法本項研究於1995年7月至1996年8月期間在陝西省佛坪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區的最低海拔為1080m,最高海拔為2904m。其自然概況已有詳細報道[13,14],不再贅述。野外主要采用直接觀察的方法研究羚牛的采食行為。用望遠鏡觀察羚牛的采食過程及其各種行為,記錄羚牛群體的大小、活動日期與時間、活動區域的海拔高度、植被的特徵等。此外,還可以通過新鮮的腳印和糞便來判定羚牛的采食場,根據羚牛采食後留下的痕跡推測羚牛的采食行為。
  集群采食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采食,但也見到單獨活動采食的羚牛。在野外纍计見到羚牛146群次共1090衹羚牛,其中單獨活動的羚牛有50,占所見羚牛總數的4 6%;集群活動的羚牛個體數占95 4%。研究期間在佛坪自然保護區所見羚牛的最大群體有59,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於15衹的羚牛群體中見到的,群體大小平均為10 8±9 4(n=96)衹。羚牛常通過低沉的吼叫來傳遞位置信息,從而達到聚群和共同采食遷移的目的。羚牛采食移動時的吼叫是從一個采食域嚮另一個采食域的行走過程中發生的。發聲時羚牛的頭並不仰起,也不嚮四周張望,頭仍然是嚮下嚮前覓食的姿式。母頭牛在采食過程中不時地從喉部發出低而深沉的吼叫聲,這會使群體中的其它個體嚮其活動的方向移動。如果母頭牛來到陡峭處見不利於遷移采食而改變移動方向後,其低沉的吼叫會引起近鄰的幾衹牛緊隨其後改變走嚮,稍遠處的其它牛則不再前往陡峭處,而是往聲源方向行走采食,母頭牛的吼叫聲所起的作用極其明顯,表明了群體內個體間的通訊對於羚牛集群采食遷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采食遷移研究區域的海拔高差將近2000m。隨着不同海拔區域氣候的季節性變化,其植物生長的情況也會有相關的變化。羚牛為選擇優質的食物會作季節性的、上下垂直的遷移活動。羚牛在12月初至3月底的這一段寒鼕季節期間內基本上穩定在海拔1800~2000m之間活動,此時的羚牛較喜歡選擇支梁背風一側的半坡作為棲息場所,啃食樹皮及以華桔竹葉、苔蘚等為食物。每年春季來臨後,羚牛活動處的植物並未萌發,萌發的植物出現在氣溫先期變暖的較低海拔處,因此羚牛開始嚮下遷移采食。5月份羚牛遷移到海拔1500m附近的區域活動,采食萌發出的新鮮幼嫩的食物。隨着溫度的逐漸升高,高海拔處的各種植物也逐漸萌發生長,羚牛逐漸嚮上遷移采食,到6月底時羚牛基本上遷移到海拔2000m以上的山頂附近活動。6月至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區域活動。隨着高山植物枯萎落葉,10月份羚牛又開始往低海拔處遷移,並越過羚牛鼕季棲息的海拔高度區域,采食低海拔處的針闊葉混交林及針葉林內的一些未落葉灌木和小喬木,於11月中旬下移至1700m附近活動,爾後再往高處遷移回到鼕季棲息區域。
  采食時間羚牛主要在白天進行采食活動。研究期間所見的96群次集群的羚牛中,有75群次在采食、5群次在行走、16群次在休息;所見單獨活動的50衹次羚牛中,有21衹在采食,21衹在行走,8衹在休息。羚牛的采食活動多見於上午和傍晚,晨昏時期較為活躍。
英文解釋
  1. n.:  takin
相關詞
物種秦嶺珍稀動物哺乳類國傢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