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美洲斑潛蠅
  ◎中文種名:美洲斑潛蠅
  ◎拉丁文學名:liriomyza sativae
  ◎形態特徵:
  成蟲體形較小,頭部黃色,眼後眶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光亮,中胸側板大部分黃色;足黃色;卵白色, 半透明;幼蟲蛆狀,初孵時半透明,後為鮮橙黃色;蛹橢圓形,橙黃色,長1.3~2.3mm。
  ◎生物學特性:
  廣東1年可發生14~17代。世代隨溫度變化而變化:15℃時,約54天;20℃時約16天;30℃時約12天。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有一定飛翔能力。成蟲吸取植株葉片汁液;卵産於葉肉中;初孵幼蟲潛食葉肉,並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老齡幼蟲咬破隧道的上表皮爬出道外化蛹。成蟲有一定飛翔能力,主要隨寄主植物的葉片、莖蔓、甚至鮮切花的調運而傳播。
  ◎原産地:南美洲,主要分佈在巴西
  ◎我國分佈現狀:
  除青海、西藏和黑竜江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尤其是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
  已經擴散至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大洋州、非洲、亞洲的許多國傢和地區。近20多年來,美洲斑潛蠅已在美國、巴西、加拿大、巴拿馬、墨西哥、智利、古巴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嚴重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有繼續擴大蔓延的趨勢,許多國傢已將其列為最危險的檢疫害蟲。
  我國於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亞市首次發現,1994年列為國內檢疫對象,現已分佈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5年美洲斑潛蠅在我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蔬菜産區暴發為害,受害面積達1.488×106hm2公頃,減産30%~40%。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先後侵入我國的美洲斑潛蠅和南美斑潛蠅,因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南美斑潛蠅有取代美洲斑潛蠅的趨勢。
  ◎危害:
  寄主植物達110餘種,其中,以葫蘆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對葉片的危害率可達10%~80%,常造成瓜菜減産、品質下降,嚴重時甚至絶收。該種不易發現。我國的斑潛蠅近似種多,由於其蟲體都很小,往往難以區別。對農藥抗性産生快。南北發生差異大。
  危害癥狀:美洲斑潛蠅和南美斑潛蠅都以幼蟲和成蟲危害葉片,美洲班潛蠅以幼蟲取食葉片正面葉肉,形成先細後寬的蛇形彎麯或蛇形盤繞蟲道,其內有交替排列整齊的黑色蟲糞,老蟲道後期呈棕色的幹斑塊區,一般11道,1頭老熟幼蟲1天可潛食3cm左右。南美斑潛蠅的幼蟲主要取食背面葉肉,多從主脈基部開始危害,形成彎麯較寬(1.5-2mm)的蟲道,蟲道沿葉脈伸展,但不受葉脈限製,可若幹蟲道連成一片形成取食斑,後期變枯黃。兩種斑潛蠅成蟲危害基本相似,在葉片正面取食和産卵,刺傷葉片細胞,形成針尖大小的近圓形刺傷“孔”,造成危害。“孔”初期呈淺緑色,後變白,肉眼可見。幼蟲和成蟲的危害可導致幼苗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成株受害,可加速葉片脫落,引起果實日灼,造成減産。幼蟲和成蟲通過取食還可傳播病害,特別是傳播某些病毒病,降低花卉觀賞價值和葉菜類食用價值。
  ◎控製方法:
  · 在害蟲發生高峰時,摘除帶蟲葉片銷毀
  · 依據其趨黃習性,利用黃板誘殺
  · 采用緑菜寶、巴丹、殺蟲雙等可取得明顯的效果
  · 利用寄生蜂防治,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寄生蜂天敵寄生率可達50%以上。(姬小蜂diglyphus spp.、反領繭蜂dacnusin spp、潛蠅繭蜂opius spp.等,這三種寄生蜂對斑潛蠅寄生率較高。)
  · 考慮蔬菜佈局,把斑潛蠅嗜好的瓜類、茄果類、豆類與其不為害的作物進行套種
  · 二是瓜類、茄果類、豆類與其不為害的作物進行輪作;三是適當疏植,增加田間通透性;四是及時清潔田園,把被斑潛蠅為害作物的殘體集中深埋、漚肥或燒毀
  · 采用滅蠅紙誘殺成蟲在成蟲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m2設置15個誘殺點,每個點放置1張誘蠅紙誘殺成蟲,3—4天更換一次。
  · 科學用藥在受害作物某葉片有幼蟲5頭時,掌握在幼蟲2齡前(蟲道很小時),噴灑98%巴丹原粉1500一2000倍或1.8%愛福丁乳油3000一4000倍液、1%增效7051生物殺蟲素2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98%殺蟲單可溶性粉劑800倍液、50%蠅蛆淨粉劑2000倍液、0.12%天力x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緑菜保乳油1000一1500倍液、1.5%阿巴丁乳油3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5%卡死剋乳油2000倍液
  · 蔬菜收穫後,及時將枯枝幹葉及雜草深埋或焚燒。將有蛹表層土壤深翻到20cm以下,以降低蛹的羽化率。適當疏植,提高通風透光率,壓低蟲口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