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角拗
semen strophanthi divaricati
(英) divaricate strophanthus seed
別名 羊角扭、斷腸草、打破碗花。
來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lour.) hook.et arn. 的種子。
植物形態 直立或攀援狀灌木,高達2m,有白色乳汁。莖、枝棕褐色,密生白色皮孔。葉對生,長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4~10cm,寬1.5~5cm。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內面有腺體;花冠黃色,漏鬥狀,5裂,裂片先端延長成1長尾帶,長達10cm,花冠喉部具10枚舌狀鱗片;雄蕊5;心皮2,離生。蓇葖果叉生。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於荒野、坡地、疏林下或灌叢中。主産廣東、廣西、福建、貴州。
采製 秋季采收成熟果實,剝去果皮,將種子除去冠毛,曬幹。
性狀 種子紡錘形或狹長披針形,長1~2.7cm,寬2~4mm,一端狹尖,另端鈍圓,有扁平的短翼;深棕色,光滑無毛,具細縱紋,隆起的一面有淺色種脊,自尖端芒基嚮下延伸,達種子長度的2/3或更長,種脊近尖端處有明顯突起的種臍。質脆,易折斷,斷面胚乳與子葉均富油質。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 含羊角拗甙(divaricoside)、辛諾甙(sinoside)、d-毒毛旋花子甙* Ⅰ、Ⅱ、Ⅲ(d-strophanthin-Ⅰ、Ⅱ、Ⅲ)等。
性味 性寒,味苦;有大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奉,尤以根和種子為甚。癥狀同海杧果。
功能主治 強心,消腫,止癢殺蟲。用於風濕痛、小兒麻痹後遺癥、多發性膿腫、毒蛇咬傷、跌打、骨折。 |
|
羊角拗
(《中國藥植志》)
【異名】羊角紐(《本草求原》),羊角藤、倒釣筆、羊角捩(《嶺南採藥錄》),羊角扭、羊角藕(《中國藥植志》),斷腸草(《廣西藥植名錄》);羊角柳(《廣東中藥》Ⅱ),瀝口花(《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打破碗花、武靴藤、鯉魚橄欖(《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拗的根或莖葉。
【植物形態】羊角拗
灌木或藤本,直立,高達2米,禿淨,多匍枝,折之有乳汁流出。小枝通常棕褐色。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矩形,長4~10釐米,寬2~4釐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厚紙質,兩面均禿淨。花大形,黃白色,頂生或3花合生呈聚傘花序;花梗纖細,長約1釐米;萼下有苞片1對,狹綫形;萼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0毫米,淡黃色;花冠黃色,漏鬥形,花冠筒長約1.2釐米。上部5裂,裂片基部卵狀披針形,先端綫形長尾狀,長約5釐米,基部內面各具鱗片;雄蕊5,藥箭形,各藥相連於柱頭,花絲紡錘形;子房2室,半下位,花柱桂狀,柱頭頭狀或淺裂。蓇葖果木質,雙出擴展,長披針形,長約10~15釐米,極厚,內含種子多數。種子綫形而扁,一端有長尾,密生白色絲狀長毛。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坡或叢林中。分佈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羊角拗子)與種子的絲狀絨毛(羊角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根、莖含強心甙等,詳見"羊角拗子"條。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草求原》:"苦,寒,有毒。"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味苦,性寒,有大毒。"
【功用主治】祛風濕,通經絡,解瘡毒,殺蟲。治風濕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癥,跌打損傷,癰瘡,疥癬。
①《本草求原》:"止瘙癢,治疥癩熱毒。"
②《陸川本草》:"解瘡毒,去瘀血。治瘡癰及跌打損傷。"
③《嶺南草藥志》:"外用殺蟲,拔腫毒,通痹,續骨。"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強心消腫,止癢殺蟲。"
⑤《福建中草藥》:"祛風逐濕,通經活絡。"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①《本草求原》:"有毒,能殺人,不可入口。"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有劇毒,不能內服。"
【選方】①治風濕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癥,疥癬:羊角扭葉適量,煎湯溫洗。(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
②治多發性膿腫,腱鞘炎,毒蛇咬傷,跌打骨折:羊角扭葉粉末適量,用酒水調和溫敷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
③治乳癰初期:羊角拗鮮葉、紅糖同搗爛,烤熱外敷。(《福建中草藥》) |
|
【出處】《中國藥植志》
【拼音名】Yánɡ Jiǎo Niù
【別名】羊角紐(《本草求原》),羊角藤、倒釣筆、羊角捩(《嶺南採藥錄》),羊角扭、羊角藕(《中國藥植志》),斷腸草(《廣西藥植名錄》);羊角柳(《廣東中藥》Ⅱ),瀝口花(《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打破碗花、武靴藤、鯉魚橄欖(《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拗的根或莖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
灌木或藤本,直立,高達2米,禿淨,多匍枝,折之有乳汁流出。小枝通常棕褐色。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矩形,長4~10釐米,寬2~4釐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厚紙質,兩面均禿淨。花大形,黃白色,頂生或3花合生呈聚傘花序;花梗纖細,長約1釐米;萼下有苞片1對,狹綫形;萼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0毫米,淡黃色;花冠黃色,漏鬥形,花冠筒長約1.2釐米。上部5裂,裂片基部卵狀披針形,先端綫形長尾狀,長約5釐米,基部內面各具鱗片;雄蕊5,藥箭形,各藥相連於柱頭,花絲紡錘形;子房2室,半下位,花柱桂狀,柱頭頭狀或淺裂。蓇葖果木質,雙出擴展,長披針形,長約10~15釐米,極厚,內含種子多數。種子綫形而扁,一端有長尾,密生白色絲狀長毛。花期3~4月。果期8~9月。
本植物的種子(羊角拗子)與種子的絲狀絨毛(羊角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或叢林中。分佈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根、莖含強心甙等,詳見羊角拗子條。
【性味】
苦,寒,有毒。
①《本草求原》:苦,寒,有毒。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味苦,性寒,有大毒。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解瘡毒,殺蟲。治風濕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癥,跌打損傷,癰瘡,疥癬。
①《本草求原》:止瘙癢,治疥癩熱毒。
②《陸川本草》:解瘡毒,去瘀血。治瘡癰及跌打損傷。
③《嶺南草藥志》:外用殺蟲,拔腫毒,通痹,續骨。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強心消腫,止癢殺蟲。
⑤《福建中草藥》:祛風逐濕,通經活絡。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註意】
①《本草求原》:有毒,能殺人,不可入口。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有劇毒,不能內服。
【附方】
①治風濕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癥,疥癬:羊角扭葉適量,煎湯溫洗。(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
②治多發性膿腫,腱鞘炎,毒蛇咬傷,跌打骨折:羊角扭葉粉末適量,用酒水調和溫敷患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
③治乳癰初期:羊角拗鮮葉、紅糖同搗爛,烤熱外敷。(《福建中草藥》) |
|
- : divaricatus
|
|
羊角拗質 | 羊角拗苷 | 羊角拗子 | 羊角拗屬 | 羊角拗甙 | 羊角拗亭 | 小羊角拗 | 箭毒羊角拗 | 雲南羊角拗 | 西非羊角拗 | 旋花羊角拗 | 卵萼羊角拗 | 箭毒羊角拗糖 | 毒毛旋花苷羊角拗毒毛旋花苷 | |
|